《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电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7.00 KB
- 文档页数:35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实训方案(1)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实训方案
1. 实训目的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让学员掌握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基本原理、故障诊断和维修技能,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维修水平。
2. 实训内容
(1)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讲解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系统结构、传感器、控制单元、执行器等,让学员了解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
(2)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维修和故障诊断
讲解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和维修技术,包括故障代码读取、电路检查、电压测试、信号分析、参数调整等,让学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排除故障。
(3)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实践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员了解和熟悉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实际操作和维修流程,包括传感器、控制单元、执行器等的拆卸、安装、检测和调整等,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实训工具和设备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实训需要使用一系列专业工具和设备,包括:
(1)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仪
(2)多用途图表仪
(3)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测设备
(4)汽车底盘电控系统调节设备
(5)各类手持工具
4. 实训场地和人员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实训需要在专业实训场地进行,场地应该具有开放和通风的环境,方便学员实际操作和练习。
实训人员应该由专业教师和汽修行业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确保学员能够从多角度和层面进行学习和实践。
5. 实训成果
通过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实训,学员将能够掌握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了解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术,掌握相关实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维修水平,为日后的汽车维修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实训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总学时数:80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汽车专业二年级学生学分:5修(制)订人:修(制)订日期:审核人:批准人:一、实验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是我院高职高专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与基本操作技巧。
(二)课程目的《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本实训,是对课程内容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学生通过实训可进一步掌握电子控制制动防抱死系统工作过程,电子控制制动防抱死系统结构与检测,电控悬架系统故障码的读取与清除,电控悬架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电控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的结构与拆装,自动变速器的控制原理,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故障的自诊断,自动变速器零件的检修,自动变速器的检测试验,丰田公司自动变速器的检测,安全气囊系统的结构及工作过程,安全气囊系统故障的自诊断与检修,电控巡航系统的工作过程、操作以及故障诊断等内容。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实训一电子控制制动防抱死系统检修1.学时:22.实训类型:综合性实训3.实训目的(1)熟悉电子控制制动防抱死系统工作过程。
(2)熟悉电子控制制动防抱死系统结构与检测。
4.实训内容(1)启动WindowsXP,进入WindowsXP桌面。
(2)鼠标的基本操作。
(3)格式话磁盘。
(4)任务栏和桌面项目的设置。
(5)窗口操作。
(6)菜单操作。
(7)对话框操作。
(8)在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和其他对象。
(9)使用WindowsXP的帮助系统。
5.实训考核方式:上交实训报告实训二电子控制制动防抱死系统检修。
1.学时:12.实训类型:综合性实训3.实训目的(1)电子控制制动防抱死系统检修。
(2)了解资源管理器的窗口组成。
