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说
- 格式:wps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移情说最早是由德国费肖尔父子(1847~1933)提出的,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布洛】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
1912年于英国心理学杂志第五卷第二期发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提出“心理距离说”。
布洛受现代社会科学影响,接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对以往的心理学作了彻底批判。
他根本否认美的纯粹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美的客观因素的追究,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
他认为只有从这种角度去考察美,才不会造成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抹杀掉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使人们更加重视美感效应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然后才从这些心理事实出发,考察种族、气候、地理环境、社会教育、宗教等社会方面对心理的影响,这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而且对鉴赏力的品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布洛在批判传统美学拘泥于美的客观性的基础上,专注于由对艺术品的观赏而生的心理效应——审美意识或态度,于是他提出了“心理距离说”。
首先,他对传统的“距离”概念加以否定,这种概念通常在艺术上指“空间距离”——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
而美学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布洛认为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气质的特征和审美过程中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
移情说的名词解释移情说(Transference)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将曾有过的情感与经验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这种投射常常是无意识的,发生在人们的情绪、情感和认知层面。
移情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对于理解人际关系、治疗和心理咨询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移情说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并且成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儿童时期与父母或主要监护人的关系中,通过情感、期望和欲望的投射,形成了对于他人的移情。
这种移情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和自我认同有着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特殊的移情关系,即“恋母情结”,意指男性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对母亲产生的情感投射。
而女性儿童则经历着“恋父情结”,对父亲产生情感投射。
这些移情关系在心理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过程中可以让个体通过理解和认识移情,从而更好地疗愈心理创伤。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移情是一个重要的治疗因素。
患者往往将他们在过去关系中的情感和体验,投射到治疗师身上。
这可以使患者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突。
治疗师时刻警惕并注意移情的出现,并且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协助患者理解和处理这些移情。
通过移情分析,患者可以逐步挖掘出内心深处的情绪困扰,并且更好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因此,移情对于心理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了精神分析理论之外,移情说在其他心理学派别的理论中也有所体现。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移情被视为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往往伴随着情感的投射。
人们会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将自己的情感状态投射到对方身上。
这种移情在亲密关系中尤为突出,包括亲密伴侣关系、亲子关系等。
通过理解和认识移情,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从而促进关系的健康和发展。
此外,移情还可以在工作环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领导和员工的互动过程中,移情的存在会显著影响工作效果和员工的情绪状态。
领导者的情感投射会影响部下的动机和工作态度。
移情说移情的概念移情对应的英文单词为transference,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
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形成移情的基础,是幼儿期在与双亲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人物之间存在的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
这一转移分为正转移和负转移。
正转移,如表白爱情及希望从治疗者身上获得爱恋情感的欲望。
负转移,如对治疗者产生厌恶感、憎恨、敌意及想加以控诉的欲望等。
前者又称为阳性转移,后者又称为阴性转移。
发生移情时,来访者过去未曾解决的问题会使他们对咨询者的知觉和反应方式产生变形。
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根源于来访者过去的人际关系,而现在又直接指向了咨询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会说刚一见那人就感觉很亲切或者感觉很厌恶的原因。
移情在不同背景的咨询者身上都可能发生。
当来访者的情感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他们可能会失去理性的客观判断力,移情至咨询者,就好像咨询者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一样。
无论咨询者的性别怎样,移情都有可能发生。
因为咨询者的出现,使得来访者过去未被满足的要求重新浮现。
不管是正转移还是负转移,常常是来访者所熟悉的旧有的交往模式重新浮现的一种形式。
移情可以帮助发现来访者早些时候受到某种特殊的对待时,他们是如何感受的。
移情通常发生在当咨询者(无意中)做了或说了些什么,从而触动了来访者心中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之时,这些问题多出在来访者与其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或其他重要人物之间。
移情问题常发生于咨询的开始阶段,并且随着咨询的进行变得越来越强烈。
有些学者把移情看作是实现一定的咨询价值的东西。
他们认为只有帮助来访者解决由于移情而产生的对咨询者的曲解,双方的关系才会获得极大的改善,这种改善会使来访者和咨询者建立更紧密的信任关系。
更进一步说,通过解决移情问题,来访者会对自己的过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第1篇摘要:移情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对他人的理解和共鸣。
