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及策略
- 格式:docx
- 大小:11.18 KB
- 文档页数:1
312022年5月刊(总第109期)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白 楠(内蒙古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体育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摘 要: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时期,应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形式与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师生认识水平低、目标设计模糊、体育与思政融合不深、评价缺乏导向性与激励性等问题,其影响因素包括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评价与管理体系不完善、领导重视不够等问题,并提出未来应开展体育教师课程思政专业培训,完善评价管理体系,加强高校领导的重视等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问题;策略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即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
高校体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是社会转型期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历练的重要动因。
因此当前亟待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实现大学生体育和思政教育融合。
经过十年的探索,学者围绕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策略、具体措施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得出了不少宝贵的结论,如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有利于全面育人,有利于建立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应实现关怀“完整的人”,从“规训”到“教化”的理念转向;高校应采取通过教学设计、体育活动与赛事优化课程设置,以立德树人为首的目标设计,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管理宗旨,实施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相融合的教学评价等策略来优化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以提升育人质量;除了日常体育课程教学外还可采取训练营、演练团等创新措施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加以实践。
为进一步探讨高校体育思政推进落实的问题,结合现状提出建议,本文采用访谈调查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的策略进行分析。
体育教学/2021年第01期“教、练、赛”视域下学校运动会的问题与对策文/楼红梅 王德刚摘 要:当前的学校运动会以全员参与、团体比赛和突出趣味为发展方向。
由于缺乏“教会、勤练、常赛”的全局化思考,部分学校运动会出现了学生消极参赛、意外受伤和无法完赛等问题。
通过体育课堂教会学生比赛的基本技能,利用课余活动勤练学生参赛的专项技能以及努力创设学生常赛的必要保障,可以解决学校运动会的上述问题。
从“教会、勤练、常赛”的全局化视野去审视和组织比赛,有利于充分发挥运动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练、赛;运动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1-0013-03约1.3项,这其中还不包含接力跑等集体项目。
在个人单项比赛兼项数最多2项的报名规则下,这就意味着各班级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参赛的学生外,基本上每个人都要参加田径单项比赛。
这使得很多不具备参赛素养和能力的学生无所适从,而各班级为了集体荣誉又只能变相要求学生参赛。
而这些被抽签、被摊派和被指定的参赛学生,由于能力不足和内心抵触,常常会出现消极比赛的情况。
为此,在径赛中出现走路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眼高手低,学生意外受伤在运动会比赛中,常有个别身体素质较好或运动经历丰富的学生,由于缺乏对参赛项目的技术学习和战术了解,而出现意外受伤情况。
例如,某名参加过全省健美操比赛获得二级运动员称号的学生,在参加重力球(重量700g的实心球)投掷比赛时,自我感觉体能良好且认为比赛简单就拼全力投掷,结果在预赛第三次试投时右肩脱臼。
看着学生扭曲的胳膊和痛苦的表情,现场的裁判员、运动员和观众不知不觉就陷入了压抑、恐慌和悲痛的情绪之中。
而在跳远比赛中,有一名运动员因为提前起跳且又想尽量进沙坑,结果臀部坐在沙坑边沿上而导致尾骨骨裂。
这样的意外伤害,不仅会对运动员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也会让运动会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赏者产生畏惧心理。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现状及对策作者:段长波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0期[摘要]文章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现状分析,指出了高校连续扩招对体育教学资源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作者简介]段长波(1968- ),男,山东日照人,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体育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方面的研究。
(山东济南 250031)[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体育教育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jnqx2008001)[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189-02一、引言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是指高校所拥有的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多种有形和无形的支撑状态,即开展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类条件及要素。
体育馆、运动场地和各种体育器材、体育工作者和学校体育人口数量等属于有形的物质资源。
学校对体育的投入力度、学校的发展水平、体育课的质量、体育科学研究、师资力量、体育传统和习惯等属于无形的非物质资源。
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扩招背景下,如何以现行体育教育改革为目标,选择合适的体育资源存量结构调整和增量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面对21世纪经济社会和新的入学人口高峰的到来,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型的重要策略,但是,高校扩招也带来了种种发展中的问题,其中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与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尤为突出。
大学体育改革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水平,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改革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大学体育改革要注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往往局限于体育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因此,应该重新设计体育课程,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普及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同时,结合国家体育政策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加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如瑜伽、攀岩、游泳等,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其次,大学体育改革要加强体育教学设施和器材的建设。
优质的体育教学设施和器材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投入,改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提升体育教学条件。
同时,要加强对体育教学设施和器材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长期可持续使用。
另外,大学体育改革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最后,大学体育改革要加强体育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身心健康。
因此,体育教学应该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体育锻炼习惯。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改革实施方案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全面推进。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真正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希望各大学能够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方案,为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黄一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
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也开始对体育课堂进行创新教学,将课堂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入体育教学。
通过对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探索,分析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的现状和问题,从而提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考核体系等策略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使学生面临很多心理压力,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开始探索体育教学的新方式,比如利用体育课堂等APP、将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等。
其中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方式将体育课堂内的教学和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体育活动进行结合,不仅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意义1.1 有利于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有利于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在传统的课堂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理论知识,片面认为体育课程中只要掌握体育项目基本技能即可,学生也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没有过多的思考。
但是在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模式中,将学生作为主体,一切课堂内外的体育活动都将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有利于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实现自我价值,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积极向上的人格品德创造,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大学体育教学发展趋势分析论文大学体育教学发展趋势分析论文一、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现状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教育工作者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最明显的就是当前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成效并不明显。
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体育教学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体育训练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参与度低,体育课堂始终不见成效。
当前普遍的大学都是集体统一授课,教师的理论指导不足,实践过程也缺乏专业的引导,大学生的运动习惯存在问题。
