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如何理解文中词语共38页
- 格式:ppt
- 大小:5.77 MB
- 文档页数:38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专页)二、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一:读懂选文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
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
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
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
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二:答题技巧(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若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一、如何理解文中的词语1、同词换词法:即文中某些词可以找出近义词来替换。
2、综合释词法:一个词语,通常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
3、综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些词富有表现力,感情色彩浓,这要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把握其变化。
4、联系上下文理解: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课文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给予解释。
5、弄懂词中关键字的意思,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理解。
(一)九龙壁闻名全国的艺术珍品九龙壁,是一座用琉璃瓦砌成的影壁。
今天我游览了北海公园,亲眼见到了它。
它那精美的造型使我赞叹不已。
九龙壁,高五米,长二十七米,厚一点二米。
在影壁的正反两面,用七色的琉璃砖分别镶嵌成九条巨龙。
它们色泽鲜艳,形态逼真,像是在腾云驾雾似的,要冲出影壁,飞向天空。
你看,一条黄龙和一条紫龙正在争夺一个火球。
它们瞪圆了双眼,怒目相视。
黄龙叉开四爪,伸出了锐利的尖钩;那条紫龙也不示弱,傲慢地摆动着尾巴,轻蔑地照着对方,仿佛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敢和我较量吗()()这对巨龙正在挑战,那对巨龙已经开仗了。
只见蓝、白两条龙,翻滚在汹涌澎湃的碧涛之上,穿梭于险峻的山峰之间。
这一场恶斗,真是惊心动魄啊!再看其他几条龙,也各有特色。
有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的耀武扬威,得意洋洋;有的回首遥望,呼唤同伴……它们形态各异,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面对这刻画精致的九龙壁,我不禁感慨万分。
我们的祖先,真是心灵手巧,多么聪明呀!九龙壁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1、给第二自然段括号里填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先解释字,再理解下列词语。
赞叹不已:回首遥望:耀武扬威:妙不可言:3、把词语填完整。
()云()雾汹()澎()得意()()()()万分()心动()不()示()4、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词语。
()的造型()的尖钩()的山峰5、缩句:(1)、闻名全国的艺术珍品九龙壁,是一座用琉璃瓦砌成的影壁。
阅读中词语的含义白雪塑像1、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2、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
”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3、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4、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
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
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5、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
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上初中三年级了。
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6、一张学生桌只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
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
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7、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8、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9、“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10、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
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11、“爸爸,你别出去了。
”元元阻拦爸爸。
12、“不,爸爸有点事。
”13、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
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
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
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
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
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考题类型:解释词语的含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用得好,好在哪里,某词的表达作用怎样理解某个词能否删掉或换成某个词①表面意思,深层含义②中心词或修饰语表意的准确性;③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准确、形象)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传递了某种感情、运用了修辞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内容理解;②依据语境,把握作者感情,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③同义词、近义词替换比较分析;④删除比较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
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一)考查题型1、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
此题型的标志在于指示代词的出现,如“这”“那”“这些”“那些”“此时”“它”等。
2、对词语的品味。
即词语的表达效果或含义。
常常这样来考查: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妙处;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等。
