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朦胧诗及其叙述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82
朦胧诗及其叙述学习目标朦胧诗的朦胧所引起的论争情况以及发展结果朦胧诗以及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舒婷北岛顾城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异同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情况什么是朦胧诗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二朦胧诗的出现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新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三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朦胧诗引起的这场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四朦胧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五代表作家的诗作风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朦胧诗代表着真正的过渡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代精神是文学回到文学自身的开始因此它是当代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笔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是北岛舒婷顾城北岛诗作《回答》《宣告》《雨夜》《古寺》舒婷诗作的特点在朦胧诗人中舒婷是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的诗人舒婷的诗表现出一种甜密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形成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温情与包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舒婷的诗采用了隐喻意象暗示象征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舒婷的诗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舒婷的诗作《致大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落叶》《双桅船》顾城简介 1956年出身于北京13岁随父亲到山东左黄河道的农场1974年回到北京做过多种杂工1980年以后专职从事创作1993年10月9日在新西兰希基岛自杀他的诗集有《黑眼睛》等顾城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他诗歌的魅力是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对顾城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舒婷的《童话诗人》中找到答案顾城的诗作《生命幻想曲》《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北岛与舒婷的比较舒婷是情感型的主要致力挖掘自己女性的心灵而北岛是思辨型的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的精神舒婷的诗表现出现代主义的特点但所表现的现代主义特点是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引桥而且表现表现出更加内向的趋势更加关注生命本体的意义而北岛是当代诗歌现代主义的先锋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先驱者的觉醒意识富有哲理的思想深度和充满艺术魅力的人格力量形成凝重奇峭的风格舒婷是一个感情至上主义者重视自己的直觉和感悟总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而北岛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自觉地把个人和民族的苦难作为一个双重的精神十字架北在自己身上北岛与顾城的比较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而顾城在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美好幻境五朦胧诗的发展与变异 2朦胧诗变异之二新生代后朦胧诗人以海子王家新骆一禾西川等为代表第三代诗人以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3后朦胧诗人的创作特点与朦胧诗人一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他们与朦胧诗人相比较他们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其作品比朦胧诗更丰厚深邃也比朦胧诗更艰深晦涩代表人物是海子关于海子 1964年生于安微省怀宁县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4海子的创作特点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神焦虑海子的创作在风格上与舒婷有相似之处就是善于采用抒情手法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在精神气质上则接近北岛受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透出一种智慧与高贵孤独与愤激海子的作品 5第三代诗人的创作特点否定朦胧诗变异和反动朦胧诗与后朦胧诗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情反优美等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变异来体现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异如《有关大雁塔》《尚义街六号》有关大雁塔韩东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次英雄然后下来走进下面的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aname=baidusnap0></a>奔跑</B>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北岛简介原名赵开振1949年生于北京1968年中学毕业后进北京一个建筑公司当工人后曾在两家杂志社当编辑然后辞职做自由撰稿人80年代末出国定居主要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在天涯》《零度以上的风景》这些诗作大多在海外出版北岛的诗作特点北岛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在他的生活中的两次死亡事件对他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是好友遇罗克的被四人帮的专政机构枪决二是他妹妹为救一个溺水儿童遇难这不仅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冷峻的观察也使他对于死亡生命的意义有了省思北岛表现出沉思者的姿态诗风凝重眼光犀利他的诗中充满着许多警句式的诗行极富概括力与洞察力舒婷出生于福建泉州在厦门鼓浪屿长大一九六九年中学毕业后到闽西山区插队落户一九七二年回城待业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时代的灰暗与个人的不幸刺痛她的心灵她在那时充满了被遗弃的寂寞朦胧诗江河杨炼的史诗新生代后朦胧诗第三代诗人江河的史诗代表作《太阳和他的反光》杨炼的组诗《诺日朗》《半坡》《敦煌》《西藏》 1朦胧诗的变异之一史诗在主情的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贺敬之放声歌唱郭小川自己的志愿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城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相信未来》郭路生食指节选当蜘咮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写下相信未来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979年7月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1981年老诗人臧克家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关于朦胧诗》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一、朦胧诗的出现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