当然,尽管体育当前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多少也取得一些成就,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慢慢地发生变化,教学方式也在有所更新,教育工作者还在不懈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大学体育教学从人物来看,目前的体育教学还不足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体质并没有多大的改善。
学生的运动方式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也很少学生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长期的习惯来坚持。
教学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忽视了体育科目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上既没有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又缺乏足够的身体锻炼。
教学要么过于传统,要么过于前卫,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初衷,另外,由于缺乏经验,各高校的相关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大学体育教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二、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能够反映学校的规模、硬件设施以及教学理念,我国大学人数增多,体育教学呈现大班教学模式,这种大班教学为教学的安全以及教学质量都带来了挑战。
科学合理的班级人数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但是由于人数的增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加重,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体育课堂采取了排班制教学,教师工作量激增。
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安排方面,我国各大高校都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在充分协调科目、运动器材以及场地等内容后,体育教学时段的灵活性有所增加,大学体育课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得以体现。
三、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变化我国大学体育课的类型有所增加,为了更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大学体育教学逐渐拓展课程类型,从过去的必修课、选修课拓展到了今天的专项课、提高课、训练课等等。
体育教育改革计划引言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团队精神与意志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计划。
本文将探讨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改善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改善体育教学设施。
优质的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基础。
学校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兴建和改善体育场馆,确保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锻炼。
二、多元化课程设置当前的体育教育课程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应该增加更多的体育项目和课程。
例如,学校可以开设网球、游泳、柔道等项目的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三、培养运动员精神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力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员精神。
学生应该学会坚持不懈、团队合作、拼搏精神等。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团体项目的比赛、举办体育文化讲座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员精神。
四、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体育教育的质量。
因此,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十分重要。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体育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五、优化体育考核方式目前的体育考核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育教育改革应该重新评估体育考核方式,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来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
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学校应该与社会体育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学生的体育教育内容。
可以邀请专业教练来学校进行示范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体育赛事等,提升学生的竞技水平和体育素养。
七、推广体育教育科研体育教育改革还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学校应该推动体育教育科研的开展,并鼓励体育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
可以组织体育教育论坛、研讨会,促进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体育教育不断创新。
八、关注体育教育的社会影响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问题,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体育文化建设。
81作者简介:李军(1963—),男,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论。
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解决策略李军 南阳理工学院摘要:目前,高校学生体质逐渐下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对体育教育改革后的发展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高校要针对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来提升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全方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解决策略加强体育课程教学的课外训练,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锻炼学生强健体魄。
强化体育教学需要高校改进教学手段,强化体育教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目标。
近几年,体育教学手段并未达到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强健体魄等目标,与社会对体育教学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因此,高校需要加强体育课程课内课外教学,引导学生课下进行自主锻炼,以此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目标,促使体育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体育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形式和体育教学发生较大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着重学生体质锻炼,现代化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心健康。
现代化体育教育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质量是体育教学发展的衡量标准。
通过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能够发展自身的运动细胞,展现自身运动水平和能力,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锻炼身体同时,亦能够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面的发展。
体育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体质,更对学生智育和德育方面得到发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道德品质与人际关系处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体育教学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本主义思想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技术技巧和体育理论知识进行体育教学以外,在强化学生体能和体质的基础上,将学生情感、理想、意志力等作为体育教学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育具有产业化的发展倾向,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对产业化建设发展并未达成共识。
DOI: 10.16655/ki.2095-2813.2023.30.015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基于fsQCA的实证分析李超(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琼海571400)摘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基于UTAUT模型,探究学生对于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的接受意愿,研究发现,感知沉浸、绩效期望、感知成本和感知风险是影响学生对于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接受意愿的核心因素,分别构成了期望主导型、沉浸体验主导型和风险规避型3条路径,其中感知沉浸、绩效期望具有正向影响,感知成本和感知风险具有负向影响。
建议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开展可以选择性地提高或降低核心因素对于学生的作用效果;注重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开展模式的适用性和简易性,降低学生适应成本;提高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效果,以此提升学生对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的接受意愿。
关键词:高校体育 智慧教学 接受意愿 影响因素 组态路径中图分类号: 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813(2023)30-0054-04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nfiguration Paths of the Willing to Accept Digit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fsQCALI Chao(Hainan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Qionghai,Hainan Province, 57140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brings new possibilities to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UTAUT model, this study explores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accept digit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perceived immersion,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perceived costs and perceived risks are the core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accept digit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pectively forming the expectation-led, immersive experience-oriented and risk-averse paths, among which perceived immersion and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and perceived costs and perceived risk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It is suggested that digit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selectively improve or reduce the effect of core factors on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bility and simplicity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digit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duce students' adaptation cos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digit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accept digit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基金项目:2023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3-179)。
