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5
于坚散文《温泉》赏析【作者小传】于坚,出生于昆明,1970年开始写作。
1980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现为云南《边疆文学评论》杂志副主编。
重要的作品包括:《诗六十首》(1989);《于坚的诗》(2001);《便条集》(2002);《诗集与图像》(2003);散文《棕皮手记》(1995);《火车记》(1997);《于坚随笔选》4卷;《于坚集》5卷。
最近的作品:诗集《只有大海苍茫如幕》《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散文集《相遇了几分钟》《暗盒笔记》《在遥远的莫斯卡》;长篇散文《众神之河——从澜沧到湄公》;短篇小说《赤裸着午餐》《女娲造天记》。
曾获鲁迅文学奖、台湾《联合报》新诗奖、德国第十届“感受世界”亚非拉文学作品评选第一名等20多种文学奖,以及2012年《人民文学》散文奖。
【作品解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重要的文学母题。
【原文】《温泉》神说,云南大地上有三万个温泉。
这是我模仿神的口气说的一句话。
我以为这句话肯定是神说过的,只是没有文字记录而已。
中国之神隐匿在自然中,它不是彼岸的,不是生活在别处,是此在的。
中国之神隐匿在一个温泉里。
神在大地上说话的时候,不是说,要有光!而是说,啊。
就像一个孩子,一切都在他之前在着了,他只是喜悦地说着“啊”“啊”。
孔子获得神启,所以他对着一条河说,流逝的就是这样啊。
你在云南大地上漫游,山花烂漫,阳光出没无常,忽然某个绿茵茵的山凹里白汽蒸腾,春意朦胧,下面隐约可见涌泉滚滚,你伸手一摸,烫得缩回来。
恐惧、神秘,周围安静,一头豹子在睡觉,一只鸟扶着树叶修理它的凉鞋。
开始时代的那些土著是否想到了要利用温泉沐浴?没有。
他发现有的地方水不是那么冷,他进去了,感觉到周身舒服。
这是另一个女人或母亲那样的东西,比女人更无私拥抱着他,不问出身地爱怜着他,纯粹的母性,那么柔软,那么天衣无缝般的体贴,环绕着、抚摩着,温暖、像返回诞生的时刻。
这种体验令土著人感受到神明的存在。
神明通过大地上的各种事物呈现着,并不隐匿起来,一个温泉是神明,一只鸟是神明,一棵大树是神明,一座山是神明。
2012.12文学·开篇佳作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
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
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
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
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 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
于坚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曾获《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新诗界国际诗歌奖。
诗集《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荣获鲁迅文学奖。
. All Rights Reserved.2012.12DALI 文学·开篇佳作苍山之光一秒钟前在群峰之上退去苍山之光一秒钟前在群峰之上退去同时撤退的还有拖在大地身上的影子像是叛乱的马群尾巴一闪低着头被赶进了马厩落日铸造的巨钟被送进了山峰托起的高炉日光伪造的金币铺一间间倒闭先是西敏头发上的然后是烙在我额头上的然后是布施在一群牛身上的混杂在一堆干草中的之后是一些挂在桉树的坚果上的后来山脚的一些柴垛和后面的乡村出现了再后是山包上的电线杆子再后是森林半山腰的中和寺溪水最后是苍山第九峰的积雪第十二峰的积雪世的界一一亮相复原“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大理国柔软下来换成了灰调子在日落之前它们全是光辉的同一种羽毛的鸟发着统一的光看不出彼此蓦然间铁幕崩溃世界分裂独立清晰渐次隐去石头回到石头之上树回到树之中雪回到雪在一切之上天空森蓝向更深者转过身去“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风从哀牢山的豁口吹来周围发冷魂们来到世界的身后梳理着冰凉的头发寒气逼着我们从樱花树下移开趱到了柿子树下穿上了外衣洱海的耳朵垂下去听着它底下黑暗之水中鱼和波浪渐渐响亮的对话有最后的船只从挖色乡出发船长姓段据说洱海的波涛下面有南诏王的寝陵从前他在苍山下走过骑着大象背着黄金穿过大理石的花纹帝国茶花盛开美女如云在大理州世界由落日统治另一只钟也栖息在落日底下在基督教会的钟楼上被24个数字锁定它在一个世纪前被传教士们在十字架上吊起来已经生锈像一块陈年的腊肉它只能征服几百个教徒的耳朵在同一时刻当时针指着罗马一只鹰从清碧溪起飞另一只在马龙峰落下同一时刻世界死去活来变幻无常谁能测度一只秃鹫越过苍茫落在岩石上的时刻?模仿着圆但钟从未能取代落日牧师是南诏的后代他总是在日落时分在更伟大的时刻中迷失忘记了敲钟紫气西来黄昏已昏点苍山隐身黑暗的形容词一群群从洱海中爬上来蹲在暮色脚下等着夜之王将它们起用有人在山谷掌灯来自高黎贡山的长途汽车刚刚歇在北门下班二十年前我来到大理被苍山收服在双廊乡的一个岛上用洱海洗心缘. All Rights Reserved.2012.12文学·开篇佳作南诏谁人不识君吕二荣刘克朱洪东李桂根朵美乡的小文等等都是诗人我们在下关街头喝酒登高在斜阳峰上采梅子骑山峰诗人们销声匿迹只有苍山依旧十九峰月明梅花冷雪高山头白寒流使大理城中的泥炭炉一盆盆红得发紫膝盖暖和手烫有白发一丝从苍山落下像是从时间黑暗的额头飘下的雪从前杜甫有过相同的感受他说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己丑秋,大理旅次三首1秋天在大理国的旅舍歇脚女儿说天空很蓝?像白族人的土布那块布正在院子里晾着?缝成了裙子2水井旁一树金桂花正放浪形骸我睡得很深?梦见自己当国王的时代3这个黄昏点苍山被乌云拥戴为本主为它披了灰色僧袍原始的林子里千杆欲森秋天徘徊云下光停在白鹤溪鹰子在那不断崩塌又复原的虚无之怀中攀爬着体验色即是空风偶尔翻出黑暗的一角又密集盖住久久不肯离开像是大教堂里即将倒塌的论坛已无力改变万物的忠诚看不见谁被时间和它的象掩饰着逝者如斯我已经不能肯定那一位依旧是岩石或山峰苍山的三种面貌猛然间看见苍山在多云的天空下,我被山的样子震惊。
