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5月第36卷第5期CJTCMP,May 2021, Vol.36, No.5•2763 ••临证经验•陆氏针灸流派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舒予\裴建高正2,沈雪勇、邓海平,r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摘要:陆氏针灸流派形成于清末民初,是目前我国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针灸流派之一,已被列人上海市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经脉元气说”、“全面切诊,重视肾气与胃气之虚实”、“识別标本,权衡缓急’’、“习用毫针,重视手法”、“善用温针,辅以中药”为主要学术思想,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文章通过文献整理,从学术思想、取穴配穴、针刺方法及病例分析等方面探讨陆氏针灸流派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关键词:中医学术流派;陆氏针灸流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基金资助:上海市卫健委海派中医传承T.程[NaZY ( 2018-2020 ) -CCCX-10061Inheritance of LUs' Acupuncture School in treat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SHU Yu1. PEI Jian2,GAO Zheng2,SHEN Xue-yong1, DENG Hai-p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201203, China;2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32, China)Abstract: LUs Acupuncture School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It is one of the major modem Chinese acupuncture schools that has profound influence at home and abroad,and has been included inboth the Shangha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and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With*the theory of theChannel primordial qi .'comprehensive palpation and pulse taking,attention to the deficiency and excess of kidney and stomachqi ,identification of the root and branch of the disease,treatments according to the urgent or moderate conditions','excel at usingfiliform needle,attention to manipulation'and'good at using warm needle assis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s the mainacademic concepts,LUs Acupuncture School treat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through spleen and stomach with remarkableeffe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s of LUs'Acupuncture School to treat 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athy from the aspects of academic concepts,prescriptions of acupoints,manipulation,and case analysis.K e y W o r d s I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Us'Acupuncture School;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Funding. Inheritance Project for Shanghai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der Shanghai Municipal Health Commission [N〇.ZY(2018-2020)-CCCX-1006]搪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又称为消渴痹,消渴日久,耗伤气阴,血行疲滞,脉络痹阻,属本虚标实证,可见 “骨节酸疼”、“手足麻木,肢凉如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8-10-10T15:19:50.4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作者:吴平[导读] 本研究从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非药物治疗三方面重点论述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进展。
(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 410015)【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往往表现为四肢疼痛、麻木、运动障碍等,病情严重则局部坏疽、溃烂,有的甚至面临着截肢风险,自残率较高,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常常郁郁寡欢,痛苦无比。
本研究从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非药物治疗三方面重点论述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进展,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西药;中医药;非药物【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339-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血糖持续增长所造成的病理生理的变化,严重损伤神经系统,从而造成足部坏疽、溃疡、截肢,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怎样有效方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成为了现阶段医学重点研究的课题,控制血糖是该疾病治疗的关键,并结合其他症状和病因进行有效处理。
1.西药治疗1.1 抗氧化剂硫辛酸是普遍运用于临床疾病治疗的抗氧化剂,能够对氧化应激产物予以有效清理,对神经内氧化应激情况进行有效抑制,使得神经血流量逐渐增加,增强Na+-K+-ATP酶活性,加快神经传导效率,从而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
赵立,马宇航等[2]研究中分组采用硫辛酸、弥可保进行治疗,两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均得以有效缓解,临床效果显著。
1.2 前列腺素类似物前列腺素能够有效抑制内皮素发生功效,对血管平滑肌产生明显作用,使得血管得以有效扩张,避免血小板大量聚集,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末梢神经供血量,从而对人体微循环得以明显改善。
临床上,贝前列素钠、前列腺素E1是前列腺素代表药物。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标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一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90%,其特点以感觉神经受累较早,以肢体疼痛麻木为突出特点。
近年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无论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方面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现综述如下。
1、中医学对DNP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根据其临床特征,应属于中医的“痹证”、“消渴”、“痛证”范畴,传统的观点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
孙春英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本虚标实之疾,气阴两虚为本,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
屠庆祝指出“消渴”初期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畅而致肝气郁结,脾郁不畅,气滞则血瘀;消渴日久,阴亏气损,血行不畅,津亏液耗,血涩不行,从而瘀血内生,则出现肌肤不仁、麻木、疼痛等症。
周铭认为本病在临床中除血瘀以外,气滞湿阻也是其常见的病因。
张苗海认为DPN 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有肾、脾、气、阴之别,标实有血瘀、痰结、寒凝之异。
许成群从先后天的角度把DPN的根本原因概括为脾肾亏虚,认为阳虚络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气阴两虚贯穿整个病程的始末。
宋红梅等把DPN病机概括为阴虚燥热、血瘀、痰浊三端。
陈剑秋等认为可将本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型,阴虚为3型之共性,是导致其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而为其本,而热盛、湿浊、血瘀为其标。
任爱华认为,肾阳不足,阳不达于四末.则四肢不温,阴不化气,四肢失于温养,则麻木疼痛,元阳亏损温煦不足,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为本病的关键。
总之,DP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这与中医的瘀血相似,是在消渴基本病机的基础上出现的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瘀血、痰浊为本病的病理产物并影响本病的发生发展。
2、中医学对DNP的辨证施治2.1专方专治益气活血通络法:糖尿病一般都有瘀血的特征,糖尿病神经病变微循环瘀血更突出,因此活血通络是治疗本病的大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从国内外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理研究、治疗研究及中医中药、针刺、灸法及外治法对本病的干预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以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实验研究进展情况。
