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AIDS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抗病毒药物在预防妊娠期及产时艾滋病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抗病毒药物在预防妊娠期及产时艾滋病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袁五四(威远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川内江 641000)【摘要】目的:探究抗病毒药物在预防妊娠期及产时艾滋病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孕产妇68例,其中38例孕妇孕期检查发现感染HIV为A组,30例孕妇为临产时发现感染HIV为B组,所有孕产妇均予以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阻断效果。
结果:自然分娩率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显著(X2=5.012,P=0.025)。
婴儿HIV感染诊断率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显著(X2=3.975,P=0.046)。
结论:对于AIDS孕产妇应用抗病毒治疗,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孕期行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产后行抗病毒治疗,自然分娩较高,能降低婴儿HIV感染率,可推荐。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阻断效果【中图分类号】R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8-0090-02AIDS由HIV病毒感染引起,以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1]。
若部分女性不知情下感染HIV病毒并发生妊娠,HIV病毒可传染给婴儿,严重威胁婴儿健康[2]。
有研究表明,尽早使用抗病毒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AIDS传播[3]。
介于此,笔者将我院收治的AIDS孕妇为例,应用抗病毒药物,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AIDS孕产妇。
其中A组共38例患者,均为孕期检查时发现感染HIV,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37周,平均年龄(28.65±2.3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3例。
B组共30例患者,均为临产时发现感染HIV,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38岁,平均年龄(27.54±2.16)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7例,大专及以上2例。
预防艾梅乙母婴传播总结标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总结导语: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中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
本文将综述如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包括妊娠前和妊娠期间的防控策略,以及产后乳汁喂养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第一部分:妊娠前的防控策略1. 提高艾滋病意识:在计划怀孕之前,应当提前了解艾滋病的知识,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措施。
2. 筛查艾滋病:妊娠前应该对女性进行艾滋病病毒筛查,以排除携带者。
3. 安全性别行为:妊娠前的夫妻双方应该采取安全性别行为,即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免艾滋病在性行为中的传播。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特别是对于有高风险行为历史的人群,如与HIV感染者性接触过的人,需要定期检测HIV病毒是否存在。
第二部分:妊娠期间的防控策略1. 孕前咨询:怀孕前,女性应该到医疗机构进行咨询,了解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2. 孕期处理:对于已经感染HIV的孕妇,应该在怀孕早期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
ART能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HIV病毒的载量,从而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
3. 艾滋病抗体检测:在孕期早期和怀孕时刻,应该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
如果母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应该进一步进行HIV核酸检测,确定是否携带HIV病毒。
4. 规范妊娠:对于已经患有艾滋病的妇女,如果病情稳定,可以通过人工授精等方式实现怀孕,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严密监测,确保孕期安全。
第三部分:产后乳汁喂养的风险和预防措施1. 产后护理:在产后,应该给新生儿提供最好的护理,包括及时对婴儿进行洗澡、换尿布等,确保个人卫生。
2. 安全喂养:对于已经感染HIV的母亲,应该避免母乳喂养,因为艾滋病母亲通过乳汁喂养很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艾滋病母婴传播现状和母婴阻断对策分析【摘要】艾滋病是当前威胁世界人类健康的重要类型疾病,在婴儿和儿童群体中也存在大量的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其中大约90%的患者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的。
艾滋病病毒在通过母婴传播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都可能发生hiv的传递。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情况和在母婴中的传播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hiv母婴传播的危害和艾滋病母婴阻断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传播机制;母婴阻断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12-01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怀孕、分娩、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染新生幼儿,是15岁以下儿童携带艾滋病病毒的主要原因。
在不采取任何阻断措施的情况下,hiv 阳性孕妇有15%-50%的可能把病毒传染给新生幼儿,在发达国家母婴传播的可能性在15%-25%,而在非洲一些欠发达的国家高达25%-50%。
研究表明,90%的hiv婴儿和儿童都是由母婴传播导致的。
从我国目前艾滋病发病情况来,hiv女性患者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因此,婴儿和儿童感染hiv的数量和可能性也在逐渐上升。
