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篇章结构
- 格式:docx
- 大小:25.13 KB
- 文档页数:8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篇章结构(一)考点解读: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设题角度:1、这首词(诗)开篇(结尾)有何特色?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这首诗是以什么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5、这首诗的写景顺序有何不同?6、XX句与XX句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联系?7、XX句在全词中的作用?结构技巧: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对比、层层深入、抑扬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技法分解: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先景后情以景结情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以景结情《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重章叠句、铺垫、照应、层层深入、对比、抑扬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来源于醉月诗苑。
一、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应使诗词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在秦州所作,由于安史之乱兄弟失散,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把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二、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词的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杜甫定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的开头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三、层层深入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诗词基本信息1.《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面临着金兵的入侵和国土的沦丧。
2.《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诗人林升。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在临安(今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龚自珍主张改革变法。
二、诗词内容理解1.《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字面意思明确表达了诗人临终时的遗憾,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家的统一。
作者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湖边歌舞升平,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字面意思展现了临安的热闹繁华,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如痴如醉,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句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主旨: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堕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3.《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字面意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沉闷局面的不满,隐含着对变革的渴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古诗词结构赏析一、时间空间结构溪上遇雨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晴。
注:这首诗是纯粹写雨的,它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了奇特的情趣。
问题:1、诗中描写的雨有什么特点?答:“坐看黑云衔猛雨”形容雨来势凶猛,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喷洒山前此独晴”既写出了雨的迅即而至,还写出了雨的猛烈,如瓢泼喷洒一般,还写出了雨脚的飘忽不定,不远处急雨下得如浇如注,此山却晴朗明丽,真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
三四句表明了雨的瞬息万变和难以预料,所以总得说来这首诗写出了夏雨的来去迅疾,势头凶猛,雨脚飘忽的特点。
2、这首诗在描写的过程中,有哪些空间变化?答:这首诗既写了溪上的雨况,又写了前山雨时的情景,这就不但表现了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而且形成了空间的对比,使得结构奇异独特。
二、前后文形成转折踏莎(suo)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候馆:旅舍。
熏,香草。
征,远行。
寸寸柔肠:指人很伤心。
粉泪,指女人的泪水。
平芜:平阔的草地。
问题:1、这首词的上下片在结构上有什么独到之处?答:这首词上片,是写行人在旅途中的离愁别绪,下片是写家中亲人对行人的苦苦思念,反衬自己的离别之苦。
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写家人思念他,也是为了表达离愁,这样的结构,避免了平淡,而使整首词看起来跌宕有致,委婉含蓄。
2、找出词中描写离愁的句子,做一下简要的分析?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是说诗人越走越远,而离愁随着距离的延长而越来越重,就像那不断东流的河水一样,永不枯竭。
②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说因自己远行在外,所以留在家中的亲人因为思念自己而痛苦的柔肠寸断,泪流满面。
③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人已经走的太远了望不见了,能望到的只是一片长满青草的平原,即使是望到了草地的尽头,还有春山挡住了实现,而行人已在春山之外,根本望不到了,衬托出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长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体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古诗词篇章结构
略谈
考点解读: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严重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结构技巧:
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
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技法解密:
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点: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应、情景分写、情景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技法分解:
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密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以景结情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壮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开朗而悲惨,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重章叠句、铺垫、照应、层层深入、抑扬
1、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青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戚”。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明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开朗的境界,为人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
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婉转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3、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促、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4、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松懈、严格。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凄凉心情。
5、层层深入:
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格,条理清楚。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欢乐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
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
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
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三、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二:《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开朗。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
“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后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张丞相引荐之意。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刚正,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3.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4.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用“乞祭余”却还向妻妾炫耀的齐人和甘愿在绵山中烧死也不愿出山的介之推相比,讽刺了向权贵谄媚,追名逐利的小人,同时,赞扬了受迫害也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