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八年级上泸教版物理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是泸教版物理学科的第一学期,注重帮助学生打好物理基础,奠定未来学习物理的坚实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上泸教版物理的重点知识点。
一、物理量与单位物理量是可量化的物理现象,例如长度、时间、速度、力等。
单位是标准化的量度标准,例如米、秒、牛顿等。
了解物理量与单位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物理量的概念。
二、运动的描写在物理学中,运动被定义为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改变。
根据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因素,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习描写运动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本质。
三、力和运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物体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需要了解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理解物体受力的本质,例如重力、弹性力等;并能够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
四、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用来减少人力劳动量或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物体。
学生需要了解杠杆、轮轴、轮轮固定组、斜面等简单机械,并能够计算简单机械的力学功率和效率。
五、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等介质的振动传播到人的耳朵中,产生听觉感受。
学生需要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例如共振现象、控制音量等,并能够解释声音的特性。
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是由物体释放的电磁波,可以反射和折射。
学生需要了解光的反射、折射的规律和现象,例如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全反射等,并能够解释实际现象。
七、电学基础知识电学是研究电和磁的学科。
在八年级上学期,学生需要了解电场、电荷、电势差、电流等电学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计算。
八、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自然界中有许多与物理学相关的现象,例如天空的颜色、太阳的光芒、闪电的产生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原理和规律,并加深对物理学的认识。
总之,八年级上泸教版物理的知识点需要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和掌握。
在实际学习中,应当注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基本方法,进行实验证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第一二章运动的世界1、著名天文学家、自然科学的先驱哥白尼,他提出了日心说。
经典力学和实验力学的先驱伽利略。
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提出了相对论。
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他建立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
2、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__________和物体__________的自然科学。
3、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常用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______m=______dm=______cm=-______mm=__________μm=__________nm.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①观察________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②观察________是多少;③观察________是多少。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在读数时,要估读到__________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一放一靠二垂直三估三记四多测)(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5、时间的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常用单位还有h、min、ms等,写出下面单位换算:3.6×910ms=________h,3h20min15s=________s.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______。
误差和错误的不同,误差是______(填“可”或“不可”)避免的,错误是______(填“可”或“不可”)避免的,我们常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二、运动的描述7、运动的描述(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被选作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 著名科学家及其事迹哥白尼 日心说《天体运行论》伽利略一一实验物理学先驱一一发明望远镜一一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牛顿一一经典物理学奠基人一一牛顿三定律一一发现万有引力一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爱因斯坦一一相对论 玻尔一一量子力学奠基人居里夫人一一两次获诺贝尔奖一一镭的发现者2、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3、 科学探究七环节:提岀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 与合作。
第二章快与慢第一节动与静1、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 参照物:(1) 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 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 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① 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② 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③ 换算关系:1km =10 m , 1m = 10dm = 100cm = 103mm = 106 gm = 109nm 2、 时间单位:①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 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gs )。
36③ 换算关系:1h=60min , 1min=60s , 1s =10 ms =10 g )o 3、 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初中物理知识清单八年级 第一册测量的历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1千米=103 米;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1毫米=10-3米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 小时 , 分 。
1h= 60 min= 3600 s.第一章 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第一章声的世界1、声音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够传播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其中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其次,空气中的速度最小。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1)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2)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5、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防治:(1)在声源处减弱,如会场内手机调到静音状态。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3)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6、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应用:B超、消毒、声呐等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的平衡器官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第二章光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开着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约为3×108m/s.5、光的反射(光路可逆)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反射分类: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如: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是由于它发生了_漫反射_。
我们有时会看到高楼的玻璃幕墙发出耀眼的光,这是由于太阳光在玻璃上发生了镜面反射;(还有湖中倒影)6、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光的反射。
八年级上沪教版物理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概念力是改变物体速度或形状的原因。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单位,方向和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的是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受到的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原先的状态。
这个定律表明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恒定性,是力学研究的基础。
三、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与作用力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是F=ma,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个定律给出了计算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力学研究的核心。
四、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的是对于每个作用力都必然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个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力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机械能的基本概念机械能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下能够做功的能力。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种,其中动能是指由于物体运动而产生的能量,势能是指物体在垂直高度方向上的能量,当物体从高处向低处运动时,势能会转化为动能。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物体受到的外力总功为零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这个定律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解决力学问题。
七、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由少量部件组成的机械系统,它们可以通过机械优势的作用来增强力的作用效果。
常见的简单机械包括杠杆、轮轴、滑轮和斜面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八、功与功率功是指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值,它是由力的大小、移动距离和两者之间的夹角决定的。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做功的能力,它是由功和时间的比率决定的。
以上是八年级上沪教版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一章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换算关系:1km=1000m;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2、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h min s换算关系:1h=60min=36003、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改进仪器材料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设计更合理的测量方案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2、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公式:υ= s/t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 符号:m/s换算关系:1m/s=3.6km/h3、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运动;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
八年级上物理沪科版知识点一、物理的基础概念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力、能量、结构、性质等多方面现象的一门科学。
物理学在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物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物理实验基础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直观地观察和探究物理现象,提高物理学习效果。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安全,正确使用仪器,严谨实验操作,严格把握误差和有效数字等实验基本要求。