(3)掌握使用“资源管理器”或“我的电脑”创建文件夹,选定、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查找、删除文件或文件夹,从回收站恢复到被删除的文件等。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学时数:114学执笔者:纪永秋编写日期:2009年11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原理,掌握现代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的检测方法及诊断程序、各类检测诊断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分析程序,具备对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装配、分析、判定、诊断,检测能力,为今后从事汽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现代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原理;(2)懂得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的检测方法及诊断程序;2、能力目标(1)掌握各类检测诊断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分析程序;(2)能完成各种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的装配、分析、判定、诊断、检测。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制动防抱死系统[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ABS系统的作用及组成结构;(2)理解系统中主要元件的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3)掌握系统及各元件的检测、诊断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ABS系统中油压调节器、车辆转速传感器的构造、工作原理、检测部位及方法;2、ABS系统的故障码诊断法、万用表检测诊断法。
二、难点1、ABS系统中油压调节器、车辆转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ABS系统的故障码诊断法、万用表检测诊断法。
[教学内容]一、ABS概述1、ABS系统分类、组成结构2、ABS系统由来及发展二、ABS系统主要总成工作原理1、ABS 传感器2、ABS的压力调节器三、典型的ABS系统1、大众车系的ABS2、丰田车系的ABS四、ABS系统检测诊断1、ABS系统检测诊断2、ABS元件检测第二章自动变速器[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自动变速器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2)理解自动变速器各系统工作特性、技术参数;(3)掌握自动变速器的装配调整步骤及检测诊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原理;2、自动变速器装配调整;3、自动变速器试验;4、自动变速器的故障诊断。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主要部件和工作原理3. 学会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二、教学内容1.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概述2. 电子控制单元(ECU)3. 传感器与执行器4. 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5. 电子制动控制系统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PPT、视频等资料,讲解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故障诊断方法。
2. 实践操作: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基本操作和故障排查。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在实际车辆中的应用。
4. 团队协作: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底盘电控技术》2. 实验室设备: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实验台架、诊断工具、传感器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案例分析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和故障排查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解16课时,实践操作16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两次课,每次2课时。
3. 授课地点:教室和实验室。
七、教学进程1. 第一次课:介绍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第二次课:讲解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工作原理。
3. 第三、四次课:介绍传感器与执行器的相关知识。
4. 第五、六次课:讲解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的原理及故障诊断。
5. 第七、八次课:讲解电子制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及故障诊断。
6. 第九、十次课:实践操作,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基本操作和故障排查。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以便能够理解和应用后续知识。
*******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教学活动流程设计授课教案纲要¾t> ⅜t> ¾J> ¾J> ¾t> ¾J> ¾t> rj* r{* rj⅜ rj⅜ rj⅜ rj> rj⅜学校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教学活动流程设计授课教案纲要¾t> ¾t> ¾t> ¾J> ¾t>¾J>rj* r{> rj⅜ rj⅜ rj> rj⅜ rj>学校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⅜^t授课教案纲要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学校授课教案纲要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 较强的合作意识;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授课教案纲要¾t> ¾t> ¾t> ¾t> ¾J>¾t>rj⅜ rj⅜ rj⅜ rj⅜ rj⅜ rj⅜ rj⅜学校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教案Title: 教案: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简介]本教案将介绍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意义,掌握其核心要点,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理解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在提高安全性、操控性和舒适性方面的作用。
3. 掌握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4. 能够分析和解决底盘电控技术故障。