因此,做好hiv母婴阻断是提高新生儿身心健康、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有效途径。
1 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现状据报道,截止至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被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人数高达4310万,其中,不满15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高达350万之多。
我国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最早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而首例通过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病例则是在随后的90年代于我国云南和新疆伊宁地区出现,在此之后,多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被披露出来。
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差异,hiv母婴传播的可能性也略有不同。
2010年云南部分地区hiv病毒感染的孕妇比例为0.49%-1.59,大理市孕产妇哨点2008年——2010年三年hiv病毒感染的比例分别为0.47%、0.62%、0.63%,同期医院统计的hiv 感染孕妇的比例为0.52。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引言:艾滋病,全称乙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多年来,科学家、医生和研究人员们在艾滋病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对艾滋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涵盖病毒传播、病毒治疗和疫苗研发三个方面。
一、病毒传播的研究进展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对这些传播途径的研究成果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先,性传播方面的研究表明,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大大降低HIV感染的风险。
此外,一些性传播相关的高危行为和疾病如其他性传播感染病(STDs)和阴茎龟头炎也与HIV感染风险密切相关。
因此,科学家们提倡普及性教育,宣传正确的避孕和保护措施。
其次,血液传播方面的研究指出,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但通过规范的血液检测和献血者的筛查,可以有效避免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注射毒品等途径传播。
最后,母婴传播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孕妇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对婴儿的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广泛应用使得感染的孕妇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控制病毒复制,从而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二、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病毒治疗是目前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手段,针对艾滋病毒的治疗药物不断取得新突破。
首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提出是艾滋病治疗的重要里程碑。
ART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和死亡率。
然而,ART并不能根除病毒,而且需要长期使用,患者需要定期监测病毒负荷和药物耐药性。
其次,研究者们在探索新的病毒靶点和药物开发方面取得了进展。
例如,核心结合抑制剂(CCR5拮抗剂)被用于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糖基化抑制剂(HIV gp120抗体)则可以干扰病毒和宿主细胞融合。
这些新型药物的研究表明,多靶点、多机制的联合药物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三、疫苗研发的进展长期以来,疫苗一直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
艾梅乙母婴传播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艾梅乙母婴传播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
我们致力于为母婴提
供最好的服务,包括孕产妇保健、婴幼儿护理和家庭健康教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们在过去一年里所取得的成就,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在孕产妇保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孕妇健
康讲座,帮助孕妇了解孕期保健知识,并提供了免费的产前检查和咨询服务。
我们还与当地医院合作,为孕妇提供高质量的产前检查和分娩服务。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孕产妇的健康水平,并减少了不良孕产妇事件的发生率。
其次,我们在婴幼儿护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们为新生儿提供了免费
的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服务,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我们还开展了母乳喂养宣传活动,帮助母亲了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提供母乳喂养指导和支持。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婴幼儿的健康水平,并减少了婴幼儿疾病的发生率。
最后,我们在家庭健康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我们开展了家庭健康教育
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健康知识,并提供了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我们还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帮助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提供健康管理建议。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家庭的健康水平,并减少了家庭疾病的发生率。
总的来说,艾梅乙母婴传播工作在过去一年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着一
些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为更多的母婴提供更好的服务。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母婴健康快乐成长。
第1篇一、报告概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导致的慢性传染病。
