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积液鉴别诊断和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4.85 KB
- 文档页数:3
硬膜下积液mri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硬膜下积液是指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内积聚过多的液体,通常由于炎症、出血或其他原因引起。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对于检测和诊断硬膜下积液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MRI在硬膜下积液诊断中的标准和技术细节。
一、MRI检查的准备与注意事项在进行MRI检查之前,患者应当做好准备工作,包括:1.填写完整的病史,包括症状、既往疾病等;2.告知医生是否有金属假体、心脏起搏器等,以避免对MRI的影响;3.在检查前,应当脱掉金属首饰、隐形眼镜等可能对检查造成干扰的物品;4.遵医嘱服用或停止药物,如需检查前饮食禁忌等。
三、MRI表现特点硬膜下积液在MRI上的表现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号特点: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2.形态特点:呈带状或斑片状分布,在硬膜下腔内呈条状分布;3.边界特点:边界清晰,与邻近脑组织之间明显分界;4.密度特点:密度均匀,无明显异常结构或液体积聚;5.压迹效应:可引起颅内结构的压迹,如侧脑室变形、脑实质受压等。
四、硬膜下积液的分类与临床意义硬膜下积液可根据其成因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主要包括:1.原发性硬膜下积液:多见于颅骨发育不全、硬脑膜腔分隔不完全等遗传或先天性原因;2.继发性硬膜下积液:多由于外伤、手术、炎症、肿瘤等引起,预后较差;3.脑积水伴硬膜下积液:多见于小儿或老年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因诊断和治疗;4.肿瘤性硬膜下积液:多见于颅内肿瘤或脑膜转移病灶引起,需要明确诊断和治疗。
五、MRI诊断标准和注意事项在诊断硬膜下积液时,医师应当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和MRI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临床表现:硬膜下积液的症状多样,包括头痛、视物模糊、肢体无力等,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2.确认病因和来源:根据MRI表现和临床资料,确定硬膜下积液的病因和来源,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3.定期随访和评估:硬膜下积液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MRI 检查,评估疗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4.保持沟通与配合:医师、患者及家属应当密切配合,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应对硬膜下积液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硬脑膜下血肿【概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属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
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为硬脑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8%。
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
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3个月,文献中报告有长达34年之久者。
【诊断】由于这类病人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加以老年人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
嗣后,当血肿增大引起脑压迫及颅内压升高症状时,病人早已忘记头伤的历史或因已有精神症状,痴呆或理解能力下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所以容易误诊。
因此,在临床上怀疑此症时,应尽早施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以往多采用脑超声波、脑电图、同位素脑扫描或脑血管造影等方法协助诊断。
近年来依靠CT更提高了早期诊断水平,不仅能从血肿的形态上估计其形成时间,而且能从密度上推测血肿的期龄。
一般从新月形血肿演变到凸形血肿,约需3~8周左右,血肿的期龄平均在3.7周时呈高密度,6.3周时呈低密度,至8.2周时则为等密度。
但对某些无占位效应或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必要时尚需采用增强后延迟扫描的方法,提高分辨率。
此外,MRI更具优势,对CT呈等密度时的血肿或积液均有良好的图像鉴别。
【治疗措施】目前,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而且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疗效堪称满意,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多较良好。
因此,即使病人老年病笃,亦需尽力救治,甚至进行床旁锥颅引流,只要治疗及时,常能转危为安。
现存的问题主要是术后血肿复发率仍有3.7%~38%(古贺久伸等1983)①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根据血肿的部位和大小选择前后两孔(一高一低)。
于局麻下,先于前份行颅骨钻孔或采用颅锥锥孔,进入血肿腔后即有陈血及棕褐色碎血块流出,然后用硅胶管或8号尿管小心放入囊腔,长度不能超过血肿腔半径,进一步引流液态血肿。