5. 可以应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于相关实际案例。
[教学内容]一、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概述1.1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定义与发展历程1.2 底盘电控技术在汽车行业的意义二、底盘电控技术的功能与作用2.1 提高行车安全性2.2 改善操控性能2.3 提升乘坐舒适性三、底盘电控技术的组成部分3.1 感知与传感器系统3.2 控制单元与执行器3.3 通信网络四、底盘电控技术的工作原理4.1 感知与传感器系统的工作原理4.2 控制单元与执行器的工作原理4.3 通信网络的工作原理五、常见底盘电控技术故障与解决方法5.1 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5.2 故障代码分析与处理六、底盘电控技术应用案例分析6.1 自动驾驶技术中的底盘电控应用6.2 ABS系统原理与案例[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在行车安全和操控性能方面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逐个介绍教学内容中的各部分,并通过图表和案例进行说明,确保学生对每个方面的理解。
3. 大量范例演练:使用实际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和解决底盘电控技术相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实践操作:提供底盘电控技术实操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调试底盘电控系统,提升实践技能。
6. 总结归纳: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教学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基本原理、类型、功能和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诊断和排除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故障,提高汽车维修和保养技能。
1.2 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2)掌握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3)熟悉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1.3 教学内容(1)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定义与发展;(2)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组成;(3)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第二章: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组成2.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组成,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单元等,并通过实例分析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2.2 教学目标(1)掌握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功能;(2)了解各组成部分在汽车底盘电控系统中的作用;(3)学会分析底盘电控系统故障与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2.3 教学内容(1)传感器的类型、功能及应用;(2)执行器的类型、功能及应用;(3)控制单元的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第三章: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3.1 课程介绍本章通过讲解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掌握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3.2 教学目标(1)理解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2)掌握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3)学会分析底盘电控系统故障原因。
3.3 教学内容(1)信号输入与处理;(2)控制策略与算法;(3)故障诊断与维修。
采用讲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故障原因。
第四章: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4.1 课程介绍本章重点介绍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3)熟悉常见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原理及应用。
2. 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2)具备诊断和修复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故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概述(1)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
(2)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
2.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组成与作用(1)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功能与结构。
(2)变速器控制单元(TCU)的功能与结构。
(3)制动控制单元(BCU)的功能与结构。
(4)悬挂控制单元(SCU)的功能与结构。
3. 常见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原理及应用(1)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2)电子稳定程序(ESP)。
(3)电子控制悬挂系统(ECS)。
