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合众国”译名的由来
- 格式:docx
- 大小:23.69 KB
- 文档页数:3
美国历史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
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继续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居民强烈不满。
从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美国正式诞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
逐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展,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
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
最终是北方领导的资产阶级获胜统一全国。
1865年开始了重建时期,逐步废除奴隶制,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
后来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增,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霸主的地位。
冷战开始后和苏联平分天下。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美国经济情况仍较平稳。
进入90年代,美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全球的高科技信息产业,开拓了新一代的产业革命。
美国国名与绰号美国自1776年脱离英国而独立,到现在只有200多年历史,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
关于美国国名的由来,有几个有趣的故事。
一是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各国的冒险家们,纷纷出动进行海洋探险活动。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避开赤道以南的顶头风远航“黄金之国”——印度,途中在巴西登陆。
船上的一名意大利商人叫阿美利哥,觉得那里的地理经纬度与意大利地理教科书上所假定的中国地理经纬度相差遥远,于是他便绘出地图,说明这里是一块新大陆。
16世纪初德国学者伏尔妥莫拉在宇宙学的著作中,把这一新大陆定名为阿美利加(阿美利加是阿美利哥的拉丁语读音),意思是“阿美利哥发现的土地,”后有America之称。
America是洲名,译成中文为阿美利加洲,美国独立时用其为国名,称美利坚,即美国。
America一词严格说来是美洲,它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
但习惯上,人们往往以America来指美国,就好像用England来称呼英国一样。
美国之所以称America,还有这样的一些原因:一是强大国家喜欢把某一整个地区的名称据为己用,或者把它们自己的名称强加于它们周围的地区。
南北美洲以美国为霸主,因此,一提到America,便知道就是代表美国。
美国本国人民总是自称自己的国家为America。
另一个关于美国绰号“山姆大叔”的故事,也很有趣。
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UnitedstatesofAmerica),缩写为U·S或U·S·A。
1812年美英战争时,在美国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和特洛伊这两地方,美军军需品箱子上都有U·S 字样。
当时特洛伊有位检查政府军事订货的官员名叫山姆尔·威尔逊,他的亲朋好友都叫他“山姆大叔”(UncleSam),两个字的首字母也是U·S。
因此,特洛伊人便和山姆尔·威尔逊开玩笑说,这些箱子都是“山姆大叔”的。
这个玩笑如同大西洋的飓风,传遍整个美国。
ACADEMIC UPDA TE 美国国名称谓在中国的演变自美国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以来,中国人对其国名称谓多达60余种。
由于国名往往包含多重含义,考察对美国国名翻译的演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对美国及美国人认识的深化历程。
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美国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但由于容貌、语言、着装等方面与英国人相同,最初中国方面把他们误为英国人,其后与美国人直接接触的少部分中国人最终区别开了英国人和美国人,美国人被称为“新国民”。
直到1795年,中国官吏还将美国人和英国人混为一谈,最终英商向中国方面提出要求说:“呵嘪哩噶也会我们的话,也是我们这样衣服,另有旗号,不要和他们混到一块。
”此处的“呵嘪哩噶”是America的音译,指的是美国人。
广东民间有以外国国旗来区分某国人的传统,美国星条旗上的星在广东人看来有点类似于花,故而美国被广东民间称为“花旗国”。
但这时中国人对美国没什么兴趣,而且也茫然无知。
1820年,美国国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海录》中。
《海录》把美国称咩哩干国,这一阶段,对美国国名主要采取音译的方式,民间的如咩哩干国等,官方则逐渐趋于咪唎国的统称,而根据星条旗图案称呼的花旗国传播更广。
之后,西方各国的来华人士基于促进中国人对西方了解的想法,开始向中国人介绍西方。
这当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等人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美国的国名翻译第一次出现在该刊是在1833年12月号,在这一期的一篇介绍西方各国新闻报刊发展历程的短文中,提到“米利坚国有八百余种”报刊。
美国新教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曾参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撰稿的裨治文在1838年以中文出版了《美理哥和省国志略》,全书4万余字,这是目前所见以中文撰写的有关美国的第一部专著。
这一阶段,美国国名的翻译,由简单的音译转为音译兼意译。
1844年是中美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
在这一年的2月,美国的修约特使顾盛到达广东,顾盛担心中国官员对美国不太了解,因而他在修约照会后面专门附了《亚美理驾会邦国纪略》。