于坚最著名的十首诗于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介绍于坚最著名的十首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诗篇。
第一首:《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色,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
第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于坚思乡之作,表达了他身处异乡时的孤独和思念之情,通过九月九日这个节日来凸显他与兄弟间的离别之痛。
第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草原上的景色,并以草木的枯荣循环来寄托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
第四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这首诗是前一首的续篇,通过景物的对比来表达了离别之中的孤独和别离的辛酸。
第五首:《临江仙·梦后人世如梦》梦后人世如梦,笑里藏刀。
风波江上使人愁,至死一生何曾遭。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悲凉的爱情故事,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思念之情。
第六首:《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以夜雨为背景,通过表达诗人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第七首:《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描绘了滁州的自然景观,通过描述春天的雨水带来的汹涌激流和草木的蓬勃生长,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八首:《鹧鸪天·茂陵秋风吹渭水》茂陵秋风吹渭水,洛阳女儿思悠悠。
缃管一声何处曲,湘船一帆远何楼。
这首词以秋风和两岸的风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思念远方亲人的思绪之情。
第九首:《己亥杂诗·夏日南亭怀辛大》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
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
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
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
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
于坚,著名当代诗人,毕业于云南大学,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
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
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
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
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
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含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散文集《棕皮手记》等十余种。
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
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
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
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
另著有诗集《空地》。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
1985年于坚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
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于坚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主要经历于坚,1954年生,16岁“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国家分配进入工厂当工人9年。
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主要作品有:长诗《0档案》、《飞行》;《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便条集》、《诗集与图像》。
于坚:好诗为逝者而写,诗向死而生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
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工,搬运工等。
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
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
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
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组织委员会委员。
诗植根于语言的历史中。
一首诗的“好”也是超越语言的,用汉语、英语或者瑞典语都可以写出好诗,一位韩国诗人曾告诉过我,在他看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最高之诗;一首诗的“好”也是超越历史的,人们判断什么是诗的标准在“好”上从来没有进步过,也许语言形式不同,好还是那个好。
诗植根于语言的历史中。