自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以来,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防艾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当前艾滋病疫情的态势、防控措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相关省市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监测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艾滋病疫情的基本情况、地区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2)时间序列分析:分析艾滋病疫情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3)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因素与艾滋病疫情之间的关系。
(4)风险因素分析:识别艾滋病疫情的主要风险因素。
三、数据分析结果(一)艾滋病疫情概况1. 新发病例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艾滋病新发病例数逐年上升,截至2020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约125万。
2. 地区分布我国艾滋病疫情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和内陆城市。
其中,广东、浙江、河南等省份疫情较为严重。
3. 年龄分布艾滋病疫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49岁年龄组新发病例数占比较高。
4. 性别分布男性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数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5:1。
(二)防艾措施效果1. 知识普及通过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 早期检测我国加大了艾滋病检测力度,提高了早期检测率。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约1.5亿次。
艾滋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免疫功能失调疾病。
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至今,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力度的增加,艾滋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
本文将就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HIV的传播途径研究HIV的传播途径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新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HIV的传播方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除了已知的血液、性传播途径,最新研究发现,婴儿通过母乳喂养也可能感染HIV。
这一发现引起了全球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提醒妇女在艾滋病疫情严重地区要避免以母乳喂养方式喂养婴儿。
二、艾滋病病毒的耐药性研究艾滋病病毒的耐药性一直是治疗领域的难题。
然而,近年来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新型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研发,使得艾滋病患者在感染后的治疗选择上有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耐药性监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对药物的抗性,并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疫苗的研发与进展疫苗的研发是预防艾滋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疫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目前,已经有多种候选疫苗进入到了临床试验阶段。
其中,以RV144疫苗为代表的防艾病毒疫苗在大规模3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30%的保护效果,为疫苗研发注入了新的希望。
四、联合阻断疗法的推广与应用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联合阻断疗法成为当前治疗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联合抗病毒疗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对艾滋病的治疗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
联合阻断疗法既能全面抑制病毒的复制,又能减轻患者的病痛症状,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五、艾滋病病毒基因组学研究的突破艾滋病病毒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为我们对HIV的认识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与预防方法艾滋病,又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严重威胁着婴幼儿的生命健康。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并阐述相应的预防方法。
一、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1. 孕期传播风险:感染艾滋病母亲怀孕期间,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婴儿感染。
据统计,如果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感染母亲在孕期传播艾滋病毒的风险约为15%至30%。
2. 分娩过程传播风险:在分娩过程中,母体分泌物和血液会与胎儿接触,艾滋病病毒也会通过此途径传播给婴儿。
若未进行任何干预,感染母亲在分娩过程传播艾滋病毒的风险大约为25%至35%。
3. 母乳喂养传播风险:母乳中可能含有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通过母乳喂养婴儿,会使婴儿感染上艾滋病毒。
据研究,未加以预防的情况下,感染母亲通过母乳喂养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为5%至20%。
二、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方法为了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制定合理的预防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1. 病毒筛查:孕期前进行艾滋病病毒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情况。
如果发现感染,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2. 抗病毒治疗:对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以接受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减少传播的可能性。
