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_动物的运动--济南版
- 格式:ppt
- 大小:4.43 MB
- 文档页数:37
《动物的运动》目标定位本节教学内容是济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是在学习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基础上对哺乳动物运动实现的探究。
同时也为后一节《动物的行为》学习打下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对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已有了基本了解,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也有了初步认识,但是解释动物的运动是如何实现的还有困难。
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将目标确定如下:知识目标1.说出不同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的结构或器官与其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
3.通过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说明动物的运动是肌肉收缩的结果。
能力目标通过解剖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2.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方法阐释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教学流程第一环节导入动物世界形形色色,丰富多彩播放视频《生生不息的地球》,激发学生兴趣。
各种动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运动着,使生物圈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今天,让我们一同认识动物的运动。
(板书课题)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过渡】结合刚才的视频以及生活经验,你能说出动物常见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吗?(一)运动的方式学生举例说明。
动物的种类不同,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
运动对动物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看来,运动对动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你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吗?(学生回答)【讨论交流】大家的课余生活真丰富呀!可你知道在运动时,身体的哪些结构参与了吗?(教师注意板书)(二)运动的基础【过渡】这些结构都是进行运动的基础,构成了人体八大系统中的运动系统。
人包括其他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都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其中,骨连结又分为三种形式:不活动的连结,如人的颅骨;半活动的连结,如胸骨和肋骨之间的连结;以及活动的连结,也就是我们说的关节。
第三节动物的运动一.激趣导入目标导航( 一 ). 兴趣导入同学们在动物园里会看到好多你们喜欢的动物吧。
你能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吗?你能告诉我它们的运动方式吗?它们怎么达成这些运动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新课来揭开其中的神奇。
( 二 ). 学习目标1.列行为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学会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2.说明动物运动依靠于必然的构造,经过实验、着手制作模型等方式培养自己分析、察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动物的运动系统的组成。
( 重点 )4.总结运动的达成情况。
( 难点 )二.教学设计导学自主学习1.察看课本各样动物运动方式的图片,说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除此之外,你还能够再举出其他的运动方式吗?2.阅读课本 P93— P94 运动的基础部分,完成以下内容。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骨骼______________________骨连结包括________________关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课本 P95 运动的实验部分,搜寻下面几个题的最正确答案,相信你必然行!(1)骨骼肌有什么特点?(2)概括屈肘、伸肘运动是怎样达成的:屈肘时 : _______________ __ 缩短 _________________舒张 ________________伸肘时: _______ __________ 缩短 _________________ 舒张 _________________(3)任何一个动作的达成过程是怎样的?三合作研究沟通显现利用小组的力量,经过沟通与合作,解决下例问题。
1思虑关节各部分构造有什么作用?关节头关节面:_____________关节腔:_________________关节窝关节囊: _____________关节软骨: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关节能够既牢固又灵便?3一块骨骼肌能附着在一块骨上吗?四精讲点拨释疑解难1与关节灵便性和牢固性相关的构造灵便性:关节软骨、关节腔内的滑液。
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运动》是济南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第二单元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中的第三节内容。
动物的运动是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之后对动物的进一步学习和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动物运动的方式、运动的根底和运动的实现。
教材前面对动物的飞行、爬行、游泳、蠕动、跳跃等运动方式以图片的方式进行了介绍,后面则收录了运动的结构根底知识。
通过介绍关节及关节的特点,使学生了解运动的产生。
观察关节的结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关节的特点;分析肌肉与运动的产生,为下一节《动物的行为》打下根底。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排泄的概念,描述排泄的三条途径。
2.描述肾脏的组成和肾单位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实验动手能力。
2.认真观察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培养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实事求是的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2.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重点:肾脏和肾单位的结构。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1、制作课件。
2、猪肾、解剖刀、解剖盘等学生:1、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2、搜集有关肾的知识。
3、自制肾单位结构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视频4.23日芦山县收治震后第一例尿毒症患者帐篷里做透析导入语:肾衰竭的终末期即为人们常说的尿毒症。
肾功能丧失,导致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不能排出体外。
目前肾移植是尿毒症病人最合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由于肾源短缺、价格昂贵,所以绝大多数尿毒症患者只能长期依靠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肾到底在人体内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它的构造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板书:尿的形成和排出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尿毒症的形成与肾脏有密切关系,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层层深入:〔一〕、排泄与排遗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