(4)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系统组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故障案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诊断和修复实践。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相关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 或其他演示软件制作的课件。
3.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实物或模型:用于展示和讲解。
4. 诊断工具:如OBD诊断仪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第1-8课时: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概述及发展历程。
第9-16课时: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组成与作用。
第17-24课时:常见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原理及应用。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教学大纲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教学大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汽车工业的快速进步,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汽车制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底盘电控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
本文将探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领域的知识。
第一部分:底盘电控技术概述在本部分中,将介绍底盘电控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性。
同时,还将探讨底盘电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
第二部分:底盘电控系统的功能和应用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底盘电控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首先,将讨论底盘电控系统在车辆稳定性控制方面的作用,如防抱死刹车系统(ABS)、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等。
其次,将探讨底盘电控系统在悬挂系统、转向系统以及驱动系统中的应用,如自适应悬挂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等。
最后,还将介绍底盘电控系统在能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如智能发电管理系统和车载排放控制系统。
第三部分:底盘电控技术的教学内容本部分将提供一份完整的底盘电控技术教学大纲,以便教师和学生参考。
教学大纲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底盘电控技术基础知识:介绍底盘电控技术的基本原理、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2. 传感器技术:介绍底盘电控系统中常用的传感器类型、原理和应用。
3. 控制器技术:介绍底盘电控系统中常用的控制器类型、原理和编程方法。
4. 执行器技术:介绍底盘电控系统中常用的执行器类型、原理和应用。
5. 底盘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介绍底盘电控系统故障的常见原因、诊断方法和维修技术。
6. 底盘电控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底盘电控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第四部分:底盘电控技术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在本部分中,将介绍底盘电控技术的教学方法和实践。
首先,将探讨如何利用实验室设备和仿真软件进行底盘电控技术的实验教学。
其次,将介绍如何组织实践项目和实地考察,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底盘电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1.4 教学方法1.5 教学要求第二章: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概述2.1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定义2.2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发展历程2.3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2.4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作用与优势2.5 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第三章:电子控制单元(ECU)3.1 ECU的定义与功能3.2 ECU的组成与工作原理3.3 ECU的编程与调试3.4 ECU的故障诊断与维修3.5 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第四章:传感器与执行器4.1 传感器的分类与作用4.2 传感器的检测与更换4.3 执行器的分类与作用4.4 执行器的检测与更换4.5 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第五章:底盘电控系统实例分析5.1 制动防抱死系统(ABS)5.2 电子稳定程序(ESP)5.3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5.4 车辆动态控制系统(VDC)5.5 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第六章: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6.1 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6.2 故障诊断的工具与设备6.3 故障诊断的步骤与流程6.4 常见故障诊断案例分析6.5 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第七章:底盘电控系统的维护与保养7.1 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7.2 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7.3 维护与保养的步骤与方法7.4 维护与保养的常见问题与解决7.5 