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脱氮除磷的原理与工艺设计.ppt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108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常规生物法能满足CODCr 、BOD5、SS的去除率,但对氮、磷的去除率是有一定限度的,仅从剩余污泥中排除氮、磷,其去除率氮约10~25%,磷约12~20%,达不到排放要求,因此污水处理必须采用脱氮除磷工艺。
一、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历史:从60年代开始,美国曾系统地进行了氮磷物化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认为用物化法的缺点是耗药量大,污泥多,处理大量城市污水经济上不合算,因此着手研究生物法脱氮除磷。
从70年代开始,采用活性污泥法脱氮已逐步实现工业化流程,1977年正式命名为A/O法。
A2/O法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而成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流程。
我国从70年代后期开始开展生物脱氮除磷研究,在80年代后期实现工业化流程,目前常用的生物脱氮除磷处理工艺有A2/O法、SBR法及MSBR法、氧化沟法等,均取得较好效果。
二、生物脱氮除磷原理:1、生物脱氮生物脱氮是利用自然界氮的循环原理,采用人工方法予以控制。
首先,污水中有机氮、蛋白氮等在好氧条件下转化成氨氮,由硝化菌变成硝酸盐氮,这个阶段称为好氧硝化。
随后在缺氧条件下,有反硝化菌作用,并有外加碳源提供能量,使硝酸盐氮变成氮气逸出,这阶段称为缺氧反硝化。
整个生物脱氮过程就是氮的分解还原反应,反应能量从有机物中获取。
在硝化与反硝化过程中,影响其脱氮效率的因素是温度、溶解氧、pH值以及反硝化碳源等。
生物脱氮系统中,硝化菌增长速度缓慢,所以,要有足够的污泥龄。
反硝化菌的生长主要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并且要有充裕的碳源提供能量,才可促使反硝化作用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生物脱氮系统中硝化与反硝化反应需要具备如下条件:硝化阶段:足够的溶解氧(DO)值在2mg/L以上,合适的温度,最好20℃,不低于10℃,足够长的污泥泥龄,合适的pH条件。
反硝化阶段:硝酸盐的存在,缺氧条件(DO)值在0.5mg/L左右,充足的碳源(能源),合适的pH条件。
通过上述原理,可组成缺氧与好氧池,即所谓A/O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