3. 剖宫产:对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剖宫产是一种有效的分娩方式,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剖宫产可以避免接触产道分泌物,进一步降低传播风险。
4. 婴儿用药:出生后的婴儿可以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减少潜在的感染风险。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
5. 喂养方式选择:对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母亲,母乳喂养将增加婴儿的感染风险。
因此,应选择人工喂养或加热处理过的母乳替代品进行喂养。
6. 安全性行为: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
2024年预防艾梅乙母婴传播总结
2024年预防艾梅乙母婴传播的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加强对艾梅乙母婴传播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该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
2.加强孕产妇的疾病筛查:在孕产妇产前检查中,加强艾梅乙相关的筛查工作。
通过检测孕产妇的血液标本,及时发现携带HIV病毒的孕产妇,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病毒传给胎儿。
3.强化艾梅乙的母婴阻断措施:对于携带HIV病毒的孕产妇,在分娩时,采取相应的母婴阻断措施。
通过给新生儿及时进行艾滋病毒抗体检测,在发现阳性结果时,及时采取抗病毒治疗,降低HIV传播的风险。
4.提供艾滋病毒抗病毒治疗:对于刚确诊患有HIV病毒的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毒抗病毒治疗,有效控制病毒水平,降低传染给胎儿的风险。
5.加强对新生儿的监测: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加强对其健康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可能的感染迹象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总的来说,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孕产妇的疾病筛查、强化母婴阻断措施、提供抗病毒治疗以及加强对新生儿的监测,可以有效预防艾梅乙母婴传播,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及传播风险。
第 1 页共 1 页。
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摘要】全球艾滋病新发感染依然严峻,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其感染相关影响因素,阻断传播途径,采取高效的预防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3种。
本文收集不同途径传播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着重从传播途径、阻断和干预及防治措施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传播途径防治措施随着全球艾滋病流行趋势的不断变化,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载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8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15.4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1]。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AIDS)病人数量增加,AIDS发病和死亡增加。
目前,国内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由于艾滋病既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同时又是一种性传播疾病。
其感染人群多样化,流行形势复杂化、艾滋病有较长潜伏期。
因此,为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关键是要阻断其传播途径。
为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并已初见成效。
本文将艾滋病传播途径及其防治措施进行如下阐述。
1 艾滋病传播途径1.1 性传播1.1.1 异性间性传播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以异性间性传播占首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33.1%上升到2011年的75.2%[2]。
由于性伙伴不固定、滥交、男女之间无保护性的危险性行为为艾滋病通过性传播提供了温床,感染的危险性增大。
有的艾滋病感染者的性行为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或隐瞒病情而至其配偶、固定性伙伴而感染传播艾滋病。
为此,要在提高病例发现率的同时,预防二代传播,在告知本人阳性检测结果的同时,应及时告知其配偶/性伴[2],及时采取保护性措施,避免通过异性传播艾滋病。
1.1.2 同性间传播同性性行为又以男男性性行为人群(MSM)为主,并逐年上升,李银河报告我国人口的3%-4%即3900万5200万人是MSM[3]。
预防AIDS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摘要】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AIDS)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生育年龄妇女人数在迅速增加,并严重威胁到儿童,关于AIDS 母婴传播的方式、概率、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快,行之有效的AIDS母婴阻断措施大大降低了儿童感染AIDS的概率,为此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生育年龄的妇女感染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人数在迅速增加,生育年龄妇女感染HIV 已达到或超过感染人数的50%。
HIV 在生育年龄组妇女中的流行严重威胁到儿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报告在2009 年大约有370 000 新的HIV 感染儿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源自母婴传播(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MTCT)。
生育年龄妇女持续上升的HIV 感染率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revention of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PMTCT)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优先考虑的公共卫生领域。
我国报告感染者中因母婴传播途径感染的比例一直在1%~1.6%之间波动。
UNAIDS 通过(1)减少90%的新发婴儿感染和把母婴传播率控制在5%以下;(2)超过90%的HIV 感染妇女所生婴儿能够成活并且到 2 岁时未被HIV 感染;(3)具备抗病毒治疗指征的HIV 感染妇女为了自身健康原因获得抗病毒治疗者超过80%;(4)覆盖所有妇女(包括高负债国家所有HIV 感染妇女)的未能满足计划生育的需求减少50%;(5)减少15~24 岁妇女的20%HIV 感染的新发生率。