三、力与运动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是描述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量。
其单位是牛顿。
运动是物体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化。
物体的运动是受力作用的结果,根据牛顿定律,如果物体受到合力作用,则会产生加速度,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四、功与能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它等于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其单位是焦耳。
能是物体的内在属性,它可以表现为物体做功的能力。
其中动能是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是物体被抬升到一定高度所具有的能量。
五、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温度、热量和热力学性质的一门学科。
温度可以理解为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物体间能量转移的结果,其传递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可以通过物理量的状态改变描述,其中包括功、热量、内能和熵等。
六、电学电学是研究电场、电荷、电流和电磁场等物理现象的学科。
电荷是描述物体具有电性质的物理量,它可以表现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流是电荷的流动,电场是电荷周围的某种现象,其描述物体间的作用力。
电磁场则是电场和磁场共同之下的描述。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物理沪科版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实验基础、力与运动、功与能、热学和电学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为之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第一册测量的历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
1h= 60 min= 3600 s.第一章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 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 1m/s=3.6km/h4、公式:v=s/t,变形公式 s=vt,t=s/v。
3.2 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①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长度叫做路程
②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
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大则运动快
[2]相同路程比时间,通过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速度
[1]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
速度公式为:v=s/t;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它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①图a为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s-t)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s=vt,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的函数图像是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该直线的倾斜程度反映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直线的倾角越大,表示运动速度越大
②图b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v-t)图像
由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恒定的,所以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t轴的直线。
直线与时间轴的距离反映了速度的快慢。
4.变速直线运动与平均速度
①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②平均速度: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v =s/t;。
3.1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①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②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
2.参照物
研究物体运动时,事先选定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的、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
①参照物是人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为研究方便,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①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它相对于所选参照物而言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③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某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沪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学期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声》全章复习与巩固【要点梳理】要点一、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声波。
2、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3、声波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人耳能够辨别回声的条件是: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S。
要点诠释:1、有些振动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可以通过“等效转换法”来感知,如拍桌子,桌子的振动看不到,可以在桌面上撒一些细小物体。
2、利用回声测距,公式S=vt,回声是传过去再返回来,所以计算出的路程是实际路程的2倍。
要点二、声波的接受——耳1、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3、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要点三、声音的特征1、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也叫音量)。
响度与振幅和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3、音色:音色又称音品。
要点诠释:1、通常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响度,分贝越大,人耳感觉到的响度也越大。
2、关于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而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定义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的世界
1、声音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够传播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
空气中传播,其中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其次,空气中的速度最小。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1)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2)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5、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
防治:(1)在声源处减弱,如会场内手机调到静音状态。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3)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6、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
应用:①传递信息:例B超、声呐等②具有能量:例消毒、超声牙刷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第二章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开着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
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
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约为3.0×108m/s.
5、光的反射(光路可逆)
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反射分类: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如: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是由于它发生了_漫反射_。
我们有时会看到高楼的玻璃幕墙发出耀眼的光,这是由于太阳光在玻璃上发生了镜面反射;(还有湖中倒影)
6、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光的反射。
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考点:(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确定像的位置.(2)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使用刻度尺目的是: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4)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是为了判断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7、物理学中把能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叫虚像。
8、光的折射(光路可逆)现象:看水中的鱼变浅、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9、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10、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1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离胶片远一些;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物近像远像变大)
13、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为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着插在架上;
14、放大镜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用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使用时要使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
15、近视眼特点:近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
16、远视眼特点:远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方法:配戴凸透镜
第三章运动和力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公式:υ= s/t变形:s=υt、t= s/υ
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符号:m/s 交通用: km/h 换算:1m/s=3.6km/h
9、直线运动:
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平均快慢。
第四章力
1、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产生不能离开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成对存在的。
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弹力:
(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的方向跟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3)弹簧测力计由指针、刻度盘、弹簧组成的;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①了解量程②明确分度值③指针是否与零刻度线对齐
④使用前要拉动几下,防止弹簧被卡住⑤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盘面
3、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大小:重力与物体的质量之间成正比,比值为g=9.8N/Kg,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3)方向: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寻找重心的方法:作图法:对于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就是几何中心点;支撑法;悬挂法。
(5)提高稳度的方法:①增大支撑面积②降低重心。
4、(1)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受到阻碍物体
相对运动的力;(2)方向: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3)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操作: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直线滑动时,二力平衡(摩擦力f=拉力F)结论:①当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如:用力捏刹车板;紧皮带;用力写字
②接触面变粗糙,如:新的鞋底与轮胎;路滑时撒沙子或草;举重运动员手抹镁粉(5)减小摩擦力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接触面变光滑,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