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35.52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课后作业题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一、看拼音,写字词。
古人云:“wú()日三省wú shēn()。
”这项靠别人的帮助才获得的rónɡ yù(),应不应该要?我心中很máo d ùn()。
二、将下列读音的汉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1.大千世界里,充满着各种诱人的()。
2.写文章时不应被眼前的事物所(),而应让自己的想象驰骋于广阔的天地之间。
xiàn 3.梦想的实现不是等来的,也不是天上掉()掉下来的。
4.岳涵的作文在《少年报》上发表了,真让人()。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夫:A.丈夫,跟“妻”、“妇”相对;B.成年男子的通称;C.读作f 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我的姐夫.是一位医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立:A.竖着,竖起来;B.做出,定出;C.存在,生存;D.站。
他的话让我坐立.不安。
()爸爸把梯子立.起来。
()陈洁立.志长大后当一名宇航员。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四、猜一猜,写出加点字词的含义,再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5 自相矛盾课时练第一课时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卖。
鬻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楚国人。
陷锋利。
利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应不。
【答案】一、yùdùn máo wúxiàn fú二、楚人:楚国人。
鬻: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第二课时一、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之:(2)又誉其矛曰其:(3)吾盾之坚之:(4)其人弗能应也其:(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选自《》作者是时期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物莫能陷.也(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4)其人弗.能应也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答案】一、(1)代指他的盾。
(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
(3)的。
(4)卖盾又卖矛的人(5)的。
二、1.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战国思想韩非子2.(1)……的人。
(2)穿透。
(3)用。
部编语文五下自相矛盾课后练习(含答案)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的“坚”与“吾盾之坚”的“坚”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坚如磐石B.披坚执锐C.意志坚强D.攻坚不畏难2.下列译句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意思:我的盾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意思: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意思: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3.下列几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引荐.(jiàn)龇.牙(cī)咧.嘴(liě)撕.开(sī)B.吓唬.(hu)弗.能应(fó)荣誉.(yù)摩.拳擦掌(mó)C.输赢.(yínɡ)兴致勃.勃(bó)船舱.(chānɡ)扭.动(niǔ)D.鱼钩.(ɡōu)航.海(hánɡ)逗.笑(dòu)吾.盾之坚(wú)4.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桅.杆(wéi)策.略(cè)摇晃.(huǎng)B.矛盾.(dùn)田忌.(jì)船舱.(cāng)C.咧.嘴(liě)龇.牙(cī)将.来(jiāng)D.撕.开(shī)放肆.(sì)强横.(hèng)5.对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A.什么矛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盾都不能刺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B.什么盾都能刺破的矛与什么矛都无法刺破的盾,不能同时出现。
C.什么盾都能刺破的矛与什么矛都无法刺破的盾,不能在一个时代出现。
【篇一】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15課《自相矛盾》練習題及答案1.解釋下列加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堅()(2)吾矛之利()(3)或曰()(4)弗能應也()(5)於物無不陷也()2.翻譯句子。
(1)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這個故事揭示了什麼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拓展。
《自相矛盾》是一則寓言故事,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寓言故事,請你講講故事的內容,並說說故事包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古文閱讀。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節選自《呂氏春秋·察今》(1)解釋加粗字的意思。
①楚人有涉江者()②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不亦惑乎()(2)翻譯句子。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2)掘于谷而得其斧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1)看(2)挖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答案: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五年级下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统编版知识点总结1.自相矛盾的概念:指言语或行为中出现矛盾,逻辑不通的情况。
常见于文字表达中。
2.文章分析:分析一篇文章时,要注意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逻辑性等方面,解读作者的意图。
3.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中的观点,抓住重点,从文章中获取信息。
4.语文学习方法:要善于归纳总结,理清逻辑关系,提升语文素养。
同步练习选择题1.下列哪一个不是自相矛盾的表现? A. 大海吞下了小溪。
B. 火冒了出来,却给了人们温暖。
C. 阳光明媚,照耀着整个城市。
D. 大象和小虫子一样轻盈。
答案:D2.请解读以下句子中的自相矛盾:“她说自己害怕孤独,却又拒绝别人的陪伴。
”答案:自相矛盾在于主语所说的话与其实际行为相矛盾,表现出逻辑不通和矛盾的情况。
填空题1.自相矛盾指的是言语或行为中出现________,逻辑不通的情况。
答案:矛盾2.请用自相矛盾的概念解释以下句子:“他声称自己不需要别人帮助,却总是向别人请求帮忙。
”答案:这句话显示了说话者自相矛盾的表现,言语与行为相互矛盾,逻辑不通。
总结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自相矛盾》一课的知识点,包括自相矛盾概念、文章分析、阅读能力和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同步练习部分则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提升语文素养需要我们不断练习、思考,善于总结和归纳,相信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以上是《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的文档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15 自相矛盾课时练第一课时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卖。
鬻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楚国人。
陷锋利。
利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应不。
【答案】一、yù dùn máo wú xiàn fú二、楚人:楚国人。
鬻: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第二课时一、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之:(2)又誉其矛曰其:(3)吾盾之坚之:(4)其人弗能应也其:(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选自《》作者是时期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物莫能陷.也(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4)其人弗.能应也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答案】一、(1)代指他的盾。
(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
(3)的。
(4)卖盾又卖矛的人(5)的。
二、1.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战国思想韩非子2.(1)……的人。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
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
”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
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
”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
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
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掂掇人位,按席摆下。
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
”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
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调停已毕,然后归坐。
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
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
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
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
丫鬟们知道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
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
”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
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
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
”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
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
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
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
(2)掘于谷而得其斧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1)看(2)挖
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
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
答案: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