他们的诗以手抄本形式流传。
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
二、朦胧诗的定义朦胧诗,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坛广受争议,影响深远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以一批成长于文革时期的青年诗人为主力军,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来隐示情思,其诗境朦胧、主题多义,显示出较强的探索性。
又被时人称为“新诗潮”。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诚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
三、朦胧诗的论争1.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公刘用文字表达了他的焦虑)2.1980年,《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该文作者批评新潮诗朦胧、晦涩、难懂,并将这些青年诗人的创作称之为“朦胧体”。
朦胧诗也因此得名。
3.《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将整理的发言,以《在新的崛起面前》为题发表。
他以“历史见证人”的姿态,和对于“五四”的“自由、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的想像,来吁请“宽容”:“对于这些`古怪`的诗”主张“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急着出来`引导`”《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概括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为:1.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2.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3.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身的劳动场景《崛起的诗群》------- 徐敬亚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
第十三章一、朦胧诗及代表诗人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是只一项的模糊,飘忽,而这种模糊,飘忽是大量借鉴西方现代派诗歌技巧的结果,大量采用隐喻,暗示,象征,这就使诗歌的意义变得朦胧甚至绘色。
代表诗人:北岛的《回答》《宣言》舒婷的《神女峰》《致橡树》顾城和白洋淀诗群一、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高行健二、探索戏剧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形成的戏剧,主要指话剧,用象征的方式反映生活,但不一定写实,有象征的意义,它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表现命运和神秘的不可琢磨,用这样的方式来冲击传统、革命戏剧,这被称为探索戏剧,代表作家是高行健的《车站》《绝对信号》第十四章一、北京作家圈子与两篇小说二、第三代诗人,主要代表人物:第十五章一、寻根文学及代表作“寻根”是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寻根文学具有不同的地域和自然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中,侧重挖掘的是人的文化心理积淀,这个积淀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韩少功的《爸爸爸》,贾平凹的《浮躁》,阿城的《遍地风流》《棋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第十六章一、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反传统的批判的,“先锋”是超前的意思,先锋小说注重叙事方式,叙事观念和革命性变化,注重叙事本身的,各种可能,各种变化。
在先锋小说看来,不存在叙事对象的真实性,而只存在叙述角度的不同,这是叙述观念的变化,由此引起了叙述方式的革命。
代表作家有马原的《虚构》,余华的《十八岁出远门》苏童的《妻妾成群》三、马原的叙事圈套整个故事,既是由“我”来叙述,又是对我的叙述,我是故事的讲述着,同时也是被讲述者,在他的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姓名并不固定,常常是随着故事的讲述,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就带来了叙事的扑朔迷离,人物带来什么意义不重要,它只是一个符号,这样的目的是虚构。
四、新写实小说时间晚于先锋小说,因此它面临西方文学思潮的冲击没有先锋小说大,新写实小说包括都市题材,世俗生活,市民社会的价值观新写实小说要求密切关注现实,所以实在现实小说的范围中,新写实小说是为了还原生活的本相而产生的,小说的主体对象是平等的,是同一类型,对庸常,凡俗生活的认同,“零度情感”和“形而上”也是新写实小说的特征。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的含义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的思想内容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
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
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
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艨胧祷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宜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扇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
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度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江河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年轻诗人开始崛起于诗坛,给诗苑带来了一股新异的诗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这批年轻诗人所引发的新诗潮之所以在7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诗坛上,是由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
郭路生(食指)写于1968年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这种情绪的最初宣泄:“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郭路生(食指)曾被人们称作文革时期“地下诗歌”第一人,后来他借用西方现代手法创作的带有古典诗词韵味的《相信未来》,一度在知青中流传,对“地下诗歌”的发展具有开拓作用。
亮相当时,围绕某一知青点曾出现许多诗歌创作群落,其中尤以“白洋淀诗歌群落”最为有名。
它是在1969年至1976年间,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构成的创作群体,主要包括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宋海泉等。
由于白洋淀距北京不足二百里,各种新思潮便很快波及这里,70年代初北京青年“地下阅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等,也很快在白洋淀传阅,从而形成了适宜于“地下诗歌”生长的独特人文环境,也使许多成员日后成为新诗潮的主将。
“白洋淀诗群”于1976年因芒克最后一个离开白洋淀而告终结。