(二)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1、把握特定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使用的具体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
如《学会合作》中,说明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时举的事例,写悠扬的乐曲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
“倾泻”的意思就是吹奏、弹奏。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的含义。
记叙类文章中不乏写人之佳作名篇,自然,理解词语的含义就要联系人物的形象来分析了。
如《三打白骨精》中“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中“闪”的意思,指动作敏捷、很突然,显然与老妇人的年龄不相符合,突出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3、联系写作手法理解词语的含义。
很多句子往往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就要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
如“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中的“贝多芬”“莫扎特”显然用的是借代手法,分别指代贝多芬、莫扎特的优美乐曲。
高考散文阅读之“理解词语含义”知识梳理案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语:(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2、基本要求(1)以该词语的本义为基础,推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2)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以文解文。
一个词语有了临时含义,作者都要在其前或其后进行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以便使读者弄明白它的意思。
词语含义必须用其前后的阐释文字来理解、说明。
3、基本方法(1)审视词语特点:一看其自身特点,看其词性,看其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看其表达特点(有无使用修辞等);二看其外部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2)扣住语境理解其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
它有两类: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
如果有比喻义,就要搞清比喻的对象,寻找其本体;如果有象征义,就要寻找其象征对象;如果有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如果有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如果有指代义,就要在上下句中寻找释义。
另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中考语文记叙文理解词语含义的答题方法、术语整理素材(通用)如何深入理解一个词的含义篇章是有段落构成的,段落是由句子构成的,句子是由词语和标点构成的。
阅读理解的起点是弄清词的含义,然后是弄懂句子的含义,进而弄懂段落的含义,最终理解全文的含义。
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的起点。
一.首先要准确理解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一个词以文字形式出现时,最初代表的含义。
而在现在的白话文阅读理解中,是指一个词语离开语言环境独立存在时,最常用的含义。
小学生考试,有一个常见的题型,写出一个或几个词,让我们解释词语的含义。
在字典里,一个词语的解释有很多个选项,我们只要写出其中最常见的含义即可。
其实这种题型就是解释词语的本义。
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老师因为不掌握解词语本义的方法,大都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形式:一.让学生参看书下注解,在作业本上写若干遍,让学生背下来,再通过考试去强化记忆。
二.书下注解里没有的,老师就在文中画出一些“关键词”(老师根据多年经验,觉得它们是常考的词),让学生查字典,将查到的结果写若干遍,然后背诵下来。
上了初中以后,上面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了。
因为命题者使用的文章是从教材之外选取的;命题的范围又是无限大——老师会随意从文中指定一个词语让学生解释。
怎么办呢?我们总不能把字典里所有词语的含义都背诵默写下来吧?其实,解释词语的本义是有具体方法的,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就不用背字典了!(一)单字组词法所谓的单字组词法,就是解释由一个字构成的词语时,在保证词性不变的情况下,采用组词的方式,组几个常用词语来解释这个词。
例如“打”,这是个动词,我们用“打”组成几个常见的动词即可——敲打、击打、打架、打击,但不能组成“打球”、“打脸”等形式,因为这些词不再是动词,而是短语,其中“打”是动词,“球”和“脸”是名词,词性改变是绝对不允许的。
(二)拆分组词法有些词,是由多个单字词组成的,每个字都能代表一个独立的含义。
中考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一、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
1、如果是分析加点字词,分三步走。
把字词原意解释出来。
解释字词在句中或文中的含义。
整体分析字词包含的作者情感。
二、如果是分析句子,也是分三步走。
1、判断句子是否用到了修辞手法,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法(如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
2、说出此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某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什么)。
3、还是要分析句子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了。
三、从词语角度赏析句子技巧。
第一步:阅读句子,这个句子中运用了哪些词语。
第二步:写出这些词语的特点作用。
第三步:写了什么(文本的主要内容)。
第四步:表达了谁的什么感情(赏析句子前一定要整体感知)。
小雪大雪邹清平①雪落黄河静无声,雪落故乡却有情。
②在小雪大雪的日子里,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有的似鹅毛,有的似梨花,密集如柳絮,霎时就让山岭、田坝、石头、树林、竹林、房舍失去了轮廓,一片银白世界,朴素、恬静、洁白无瑕。
③岁月悠悠,我想念故乡的下雪天,我怀念故乡的雪景。
④故乡在大巴山深处高山上,冬天常下大雪,镌刻在记忆深处的雪天是那么清新、生动和亲切。
有年寒假,我正在山坡上割草,大北风刮得正猛,突然飘着大片大片的雪花混杂其间,我停下手中的活,眼望着飘雪,冒着严寒,伸着双手去捧雪花,总盼白雪积在手掌心,雪越下越大,越飘越密,我静听雪落树林发出的吱吱嘎嘎的和谐声音,双手放在雪中,只见冻红的手掌里有雪水,却不见积雪。
可是当我背着草在往回走的路上小歇时,天地间已融为一体,空气中的尘埃与喧嚣都被涤净,山山岭岭,银装素裹,宛若一个银白的世界,一个童话的王国。
虽然高天滚滚寒流急,但心情无比愉快,洁白的雪景真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灵魂。
寒冷早已全然不觉,似有微微春风荡漾于心。
我的心灵被震撼了,从此,下雪天漫天洁白、朴素无华的世界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⑤女儿10岁时,回米仓山南麓老家土墙坪过春节,休闲一周回城上车时,她说:“爸爸,春节什么都好,但有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