慢性硬膜下积液鉴别诊断和治疗慢性硬膜下积液,是对脑部的损伤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所以对于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那么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重视,千万不能让这种疾病影响到了自己身体健康,所以当得了这种疾病以后,很多的患者想了解一下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为了你能尽快的了解,就来一同看看下面介绍。
鉴别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T1和T2一般为高信号,积液与脑脊液信号一致,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即可鉴别。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1、慎用或不用脱水剂,以免颅压过低导致积液增多。
2、应用神经营养药、脑血管扩张剂、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高压氧治疗等,以期改善脑血循环和代谢,为脑组织的膨起复位缩小硬膜下间隙提供可能。
二手术治疗:A、原则:①消除积液的脑受压;②消除积液产生的原因;③消除积液囊腔。
只有符合上述三项手术原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积液的复发,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
二手术治疗:A、原则:①消除积液的脑受压;②消除积液产生的原因;③消除积液囊腔。
只有符合上述三项手术原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积液的复发,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
B、手术指征:①临床上有神经系统压迫症状或有癫痫发作者,无论积液量多少,均应采用手术清除积液,解除压迫。
②幕上积液量>25ml者,幕下>8ml,即使未出现神经系统压迫,也应采用手术治疗,以利于病情恢复。
③占位效应较重,有明显的颅高压症状,影像学检查(CT或MRI)示脑室、脑池受压、变形,中线移位>10mm者。
④婴幼儿额前间隙大于6mm者。
C 手术方式:①穿刺引流术。
②对前囟未闭的患者采用普通静脉7号套管针,经皮前囟侧角穿刺持续引流。
③合并颅内血肿,严重脑挫裂伤,有脑疝征象者,应及早开颅清除血肿和积液,去骨瓣减压。
④体内分流术:体外引流后虽然临床症状改善,但积液未减少或拔引流管后积液又增加或临床症状又加重者。
D、手术效果在于:①排液引流后有效地降低了颅内压力,阻断了因颅内高压所致的搏动性作用增强的恶性循环。
“硬膜下积液”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硬膜下积液
〔诊断要点〕
①CT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有外伤史,多
发生在受力的对冲部位;
②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状低密度
区,密度近于脑脊液,CT值为0?1OHU;
③占位效应不明显,中线结构多无移位;
④MR表现为新月形长T1、长T2信号,
信号强度接近于脑脊液,部分病例在T1WI上
可表现为高信号,可能与积液内蛋白含量高有
关。
1两侧额颞部硬膜下积液
男,45岁,摔伤,后枕部着地2小时,CT检查图A示双侧额颞部骨板下可见新月形低密度影,右侧额叶及两侧颞叶可见多发片状高密度为脑挫裂伤;B为2个月后复查,CT双侧额颞部骨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范围增加,CT值约7HU,原挫裂伤已吸收
〔鉴别诊断〕
(1)慢性硬膜下血肿:
①血肿多在对冲部位,单侧多见;
②血肿往往伴脑组织明显挫伤,CT值较
硬膜下积液高。
易引起脑水肿,占位效应明显;
③血肿有包膜,增强扫描可有强化;
④磁共振表现血肿T1WI和T2WI—般为
高信号,而积液与脑脊液信号一致,表现为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即可鉴别。
(2)硬膜下积脓:CT检查其形态及密度大致与硬膜下积液相仿,增强后扫描,软脑膜、蛛网膜增厚呈线样强化。
硬脑膜下积液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邢东风;鲍庆华;孔令常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1(16)6
【摘要】目的探讨硬脑膜下积液的诊治。
方法分析22例硬脑膜下积液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与术后注意事项。
结果 22例均治愈出院,隨访3月无复发。
结论硬脑膜下积液患者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总页数】2页(P376-377)
【关键词】硬脑膜下积液;诊断;治疗
【作者】邢东风;鲍庆华;孔令常
【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静脉留置针硬脑膜下穿刺引流治疗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脑膜下积液22例体会[J], 温旭新;蔡光华
2.新生儿婴儿硬脑膜下积液的治疗探讨(介绍硬脑膜下积液外引流法) [J], 沈玉成;
佘亚雄;沈永年
3.难治性外伤性双侧硬脑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双侧硬脑膜下腔搭桥串联配合单侧
硬脑膜下腔一腹腔分流术) [J], 仇洪;张传东;潘毓标;兰吉斌;吴斌;莫毓;覃洪斌;兰荣
宝
4.左、右硬脑膜下腔串联腹腔分流法治疗外伤性双侧硬脑膜下腔积液 [J], 杨波;黄金钟
5.硬脑膜下隙-锁骨下静脉内引流治疗复发症状性硬脑膜下积液 [J], 杨益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如何诊断鉴别,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常见检查:常见检查:头颅平片、颅脑CT检查、颅脑MRI检查*一、检查1.颅骨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局部骨板变薄甚至外突。
患病多年的病人,血肿壁可有圆弧形的条状钙化,婴幼儿病人可有前囟扩大,颅缝分离和头颅增大等。
2.CT扫描多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球镜片形低密度区,也可为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