本文从移情说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引言移情说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
他认为,移情是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的心理过程。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移情说逐渐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移情说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移情说的基本概念1. 移情:移情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对他人的理解和共鸣。
具体表现为:认知上的换位思考、情感上的感同身受、行为上的模仿。
2. 移情的作用:移情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体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移情的类型:根据移情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我移情、他人移情和集体移情。
三、移情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1)换位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需求,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情感共鸣: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关爱去感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3)模仿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移情能力。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1)换位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2)情感共鸣:学生要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学会关爱他人,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3)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3. 课堂管理中的应用(1)关注学生情感: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三节移情说美学移情说美学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叶流行于西方许多国家。
它要求冲破狭隘的理性,无限伸张和解放自我,把想象和情感提到首位。
这种凭借想象和情感把自我伸张到外在自然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余波,与浪漫主义文艺实践有着密切联系。
移情说以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泛神主义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有着内在联系。
移情现象在神话、语言、宗教、艺术以及原始民族的形象思维中到处可见。
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就已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迁想妙得”、“妙对通神”的概念加以概括。
在西方,古希腊已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比较深入的研究则是由十七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们进行的。
然而,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末叶以后,移情说美学才形成为一种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在德国等国美学领域取得主导地位。
移情说美学的先驱是洛采(Hennann hitze,1817一1881)和费希尔父子(Friedrich Vischer,18cr7—1887;Robert Vischer。
1847—1933)。
洛采在<小宇宙论>一书中已指出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把生命和情感外射到无生命的事物中去,使它们具有意义。
弗‘费希尔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其意义就在于“对象的人化”。
他的儿子罗·费希尔在这个基础上,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明确地改称为“移情作用”,认为移情现象中物我相互交融、渗透,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最完满阶段,从而奠定了移情说美学的基础。
然而移情说美学的主要代表则是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巴希、伏尔盖特等人。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立普斯(~eoder Upps,185l一1914)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移情说美学的最主要的代表。
187年起,他曾先后在波恩大学、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94年至逝世,他在慕尼黑大学当了二十年心理学系主任。
立普斯对移情说的研究使他在美学领域获得了极大的声望,有人甚至称他为美学上的达尔文j.他的主要著作有:<心理生活事实>(1883年)、<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1897年)、<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1903年)、<再论移情作用>(1905年)、<美学>(1~3--1906年)等。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自19世纪以来,人们对美的研究,逐渐将侧重点从对美的本质的追求转移到了美感的体验和制造美感的因素上。
美学的研究重点也从研究美发展成研究美感。
而在对美的感受探索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审美距离以及人的情感对美的体验的影响。
不同的审美距离,不同的审美对象以及不同的审美心情都会对最终的美感造成影响。
因此,很多人都将审美距离和移情说作为审美的重要手段。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这便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而这里的距离,则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
审美距离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三种。
时间距离指与审美主体的接触时间。
有诗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过于长久的接触会造成人们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疲劳,从而使得美的东西也失去了他的美感。
更通俗的说,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看久了的东西总是要腻烦的。
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
正如对于要远行的朋友我们总会从心底生出依依不舍的情绪。
诗人李白也曾在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空间距离的相隔总是会牵扯人内心的牵挂,从而在不经意间美化了审美的主体。
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
此外,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