一首诗的“好”也是超越语言的,用汉语、英语或者瑞典语都可以写出好诗,一位韩国诗人曾告诉过我,在他看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最高之诗;一首诗的“好”也是超越历史的,人们判断什么是诗的标准在“好”上从来没有进步过,也许语言形式不同,好还是那个好。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觉得《诗经》是好诗、李白的是好诗,杜甫的是好诗、苏轼的是好诗、迪金森的是好诗,萨福、毕肖普、R·S·托马斯的……是好诗。
如果一首诗没有通过新的语言形式再次抵达好,止于至善。
无论发表,获奖、走红、被翻译、被评论……都是无效的。
这不是诗歌事业,仅仅是较低级的世俗生活的成功,世俗生活不需要面具,它在世俗上是光明正大的,而通过诗获取世俗的成功总是猥琐的、不自信的、必须不断辩解。
一首诗的好并不虚无。
阅读经验是一个照妖镜。
好诗不朽,只是每个时代说法不一样,好诗是进入时间的诗,进入过去,也进入将来。
好诗为逝者而写,诗向死而生。
生生着的诗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都用它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把这个永恒的“好”说出来,或解释,或暗示。
解释者自信有神的本事,暗示是一种宗教态度。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要使之哭泣的是风雨、鬼神,是具有超越性力量的东西。
浅析于坚诗歌
于坚,清代著名诗人,也是宋词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于坚在诗歌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他融合了宋词派和蒲松龄诗歌派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诗歌更加生动、抒情,深受世人喜爱。
于坚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宋词的诗歌思想,体现着他的坚忍不拔,对社会改革的深厚感情。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哲理意味:处处反映人们追求美好的心态,坚信苍天不变,实践忠贞不渝。
《题能武城宫颜妃》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此诗自发,宫言如溪,意象新颖,借宫之名,藉此表达自己的心迹。
此诗极具诗意,以旷古的气象表达了于坚对社会的期盼,他深信,社会会变得更加开放、和谐,只要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一切都会变得完美。
于坚的诗歌,注重描写景物,不仅赋予其传统的宋诗哲思,而且也在表达自然情怀方面,用诗歌武装自己的追求。
例如他倾心笔耕下的《明月照我心》就是对美好社会的期望之言:“三千劫仍朝朝共,
囊萤洒火开清光。
”此诗把一种深沉的期待,以热烈活跃的语言发挥
出来,构思生动、意境深远,用诗歌表现出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于坚的诗歌,既继承了宋代诗歌传统,又推陈出新,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是一股浓浓的宋词新思潮,对于中国文学的革新有着重大的意义。
此外,于坚的诗歌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传承了古典文化的精神,活跃的概念也把他的诗歌放在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一道璀璨的风景线。
综上所述,于坚的诗歌不仅继承了宋词派和蒲松龄诗歌派的特点,
而且也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把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完美的结合起来,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国人继承和研究。
于坚《我的父亲》赏析《我的父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
诗人于坚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父亲,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诗歌的开头就非常引人入胜,“他沉默如山/仿佛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他内心的世界”,这种开场白让人感受到了父亲的沉稳和内敛,也预示了诗人的语言将难以完全表达出父亲的真实形象。
父亲在诗人心中是一个难以言表的存在,他的内心世界深邃而复杂,任何语言都无法完全描绘。
接下来,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了父亲的伟大形象。
“他粗糙的手掌/像大地一样坚实”,这里的手掌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意象,它不仅描绘出了父亲的手部的特征,更象征着父亲坚实的性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父亲的手掌粗糙,是因为他长期辛勤劳作,为家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的手掌坚实,是因为他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够坚持到底。
“他脸上的皱纹/像古老的河流穿越时空”,这一句把父亲的皱纹比作穿越时空的古老河流,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感。
这也暗示了父亲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历和深厚人生智慧的人。
他的皱纹是岁月的痕迹,也是他人生经验的见证。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父亲的眼神,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感激和思念。
“他眼中的光芒/像繁星点亮我的生命”,这里的光芒是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爱。
