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人体寄生虫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6
人体寄生虫学分析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于人体内的寄生虫的科学,它主要包括研究寄生虫的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内容。
人体寄生虫是指寄生在人体内的一类生物,它们以人体为宿主,在人体内寄生和生长,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
人体寄生虫的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原生动物、线虫、吸虫、绦虫和节肢动物等几大类。
人体寄生虫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传播途径等因素进行。
原生动物是人体寄生虫的一类,常见的有锡斯锡虫和滴虫等。
线虫是人体寄生虫的另一类,其中包括钩虫、蛔虫、钩端弯线虫等。
吸虫也是人体寄生虫的一类,如血吸虫和肝吸虫等。
绦虫是寄生在人体内的长条形寄生虫,如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等。
节肢动物也包括一些人体寄生虫,如虱子、螨虫和蜱等。
人体寄生虫的生活史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生活史是指寄生虫从孵化出来到成虫繁殖的完整过程。
不同寄生虫的生活史存在差异,生活史的了解有助于制定针对寄生虫的防治措施。
例如,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宿主和介绍宿主两部分,它通过田螺将毛蚴释放到水中,再通过人体皮肤进入人体。
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人体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是研究的另一个方面。
人体寄生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食物传播、虫媒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例如,蛔虫是一种通过食物传播的寄生虫,人们食用受寄生虫感染的食物,就会被蛔虫寄生在体内。
了解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可以帮助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人体寄生虫的病原学是研究寄生虫引起疾病的机制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人体寄生虫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肺吸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和疥疮等。
了解病原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人体寄生虫的病理学是研究寄生虫引起疾病时所产生的病理变化的学科。
不同的寄生虫会引发不同的病理变化,如肝吸虫可以导致肝组织受损和纤维化等。
了解病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诊断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人体寄生虫学概论概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与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涉及到寄生虫在人体内的生活史、病原性、传播途径以及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寄生虫是一种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依赖寄主提供养分和生活环境的生物。
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内,引发各种不同的疾病。
本文将从寄生虫的分类、生命史、病原性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寄生虫根据寄生方式和所在部位可以分为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
内寄生虫包括原虫、纤毛虫和线虫等,它们通常寄生在人体的消化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部位。
外寄生虫则包括虱子、蛔虫等,它们寄生在人体的皮肤、毛发等表面。
其次,寄生虫的生命史是指寄生虫从寄生虫卵或孢子到成虫的完整发育过程。
不同寄生虫的生命史有很大差异,有的寄生虫可以在人体内完成整个生命周期,有的则需要在不同宿主之间进行传播。
例如,蛔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成熟后产生大量卵子,随粪便排出体外后被其他人摄入,从而感染新的宿主。
寄生虫的病原性主要体现在它们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和症状。
一些寄生虫可以直接侵袭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引起炎症和组织损伤;还有一些寄生虫可以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传播疾病,如钩虫通过皮肤传播感染;还有一些寄生虫可以分泌毒素,对人体造成损伤。
常见的寄生虫疾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预防和治疗人体寄生虫疾病的措施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药物治疗和疫苗接种等。
个人卫生包括保持身体清洁,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不洁水源等,以减少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环境卫生包括保持住所清洁,杀虫灭鼠,消毒水源等,以降低寄生虫传播的环境污染程度。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寄生虫病采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如氯喹、吡喹酮等抗疟疾药物,普鲁巴硝唑等抗阿米巴病药物。
疫苗接种是一种预防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手段,如预防钩虫感染的疫苗。
总之,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对于寄生虫相关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寄生虫的分类、生活史、病原性和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学问,包括人体内的、外生的、寄生于人体宝宝的寄生虫。
人体寄生虫主要来自于环境、食品、饮水和接触传播等途径,寄生在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中。
人体寄生虫的分类人体寄生虫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包括病原体特征、临床表现、病程、致病机制等方面。
按照病原体分类,人体寄生虫可以分为原生动物和线虫两类。
原生动物包括滴虫、贾第鞭毛虫、锥虫、球虫、痢螺等;线虫包括圆线虫、鞭虫、钩虫、蛔虫等。
人体寄生虫的病因人体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人、动物和环境三个方面。
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肠道、皮肤等途径传播寄生虫。
动物如狗、猫等也是人类寄生虫的来源,比如钩虫、蛔虫等。
环境也是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比如食物、饮水、土壤等都可能带有寄生虫卵或幼虫。
人体寄生虫的症状人体寄生虫其实大部分都没有症状,只有某些种类的寄生虫才会引起疾病。
比如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造成肠道内蠕动过度、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滴虫在女性生殖道内寄生会引起炎症、瘙痒等症状。
另外,一些寄生虫还会引起组织感染,比如曲霉、原虫等。
人体寄生虫的预防预防人体寄生虫的方法主要是从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两个方面入手。
保持干净的环境、饮食健康的食物、规范的饮用水等都是预防人体寄生虫的重要措施。
个人卫生方面,剪短指甲、勤洗手、彻底煮食食物、戴好驱虫口罩等措施都可以有效预防人体寄生虫。
人体寄生虫的治疗治疗人体寄生虫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是指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将药物送入人身体内,以达到治疗寄生虫的目的。
而手术治疗则是在寄生虫位置进行手术切除。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寄生虫的同时必须保持适当的营养和健康生活方式,以提高治愈率。
以上是人体寄生虫学的总论,希望能对大家了解人体寄生虫有所帮助。
保虫宿主(reserboir host):有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传给人,从流行病学角度上看,这些动物称保虫宿主。
(例子: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为牛、羊、鼠)。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一些蠕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的局部或全身病变;分为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皮肤幼虫移行症;其共同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中丙球蛋白及IgE水平升高。