期从改革开放至今,校园篮球运动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对我国篮球文化的推广以及篮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但是目前,校园篮球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校园篮球运动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从校园篮球文化教育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1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现状1.1篮球文化价值观缺乏创新校园篮球文化建设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
虽然很多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对篮球有一定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也会学习一些篮球技巧,甚至参加比较专业的校级篮球赛。
但是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全面地表达从事篮球运动的意义,只是将篮球作为一项运动,而且打比赛的目的有很强的功利性。
实际上,篮球运动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强身健体,再通过公平竞技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勇敢坚韧的精神品质。
1.2运动兴趣男女有别大多数男生对篮球运动比较感兴趣,而大多数女生认为篮球运动是男生的“专利”,女生在体能方面明显比男生弱,而篮球的动作要领难以掌握,运动强度也较大,并且球的重量较大,有的女生甚至觉得把球拿稳都十分困难,因此对这项运动缺乏兴趣。
其实,这客观反映出当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学器材的选择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没有针对男女生体力的差异合理选择运动器材,课程考核也是一个标准,导致许多体力弱的学生难以适应。
1.3场地器材限制校园篮球运动的推广目前许多学校的篮球运动场地是不开放或半开放的,课程教学以外的时间定点向师生开放,有的篮球场周六日还会租给外面的公司进行团队培训,导致广大师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场地。
从场地管理上看,似乎这种管理模式严格有序,有助于防止场地设备快速老化或遭到破坏,但实际上对校园篮球运动常态化机制的建设十分不利。
2提高校园篮球发展水平的有效对策2.1走出去,请进来,树立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走出去”和“请进来”是促进篮球文化交流的有效路径。
校园篮球要长远发展,就应该秉承开放化的发展理念,定期或不定期与兄弟院校进行比赛交流,吸收其他学校在篮球文化建设方便的先进经验,使自己的观念得到补充和更新,从而促进篮球运动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真正实现篮球育人育德的发展目标。
浅谈大学体育教学的策略摘要:体育课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来看,它的主要目标是把体育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巧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来强化身体素质,从而为他们走上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策略;创新措施1. 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未来,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将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来开展。
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格、体育精神和体育运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自我保健等能力以及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体育道德。
基于这个思路,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1从“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侧重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不够。
大学体育教学应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等,让学生得以在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获得感。
1.2从“单一”向“系统”转变大学体育教学要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在获得动态体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认知,树立团队精神、担当精神和拼搏精神;让他们既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又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而要向系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能力、社会适应等多目标转变,强化体育教学的动态联系。
1.3从“表层”向“深度”转变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为此,大学体育教师要开展深度教学,增强体育教学的实际效能。
体育课堂深度教学,要求在体验探索中提升学生的运动表现,在自主学练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游戏或比赛中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在学习迁移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新时代下高校体育教育创新与改革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地发展。
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及顺应世界潮流趋势与可持续化人才培养模式,而进行创新改革已经成为必然选择之一,本文基于这一现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以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等从而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体育;创新政策;教育现状一、引言高校体育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国家政策改革力度加大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与创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落后、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面对这种状况必须要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步伐;同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学生成长需求与学习需要相适应,并具有特色化发展理念及模式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进步。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一)高校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落后当前,高校教师的体育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时代下所需要掌握和运用的理论知识。
很多学校没有重视学生们对传统教学方式以及现代先进理念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大部分老师认为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体地位而是被管制着他们自己;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课堂上只是传授书本内容、死板地向教师灌输思想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体育教育在社会中发挥它该有的作用和价值所在。
[1]在新时代下,高校教师的体育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很多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只注重于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等综合能力培养;其次是一些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以及终身锻炼思想理念淡薄、没有主动运用现代技术来提高自己工作中所需具备专业素养等等问题都使得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比如:高校教师对于新时代下教学方法及内容不熟悉,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试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及策略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于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高校体
育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和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注重运动项目的传
授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提高。
改革后的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运
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使学生真正享受运动的乐趣,并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
素质。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在改革后的体育教育中,学生往往需要参与集体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还培养了
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学生通过合作训练和比赛中的角色扮演,能够更好地理
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积极主动的领导意识。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可以增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参与体育活动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还能够通
过参与公益活动,增强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和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运动项目。
校园体育项目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包括集体项
目和个人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引入丰富多样的运动方式和体育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
选择权。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
知识和能力,还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加强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建设。
高校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提供完善的体育场地和
器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条件。
加强体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体育教育应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促进学科学习与
体育锻炼的互动,达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建立多样
化的运动项目、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体育设施和器材以及体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
融合,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