溯源美国的国家译名-“美利坚合众国”译名的由来美国的国名是“Unite d Sta tes o f Ame rica”,中文通常译为“美利坚合众国”。
其实,这个译名是在二十世纪初才确定下来的。
在此之前,由于中美两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重大差异,以及译员自身的原因,导致他们在翻译美国的国名时,竟然出现了十多种译法。
这无疑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么,这些译名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美利坚合众国”这个译名又是如何确定的呢?一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最早接触,发生在1784年。
那时,美国才刚刚独立,一些雄心勃勃的商界人士开始尝试与中国进行通商。
他们漂洋过海,把商船开到了广州,给中国人带去关于美国的信息。
广州人此前还不知道有这么个国家,但对这个新国家的国旗和人参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他们把美国的星条旗称为“花旗”,把美国称为“花旗国”,把美国的人参称为“花旗参”。
由于美商当时不懂中文,他们聘用的译员也不了解美国,所以美国的国名最初通过译员传达给中国官方时,留下的记录是“咪唎坚国”。
这显然仅是对“Ame rica”的音译,完全忽略了“Unite d Sta tes”的部分。
无独有偶,1820年,曾随葡萄牙商船游历欧美的广东人谢清高将其海外见闻由同乡杨炳南录成《海录》一书,其中提到一个“咩哩干国”,“海中孤岛也。
疆域稍狭,原为英吉利所分封,今自为一国。
风俗与英吉利同,即来广东之花旗也。
”这个“咩哩干国”就是美国,“咩哩干”就是“A meric a”的音译,也省略了“Unit ed St ates”部分的翻译。
据杨炳南称,“所述国名,悉操西洋土音,或有音无字,止取近似者名之,不复强附载籍,以失其真云”。
美国历史—ZXM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1 @建国前期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
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2 @建国时期(独立战争)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继续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居民强烈不满。
从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美国正式诞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
逐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1776年7月4日,宣告了美国的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举行,乔治〃华盛顿发表了《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由托马斯〃杰佛逊起草,1776年7月4日经大陆会议专门委员会修改后通过,并由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签字生效。
《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地阐明,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天赋权利;淋漓尽致地历数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在美洲大陆犯下的罪行;最后庄严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脱离英国而独立(7月4日这一天被美国定为独立日)。
《独立宣言》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文献。
通过《独立宣言》的这一天也成为美国人民永远纪念的节日,定为美国独立日。
完全脱离英国,目的是为“图生存、求自由、谋幸福”,实现启蒙运动的理想。
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这也充分展现出了美国人民面对殖民统治而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
根据宪法,美国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联邦制国家。
亲英和亲法成为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
在内政方面,联邦政府制定关税条例,建立银行,稳定经济。
3 @南北战争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展,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
美国的国名英文是“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the united states或america,缩写:usa或us),其正式中文译名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
这个译名是在1913年才确定下来的;在此之前,由于中美两国在语言、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差异,以及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导致在翻译美国的国名时,竟然出现了十多种中文译名。
那么,这些译名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1602年刊行的《坤舆万国全图》中给美洲(america)起了一个中文名“亚墨利加”。
1776年美国独立之后,“亚墨利加国”就成为美国的中文译名。
一些雄心勃勃的美国商人开始尝试与中国进行通商;他们于1784年把商船开到了广州,给中国人带去美国的产品以及关于美国的信息。
广州人此前还不大了解这个新国家,但对它的国旗却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因为旗上有许多星星、多道条纹、红蓝白三种颜色,看起来较为花俏,故他们把美国的星条旗称为“花旗”,把美国称为“花旗国”,把美国的人参称为“花旗参”,甚至把美国的商人称为“花旗商”。
由于美商当时不懂中文,他们聘用的译员也不了解美国,所以美国的国名最初通过译员传达给中国官方时,留下的记录是“咪唎坚国”。
这显然仅是对“america”的音译,完全忽略了“united states”这部分。