变态(metamorphosis):昆虫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过程中发生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
全变态(complete metamorphosis):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Hemimetabolism):昆虫发育过程不需要经历蛹期。
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需要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 paratenic host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非适宜的宿主称为~。
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某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称之。
如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
人体寄生虫学线虫概论:雌雄异体,雌虫略大于雄虫,尾部结构雌直雄卷。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腺体,由口孔、口腔、咽管、中肠、肛门组成。
生殖系统雄虫为单管型,雌虫为双管型。
卵壳分为3层:卵黄层、、壳质层、脂层。
线虫的发育基本分为虫卵、幼虫、成虫3个阶段一般要经历4次蜕皮。
似蚓蛔线虫:最常见的消化道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掠夺营养,引起肠梗阻,肠扭结等。
【形态】圆柱形,形似蚯蚓,活时为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雌虫长于雄虫,体表可见细横纹两侧可见明显侧线,口周有3个唇瓣,末端有交合刺。
虫卵分为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受精卵为椭圆形,卵壳外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被宿主胆汁染成棕黄色,两侧有星月形间隙,未受精卵为长椭圆形,卵内有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蛔虫卵的主要特征为卵壳厚而透明。
【生活史】虫卵(小肠)——含蚴卵(土壤)——感染期卵(经口感染—小肠)——幼虫(移行过程小肠—胃—咽—气管—肺—心—血管—肠壁)——成虫(小肠)——虫卵方式循环。
蛔虫的首次蜕皮时在土壤中完成,2、3次蜕皮是在肺中进行,第4次是在小肠中蜕皮。
【致病】1、幼虫致病:大量幼虫移行至肺部引起蛔虫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2、成虫致病:A、掠夺营养或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
B、超敏反应。
C、各种并发症(有赖于蛔虫的钻孔习性)。
【诊断】粪便中检查虫体或虫卵。
蠕形住肠线虫:又称饶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
【形态】成虫为乳白色呈线头样,生殖系统为双管型,尾端多向腹面卷曲,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边扁平一边凸起。
【生活史】成虫(回肠盲肠)——产卵(雌虫下移到肛门外)——虫卵(肛周皮肤)——感染期卵(在肛周发育6周而形成)——幼虫(经口误食进入小肠)——成虫(下一过程中蜕皮3次形成)感染方式1、经肛门—手—口方式。
2、经口误食或吸入。
【致病】1、饶虫性阑尾炎,特点为疼痛位置不确定,多为慢性过程。
2、饶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异位寄生)。
课时授课计划
审签编号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1
基本课题:第十五章人类寄生虫概述
教学目标:1. 解释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等概念。
(重点、难点)
2. 阐述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重点)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复习旧课:引起疾病的病原体有哪些? 4
第十五章人类寄生虫概论
第一节寄生虫的生物学30
一、寄生现象由动物自生生活引出寄生。
二、寄生虫的分类举例说明。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举实例,详细讲解有关概念。
四、寄生生活的演化结合实例说明。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25
举例说明。
第三节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状况20
简介。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简介。
15 与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成就
小结:1. 举例总结有关概念。
4
2. 寄生虫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以肝吸虫生活史为例说明有关概念。
预习:第十六章医学蠕虫第一节第二节电教:蛔虫
课后分析
第十五章人体寄生虫学概论
第一节寄生中的生物学
一、寄生现象
1..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已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依附于另一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夺取营养,造成损害。
2..寄生虫:营寄生生活的低等动物。
二、寄生虫的分类
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偶然寄生虫、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
1.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受其损害的动物或人。
(1)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除可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体内,这类动物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
2.感染阶段:寄生虫的生活史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阶段。
3.生活史:是指寄生虫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及其所需的条件。
4.举例
(1)肝吸虫
成虫—寄生于人的肝胆管人是?
还寄生于犬、猪肝胆管犬、猪是?幼虫—有毛、胞、雷、尾、囊蚴、蚴虫
└───豆螺────┘└淡水鱼虾┘
中间宿主是?
感染阶段?移形途径?寄生部位?
(2)疟原虫
列体增殖人肝/红细胞内人是?配子生殖蚊蚊是?
四、寄生生活的演化
1. 形成了适应寄生生活的体形。
2. 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
3.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
4. 形成了适应寄生生活的新器官。
5. 肠道寄生虫抗消化液能力增强。
6. 各种特殊向性出现。
7. 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增强。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
二、寄生虫的致病作用
(1)夺取营养。
例:蛔虫-人肠,钩虫吸血。
(2)机械性损伤。
例:蛔虫-堵塞肠道、胆道,猪囊尾蚴-压迫脑组织。
(3)毒性和变应原作用。
例:肝胞虫-过敏反应。
三、宿主的免疫反应
1. 非特异性免疫:常见。
2. 特异性免疫:通过抗体与细胞免疫协同作用。
3.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
1)缺乏有效免疫
2)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都属于此。
带虫免疫:寄生虫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宿主血内仍保持较低密度的寄生虫,使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
一旦根治,寄生虫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故称带虫免疫。
伴随免疫: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可产生免疫力,其体内成虫不受免疫效应的作用,但可抵抗下次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
3)消除性免疫
3.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原因:抗原性改变;抗原伪装;位置的隔离等。
4. 寄生虫感染的超敏反应:四型变态反应均可发生。
第三节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状况
一、传播的基本环节
1. 传染源:寄生虫病的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2. 传播途径:
1)经口感染:如蛔虫。
2)经皮肤感染:如血吸虫。
3)经媒介昆虫感染:如疟原虫。
4)接触感染:如阴道毛滴虫。
5)经胎盘感染:如弓形虫。
3.易感人群:指在某寄生虫病流行的地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二、流行因素与特征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对流行的影响也很大。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与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成就
1. 控制与消灭传染源。
2. 切断传播途径。
3. 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