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4
当仁,不让于师1.体会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学习目标2.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学习重点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学习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等境界的概括、评价。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时间一、导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在中国孔子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
”在面对“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在弟子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第二课。
二、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讲授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三、分析语段课文第8则: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资料拓展: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
寡小君愿见。
”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子路不说。
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1.思考:从课文第8则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性格特点?共同学习资料拓展: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得罪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言语不当)。
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宣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当仁,不让于师》是高中新课改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读本中,节选自《论语》的一篇。
其中本节所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非常奇妙。
子贡,颜回赞美孔子的话,简直是称颂人品学问的典范之语。
千百年来很难再见到更精彩的说法了。
子贡赞誉他,说他的才德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及,就好比天空不能踩着梯子上去一样。
颜回赞誉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尽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平等。
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
弟子们只是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较多的开放性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问题真正从学生中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到解决,让学生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现在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来,他们手上各有一个成语,但是他们只说出成语的意思,大家来猜猜是哪个成语。
(1)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2)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3)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1、大家都把成语猜出来了,这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呢?明确:《论语》。
2、请学生说说《论语》。
(懂多少说多少)明确:《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3、提起《论语》我们想到了哪位重要人物?明确:孔子。
4、请学生介绍孔子。
(师生共建孔子档案)明确: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教育思想主要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当仁不让、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等。
二、采用梳理探究的方法品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第一次读)1、品读方法:(1)划(划人名、划官名、划地点等)(2)看注释(3)想(多想一想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理顺文章结构。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反复、衬托等艺术手法;3、通过诵读、讨论,领会孔子师徒间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2、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新闻:“教师打骂学生9分钟音频被曝光”“教师打骂惩罚学生被全班抵制,家长赞同一种声音”“舞蹈女教师打骂学生视频热传,校方称去年已开除”“教师打骂学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谈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德州五中两位老师获赠锦旗”“秦皇岛好老师送学生就医,自己却遭遇车祸”“武汉教师王飞免费为学生按摩:学业身体两不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大爱暖人间,师德传天下”“山东高三女教师右臂骨折,左手写出‘最美板书’”)从这些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对于教育的讨论,最多的是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学生怎样对待老师的问题,即师生关系问题。
面对这些新闻,作为老师、学生的我们不禁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师生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看看两千年前的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们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从孔圣人哪里能得到些什么启示。
二、一读文本,疏通文意1、自读文本第1.3.5.7.8.9.11.12.13则,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小组讨论疑问点。
2、小组展示:小组选代表展示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疑难问题。
3、质疑点评:就展示的文言知识、大意疏通进行质疑点评,就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二、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孔子年轻很多,但他从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绝”“弥”“疾”和虚词“也”的意义、用法。
2.分析理解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抱负和思想志趣。
3.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1.字音字形①绥.(suí)②喟.然(kuì)③莞.尔(wǎn)④偃.(yǎn)⑤箪.(dān) ⑥皙.(xī) ⑦饥馑.(jǐn) ⑧哂.(shěn)⑨俟.(sì) ⑩铿.(kēnɡ) ⑪舞雩.(yú) ⑫牗.(yǒu)⑬恸.(tònɡ)2.通假举要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通“智”,聪明、智慧②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④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⑤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⑥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晚⑦鼓瑟希.:“希”通“稀”,稀疏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其何伤.于日月乎:损害 ②绥.之斯来:安抚 ③动之斯和.:团结协力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坚固,引申为深厚 ⑤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途径,方法 ⑥当.仁,不让于师:面对 ⑦予所否.者,天厌之:不对,不是,指做事不符合礼 ⑧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⑨何伤.乎:妨碍 ⑩为国以.礼:用 (2)一词多义①绝⎩⎪⎪⎨⎪⎪⎧人虽欲自绝.:断绝不如早与之绝.:绝交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停止抢呼欲绝.:绝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②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发,更加弥.天大罪: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满,整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弥补③莫⎩⎪⎨⎪⎧ 莫.春者:同“暮”,晚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没有(谁)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表否定,不莫.须有:表测度,或许 ④疾⎩⎪⎨⎪⎧ 伯牛有疾.:一般的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忧,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⑤也⎩⎪⎨⎪⎧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词吾与点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陈胜者,阳城人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安求其能千里也.: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3)词类活用①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名词作状语,沿着台阶 ②所谓立.之斯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③动.之斯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 ④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 ⑤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 ⑥噫!天丧.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4)古今异义①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关爱别人。