无独有偶,1820年曾随葡萄牙商船游历欧美的广东人谢清高将其海外见闻由同乡杨炳南录成《海录》一书,其中提到一个“咩哩干国”,“海中孤岛也。
疆域稍狭,原为英吉利所分封,今自为一国。
风俗与英吉利同,即来广东之花旗也。
”这个“咩哩干国”就是美国,“咩哩干”就是“america”的音译,也省略了“united states”这部分的翻译。
鸦片战争前夕,钦差大臣林则徐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制驭准备之方”,组织译员翻译有关西方国家的资料。
在这些译作中,有一部《四洲志》,是梁进德等人根据英国人慕瑞(hugh murray)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地理大全》(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摘译而成,它对近代中国“了解世界”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美国名字折叠编辑本段英文名字折叠汉字名称折叠在清朝,由于日语的关系,美国又被称为米国(日本翻译为“アメリカ合众国”,简称“米国”),比如曾国藩就说过:“米夷质性淳厚,于中国时思效顺”。
中国开始接触美国时,称为“亚美理驾洲大合国”,简称“美国”,参见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因美国国旗的花样,别称“花旗国”,一些美国事物的中文译名至今仍沿用“花旗”的名称,如美国特产花旗参以及美国最大银行之一花旗银行(Citibank)。
美国的谚文名称“미국”所对应的朝鲜汉字,在韩国(标准韩国语)为“美国”,在朝鲜(文化语)则为“米国”;至于美国在越南国语字中的惯用名称“Hoa Kỳ”,所对应的越南汉字名称为“花旗”。
【国名】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基本信息【面积】962.9091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
[3]【人口】3.1525亿。
白人占64%,拉美裔占16.3%,黑人占12.6%,亚裔占4.7%(2010年美人口普查数据,族群划分有交叉)。
通用英语。
据2007年估算数据,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23.9%信奉佛教,1.7%信奉犹太教,1.7%信奉摩门教,1.6%信其他的,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4%。
【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D. C.),人口约60万。
【国庆】7月4日(美国独立日,1776年)。
【简况】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
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
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
中北部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3℃,7月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11℃,7月28℃。
经济与社会文化与传播研究从歧义到弥合:美国国名在中国早期的英汉翻译嬗变徐晓燕(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在早期中美关系史上,中美双方在将美国国名The United States of AmeOca翻译成中文时,经历了从歧义到弥合的过程。
首先是对于America-词的翻译存有歧义’中国官绅将其音译时’刚开始多用带有贬义的汉字'最多也是带有中性的汉字;而来华的美国传教士则力求使用汉语的褒义字'经反复磨合'最终得以用“美利坚”汉译名称消弭分歧。
其次是关于United States的汉译'美国传教士将美国的S uus对应为中国的“省”’但中国官绅则将States视为“部落”或“郡国”’拒绝对应为“省”’因此多采用音译&直到中国洋务运动兴起后’随着洋务派官员对西方的进一步了解'最后才形成了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美利坚合众国”汉译名&其间的过程'既折射了中美两国制度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中国官绅对美国认知的变化&关键词:中美关系;美国;国名;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338(2021)03-0131-06DOI:10.1992^^31671.1x6.1674-2338.2021.03.011徐晓燕:从歧义到弥合:美国国名在中国早期的英汉翻译嫗变1784年美国商人组织“中国皇后”号来华,由此开辟了中美两国的交往,但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洋务运动兴起之前,美国国名Tha United Statvs of AmeOca在中国的汉译既有音译,也有意译,同时还有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名,直到19世纪60年代,译名才得以固定,其间的周折很值得探究。
既往学界对美国国名的汉译问题虽在史学领域和翻译学领域都受到关注,但多数研究是将The United Statvs of AmeOca作为一个整体名词的汉译过程加以讨论。
美国的国名英文是“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简称:theunitedstates或america,缩写:usa或us),其正式中文译名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
这个译名是在1913年才确定下来的;在此之前,由于中美两国在语言、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差异,以及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导致在翻译美国的国名时,竟然出现了十多种中文译名。
那么,这些译名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1602年刊行的《坤舆万国全图》中给美洲(america)起了一个中文名“亚墨利加”。
1776年美国独立之后,“亚墨利加国”就成为美国的中文译名。
一些雄心勃勃的美国商人开始尝试与中国进行通商;他们于1784年把商船开到了广州,给中国人带去美国的产品以及关于美国的信息。
广州人此前还不大了解这个新国家,但对它的国旗却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因为旗上有许多星星、多道条纹、红蓝白三种颜色,看起来较为花俏,故他们把美国的星条旗称为“花旗”,把美国称为“花旗国”,把美国的人参称为“花旗参”,甚至把美国的商人称为“花旗商”。
