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鲁尔区的探索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70.14 KB
- 文档页数:1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德国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
2. 使学生掌握鲁尔区在德国乃至欧洲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2. 鲁尔区的历史发展3. 鲁尔区的经济发展4. 鲁尔区的文化特色5. 鲁尔区的环境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2. 难点:鲁尔区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德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鲁尔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鲁尔区的具体情况。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鲁尔区的看法和感受。
4. 进行课堂问答,检验学生对鲁尔区的了解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德国和鲁尔区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展示地图,讲解鲁尔区在德国的位置及其周边地区。
(2)鲁尔区的历史发展:介绍鲁尔区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3)鲁尔区的经济发展:分析鲁尔区作为德国经济支柱的原因,讲解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4)鲁尔区的文化特色:介绍鲁尔区的文化背景、著名人物和传统文化。
(5)鲁尔区的环境保护:讲解鲁尔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和成效。
3.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鲁尔区的看法和感受,互相交流学习。
(2)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鲁尔区的问题,检验他们对鲁尔区的了解程度。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鲁尔区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德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2. 评价内容:学生对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文化特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德国鲁尔区的自然风光、城市建筑、工业设施等。
2. 视频:关于德国鲁尔区的纪录片、新闻报道等。
3. 案例资料:鲁尔区的经济发展报告、环境保护项目等。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考纲要求】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1. 读德国鲁尔区地图,说出鲁尔区的位置。
2. 分析鲁尔区经济辉煌的优越区位条件。
(重点)3. 从内因、外因分析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并说明鲁尔区衰退的表现。
(难点)4. 列举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并归纳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学、展学、点学一、德国与鲁尔区的概况1、在图中说明德国在欧洲大陆中的位置特点,找出德国邻国(自西向东;自北向南)?2、在图中找出德国经纬度位置,说明德国所处的气候类型及莱茵河与鲁尔河、利珀河、多瑙河3、指出鲁尔区的位置,找出主要城市(杜伊斯堡、多特蒙德、埃森;柏林、法兰克福、慕尼黑)二、鲁尔区辉煌的区位优势(读鲁尔区图)回顾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 1.2 2.3. 3.4. 。
4.5. 。
5.问题中心以学为本先学后教合作展评1自学、互学、展学、点学探究一:请你尝试找出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的优势条件(1)德国鲁尔区最丰富的资源是什么?(2)鲁尔区铁矿并没有丰富,为发展钢铁工业,其铁矿主要来自哪里?(3)莱茵河等河流除了有航运价值之外,它们还能给该地区提供什么?探究二:鲁尔区传统的五大工业部门是什么部门?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鲁尔区产业链如何联系发展?探究三:山西煤矿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丰富,素有“煤海”、“煤都”之称。
目前,山西省煤炭资源探明储量2900亿吨。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煤炭产量从1949年的267万吨,到2010年的7.41亿吨,共生产煤炭119.21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
其中,省际外调量占全国的3/4。
2012年,山西焦煤集团霍州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在“学习、创新、科技”上求实效,不断积累,“十二五”时期转型跨越发展。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德国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特点;(2)掌握鲁尔区的主要产业、资源分布和交通状况;(3)了解鲁尔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查阅、资料搜集,分析鲁尔区的地理、经济特点;(2)运用比较法,分析鲁尔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鲁尔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经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德国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特点;(2)鲁尔区的主要产业、资源分布和交通状况;(3)鲁尔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2. 教学难点:(1)鲁尔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及影响;(2)鲁尔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及效果;(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德国鲁尔区的基本情况;(2)制作PPT课件,展示鲁尔区的地理、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特点;(3)准备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了解德国鲁尔区的基本概念;(2)搜集鲁尔区的相关图片、资料,以便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德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出鲁尔区所在地;(2)简要介绍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鲁尔区的经济发展特点;(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鲁尔区相关资料,介绍鲁尔区的产业、资源、交通等情况。
3. 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鲁尔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2)探讨鲁尔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及影响;(3)分析鲁尔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鲁尔区的环境保护案例,如治理污染、生态恢复等;(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5. 总结拓展:(1)总结鲁尔区的地理、经济、环境等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学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分析理解鲁尔区曾经成为欧洲最主要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②理解鲁尔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③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重点与难点】重点:鲁尔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难点: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难在用区位分析的方法理解这个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为何曾经“辉煌”,又为何步入“衰退”。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它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它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等,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流经鲁尔区的重要河流①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与_____国、比利时、荷兰接壤,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_________河流经于此,并连通______海和_______洋。
②鲁尔区是在______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______(矿产资源)丰富。
另有______(A国)东北部的铁矿资源,通过铁路、内河运输将铁矿石运入。
③鲁尔区建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再加上________河、________河、________河等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联成水运网,为鲁尔区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④众多河流为这里发展耗水量大的重工业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⑤德国及西欧的发达经济,也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基于以上的区位优势条件,鲁尔区建立了以下主导工业部门:根据该图说出鲁尔区的工业部门有何显著特点?①是传统工业还是新兴工业?②主导产业部门是什么?③生产结构是单一还是多元化的?④各部门之间联系不密切还是非常密切?课堂练习:1、德国鲁尔区的发展依靠着_______。
①鲁尔煤田丰富的煤炭资源②本国丰富的铁矿石③便利的水运交通④西欧的广阔市场⑤丰富的水资源A ①②④⑤B ①③④⑤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2、下列各组工业部门都属于传统工业的是_______。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德国鲁尔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2)使学生了解鲁尔区在德国乃至欧洲的重要地位。
(3)使学生了解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地图阅读和地理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2. 鲁尔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3. 鲁尔区在欧洲的重要地位4. 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5. 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鲁尔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工业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鲁尔区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 利用地图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德国鲁尔区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尔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3. 课堂讨论:根据自主学习成果,分组讨论鲁尔区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及其原因。