当他们陆续返城之后,在1978年12月刊印了民间刊物《今天》,这是他们作为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1.从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对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并由此掌握和掌握对于那些时代感强的作品。
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结合起来阅读,以达到比较有历史感的评价。
2.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对其天才与凡庸的两面都给以同情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肯定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建设上的崇高地位。
3.掌握郭沫若研究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时期以后三个时期的概况。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1.掌握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否定茅盾的观点,并以此为个案,学习用文学史的眼光观察有争议的问题,逐渐进入研究领域。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茅盾《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同时掌握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以及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
了解那种认为《子夜》是所谓"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的贬斥。
3.分析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4.掌握茅盾在三十年代社会分析派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以及这一流派的文学史地位。
第四讲: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1.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
掌握老舍的艺术视点:人性与人伦的关系。
分析老舍笔下老派、新派与正派等三类人物形象的内涵。
掌握老舍批判传统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2.理解《骆驼祥子》可能存在的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
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掌握老舍对于病态城市文明造成人性伤害的忧虑。
3.从老舍作品的风俗描写、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幽默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去把握"京味"的风格,掌握"京味"小说的源头,并掌握风格评析的一般方法。
朦胧诗名词解释朦胧诗是我国当代文学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诗歌流派,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朦胧诗”的名称来自于80年代出现的同名刊物。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等。
1。
诗歌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并综合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
抒情诗是最常见的一种,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抒胸臆的和间接抒情的两种。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实际上是指“情绪”或“心境”而言,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
情绪分为主观情绪和客观情绪,主观情绪又可分为:激情、爱情、憎恶、恐惧、悲哀、厌烦、欢乐、忧愁、孤独、思念、向往等。
客观情绪则为景物、环境、事件等。
诗歌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运用丰富多样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烘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诗歌除了描述客观事物外,还借助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加强其艺术效果。
诗歌的体裁包括:诗、词、曲、赋、歌谣等。
2。
2。
朦胧诗指的是在“伤痕文学”后涌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带有“先锋”色彩的诗歌。
这些诗歌有着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故此得名。
朦胧诗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第一,指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产生于中国现代诗歌运动“伤痕文学”之后的诗歌;第二,是指“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具有朦胧特征的诗歌流派;第三,是指运用朦胧的特殊表现手法创作出来的诗歌作品。
它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化倾向。
这种倾向的核心是人的存在价值处于危机之中,现代人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困惑。
他们从“文革”中寻找答案,在生与死、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中,找到某种新的意义,但这种新的意义仍不能令他们满意。
3。
朦胧诗派指在1979年至1986年之间,以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等为主要成员的诗歌流派。
这个群体创作的主题,集中表现为:对社会变革的迷惘、对民族历史的反思、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对爱情的困惑以及表现对整个人类前途的思索等。
深度解析顾城的朦胧诗第一篇:深度解析顾城的朦胧诗顾城和朦胧诗人北岛齐名,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
和其他诗人的创作思路不同,顾城又被称作“童话诗人”,他的诗歌是童话体,朦胧的童话般的诗性,让他的诗歌创作更有鉴赏价值。
诗人顾城在1990年创作了一首诗叫《小说》,这首诗在他创作二十周年,也就是2009年,我写过一篇诗评,诠释了它朦胧的含义。
但我觉得那时分析得不够具体和透彻。
于是便写了这一篇诗评。
《小说》是一篇童话体的朦胧诗,诗中藏有不少童话般的句子,如“你们尽可以劝告/鱼在沙滩上晒太阳/鸟在空中睡觉”这一句。
朦胧诗,主要是对整体诗性而言,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朦胧,我们就读不懂它。
相反,有的朦胧诗因为它本身的创作节构的简单,让人容易读懂它。
我之所以再次评《小说》一诗,是因为它具有朦胧诗创作的代表性,也可以说它是一首典型的朦胧诗。
这首诗,在莫种意义上来说,对诗人顾城的死,有所关联。
在诗歌的表达手法中有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诗名“小说”,就是一种缩小的表现手法。
将宏观现实浓缩展现出来。
诗歌第一节“地球是一滴蓝色的水/中间住着微弱的火焰”,首先便装地球这个庞大的事物给浓缩了,整个诗句去掉修饰词后,有一个简单的构架“地球是水,水中住着火焰。
”,很明显,这句话说不通,细一读,不但说是不通顺,而且还有一些矛盾的意味。
诗歌的朦胧意味就在这种矛盾性上展开。
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陆地只占百分之二十九,按理说应该叫水球。
诗歌的前半部分是比较合理的。
而后半句“微弱的火焰”到底指的是什么?这要从诗歌整体来分析,整首诗是以客观的人类为主体,所以这“微弱的火焰”可以归咎于一种精神实质——“欲望”。
但这种判定在后面又表明是错误的。
因为第二节是写的东西和欲望全无关联。
“你们尽可以劝告”一句,很明显的是一种自由支配的思维。
所以前面的“微弱的火焰”是指的灵魂,一种虚弱疲惫的灵魂。
为何是虚弱疲惫的灵魂?从后面的诗句里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