这种光芒不仅点亮了诗人的生命,也温暖了整个家庭。
它让人们明白,父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持久的。
总体来看,《我的父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
诗人于坚通过对父亲的朴实描写,展现出了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更唤起了人们对父爱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物:于坚⾼端纯粹唯真创新【每周好诗】于坚西卢黎落邹黎明兰叶⼦《每周好诗》长期约稿,作品将固定于周三推出,欢迎精短意深⼒作和⾃带点评作品。
来稿注明“每周好诗”。
作品⼀经采⽤,将同步发表于【北极星⽂学】在“今⽇头条”“搜狐新闻”“百度百家” 开设的栏⽬上。
《每周好诗》聘诗歌简评⽼师,有意者请联系本栏⽬。
《每周好诗》评论⽼师灵川顾志峰特霞栏⽬主持阳坡⽜兰叶⼦诗⼈档案于坚,1954年出⽣于云南昆明,祖籍四川资阳。
云南师范⼤学⽂学院任教,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第三代诗歌”代表⼈物,著有诗集、⽂集多种。
曾获鲁迅⽂学奖,华语⽂学传媒⼤奖年度诗⼈、年度杰出作家奖,台湾《联合报》14届新诗奖,⼈民⽂学诗歌奖等。
作品被译⼊法、⽇、德、英及荷兰等。
著有诗集《诗六⼗⾸》《对⼀只乌鸦的命名》《⼀枚穿过天空的钉⼦》《只有⼤海苍茫如幕》、散⽂集《棕⽪⼿记》《⼈间笔记》《棕⽪⼿记·活页夹》《丽江后⾯》《云南这边》《⽼昆明》等四⼗余部。
于坚◎恒河恒河呵你的⼤象回家的脚步声这样沉重就像落⽇⾛下天空灵川点评作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物,于坚的诗,总是以语⾔的平俗和意韵的深邃⽽著称,读过他诗的⼈,都会为他隽永并具有哲学认知的诗写风格,投下赞叹的⽬光,他总是会让⾃已站在⼀个适当的位置上,把他的诗歌写成⼀⾯旗帜。
就像这⾸仅有四⾏的⼩诗《恒河》,⼀声感叹“恒河呵”,⾜以包括了岁⽉的绵延和时空的浩⼤。
恒河,⼀条位于印度北部的主要河流,被印度⼈视为“圣河”,如今,这条河流不知经历过什么或者正在经历着什么,⽐如废⽔、沐浴、焚⼫⽔葬、各种垃圾等衍⽣出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诗⼈的关注,早巳超出了⽂字的内涵和事件的本⾝,已经上升到了⼀种跨地城的、终级的⼈⽂关怀。
诗⼈的感叹是有出处的,“你的⼤象回家的脚步声/这样沉重”,这⾥的⼤象指的是印度象,印度象也代表着印度。
印度是⼀个敬畏“神象”的国度,印度象也是主要的劳作⼯具之⼀。
于坚登泰山记赏析1. 于坚的《登泰山记》那可真是太精彩啦!就好像带你一步步登上泰山顶峰,感受那壮阔的景象。
比如文中对于泰山景色的描写,哇,真的是让你仿佛身临其境啊!2. 你们知道吗,于坚的这篇《登泰山记》真的超级厉害!它不是简单的游记,而是像一幅画卷慢慢展开在你眼前。
就如同你亲自在攀登泰山,每一步的体验都那么真实,难道不是吗?3. 于坚的《登泰山记》啊,那简直是神作!它把泰山的雄伟和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你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光明,那种震撼,你们能体会到吧!4. 哎呀呀,《登泰山记》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于坚的文字就如同灵动的精灵,在泰山的每一处跳跃。
这不就像是给泰山注入了灵魂一样吗?5. 于坚的这篇记不得了?那可不行啊!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你对泰山的全新认知。
比如那些细腻的描写,不就像在跟你轻声诉说泰山的故事吗?6. 哇塞,《登泰山记》真的值得好好品味!于坚用他的笔带你领略泰山的独特魅力。
这就好像一个引路人,带着你一步步走进泰山的深处,感受它的奇妙,对吧?7. 于坚的《登泰山记》呀,读起来真的太有感觉了!就好像你和作者一起在泰山上攀登,一起经历风雨和阳光。
这不就是文字的魔力吗?8. 你们一定要看看《登泰山记》,那可不是一般的好!于坚的描述就像魔法一样,把泰山变得鲜活起来。
这不就跟变魔术似的,太神奇了!9. 于坚的《登泰山记》,真的会让你沉浸其中!它就像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在泰山的每一个角落。
难道你不想去感受一下那种震撼吗?10. 不得不说,于坚的《登泰山记》实在是太牛了!它把泰山的美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就像给了你一双翅膀,让你能在泰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不是吗?我的观点结论:于坚的《登泰山记》用独特的文字魅力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对泰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是一篇非常值得深入赏析的佳作。
于坚长篇小说代表作赏析
于坚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之一,他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
三杰”之一。
他的作品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人物真实,具有很高
的文学价值。
其中《八月未央》、《七十二家房客》等长篇小说堪称其代表
作之一。
《八月未央》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名
叫樊崇的青年在战乱中求生存、经历苦难的故事。
小说从樊崇在敦
煌的奇遇开始,一直到他加入抗日队伍,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
背景和人民的生命状况。
小说的情节十分曲折,人物性格丰满,被
誉为中国最早的现代长篇小说之一。
《七十二家房客》主要描述了上海百货公司员工之间的相互矛
盾和斗争。
整个小说塑造了众多真实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
的许多暗面,如商场上的勾心斗角、权力斗争等。
作者采用了比较
新颖的写作手法,将人物从外部多次进行事情的描述,让读者更加