二、当仁,不让于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本教案所讨论的教材为人教版选修二《先秦诸子选读》。
本节课要求学生家读了解《荀子》中的《劝学》一文,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和解析,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重要思想,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中的《劝学》一文的主要思想;2.培养学生对于文献阅读和解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联系现实的习惯。
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荀子》中的《劝学》一文及其注释;2.教师确定分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讨论问题、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和材料。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0分钟)由学生自主或教师出题,通过热身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1.“学习是为了什么?”2.“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3.“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吗?”2. 阅读材料(25分钟)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给每组课本上《荀子》中的《劝学》一文,并为每个小组提供阅读任务;2.学生在小组内主动阅读,讨论并解决了所分配的问题,并在每个问题的后面简要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理解);3.学生们根据自己随阅就提出的问题,就另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广泛探讨,并对自己同伴的回答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问。
阅读任务:•阅读材料,简要记录下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其中,主要问题包括:1.《劝学》中的传统文化中,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哪些不同?2.《劝学》认为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学习是不是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3.《劝学》认为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需要有所追求,学生们需要如何来做,以便自己成为有用之人?4.《劝学》有哪些地方也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运用的,提高自己的智慧或者成功?3. 学生展示(15分钟)1.每个组成员将所记录的学习问题分享给其余的组员。
2.学生们依据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理解,展开全组级别的讨论,并互相交流答案,互相传递知识。
4. 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所讨论的问题做重点梳理、回顾,并帮助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反思;2.学生分享最有启发的想法,并表达对于所学内容的感悟;3.教师对本次讨论的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并在学生的相应建议和意见上不断优化教学,使下一节课更具深度和实效性。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反复、衬托等艺术手法;3、通过诵读、讨论,领会孔子师徒间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2、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新闻:“教师打骂学生9分钟音频被曝光” “教师打骂惩罚学生被全班抵制,家长赞同一种声音” “舞蹈女教师打骂学生视频热传,校方称去年已开除”“教师打骂学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谈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德州五中两位老师获赠锦旗” “秦皇岛好老师送学生就医,自己却遭遇车祸” “武汉教师王飞免费为学生按摩:学业身体两不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大爱暖人间,师德传天下”“山东高三女教师右臂骨折,左手写出‘最美板书’”)从这些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对于教育的讨论,最多的是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学生怎样对待老师的问题,即师生关系问题。
面对这些新闻,作为老师、学生的我们不禁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师生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看看两千年前的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们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从孔圣人哪里能得到些什么启示。
一、一读文本,疏通文意1、自读文本第1.3.5.7.8.9.11.12.13贝打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小组讨论疑问点。
2、小组展示:小组选代表展示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疑难问题。
3、质疑点评:就展示的文言知识、大意疏通进行质疑点评,就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帮助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理解选文内容,感受孔子形象特点和人格魅力,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激发。
3、教给学生从多角度来评价人物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选文内容,感受孔子形象特点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挖掘文本深层内涵和人物的可贵精神。
【教学方法】采用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交流法、资料助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应该听说过“当仁不让”这个成语,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成语?(学生解释后)你们知道这个成语最初出自谁口?(孔子)那么,能够说出这样话语的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当仁,不让于师》这篇课文,来切身感受孔子的形象和人格魅力。
请大家一起朗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理解选文内容,感受孔子人物形象特点和人格魅力。
(3)学习多角度评价人物的思维方法。
二、检查预习,朗读课文1、去掉第2、6、10、13则,朗读要学习的九则文段。
叫两位同学和老师三人朗读,每人读三则,要求读出语气、语调、感情,老师掌握学生情况,并纠错。
2、全班齐读要学习的9则课文(或者根据情况可不读)。
三、分组、分内容自主合作学习,疏通大意,感受并概括人物形象特点1、分配学习任务(实际教学根据学生情况来灵活安排)专门安排一组同学对课堂要学的9个语段进行重点词的推敲和大意的疏通,准备在交流中对同学的错误进行纠正(文言字词专家团,老师是顾问)。
这一组的学习直接开始,不必等待其他组分工。
其他组分工:1、3则一组;4、5则一组;7、8则一组;9则一组;11、12则一组。
(1)提出共同要求:结合课下注释,找出重点字词推敲词意(每则三四个),疏通、理解大意,并概括从中感受到的孔子的特点。
交流时必须先解释几个重点词,完整翻译出大意,然后回答感受到的人物特点。
当仁,不让于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孔子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师生关系。
(2)培养学生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诵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近孔子,感受孔子万世师表的真性情。
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孔子的思想,体悟孔子的人格魅力。
(2)文艺作品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领会其内涵。
2.讨论法。
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质疑、探讨研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预习一、背景介绍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在卫国办班教学,向卫灵公推销自己的仁政。