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第八章: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发展趋势8.1 新能源汽车底盘电控技术8.2 自动驾驶底盘电控技术8.3 车联网底盘电控技术8.4 底盘电控技术的创新应用8.5 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第九章:实践操作与训练9.1 实践操作的内容与要求9.2 底盘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操作9.3 底盘电控系统维护与保养操作9.4 底盘电控系统实际操作案例分析9.5 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10.1 课程重点与难点的回顾10.2 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与反馈10.3 课程改进与提升的建议10.4 期末考试与考核的要求与标准10.5 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子控制单元(ECU)重点:ECU的组成与工作原理,ECU的编程与调试,ECU的故障诊断与维修难点:ECU内部各部件的功能与相互作用,ECU编程的步骤与方法,ECU故障诊断的策略与技巧三、传感器与执行器重点:传感器的分类与作用,传感器的检测与更换,执行器的分类与作用,执行器的检测与更换难点:传感器的检测原理与技术,执行器的控制策略与调节方法,传感器的更换与调试技巧四、底盘电控系统实例分析重点: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电子稳定程序(ESP),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车辆动态控制系统(VDC)难点:ABS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故障诊断,ESP系统的控制策略与调整方法,EBD 和VDC系统的作用与配合原理六、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重点: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故障诊断的工具与设备,故障诊断的步骤与流程难点:故障诊断方法的适用范围与选择策略,故障诊断工具与设备的使用技巧,故障诊断步骤与流程的执行与优化七、底盘电控系统的维护与保养重点: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维护与保养的步骤与方法难点:维护与保养的适用范围与时机选择,维护与保养的常见问题诊断与解决,维护与保养的步骤与方法的执行与调整八、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新能源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自动驾驶底盘电控技术,车联网底盘电控技术,底盘电控技术的创新应用难点:新能源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原理与技术特点,自动驾驶底盘电控技术的实现策略与技术难点,车联网底盘电控技术的应用场景与技术挑战,底盘电控技术的创新应用案例分析九、实践操作与训练重点:实践操作的内容与要求,底盘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操作,底盘电控系统维护与保养操作,底盘电控系统实际操作案例分析难点:实践操作的步骤与技巧,故障诊断与维修操作的准确性与效率提升,维护与保养操作的正确性与效果评估,实际操作案例的分析与解决策略重点:课程重点与难点的回顾,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与反馈,课程改进与提升的建议难点:课程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与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评估与有效反馈,课程改进与提升的可行性与创新策略。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期授课计划教研室主任签字系主任签字2011年上期注:以2节课为单位撰写授课计划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期授课计划教研室主任签字系主任签字2011年上期教师熊少华课程汽车底盘及车身电控技术专业班级汽修313班、314班、315班、316班注:以2节课为单位撰写授课计划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期授课计划学期2011年上学期课程名称汽车底盘及车身电控技术班级汽修313班、314班、315班、316班任课教师熊少华计划制定熊少华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学院长2011 年2 月21 日授课计划说明共 4 页第 4 页2010—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汽车底盘与车身电控技术教案课程代码:系部:车辆工程系专业:汽车运用教研室:汽车任课教师:熊少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第一章自动变速器❖第一节液力变矩器❖一、普通液力变矩器(一)液力变矩器的结构普通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如图9-la所示,由涡轮2、泵轮3和导轮4组成。
涡轮与泵轮均为圆盆状,导轮为扇叶状。
这种液力变矩器具有涡轮、泵轮和导轮三个元件,称为三元件液力变矩器或普通液力变矩器。
这些轮统称为工作轮或叶轮。
叶轮由铝合金精密铸造而成或由冷轧钢板冲压成形。
冲压成形的叶轮内壁上的叶片采用铆接(可拆式)或焊接(焊接式)工艺制成。
可拆式液力变矩器虽然维修方便,但是平衡精度不高,特别是拆修后平衡精度更难保证,因此仅适用于转速较低、动平衡精度要求不高的载货汽车。
发动机转速高、平衡精度要求高的小轿车,目前普遍采用焊接式液力变矩器传递扭矩。
虽然焊接式液力变矩器不能分解检修,一旦出现故障就需要换总成,但由于其零部件焊接牢固,实用证明极少出现故障。
三元件液力变矩器与液力偶合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涡轮与泵轮内部增设了一个引导液体流向且固定不动的导轮,从而能够增大涡轮的输出扭矩。
❖(二)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液力变矩器是以自动变速器油液ATF(以下简称传动液)为工作介质来传递发动机扭矩的。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教案第一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 熟悉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单元。
3.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作用,包括提高行驶安全性、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
