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2
高血压脑出血(HICH)外科治疗进展摘要】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一种常见的神经急危症,具有进展快、疾病急等特点,并且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也较高。
所以临床上应该及时寻找一种有效方式来避免损伤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将其死亡率降低,生活质量提高。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扩展。
现阶段,临床上通常会主张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已经有研究显示,相对于规范化的内科治疗,规范化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能够获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主要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目的、指征、方法等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324-01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一种常见的高血压晚期急重症,因为患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高血压状态,其动脉壁强度和弹性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其血管内皮也遭到损伤,进而引发该疾病出现[1]。
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及病残率均较高,是临床医疗上较难处理的顽症之一,伴随着医疗卫生科技的发展及外科技术的精确,手术的死亡率有过去的50%降到目前的20%左右[2]。
1.发病机理与分级1.1 发病机理其发病机理目前有四种学说:(1)血小管儿的玻璃样变和纤维样变,局灶性出血,缺血或坏死而致出血。
(2)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3)脑动脉硬化缺少弹力层,容易出血。
(4)脑血管周围有VICHOW-RCBIN间隙,易发生痉挛。
1.2 分级临床上分为五级:Ⅰ级:清醒或嗜睡;Ⅱ级:嗜睡或朦胧;Ⅲ级:浅昏迷,瞳孔,等大或不等大,不完全性偏瘫;Ⅳ级: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Ⅴ级:深昏迷,完全性偏瘫,去大脑强直,双侧瞳孔散大。
好,发部位:55%在壳核(外囊区),50%在脑叶的皮层下白质内,10%在丘脑,10%在桥脑,10%在小球半脑内,发生在延髓和中脑的原发性出血极为少见。
2012年5月腰背痛恶心呕吐尿潴流感染神经并发症710668(留置导尿88)000.7%10.6%6.8%0%0%并发症例数发生率头痛27 2.7%腰麻在下肢手术麻醉起效快,操作简便,效果可靠满意,用药少、费用低,无局麻中毒之虞。
临床上开展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其并发症多而影响。
[1][2]再就是麻醉无法延时,且因硬膜外麻醉技术日臻完善有关。
本组全部选择低位腰麻,笔者以为减少腰麻术后并发症应做到以下几点:2.1提高穿刺技术,保持正中穿刺硬膜,提高成功率。
2.2选用7号长针头(笔者曾用5号长针头,终因其太软而难以掌握而放弃)。
保持针头锋利且有较长斜面能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且有明显的突破硬膜的特殊感觉。
2.3局麻药的配置:选0.7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7.5~20mg ,加入50%的葡萄糖注射液0.3~0.5ml 。
保持葡萄糖浓度<10%(原配置液种曾加入麻黄碱注射液20~30mg ,但经临床实践,并不能有效预防血压下降,反而使局麻药的容积增大,而平面更不易控制,血压波动明显而取消)2.4注药的速度:选用手术台背板抬高10~15°,针尖斜面朝向尾端或向下。
注药时间2~5s ,注药速度对麻醉平面的影响不明显。
2.5穿刺部位,本组多选择L2~3,下肢手术大部分要用止血带,平面不能低于T12,在药物浓度和容积不变的情况下,穿刺部位越高平面越高。
2.6麻醉时间180~240min ,所有手术时间应少于150min ,否则出现术中的平面下降,肌松不良,甚至疼痛状等。
本组腰麻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腰背痛头痛,还与患者对麻醉手术的恐惧紧张有关,部分病人还有受伤后轻度的精神障碍。
所以我们应注意患者术前、术中病人精神情绪变化,做好术前宣教解释工作,加强医患间的相互沟通,倾听病人诉求,还可在术前适当应用镇痛、镇静剂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总之,本组腰麻患者术后并发症并发作病例少,且症状轻微,不影响患者的术后正常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