4. 案例分析:选取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分析其保护措施及意义。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研究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分享研究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鲁尔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工业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鲁尔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欧洲地位、工业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学案一、合作探究鲁尔区的兴起材料1: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温夏凉,1月平均气温1℃,7月平均气温17℃,全年有235~260天气温在5℃以上,生长期较长。
常年盛行偏西风,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湿度大。
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并且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它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从莱茵河口上溯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并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还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联系。
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铁路运输与河运同样发达。
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达9850公里,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从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
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
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达每公里55辆。
材料2:鲁尔区由城市波特洛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埃森, 哈根, 海尔纳, 慕尔海姆(鲁尔河旁)组成,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4《德国鲁尔区探索》学案
学案——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课标说明】
理解鲁尔区形成重要工业区的优势区位条件,分析归纳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了解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自主学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燃料、水源、地理位置、地形、环境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科技
2、结合地图册P132和P134,确定鲁尔区的地理位置。
【讨论话题1】:用工业的区位理论,结合材料1-4,分析19世纪中叶鲁尔区工业辉煌的原因
材料1:鲁尔区的一些相关数据
项目面积人口工业产值(1950年)
数量4595km2 570万近2万亿德国马克
占全国比例 1.3% 9% 40%
材料2: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材料3:鲁尔区优越的区位(课本P59图2-4-4)
(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材料4:鲁尔区的交通(左图)材料5:德国在西欧的地理位置(下图)
讨论结果:
【讨论话题2】:结合材料1-5来说明鲁尔区20世纪60年代经济衰退的原因,力求揭示其自身发展与外界经济环境的关系。
材料1: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材料2: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讨论结果:。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案(第1课时)授课人:廉江市第一中学林云云【教材分析】第1课时,主要是运用德国鲁尔区的案例,来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
教学中应紧紧抓住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图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工业区位条件与工业发展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二“工业区位”内容的学习,对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分类等知识已经有所了解。
因此,可培养学生运用工业区位因素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兴起和衰落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鲁尔区相关区位图,分析并掌握鲁尔工业区兴起的区位优势条件。
(2)、分析并归纳鲁尔工业区衰退的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条件。
2、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图表以及探究活动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
鲁尔区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那么,鲁尔区有哪些“过人之处”,能起到这么强大的作用?二、【自学检测】,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三、【课堂检测】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课堂检测】。
然后,教师显示答案,再让学生小组针对答案进行讨论,实行“兵教兵”;最后,统计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就问题进行师生研讨。
四、【合作探究】师生研讨【课堂检测】暴露的难点。
五、【当堂训练】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当堂训练】。
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并统一答案,再选两名小组代表到黑板书写答案。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拓展】根据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八、【板书设计】德国鲁尔区的探索1、鲁尔区的概况2、鲁尔区的工业区位优势条件3、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2、分析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3、探讨德国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知识梳理(一)鲁尔区的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
煤炭地质储量为 2190 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 3/4。
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 220 亿吨,占全国 90%。
2、离铁矿区较近鲁尔区的铁矿石初期主要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期则来自瑞典等国。
虽然距离铁矿区较远,但通过便捷的交通可以顺利运入。
3、充沛的水源鲁尔区内有多条河流,如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4、便捷的水陆交通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
此外,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连成一体,形成了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
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工业生产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逐渐减少。
3、世界性钢铁过剩随着技术的进步,钢铁替代品的出现,以及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
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且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阻碍了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1、调整产业结构(1)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
(2)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2、调整工业布局为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钢铁工业向西部沿海转移。
3、加强交通建设完善了交通运输网,提高了区域的综合运输能力。
4、发展科技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章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学案(1)
学习目标: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学习重难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及衰退的原因
一.鲁尔区的工业部门
区内传统的五大工业部门:煤炭工业(基础)、钢铁工业(主导)、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
二、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德国鲁尔工业区:兴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开发的基础上发展,被誉为“”。
1、丰富的资源:储量大,开采条件好(埋藏不是很深,甚至可以露天开采)
2、离
3、充沛的
4、便捷的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为鲁尔区运入和的运出提供了条件。
5、广阔的: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二、鲁尔区的衰退(内外因综合所致)
1、生产结构单一 (衰退的内在原因)
以工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
生产结构单一的突出问题是:某一工业部门的衰退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退。
2、 (煤炭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的广泛使用,煤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同时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世界性钢铁过剩 )
4、的冲击 (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5、其他原因严重等
课堂练习
矿产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德国鲁尔区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德国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