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第三讲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44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1、养生2、中医养生学3、“养生之道”4、养生法分类5、养生原则1、养生(保养身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保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科学。
3、“养生之道”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4、养生法分类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佛家)养生武术家养生5、养生原则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谐适度的宗旨综合、辨证的调摄适应范围广泛独特的理论体系“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精、气、神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和谐适度的宗旨养生保健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综合、辨证的调摄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适应范围广泛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童年开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探讨其实质。
三是创立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先秦时期第二节后汉时期第三节宋元时期第四节明清时期第五节近代与现代第一节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殷商时代:已有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学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
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强调辨证思想。
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一节生命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
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
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
《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这个意思。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
所以《素问·宝命全记沦》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
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
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持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
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为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都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第三讲明哲保身,吐故纳新——国学之辩证养生引言现代人的身体怎么了?现代人生活富裕了,医疗条件改善了,但身体素质却下降了。
大学生军训状况百出,绝症越来越多,老年病提前……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过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
人可活到100——175岁。
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3岁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且多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什么导致我们生病,是谁偷走了我们四五十年的阳寿呢?‚明哲‛(观念、理论)才能‚保身‛;‚吐故‛才能‚纳新‛。
一、何为养生‚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五福临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养生,又称摄生、养性、卫生、保生。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二、国学养生之理论与操作技术《黄帝内经》,战国时对前代医学和养生经验进行系统整理而成书的,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中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30岁之前,是你去找病,30岁以后,是病来找你。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一对哲学概念,泛指自然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种现象。
阴阳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也是一切事物的纲领,各种事物产生和消亡都是由阴阳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