结果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复杂多变,中医药在探寻其发病机理及药物的作用机理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疗效确切,前景可观。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068-02前言糖尿病是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由于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同时伴有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等代谢障碍,并可并发眼、肾、神经、心血管等多脏器的慢性损害。
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后者尤为常见[1]。
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只是对因治疗及对症处理,并强调早期治疗,一旦神经病变出现临床表现及结构改变,则病变多难以逆转,疗效不甚理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学的“消渴”日久而致的“痹证”、“痿证”、“脉痹”、“血痹”、“皮痹”范畴[6]。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结合脏腑辨证论治对本病治疗效果较好。
1.古代文献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现代西医学病名,古代无此记述,但类似于本病征候的表现在古代文献中亦有所论述。
《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丹溪心法》载:“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烦疼。
”戴元礼《秘传证治要决》:“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
”《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指出体虚是消渴与痹证的病因。
《王旭高医案》中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
《临症指南医案?三消》则直言“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中医针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进展【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中医针灸作为传统治疗方法,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原理、临床研究证据、注意事项和生活方式改善方面探讨了中医针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中医针灸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缓解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仍需注意剂量和频次,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部分展望了中医针灸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并指出其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通过综合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中医针灸有望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针灸、病因、治疗原理、临床研究、有效性、注意事项、生活方式、应用前景、不足、展望1. 引言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概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造成残障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受累,其中尤以周围神经为主要受累部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感觉异常、感觉减退、疼痛、肌力减退、麻木、痉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导致足部溃疡、坏疽、截肢等严重后果。
病变的进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高血糖、脂质代谢紊乱、神经营养不足、自由基损伤等因素有关。
在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通过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等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病变。
但现有治疗方法常常不能根治病变或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1.2 中医针灸在疾病中的应用中医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是一种通过在特定部位插入针刺或施加压力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传统疗法。
中医针灸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为基本理论,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体内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除了单独应用针灸外,中医针灸还可以与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结合使用,从多个层面对疾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摘要:目的:将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并观察治疗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施对照分析法,分为30例治疗组与30例对照组,前者予甲钴胺静推及中药汤剂内服和泡脚治疗,后者实施常规甲钴胺静推、依帕司他片口服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震动感觉阈值(VPT)变化情况。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43(95.56),对照组38(84.44),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两组治疗后腓神经VPT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数据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
结论:将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的有修复效果,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综合治疗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抵抗及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其中以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最为常见,其典型症状为双侧远端对称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通过相关体格检查和神经辅助检查,易于被发现和诊断,故早期的筛查、诊断和积极干预,有利患者症状的改善和神经的修复。
本文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研究中使用的资料、方法和临床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其诊断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提出的诊断标准[1]: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④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DPN[2];⑤排除以下情况: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等;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佛山市中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陈苹副主任中医师一、概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本病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几乎相当,患病年龄7~80岁不等,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上升,高峰见于50~60岁。
患病率与病程关系不明显,T2DM患者中约有20%的神经病变先于糖尿病症状的出现,患病率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糖尿病高血糖状态控制不良者患病率明显增高。
本病属中医“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
二、DPN的临床表现1、周围感觉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早期最多见的神经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四肢远端有本体觉、位置觉、振动觉、温度觉异常,常有共济失调、踏棉絮感,四肢蚁走感,或手套、袜套样感觉, 随后可伴有深部钝痛与痉挛样痛,即痛性神经病变,疼痛呈持续性、自发性或疼痛过敏。
病程少于6 个月至1年为急性,超过6 个月至1 年为慢性。
多见于下肢疼痛,常伴有其他感觉异常:如麻木,其疼痛的产生可能与小的C 型纤维损伤病变有关。
2、周围运动神经病变2.2.1单神经炎局部运动神经病变好发于老年人,起病突然,伴疼痛,与营养神经的血管堵塞有关。
好发部位有正中神经、尺神经,可发生腕管综合征;累及桡神经、股神经、大腿外侧皮神经、腓神经、足跖正中神经与外侧神经,可出现皮肤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累及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斜视。
2.2.2近端运动神经病变也称糖尿病性肌肉萎缩,与慢性炎性多神经脱髓鞘病变、神经结构破坏、神经蛋白漏出引起自身免疫有关。
医诊通慢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的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是指外周神经受损引起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随着糖尿病的进展,患者会有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并显著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和生存质量。
神经病变还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例如足部溃疡和感染等,增加伤残和死亡风险,加剧患者的痛苦。
糖尿病持续时间越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越高。