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南子听说孔子来了,便派人去请孔子与她会见。
二、南子简介南子(?―前481年),春秋时期女政治家。
南子原是宋国公主,容貌俊美,后嫁卫灵公为夫人。
南子生性淫乱,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干预朝政,是卫国实际上的掌权者,前481年,卫庄公杀死南子。
三、夯实基础1、通假字(1)子路不说:说通悦(2)夫子矢之:矢通誓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予所.否者.: 假如……的话(2)天厌.之:厌弃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德国著名心里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灵魂。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
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弟子眼中的孔子——温故知新课前完成下列填空:子贡: 1.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2.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3.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三、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应知应会1.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东方找到一位智者”2.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3.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四、你眼中的孔子——初步感知1、原文:孔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二、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
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课内素材亲其师,信其道本课节选的这几章都是围绕孔子和弟子们的关系展开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凭着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敬爱,孔子和弟子们相处,不以师道尊严自居,而是平等对待弟子们,而且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
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
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见《述而》)。
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
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万代。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有良好的师承传统。
但在当今时代,也出现了许多师生之间的不和谐现象。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爱生如子、放下架子、尊重学生,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经常表扬与鼓励学生,那么学生就一定会“亲其师,信其道”。
运用角度兼容并蓄,鼓励个性。
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查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赤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给予赞扬、鼓励。
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
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何如:怎么样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如果C.愿为.小相焉为:做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至于解析:B项,如:或者。
答案:B2.下列与“以吾一日长乎尔”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仁,不让于师B.约我以礼C.仲尼岂贤于子乎D.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解析:例句与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仲尼岂贤于子乎B.道之斯行C.小人学道则易使也D.亡之,命矣夫解析:B项中的“道”通“导”。
答案:B4.对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伤.于日月乎伤:妨害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诱:诱导C.夫子莞尔..而笑莞尔:微笑的样子D.吾与.点也与:和解析:D项,与:读yù,赞同。
答案:D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孔子名丘。
字仲尼。
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身举五羖②,爵之大夫,起累绁③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④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乙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 ①料量平: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②羖:公羊。
③累绁:用绳索捆绑。
④粥:通“鬻”,卖。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B.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C.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D.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解析:可据文段中动词的含义进行断句。
答案:B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中国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B.“季氏史”即委吏,掌管委藏工作,即后之司仓氏、司庚氏,掌保管、出纳。
C.“大司寇”先秦官职,西周时期的司寇。
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
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
D.《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解析:《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简称。
答案: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等的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解析:原文中孔子得到了善待。
答案: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在这两句话的翻译中,重点是文言句式和实词。
“孔丘,圣人之后”是判断句,“虽”,第(1)句中是“虽然”,第(2)句中应为“即使”;“达”,显达;“王”,称王;“霸”,称霸。
答案:(1)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2)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
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
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账目,清楚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
由此出任司空。
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
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
秦穆公亲自提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
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
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
孔子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
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
”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
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
”孔子说:“有这句话。
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
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在路上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乙丑日。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
”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
三、语言运用9.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中,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
要求7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型题目,三个图任选其一,说出理由即可。
第一幅图是一位女子做捂住鼻子的手势,旁边的三个字为“我介意”,意思是我介意别人在我面前抽烟,你抽烟已经影响到了我,意即请勿抽烟;第二幅图是一位女子手掌向前做制止的手势,旁边三个字为“不可以”,意思表达得更加直白有力,警示吸烟者,在我面前吸烟不可以,我不能接受;第三幅图是一位女子做停止手势,旁边三个字是“请停止”,意思是明确告诉吸烟者,请停止吸烟的行为,表达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