要求到2015 年全球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
1.AIDS母婴传播的早期诊断1.1 DBS较全血检测的优势滤纸是血液标本采集和运输的良好载体,用滤纸采集新生儿血液做代谢性疾病筛查已有40多年历史。
用全血样本检测HIV-1受地域及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例如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血细胞的分离和采集,条件较差的地方不能及时将采集的全血做到分离及冻存,分离的血细胞在送检运输途径中要做到全程冷链。
然而,DBS的制备仅需50-80μl全血,具有易采血、保存、运输、生物稳定性好、生物危险性低等优点,使得DBS在多种疾病的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1.2 HIV-1 p24抗原检测1.2.1HIV-1 p24抗原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采用ELISA方法检测DBS HIV-1 p24抗原用于HIV-1母婴传播的早期诊断,相对核酸检测来说,其所需实验设备简单、不需掌握专业技术的实验人员且费用低廉,尤其适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开展。
1.2.2 HIV-1 RNA 采用RocheCOBAS Taqman assay检测DBS HIV RNA用于婴儿早期诊断较DNA检测有其优势,如在婴儿生后24h即可检测出HIV-1 RNA,而此时DNA检测的敏感度则较低;同时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较低(约3log10copie/ml)时也可检测到。
此外,检测HIV-1RNA所需设备较贵,实验步骤较复杂,需要较高的实验技能,且RNA提取方法不同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因此,该方法适于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实验室开展。
1.2.3 HIV-1 DNA HIV-1为逆转录病毒,在感染机体后,其单链RNA逆转录成cDNA并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内,称为前病毒;HIV-1感染人体后2周即可在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检测出HIV-1前病毒DNA;在经过ART 治疗后的HIV-1感染者体内可能检测不到血清中病毒RNA,但仍可检测到前病毒DNA。
在欧美及亚洲许多国家已广泛开展DBS检测HIV-1前病毒DNA作为艾滋病感染婴儿的早期诊断方法。
2.AIDS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2.1实施避免危险策略的影响因素首先,随着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巨大进展、阻断技术日益成熟,以致倾向于依赖医学干预措施,在主观认识上产生了偏倚。
其次,育龄妇女感染HIV主要是通过性传播。
由于他们处于性活跃期,生理特点易感性,以及社会性别(Gender)不平等导致人们在性关系中采用双重标准决定了女性缺少安全性,因此预防育龄妇女感染不仅是生物医学的问题,而且也是与社会性别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预防育龄妇女感染任务极其艰巨,需要全社会参与并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单靠卫生部门无法完成。
同时,由于取消婚检,主要靠孕检进行HIV抗体检测,知道感染为时已晚,再者安全套使用率低,导致HIV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难以避免。
此外,绝大部分HIV感染孕产妇都为初产,社会性别影响等因素决定他们希望生育,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好,更增强其生育意愿,即使非意愿妊娠HIV感染妇女也会要求生育。
2.2自愿咨询检测的影响因素自愿咨询检测(V oluntary Counsehng and Testing, VCT)是HIV母婴传播阻断的切入点,是尽早发现HIV感染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第一步,但许多因素制约着自愿咨询检测的进行。
包括: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和VCT作用的认识、羞辱和歧视、VCT的模式和策略、VCT服务的质量。
2.3 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不真正的治疗,而是针对婴儿的一种/疫苗0,抗病毒治疗要兼顾HIV阳性孕产妇抗病毒治疗和预防婴儿感染两个目的。
首先,对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既要保障阻断效果、又要考虑降低耐药发生率以及对HIV感染产妇后续治疗的影响;其次,药物及检测的可及性是治疗的瓶颈,如抗病毒治疗药物缺乏适合儿童的剂型,难以保障剂量准确;再次,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以及社会性别都会带来影响;最后,治疗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4产科干预与人工喂养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新生儿病毒标记的动态变化来估计,分娩时不采取干预措施的传播几率大约是15%,出生过程中胎儿对阴道分泌物的暴露时间与母婴传播率呈正相关。
产程短于平均产程者,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长于或等于平均产程者。
在欧洲一项里程碑式的试验表明,剖腹产比阴道分娩降低了50%的母婴传播几率,但急诊剖腹产的母婴传播率比阴道分娩的更高。
由于HIV的抵抗力低,产道清洗从理论上可降低病毒浓度,但在非洲的许多临床试验观察表明分娩前产道消毒对母婴阻断是无效的,过度阴道冲洗反而会破坏阴道的自然环境,性病和细菌性阴道疾病更易感。
2.5关爱与支持HIV感染母亲及其婴儿和家庭的关爱与支持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需要国家、社会、社区和家庭全方位的支持。
首先,采用有效的实施模式可以事半功倍;其次,由于“四免一关怀”政策宣传不到位,调查发现部分保健院阻断服务方面采取“收、减、免”的办法,经济负担仍然是HIV感染孕产妇接受母婴阻断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再次,过多地宣传感染者应自重自爱自强的观点要慎重,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医务人员与HIV感染孕产妇零距离接触存在着很大的职业暴露的危险。
3.AIDS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3.1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服务策略的转变为每一位怀孕或准备怀孕的妇女,提供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预防育龄妇女或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已经成为防范艾滋病母婴传播、减少儿童艾滋病发生的重要预防措施之一。
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检测与咨询的主要方式有两种:自愿咨询与检测(简称VCT)和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艾滋病检测与咨询(简称PITC)。