常规的DPN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疼痛和其他症状,但这类治疗方案的效果并不明显。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是一种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
它根据穴位治疗的原理,将中药煎制成药膏后,针对某些穴位进行敷贴,利用穴位的特殊调节作用,促进药物渗入人体皮下组织和血液循环系统,达到治疗和缓解症状的效果。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DPN主要是通过利用穴位的特殊调节效应,增强药物渗透和吸收量,然后在特定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穴位敷贴可以达到多重效果,除协助药物吸收外,还能起到循环调节、舒筋活血、抗炎镇痛、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于治疗DPN 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药穴位敷贴的治疗原理中药穴位敷贴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种方法,利用中草药煎剂或药物制剂贴敷于身体特定穴位上,通过刺激、调节人体穴位和经络,以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养身体的作用。
敷贴穴位与疾病相关,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和煎药方。
它的原理是,中草药所含的有效成分经皮肤渗透进入经脉络系统并作用与穴位,所具有的化学成分、药效、气性等能够在穴位局部产生调整体内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及激活细胞自我修复等作用。
敷贴的方式是将药物制剂放在专门设计的贴布上,并在选定的穴位附近进行贴敷。
贴敷时间长短因药物配方不同而异,通常为半小时至数小时;一般建议遵循医师的指导和监测变化后再次贴敷。
这种养生方法的实用性高,适用于很多常见症状和体质虚弱者,可以缓解肌肉酸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
DPN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损伤,中医认为,DPN与肝、肾、脾等功能失调有关。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分析
作者:周超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18期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门诊收治并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106例病人随机自由组合为两组。
观察组:该组53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取的是临床药物治疗结合中医针灸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对照组:该组的53例患者则是仅采用临床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经过4周的临床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将这两组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经过专业的临床比较,观察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3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47%,并且观察组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针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8..02
糖尿病是人类众多疾病中的一种,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种种压力使得糖尿病的患病率每一年都在大幅度的增长[1]。
糖尿病的一项严重危害是可导致周围神经发生病变,而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周围神经病变的发展。
本次即研究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的有效率和对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门诊收治并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106例,两组患者男68例,女38例;其中对照组年龄43~76岁,平均(57.0±5.0)岁;患病时间1~3年,平均(1.5±0.5)年;观察组患者的年龄46~74岁,平均(56.0±6.0)岁;患病时间7月~3年,平均(1.5±0.5)月;将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组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
通过比较,两组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标准:(1)对研究所采用的治疗手段产生抵触心理。
(2)患者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神经异常)不能进行治疗;纳入标准:(1)患者经我院医生确诊为具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在阅读知情书的情况下自愿签写同意书参与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的53例患者采用临床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本组患者使用临床常规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弥可保甲钴胺片进行治疗,成人每天服用1.5 mg(3片),连续服用4周,注意监测患者血压及血糖水平。
观察组:该组的53例患者则采用的是在临床药物治疗基础上中医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
本次研究中所要针灸的穴位主要是一些通经脉、促进患者血液流动、改善肌肉萎缩程度和神经传导的穴位。
如左右手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左右脚三阴交、足三里穴,以及肾俞穴、脾俞穴、胰俞穴。
在上述所提到的穴位中,用中医中针灸的针对该穴位轻轻的搓捻并转动,进入皮下30分左右,最后将针在穴位上面停留半个小时左右。
五天一个疗程,连续治疗四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痊愈: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周围神经损伤显著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明显修复。
显效: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周围神经损伤减轻幅度中等,神经功能的缺损部分修复。
无效标准: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周围神经损伤没有减轻的趋势,神经功能的缺损没有修复,并且患者的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20.0统计分析,患者病情的各项指标的测定用(x±s)表示,患者病情的总有效率用(%)表示,两组表格内的数据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经过4周临床专业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情况
经过7周临床专业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在逐年增加,患者有著沉重的疾病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5],主要的原因就是糖尿病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低下、血糖水平过高可能诱导其他疾病的
发生并带来进一步的伤害,如带来一些肾、脑、周围神经等的疾病。
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异常、肌肉萎缩,患者面临失去肢体运动能力、下肢关节病变、溃疡等危险,患者无法像常人一样正常学习生活,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属带来痛苦。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对患者进行药物控制,但是该种方法的恢复率较低并且恢复的时间较长。
因此,我院开始探索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每位患者的身体情况对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
这样在保证康复训练疗效的基础上又结合穴位针灸的方法,使患者在神经病变程度更为显著的减轻。
针灸是中医艺术的一项瑰宝,针灸能够促进神经损伤患者的恢复、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调节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体的消化等作用。
该项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找到相应的穴位,从而达到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能够更加迅速的使患者恢复。
针灸本身能够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一系列的物理方面的刺激,从而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液流动以及身体肌肉萎缩和神经功能损伤的功能。
临床研究显示,经过4周临床专业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7%,并且观察组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因此,中医针灸对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黄慧,沈黎,孔德明,等.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与成本-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6):18-19.
[2] 翟春梅.温针灸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1例临床疗效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
201s,3s(21):93-95.
[3] 易建昌,许丽娜,张赛,等.温针灸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2):242-244.
[4] 陈东,李响,高维滨,等.温针灸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1,3(5):6-7.
[5] 陈啸,李梅.消痹汤联合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6,32(7):18-20.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