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经审美主体牵引起内心的情感。
心理距离一般表现为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他们所引起的美感体验与审美者的内心感受、对审美主体怀有的关心、怜惜、鄙夷等相呼应,从而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美感,甚至是快感。
第1篇摘要:移情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在感知和评价事物时,能够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将移情说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从移情说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移情说应用于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移情说的理论基础移情说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铁钦纳提出,他认为移情是指个体在感知和评价事物时,能够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思想。
移情说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客观事物本身,还要关注他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实现与他人情感的共鸣。
移情说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共鸣:移情说认为,个体在感知和评价事物时,能够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
2. 社会认知:移情说认为,个体的认知过程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在认知过程中,需要关注他人的情感和思想,以实现社会认知。
3. 人文关怀:移情说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要关注他人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人文关怀。
二、移情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阅读教学中的移情说应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移情,走进文本,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
具体措施如下:(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文本。
(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3)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2. 写作教学中的移情说应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移情,提升写作水平。
具体措施如下:(1)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经历,挖掘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移情说“移情说”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德国。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美学家费舍尔父子。
父亲弗列德里希·费舍尔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说这种作用就是“对象的人化”。
他把这种象征作用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神话和宗教迷信所用的象征作用;第二级是寓言所用的象征作用;第三级是审美活动中的象征作用。
劳伯特·费舍尔把这种“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意思为“把情感渗进去”。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这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心灵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它不是感受,而是移情。
外射的动作是紧接着知觉而来的,并且把我们的人格融合到对象中去,因此,它不可能被说成是一种联想或回忆。
在这种情况下,光线和颜色,看起来不是欢快的,就是悲哀的。
当移情完成时,我们自己的人格就与对象完全融合一致了。
”当然,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是活跃于本世纪初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
人们把美学上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
在一般德国美学家看,移情说是美学上的最基本的原则,差不多一切美学上的问题都可以拿它来解答。
他从以下三方面界定了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第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存在或实体而是体现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因此它不是和主体对立的对象。
第二,审美的主体不是日常的“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只在对象里生活着的自我,因此它也不是和对象对立的主体。
第三,就主体和对象的关系来说,它不是一般知觉中对象在主体心中产生一个印象或观念那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就生活在对象里,对象就从主体受到“生命灌注”那种统一的关系。
因此,对象的形式就表现了人的生命、思想和情感,一个美的事物形式就是一种精神内容的象征。
移情说在其他国家也很流行,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文艺批评家浮龙·李,法国的美学家巴希,中国的朱光潜、童庆炳、黄书雄等。
汉语修辞手法系列「什么是移情」汉语修辞手法系列「什么是移情」移情[定义] 把人的主观情感投到客观事物之中,使客观事物具有和人的情感相一致的非寻常特性的一种修辞方式。
特点是:由于移情中事物的特性是人的主观情感赋予的,所以,移情多用"觉得、感到、似乎、好像、变得'等主观性很强的词语。
[例释]例1: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天,小莉觉得天特别蓝,连空气都是甜的。
例2:看清了他的丑恶面目之后,我觉得他高大的身材猛然矮小了许多。
例3:小刚下岗了,平日里那响亮的闹铃声也变得沙哑了许多。
例1中"天特别蓝'、"空气都是甜的'这些特征都不是事物客观具有的,而是小莉的高兴、喜悦的心情所带来的。
例2本来很高大的身材,却因他的丑恶言行使"我'对他产生憎恶,通过"身材猛然矮小了许多'的前后对比,将这感受间接地体现出来了。
例3主人下岗了,"闹铃声'由响亮而沙哑。
通过闹铃声不同往常的特点,把小刚下岗后烦恼、苦闷、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
[辨析1] 移情与移就。
两者都含有把人的情感移到事物上的特点。
区别是:移情的事物具有了不同寻常的特征,是人临时赋予它的,在话语中,情感暗含在事物特征的描写中,情感词语并不直接出现;而移就是直接用描写人的情感的词语来修饰事物,情与物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用于描写情感的词语必须出现。
[辨析2] 移情与移情说。
两者都是把人的主观情感投到客观事物之中,使客观事物具有人的情感。
区别是:(1)移情是一种修辞方式,属于修辞学范畴;移情说是文艺学术语,是文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用于揭示人的审美心理活动。