4.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制动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和驱动系统。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讨论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概念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的理解。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汽车底盘电控技术作用和应用领域的掌握。
第二章:制动系统电控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制动系统电控技术的原理和功能。
2. 掌握ABS、ASR和ESP等制动系统电控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熟悉制动系统电控技术的安全性和优势。
教学内容:1. 制动系统电控技术的原理和功能,包括ABS、ASR和ESP等。
2. ABS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包括轮速传感器的检测和控制单元的控制。
3. ASR加速防滑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包括牵引力控制和制动力控制。
4. ESP电子稳定程序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包括车身稳定控制和防抱死制动控制。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制动系统电控技术的原理和功能。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ABS、ASR和ESP等制动系统电控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采用模拟演示法,展示制动系统电控技术的安全性和优势。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制动系统电控技术原理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ABS、ASR和ESP等制动系统电控技术应用的理解。
汽车底盘电控课程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汽车工业的进步,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在现代汽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控系统将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相结合,通过电子装置来控制汽车的运动。
汽车底盘电控课程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现代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原理、结构和调试方法,以提高他们对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构成。
2. 学习汽车电控系统的软硬件平台。
3. 掌握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常见故障检测和解决方法。
4.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电子工具和测试设备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 第一章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概述1.1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基本原理1.2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组成和分类1.3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发展趋势2. 第二章汽车底盘电控软件平台2.1 CAN总线通信协议2.2 OBD系统介绍2.3 车载软件的开发和调试3. 第三章汽车底盘电控硬件平台3.1 电控模块的组成和原理3.2 传感器的种类和原理3.3 汽车电控系统的电路设计和布线4. 第四章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故障检测与解决 4.1 故障诊断仪的使用方法4.2 常见故障代码的解读和处理4.3 故障排除的技巧和方法5. 第五章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实验5.1 汽车底盘电控实验室介绍5.2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实验操作5.3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分析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法:课堂教学结合实践操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 实验项目:设计一系列针对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3. 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课外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开展案例研究: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2. 期中和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的评价。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电子教案《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电子教案模块一概述一、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的现状①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ECT②防抱死制动系统ABS③驱动轮防滑转调节系统ASR④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⑤电子控制悬架系统EMS⑥电子控制制动力分配系统EBD⑦电子控制制动辅助系统EBA⑧电子控制稳定性程序ESP⑨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CIDC⑩自动驱动管理系统ADM二、自动变速器技术的发展1938年,通用公司研制了将行星齿轮变速器与液力耦合器结合在一起的液力自动变速器,这是现代轿车自动变速器的雏形。
1942年,通用公司研制的自动变速器上采用了双导轮、可闭锁的综合式变矩器。