由于美商当时不懂中文,他们聘用的译员也不了解美国,所以美国的国名最初通过译员传达给中国官方时,留下的记录是“咪唎坚国”。
这显然仅是对“america”的音译,完全忽略了“united states”这部分。
无独有偶,1820年曾随葡萄牙商船游历欧美的广东人谢清高将其海外见闻由同乡杨炳南录成《海录》一书,其中提到一个“咩哩干国”,“海中孤岛也。
疆域稍狭,原为英吉利所分封,今自为一国。
风俗与英吉利同,即来广东之花旗也。
”这个“咩哩干国”就是美国,“咩哩干”就是“america”的音译,也省略了“united states”这部分的翻译。
鸦片战争前夕,钦差大臣林则徐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制驭准备之方”,组织译员翻译有关西方国家的资料。
在这些译作中,有一部《四洲志》,是梁进德等人根据英国人慕瑞(hugh murray)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地理大全》(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摘译而成,它对近代中国“了解世界”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书中将美国称为“弥利坚国,即育奈士迭国”,这显然是对“america”和“unitedstates”的音译。
译者梁进德即梁植,是中国第一个基督教华人传教士梁发的儿子。
1830年,年仅10岁的梁植被父亲介绍给第一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bridgman)学习英文。
裨治文于1838年以中文编著《美理哥国志略》一书,目的是让更多华人了解美国的概况。
但在翻译美国国名时,他似乎拿不定主意,以致书中出现了“美理哥国”、“美理哥合省国”、“美理哥兼摄邦国”等多种译法。
1844年,裨治文重新修订该书,改名为《亚美利格合省国志略》并在香港出版。
同年,裨治文受聘为美国使团秘书兼译员,参与了中美《望厦条约》的订立工作。
在订约之前,美国公使顾盛(calebcushing)考虑到中国人对于美国的情况缺乏了解,不利于谈判,于是写了一篇介绍美国的文章,由裨治文译成中文,散发给中国官员和其他人士;裨治文将文题译为《亚美理驾会邦国纪略》。
而顾盛递交给钦差大臣耆英的汉字国书中,美国的国名又被裨治文等人译为“亚美理驾合众国”。
在短短五六年中,裨治文就制造了五六种美国国名的译法,他的中文水平不免令人生疑。
虽然在《望厦条约》之后,“亚美理驾合众国”成为清朝官方文件中对美国的正式称呼,但裨治文本人似乎并不喜欢这种译法。
1861年,裨治文再次修订了他于1838年出版的《美理哥国志略》,改订为《大美联邦志略》,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发行。
书中将“unitedstates”统统译为“联邦”,而将“theunitedstatesof america”译为“大美联邦”。
直至裨治文1861年在上海病逝,他也终未能为世人留下让人信服的美国国名的中文译名。
1844年,文学家梁廷枏在裨治文《亚美利格合省国志略》的基础上著成《合省国说》,书中虽然将美国称为“合省国”,但认为沿用广东人的习称“米利坚国”更为合适。
“粤人呼曰米利坚,是误以洲名其国矣。
核其来市在合省国之先一年,时洲名久定,意其人初来自述,止举洲名,而未及细听,粤人因以呼之,相沿不改耳。
”1848年,名臣兼学者徐继畲在其《瀛寰志略》中将美国国名译为“米利坚合众国”,这与当时流行的花旗国、育奈士迭国、美理哥合省国等相比,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的规范译名了。
同时他也指出造成外文一词多译现象的原因,“外国地名最难辨识,十人译之而十异,一人译之而前后或异。
盖外国同音者无两字,而中国则同音者或数十字;外国有两字合音、三字合音,而中国无此种字。
故以汉字书番语,其不能吻合者,本居十之七八,而泰西人学汉文者,皆居粤东。
粤东土语本非汉字正音,展转淆讹,遂至不可辨识”。
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并没有使用“亚美理驾合众国”国名,而是“大亚美理驾合众国”。
《天津条约》的序言中第一句就是:“兹中华大清国与大亚美理驾合众国因欲固存坚久真诚友谊,明定公正确实规法,修订友睦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章程,以为两国日后遵守成规,为此美举。
”也就是说“亚墨利加”正式变成了“大亚美理驾”,其中的“为此美举”的“美”意,耐人寻味。
由于“亚”字有“较差”和“次一等”的含义,到了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候,“大亚美理驾”的“亚”字人间蒸发,“大亚美理驾”悄然简化为了“大美国”,与“大满清”工整对仗。
此后,当“大满清”寿终正寝之后,“大美国”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国”。
从洋务运动开始,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一些旨在培养译员的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如京师同文馆等)陆续成立,清政府也开始选派学童赴美留学,国人的英文水平明显进步,对美国的了解也日益深入。
特别是在清末民初,革命风潮盛极一时,志在救亡图存的爱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其中就有不少是介绍美国独立革命的作品,如译书汇编社1902年出版的《美国独立史》和作新社1904年出版的《美国独立战史》等。
当时革命口号之一就是“要学那,美利坚,离英独立”。
随着这些政治宣传的深入人心,“美国”、“美利坚合众国”逐渐成为美国国名的固定译法。
值得一提,清末理学家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清国军队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由此可见当时一些文人夜郎自大和迂腐落后。
在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那些对美国国名的许多旧译法也被弃置不用。
1913年,中美建交,在外交文件中,民国政府没有沿用清朝的“亚美理驾合众国”一词,而代之以“美利坚合众国”的新译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和民间都沿用了民国时期关于美国国名的译法,只是在书写上将其由繁体字更换为简体字。
从此,人们都用“美利坚合众国”作为“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正式中文译名,并将其简称为“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