(2)移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手段,是表达者在描写某一事物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注入其中,通过赋予事物不同寻常的特性,间接、曲折地描写人的情感,因此,移情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写人;而移情说是一种接受理论,是接受者在欣赏事物或艺术品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入其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它反映的是接受者的审美心理而不是表达者的心理,它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名词解释1移情说移情说是因“移情”概念而得名的美学理论。
“移情”作为美学术语,首先由德国美学家费肖尔用来表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加诸对象,使对象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审美色彩。
这种理论后来成为德国李普斯的心理学美学的核心内容。
20世纪初得以广泛流传,成为各种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如表现主义等)的理论基础。
移情说是关于美和审美本质的学说,是审美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
产生并发展于德国,对于审美态度有一定说明作用。
该学说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
移情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色彩的结果。
因而美根源于主体的移情活动,美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移情现象。
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
移情说最早是由德国费肖尔父子(1847~1933)提出的,F·费肖尔(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移情现象,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这种象征作用即通过人化方式将生命灌注于无生命的事物中。
R·费肖尔在《视觉的形式感》中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他认为审美感受的发生就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实现了感觉和情感的共鸣。
费肖尔的移情作用是由我及物和由物及我两个方面的统一,立普斯和谷鲁斯各持一端并予以发挥,分别形成了移情说两个变种:同情说和内模仿说。
这一学说同情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T.立普斯(1851~1941)其代表作为《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1879年)和《论移情作用》(1903年),他认为美感的产生是由于审美时我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去,将自身的情感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或者说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心领神会的“内模仿”,即“由我及物”或“由物及我”。
移情说对李白诗词创作的影响作者:夏友巍来源:《语文天地》2023年第11期移情说,一个不可或缺的美学范畴,自古以来在中西方美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立普斯,一个在西方美学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对其情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阐释,并认为移情说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因素。
基于这一理论,他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对后世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虽未明确提出此理论,但其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在文人的诗歌创作中已经被广泛使用。
在人类的艺术思维过程中,移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家们通过对人物和情境的塑造,将思想和生活体验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加丰富、立体。
在创造艺术形象和作品时,艺术家们也巧妙地融入了移情现象。
这一理论在现代美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审美活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移情理论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点,探究人类审美体验的内在机制,为我们更好地欣赏理解艺术作品提供指导。
一、中西方移情说概述所谓移情是指人们在欣赏外部事物时,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事物所处的环境,将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生命的,这种感知错觉让我们似乎感受到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具备着人类独有的思想情感等独特的活动。
这种错觉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事物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可感受与事物的联系,仿佛没有生命的物体有着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如古人常谓竹为君,取其高风亮节。
文人高士多爱竹,多以溢美之词咏赞之。
竹本身仅为一个不具有情感的客观物体,但后人将正直、清廉的情感赋予竹,使其逐渐演变为高风亮节、清雅的代名词。
中西方文艺美学都有极为丰富的移情理论,但亦有其不同。
西方强调审美主体作用,将移情归于人的生物本能。
我们国家的这一理论是从物到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充满着辩证性。
(一)西方移情说概述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首次使用了“移情作用”这个词,意思是把情感渗透、融入进审美对象中去。
他认为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審美对象中去,把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看成了有生命的物体,似乎也具备了人类独有的思想情感等独特的活动。
审美移情说名词解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是个体对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上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受环境制约的,当外部事物在人的头脑中呈现为一种积极的有价值的东西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主动的爱好和兴趣,即审美移情说。
一、原型说这种特殊的爱与自我形象。
原型是人类在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对其现实起支配作用的图腾物。
马克思认为,原型有三种:第一种是“理性的自我”;第二种是“先验的自我”;第三种是“现实的自我”。
而且,不管哪一种原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并具有某种共同性。
因此,从感性的方面来看,人的所有原型又都是“先验的自我”,都具有意识能动性。
1。
什么是先验的自我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形象,也就是先验的自我,它是个体在童年或幼年时期已经获得的对于自身的看法,以及关于自身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
2。