3.2预防母婴传播服务与孕期保健相结合近些年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已不再是单独的干预技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与常规孕产期保健、生殖健康、生殖道感染防治、性传播性疾病防治等领域的结合和整合。
通过对服务内容的整合,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的服务。
3.3提供产时保健,提倡住院分娩在孕期提供充分的咨询,以使孕产妇及家庭了解住院分娩对保护母婴安全和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作用。
3.4抗病毒药物应用进展一直以来多个研究试验相互印证,通过母亲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
对于妊娠期间艾滋病感染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必须同时考虑两个相对独立但是又密切相关的问题:其一是针对HIV 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其二是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
3.5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的喂养进展最新的几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6个月内人工喂养较纯母乳喂养婴儿的病死率高,发生腹泻、肺炎、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几率均高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议,对于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的喂养方式选择需进行AFASS评估,即可接受性(Acceptable)、适宜性(Feasible)、可负担性(Affordable)、可持续性(Sus-tainable)、安全性(Safe)。
在满足以上条件时,可选择人工喂养;若不能满足AFASS条件,应建议纯母乳喂养6个月。
3.7儿童免疫接种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的预防接种,应按照国家有关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婴儿计划免疫的要求进行。
在未完成疫苗接种程序时,应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注意避免与结核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病人接触;排除艾滋病感染后,按预防接种程序及时补种尚未接种的疫苗。
有条件的地区,可监测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
HIV感染儿童接触到麻疹或水痘病人,有条件可使用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
8.艾滋病母亲所生婴儿主要机会性感染的预防耶式肺孢子菌肺炎(PCP)是艾滋病感染婴儿中最常见、造成儿童死亡率最高的机会性感染。
WHO推荐任何有可能感染HIV的婴幼儿都应接受PCP的预防性治疗。
预防方法是出生后4~6周开始口服复方新诺明(SMZ/TMP),用药应持续到儿童排除HIV感染。
高胆红素血症者慎用, G-6PD缺乏的新生儿禁用。
过敏或不能耐受者,可用戊烷脒。
在有条件监测儿童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地区,可根据儿童CD+4T淋巴细胞水平决定PCP 预防用药。
参考文献[1]王临虹主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手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 李燕,郭光萍,石安萍et al1云南省农村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及运转机制研究〔J〕1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7):2239[3] 郭光萍,李燕,汪永忠etal1174例孕妇艾滋病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11):1150[4] 汪永忠,李燕1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影响因素与干预对策的进展〔J〕1现代预防医学2007, 34 (13): 2461[5] 郭光萍,李燕,王俊etal1HIV感染孕产妇及丈夫生育意愿调查〔J〕1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4 (2): 175[6] 汪永忠,李燕,郭光萍et al1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J〕1中国妇幼保健2008, 23 (18): 2536[7] 樊爱平,李燕1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接受水平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1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24): 3454[8] 王临虹,方利文,王前et al1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水平传播时期及干预效果研究〔J〕1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4 (5): 435[9] 汪永忠,李燕,杨育燕etal1合理选择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J〕1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4 (6):556[10] 汪永忠,李燕,熊玉华et al1联合抗病毒治疗阻断AIDS母婴影响因素分析〔J〕1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6): 725[11] 王哲,李雷,雷纪丽1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实施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1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 11 (5): 374[12] 李关汉,程何荷,何云etal1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病毒1型母婴传播回顾性追踪调查〔J〕1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 8(4): 204[13] 王临虹1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8~30[14] 张麒,王临红,潘品良,等.干血斑样本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前病毒基因诊断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7):635-639.[15]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 /AIDS (UNAIDS). Globalreport:UNAIDS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 2010 [R/OL]附录:小组成员名单姓名学号于爽29110226李楠29110227马敏291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