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效果。
在于坚的长篇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是非常出色的,每个人物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和情感,具有非凡的文学价值。
同时,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揭示,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于坚
百科名片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
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
2 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
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
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
于坚,著名当代诗人,毕业于云南大学,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
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
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
于坚图(1)
学教师、研究人员等。
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
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
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含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散文集《棕皮手记》等十余种。
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
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
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
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
另著有诗集《空地》。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
1985年于坚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
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编辑本段]
人物特点
于坚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
于坚图(2)
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编辑本段]
主要经历
于坚,1954年生,16岁“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国家分配进入工厂当工人9年。
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主要作品有:长诗《0档案》、《飞行》;《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
于坚图(3)
的诗》、《便条集》、《诗集与图像》。
散文集:《棕皮手记》、《人间笔记》、《棕皮手记·活页夹》、《丽江后面》、《云南这边》、《老昆明》等。
《于坚集》(5卷),收入1975-2000年期间创作的诗歌、散文、评论和图片。
海外出版著作有《0档案》(法文版,巴黎中国蓝出版社),《飞行》(西班牙语版),《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诗72首》(英文版),《元创造》(诗集,2006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出版)。
另有纪录片《碧色车站》(2004年参加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编辑本段]
个人荣誉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
曾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影响很大。
曾获《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
于坚图(4)
传媒大奖。
2005年出版5卷本《于坚文集》。
于坚是著名诗人,但近年来随笔写作大放光彩,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根基。
[编辑本段]
著有诗集
《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台北),《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飞行》(西班牙语版),文集《棕皮手记》,《云南这边》等十余种。
[编辑本段]
主要作品
诗词曲赋
美国诗抄:1在纽约
处决萨达姆(外两首)
于坚图(5) 于坚:制造地狱
读康熙信中写到的黄河
哀滇池(长诗)
在悉尼附近的海岬上
在钟楼上
在漫长的旅途中
避雨的树
那时我正骑车回家
飞行
作品111号
坠落的声音
短篇(选十五)
整个春天
感谢父亲
灰鼠
怒江
女同学
于坚图(6) 作品第57号
致一位诗人
作品第16号
哀滇池
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
一只蚂蚁躺在一棵棕榈树下
在诗人的范围以外对一个雨点一生的观察
避雨的鸟
零档案
尚义街六号
短篇(选十五)
作品第52号
一只蝴蝶在雨季死去
读弗洛斯特
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
散文随笔
影响
何谓之中国天堂
于坚图(7) 波德莱尔
我的阅读史
蜻蜓
杜尚、景泰蓝、世间一切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