单侧等密度血肿应注意侧脑室的受压变形及移位,同侧脑沟消失以及蛛网膜下腔内移或消失等间接征象。
增强扫描可显示出血肿包膜。
3.MRI 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MRI比CT扫描具有优势。
MRI的T1加权。
像呈T1值短于脑脊液的高信号。
由于反复出血,血肿信号可不一致。
形态方面同CT扫描。
其冠状面在显示占位效应方面更明显优于CT。
*以上是对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应该如何鉴别诊断,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易混淆疾病。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如何鉴别?:*一、鉴别慢性硬膜下血肿在确诊之前,特别是外伤史不明确者,易出现误诊,及时的影响学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临床上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颅内肿瘤无外伤史,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多数较缓慢。
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及性质,相对较早出现神经系统局灶刺激或破坏的症状,如癫痫、肢体麻木无力、语言功能障碍、视力减退、脑神经症状、尿崩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等,并进行性加重。
头颅CT、MRI检查均可对两者做出鉴别。
2.脑血栓形成亦多见于老年人,但无外伤史,意识障碍表现较轻而局灶性症状表现较重,多为急性静止时发病,缓慢进展,颅脑CT显示脑血管分支供应区低密度阴影。
3.神经官能症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的相关性及治疗探讨(一)作者:刘日祖,邹于鹏,杨帅枝,谢开有,赵玉珺【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相关性我院2000~2005年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SDA)、硬膜下积液(TSE)共38例,现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0~2005年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共38例。
其中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8~83岁,明确外伤史12例;慢性硬膜下积液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38~81岁,明确外伤史18例。
入院前均行CT检查。
外伤至入院时间10天~6个月。
外伤至手术时间2天~6个月。
1.2治疗(1)均在复合麻醉下取仰卧位,头偏健侧,采用以CT显示病变最大层面、较厚的颞枕部钻孔,引流管向额部置入3~4cm。
(2)CT 显示低密度影时用8号引流管,而等密度或少高密度影用12号引流管;(3)CT显示低密度的单或双侧额颞硬膜下积液则采用单或双侧引流,引流液为澄清或淡黄色,均不采用冲洗。
CT显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液为褐色,可有伪膜,均行冲洗。
(4)采用平卧头低位15°~20°位,引流袋置于耳屏水平位。
(5)引流时间3~10天不等。
静脉补液2500ml左右,经口进入2000~3000ml。
1.3结果1.3.1引流时间及引流量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引流时间在3~5天,引流量在50~100ml/d,平均60ml/d。
慢性硬膜下积液引流时间在5~7天,引流量50~200ml/d,平均80ml/d。
1.3.2生化检查结果硬膜下积液检验结果:Cl93~95mmol/L,GLU2.8~3.7mmol/L,潘氏试验阴性。
有1例双侧低密度影,手术时一侧为淡黄色,镜检RBC10~12个/HP,细胞总数719×106/L,Cl95mmol/L,GLU2.8mmol/L,Pro3.14g/L。
另一侧为清亮,镜检RBC5~7个/HP,细胞总数307×106/L,Cl93mmol/L,GLU3.7mmol/L,Pro1.1g/L。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慢性硬膜下积液鉴别诊断和治疗
导语:慢性硬膜下积液,是对脑部的损伤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所以对于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那么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重视,千万不能让这种疾病影响到了
慢性硬膜下积液,是对脑部的损伤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所以对于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那么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重视,千万不能让这种疾病影响到了自己身体健康,所以当得了这种疾病以后,很多的患者想了解一下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为了你能尽快的了解,就来一同看看下面介绍。
鉴别诊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
血肿T1和T2一般为高信号,积液与脑脊液信号一致,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即可鉴别。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慎用或不用脱水剂,以免颅压过低导致积液增多。
2、应用神经营养药、脑血管扩张剂、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高压氧治疗等,以期改善脑血循环和代谢,为脑组织的膨起复位缩小硬膜下间隙提供可能。
二手术治疗:
A、原则:①消除积液的脑受压;
②消除积液产生的原因;
③消除积液囊腔。
只有符合上述三项手术原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积液的复发,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