1947年,通用公司将液力传动装置用于批量生产的小客车上。
1969年,雷诺(Renault)汽车装备了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液力自动变速器。
1978年,美国克莱斯勒(Chrysler)公司生产了带锁止式液力变矩器的自动变速器。
1981年起开发出各种采用微处理机的微机控制自动变速系统,实现了自动变速器的智能控制。
1983年,德国博世(Bosch)公司研制成功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共用的电子控制单元。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无级自动变速器(CVT)快速发展。
三、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发展1920年,英国人霍纳摩尔研制成功了ABS技术,并于1932年申请了第一个防滑专利。
1947年,为在美国飞机上开始采用ABS。
1954年,美国福特(Ford)公司率先在林肯(Lincoln)轿车上采用ABS技术。
1958年,研制成功四轮两通道低选控制式Maxa-ret ABS。
1960年,改造成四通道控制式ABS。
1985年,博世公司对ABS-Ⅱ系统进行了结构简化和系统优化,研制出了经济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ⅡE系统。
三、驱动轮防滑转调节系统的发展1971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始研制通过中断发动机点火来减小发动机输出转矩,进而避免驱动轮滑转的电子控制系统。
1986年,博世公司研制出ABS/ASR 2U系统,首次将ABS和ASR两个系统合为一体。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电子教案模块一概述一、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的现状①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ECT②防抱死制动系统ABS③驱动轮防滑转调节系统ASR④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⑤电子控制悬架系统EMS⑥电子控制制动力分配系统EBD⑦电子控制制动辅助系统EBA⑧电子控制稳定性程序ESP⑨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CIDC⑩自动驱动管理系统ADM二、自动变速器技术的发展1938年,通用公司研制了将行星齿轮变速器与液力耦合器结合在一起的液力自动变速器,这是现代轿车自动变速器的雏形。
1942年,通用公司研制的自动变速器上采用了双导轮、可闭锁的综合式变矩器。
1947年,通用公司将液力传动装置用于批量生产的小客车上。
1969年,雷诺(Renault)汽车装备了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液力自动变速器。
1978年,美国克莱斯勒(Chrysler)公司生产了带锁止式液力变矩器的自动变速器。
1981年起开发出各种采用微处理机的微机控制自动变速系统,实现了自动变速器的智能控制。
1983年,德国博世(Bosch)公司研制成功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共用的电子控制单元。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无级自动变速器(CVT)快速发展。
三、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发展1920年,英国人霍纳摩尔研制成功了ABS技术,并于1932年申请了第一个防滑专利。
1947年,为在美国飞机上开始采用ABS。
1954年,美国福特(Ford)公司率先在林肯(Lincoln)轿车上采用ABS技术。
1958年,研制成功四轮两通道低选控制式Maxa-ret ABS。
1960年,改造成四通道控制式ABS。
1985年,博世公司对ABS-Ⅱ系统进行了结构简化和系统优化,研制出了经济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ⅡE系统。
三、驱动轮防滑转调节系统的发展1971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始研制通过中断发动机点火来减小发动机输出转矩,进而避免驱动轮滑转的电子控制系统。
1986年,博世公司研制出ABS/ASR 2U系统,首次将ABS和ASR两个系统合为一体。
1987年,丰田汽车公司将牵引力控制系统TCS(traction control system)装备在皇冠轿车上。
四、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的发展1988年,日产(NISSAN)汽车公司将SS(sonar suspension)系统安装在千里马(Maxima)轿车上。
1989年,丰田汽车公司研制出EMAS(electronic modulated air suspension)系统。
1997年,汽车通用汽车公司研制出连续可调路面感应式悬架(CVRSS)系统。
五、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1988年,美国通用公司研制出可变助力转向系统,并应用在林肯轿车上。
同年,日本铃本(Suzuki)汽车公司研制出电子控制电动式动力转向系统EPS,并装备在Cervo轿车上。
1991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开发出电子可变量孔助力转向系统EVO。
模块二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就是能够根据道路条件和汽车负载的变化自动变换传动比的变速装置。
课题一自动变速器的分类和组成一、自动变速器的种类液力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Transmission,简称AT)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简称AMT)、无级自动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简称CVT)。
二、液力式自动变速器的种类(1)按前进挡的数目分类按前进挡的数目可将自动变速器分为二挡式、三挡式、四挡式。
(2)按汽车的驱动方式分类按照汽车的驱动方式可将自动变速器分为后桥驱动自动变速器和前桥驱动自动变速器。
(3)按照齿轮变速机构的类型分类自动变速器可分为普通直齿式自动变速器(又称定轴式自动变速器)和行星齿轮式自动变速器(又称动轴式自动变速器)两种。
(4)按液力变矩器有无锁止离合器分类有锁止离合器和无锁止离合器两种。
(5)按控制系统分类分为液压控制自动变速器和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
三、自动变速器组成自动变速器主要由液力变矩器、齿轮变速系统、控制系统组成。
1.液力变矩器液力变矩器位于发动机和齿轮变速系统之间。
2.齿轮变速系统自动变速器齿轮变速系统安装在液力变矩器后面,其作用是改变传动比和传动方向,进而改变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行驶方向。