原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客观世界或社会现实的原型。
另一类是儿童和青少年早期的自我形象。
3。
各种原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1)第一类原型比较简单,对社会现实或自然现象的反映比较直接、明显,容易识别。
例如,高尚、勇敢、谦虚、诚实等原型都属于这一类。
4。
第二类原型是人的一种社会性认知结构,这种原型不能由个人独立产生,必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才能被人们掌握,因此,只有通过社会教育和社会影响,才能使其内容变为人的素质,并表现为人的行为。
例如,礼貌、仁爱、慷慨等原型。
( 2)第二类原型具有复杂性,除了前一类原型的共同点以外,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5。
审美移情说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继续,他认为这种情结是人出生时,一方面要摆脱死亡恐惧,另一方面又要逃避父亲的权威,转而把目光投向母亲,这是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心理,只有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才能得到平衡。
6。
影响审美移情的因素。
( 1)无意识原型影响审美移情。
审美移情现象最早就是由于大脑皮层无意识的原型启动引起的。
7。
原型的发展过程。
( 1)本能冲动时期,原型仅仅指那些自发性的感情体验,其特征是内隐的、被动的、难以捉摸的。
移情说
移情说是审美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产生、发展于德国,对于审美态度有一定说明作用。
但是,它只是着重于对意识产生人化作用的现象描述,未能揭示出审美中移情现象的实证心理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
移情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
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
移情的概念由德国美学家R.菲舍尔(1847~1933)提出,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美学家T.李普斯(1851~1941)。
“移情”这一术语源于德语einfuhlund,英语对应词由美国心理学家E.铁钦纳(1867~1927)根据sympathy(共鸣、同情)转译为empathy 。
创立及其影响“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主要内容“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简要分析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研究与发展指出与研究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J.G.赫尔德(1744~1803)指出:美是在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生命和人格的表现。
1873年,菲舍尔在《论视觉形式感》文中根据其父F.菲舍尔的观点说明,没有不含内容的形式,那些没有自身灵魂的形式,必定会表现出观赏者把自己的情感转移上去的偶然作用所赋予它们的精神内容。
他认为主体和对象的这种契合是情感和观念作用的结果。
德国的K.格罗斯(1861~1946)从心理学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出发对审美发生学进行了研究,他从生理学观点把移情看作一种内模仿。
他在《动物的游戏》一书中举例说明,人在观看赛马时只能在内心里模仿马的跑动,这种内在的模仿产生的快感就是审美感受,带有游戏的性质。
他把游戏看作审美欣赏的起源,认为审美体验的核心是内模仿活动,这是产生移情的根源。
英国美学家V.李(1856~1935)在1897年发表的《美与丑》一文中,也提出了移情的概念。
她指出,艺术创造虽然有多种动机,但它们的共同原则都是“趋向美而回避丑”。
那么,是什么使形式显出美或丑呢?美的事物使我们把自身的活动投射到该事物中,其形象中加有我们自身的体验,而丑的事物则使我们的活动和生命受到挫折和阻碍。
因此,人们对自己活动的体验是产生美感的必要条件。
她把移情现象理解为自身对经验的反省,认为移情作用是长期的观念、情绪和意识积累而形成的心理过程。
移情区四种类型李普斯以移情原理为中心,在他的《美学》一书中对审美经验作了系统的论述。
他指出,美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
他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
①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延。
②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如风在咆哮、树叶在低语。
③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使音乐富于表现力。
④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把人们的外貌作为他们内心生命的表征,使人的音容笑貌充满意蕴。
在同期发表的《移情、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他指出:审美的享受不是对于对象
的享用,而是自我享受,是在自身之内体验到的直接价值感。
这种审美体验是产生于自我的,而与被感知到的形象相吻合。
所以,它既不是自我本身,也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自我体验的对象形象,形象与自我是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
在这里享受的自我与观赏的对象是同一的,这是移情现象的基础。
在审美观照中,对象的活动使人唤起了一种自我的意向,但是它又消融在全神灌注的观照中,为对象的活动所取代,由此使人获得了相应的满足。
其心理机制并非观念的联想,而是由内模仿和运动感的中介作用产生的。
四种规范性特征同样,德国的J.伏尔凯特(1848~1930)在其《美学体系》及《审美意识》两书中,也以移情原理为中心对审美意识的结构作了系统阐述。
他认为,移情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心灵活动,知觉与情感内容的融合是由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完成的。
移情是审美观照中最重要和最有特征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审美经验的全部内容。
他进一步指出了审美经验的4种规范性特征
①审美在主体上是一种充满情感的直观,在客体上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②审美观照是对于对象各部分的整体性把握,审美对象则表现为有机的整体。
③审美体验使现实的感情非实在化,对象则相应地成为一种审美的外观。
④审美对象是对人具有一定意义的内容,审美体验成为一种被强调的价值体验。
德国的W.沃林格此外,德国的W.沃林格(1881~1965)认为,李普斯用移情解释一切艺术创作不免失于偏狭。
他在《抽象与移情》一书中指出:艺术风格的流变反映了人们对世界感受的变迁。
埃及的金字塔和拜占庭的镶嵌画对生命力的抑制,说明不能把移情看作一切艺术的根源。
除了移情冲动之外,还有一种相反的冲动,即抽象冲动,决定了艺术的发展。
他认为,移情来自人与外界的同化关系,抽象来自人与外界的对立关系。
抽象的目的在于,从外界现象的杂乱无常中看出规律性和必然性。
人们在缺乏对空间的安全感时,就希图在艺术的形式中取得安宁,从中把握宇宙事物的绝对和永恒。
所以人们往往用平面表现三度空间。
在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移情”现象,即患者对治疗师产生爱或者憎的感情。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佛洛依德和布洛伊尔合作开业时,有一个叫安娜青年女患者对布洛伊尔产生了爱情,布洛伊尔害怕了,就携妻外出回避。
佛洛依德则对此种现象加以严肃考虑,认为是患者的力比多或性力因固着于某一对象以致造成她的神经症。
现在治疗时,她的力比多通过移情作用已转移于医生身上了,表现为对医生的感情,而易于或乐于接受他的信念。
当然,精神分析师的义务是要迟早使患者摆脱这个力比多的新的不健康的“执著”,才可以使他终于获得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