自动变速器齿轮变速系统包括齿轮变速机构和换挡执行元件两大部分。
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一般安装在齿轮变速系统的下部,其作用是根据汽车的运行状态(车速、节气门开度等)自动控制齿轮变速系统的工作。
控制系统可分为液压控制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
课题二液力传动装置一、液力耦合器液力耦合器由泵轮和涡轮组成。
二、液力变矩器1.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液力变矩器由泵轮、导轮、涡轮三部分组成。
导轮的作用是改变由涡轮回流到泵轮的液流方向,从而实现变矩。
2.带单向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虽然设置导轮可以增大涡轮的输出转矩,但只有在泵轮和涡轮转速相差较大时才能实现,在转速相差较小的情况下并不能实现。
为消除泵轮、涡轮转速差小时因导轮引起的能量损耗,又加装了单向离合器。
当泵轮、涡轮转速差小时,导轮在单向离合器上转动,此时导轮已不再起作用,即液力变矩器的变矩功能已消失,变矩器的作用和耦合器相同,变矩器相当于耦合器。
因此,通常把导轮开始转动的这一点叫液力变矩器的耦合点。
装有单向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变矩状态和耦合状态。
通常我们把变矩器的工作状态又叫变矩器的相,因此变矩器的这两种状态也叫变矩器的两个相,这种变矩器又称二相式综合式液力变矩器。
3.单向离合器液力变矩器常用的单向离合器有楔块型和滚柱型两种。
(1)楔块型单向离合器主要由内圈、外圈、楔形块、保持弹簧组成。
(2)滚柱型单向离合器滚柱型单向离合器主要由内圈、外圈、滚柱、保持弹簧等组成。
4.带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锁止离合器在车速、节气门开度等条件满足时,将泵轮和涡轮锁定在一起,使变矩器内的动力传递由液力传递转变为机械传递,传递效率达到100%。
(1)带锁止离合器液力变矩器的结构(2)带锁止离合器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5.液力变矩器的工作特性(1)概念①变矩器的转速比e:变矩器的涡轮转速和泵轮转速之比叫变矩器的转速比。
②变矩器的转矩比k:变矩器输出转矩(即涡轮转矩)与输入转矩(即泵轮转矩)之比就是变矩器的转矩比。
③变矩器效率η:变矩器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叫变矩器效率。
④变矩器失速点:变矩器转速比为零(涡轮不转动)时的工作点叫变矩器的失速点。
⑤变矩器耦合工作点:在装有单向离合器的变矩器上,把导轮在涡轮回流液体作用下开始转动的工作点叫耦合工作点(耦合点)。
(2)工作特性①液力变矩器的工作范围可划分为三个:即变矩区、耦合区和锁止区。
②在变矩区,液力变矩器的转矩比k随着转速比e的增大而减小。
在失速点时,转矩比最大,而此时正当汽车起步,需要最大的转矩。
③在变矩区,液力变矩器(装有单向离合器)的效率η随着转速比的增大不断提高,到接近耦合点时达到最大值,其增长规律呈曲线状。
进入耦合区后,变矩器效率η继续增大,到转速比e=0.95时,其效率又迅速下降。
6.液力变矩器的分类(1)按液力变矩器的组成元件分类分为三元件式、四元件式等。
(2)按液力变矩器的工作特性分类分为单相式、二相式、三相式等。
7.液力变矩器的检查(1)导轮单向离合器的检查(2)传动板的检查(3)导轮固定套管(即变矩器轴套)的检查(4)液力变矩器的清洗课题三行星齿轮变速系统行星齿轮变速系统由行星齿轮机构和换挡执行元件(也称变速执行机构)两大部分组成。
一、行星齿轮机构1.行星齿轮机构的构造行星齿轮机构由太阳轮、行星齿轮(简称行星轮)、行星齿轮架(简称行星架)和环齿圈等组成。
2.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原理行星齿轮机构中有3个可活动的元件:太阳轮、行星架(包括行星轮)、环齿圈。
若固定其中一个元件,则另外两个元件可构成具有一定传动比的齿轮变速装置。
二、换挡执行元件行星齿轮变速系统的换挡执行元件有离合器、制动器、单向离合器三种。
1.离合器离合器的作用是将行星齿轮变速系统的输入轴与行星齿轮机构中的任一元件连接起来,把液力变矩器输出的能量传递给行星齿轮机构;或者将行星齿轮机构中的任二元件连接起来,以实现直接传动。
(1)离合器的结构自动变速器中所使用的离合器一般为湿式多片式离合器,主要由摩擦片、钢片、离合器鼓、离合器活塞、活塞回位弹簧、O形密封圈等组成。
(2)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离合器活塞受液压作用将钢片和摩擦片压紧在一起,钢片与摩擦片之间产生摩擦力,通过摩擦力实现力的传递。
(3)泄油装置设置该泄油球阀的目的是防止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采用泄油球阀的主要缺点是进油初期密封不严,存在泄漏,使油腔压力建立缓慢。
为克服此缺点,设计了液压平衡式活塞。
(4)离合器的技术要求离合器的主要技术要求是离合器片间的间隙。
2.制动器制动器的作用是固定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元件,实现某种传动比的传动。
常用的制动器有两种:片式制动器和带式制动器。
(1)片式制动器片式制动器的结构和前述湿式多片式离合器完全相同。
(2)带式制动器带式制动器主要由制动鼓、制动带、推杆、活塞等组成。
(3)制动器的技术要求制动器的技术要求和离合器相同。
三、辛普森行星齿轮变速系统以辛普森(SIMPSON)行星齿轮变速系统应用最为广泛。
目前使用的多为辛普森行星齿轮变速系统的改进型,即在原基础上改进为四速行星齿轮变速系统。
改进后的辛普森行星齿轮变速系统有两种:一种是在原辛普森行星齿轮变速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超速行星排,形成三行星排四速辛普森行星齿轮变速系统;另一种是对原双行星排式辛普森行星齿轮变速系统进行改进,通过改变前后行星排各元件的组成方式和增加换挡执行元件,使其改变为带超速挡的双行星排四速辛普森行星齿轮变速系统。
丰田皇冠3.0轿车A340E型自动变速器三行星排四速辛普森行星齿轮变速系统。
1.停车挡(P挡位)2.空挡(N挡位)3.倒挡(R挡位)4.前进1挡(D挡位1挡)5.前进2挡(D挡位2挡)6.前进3挡(D挡位3挡,又称直接挡)7.超速挡(D挡位4挡,又称O/D挡)8.2挡位2挡9.L挡位课题四液压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就是利用机械方式将车速和节气门开度转变为速控液压信号和加速踏板控制液压信号,然后,由这两个液压信号控制换挡执行元件的工作,使变速器适时自动升降挡。
液压控制系统主要由油泵、主油路油压调节装置、换挡信号装置、换挡控制装置、变矩器锁止离合器控制装置、缓冲安全装置等组成。
一、液压控制阀的基本工作原理液压控制阀按其用途可分为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三种。
1.方向控制阀方向控制阀用于控制油液流动的方向。
(1)换向阀的工作原理(2)换向阀的种类根据换向阀滑阀的操纵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手动式、液动式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