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试卷}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仅供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思维激活艾滋病是危害人类的最严重疾病,现在人们不是“谈虎色变”,而是“谈艾色变”。
“谈艾色变”属于什么神经活动?感受器是什么?神经活动经历的途径是什么?提示:“谈艾色变”是条件反射,感受器是听觉器官,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是反射弧。
自主整理1.反射弧的构成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突触和突触传递(1)突触: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一个直接和连续的过程。
神经冲动在细胞间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末端膨大成球状或靴状的结构称为突触小体,其中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的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内含有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突触小体再同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细胞体或肌肉细胞等接触,共同构成突触。
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突触传递:当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增加,导致Ca2+进入突触小体内。
由于Ca2+的作用,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并以出泡的方式将其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再通过扩散的方式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相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或抑制。
3.反射中枢反射中枢担负着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的功能。
最简单的反射中枢叫二元反射弧,由传入与传出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和传出神经的胞体构成,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三元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则在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神经元。
如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反射中枢对传入信号的分析综合能力与中间神经元的精细复杂程度成正比。
参与内脏反射的神经被称为植物性神经。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大类。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组织或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
4.巩固提高人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快慢与遗传因素、情绪、健康状况、年龄、训练程度等有关。
德钝市安静阳光实验学校高中生物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同步训练中图版必修31.(2012·济南一中高二检测)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刺激时,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解析:选D。
电流计两极间出现电势差,指针就发生偏转。
因兴奋不能逆向经过突触结构传递,故对A点刺激后,兴奋不能向另一神经元细胞传递,即只有甲电流计的左极处发生一次膜电位变化,也就只有甲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在神经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位是( )A.传出神经纤维B.传入神经纤维C.神经中枢D.感受器答案:C3.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A.细胞体B.轴突C.突触间隙D.树突答案:C4.已知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
取三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按下图连接,图中②、④、⑥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
刺激③可引起右肌肉收缩,中肌肉和左肌肉也随后相继收缩。
现直接刺激⑤,则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 )A.左肌肉B.左肌肉和中肌肉C.中肌肉和右肌肉D.左肌肉、中肌肉和右肌肉解析:选B。
题干中已知信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现直接刺激⑤,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且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的特点判断,刺激⑤后该神经的兴奋只能引起相邻肌肉即左肌肉和中肌肉的收缩。
5.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像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解析:选C。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考纲导引】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考情分析】1.高考试题对本单位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理解、掌握和再现上,并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信息材料、解决实际问题。
2.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反射弧各部分作用异常的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上传递的机理分析及实验设计等。
神经调节结合体液调节以生物图形、过程模型的形式综合考查3.试题呈现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基础自测】一.生物电的发现。
1.伽伐尼的实验设计不合理之处是。
2.伏打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否确切?3.试用“无金属实验”的结果,解释生物电存在的事实。
4.“蛙腿论战”给我们的启示。
二膜电位的产生膜电位是指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它的产生是由于_____,以及____造成的。
1.静息电位的产生钠-钾泵:钠-钾泵的存在使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不同,从而形成膜电位。
产生机制通常情况下,膜外离子浓度高,膜内离子浓度高。
离子通道:神经纤维膜上有两种离子通道,一种是通道,一种是通道。
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通道开放(通道关闭),这时会从向运动,使膜外带电,膜内带电。
膜外电的产生阻止了膜内的继续外流,使膜电位不再发生变化,此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的产生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通道会开放,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大量涌入细胞,造成膜内带电,膜外相对带电的兴奋状况。
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1.动作电位的传导受刺激部位(兴奋区)的电荷为内外,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静息区)仍为外内,两者之间会形成。
作用的结果使静息区的膜电位上升而产生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又按同样的方式作用于它相邻的区域,一直传遍整个细胞。
2.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征:....。
四、反射弧1.结构基础:反射弧通常是由、传入神经纤维、、、效应器组成。
反射活动需要来完成。
2.种类:二元反射弧、三元反射弧、多元反射弧1. 突触2.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鞘经过多次分枝,最后。
开躲市安祥阳光实验学校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15·泰安模拟)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纤维,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刺激传出神经纤维引起效应器的反应可称为反射D.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解析】选A。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刺激同一反射弧的不同部位,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二者一般不属于同一组织或器官;反射要满足反射弧完整和刺激达到一定的值两个条件;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
2.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解析】选B。
针刺双脚的反应和膝跳反射的完成途径是反射弧,反射弧完整,反射才能完成;能否复述医生的一段话与听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是否受损有关;血细胞的数量多少与神经中枢无关。
3.(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神经元上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特点。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兴奋(神经冲动)的产生、传递。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则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那么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出来,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故B正确;兴奋(神经冲动)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故兴奋(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是K+的外流。
高中生物 1.3.2《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讲练互动中图版必修31、3、2《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讲练互动(中图版必修3)讲练互动【例题1】(xx高考宁夏卷,4)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解析:刺激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和感受器都能产生兴奋,兴奋经过反射弧传导到效应器,引起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所以A项正确。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一般不在同一部位,不属于同一器官,所以B项错误。
神经中枢兴奋使神经冲动传导到效应器使效应器兴奋,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脑干和大脑。
答案:A绿色通道: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由突触决定。
传入神经的树突所连的器官是感受器,传出神经的轴突所连的器官是效应器。
变式训练1、下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D、以上说法都对解析:首先识别图中反射弧的结构。
由图不难看出③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 由③中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知②是传入神经纤维,则①一定是感受器,④是传出神经纤维。
兴奋是由①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后产生的。
其次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可以进行双向传导,而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通过突触传递的。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间隙再传到突触后膜,因而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传递。
这就决定了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递只能由①→②→③→④,而不能反向传递。
答案:B【例题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
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
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
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要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应该设计探究实验,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
第二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教学建议1.本节重点是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及突触传递的过程;难点是突触传递的过程。
学习之前应对初中学过的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常见的反射中枢的功能分布等知识进行复习回顾。
2.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弄清楚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分别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以避免学生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3.了解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联系的,根据突触的结构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以此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在学生自学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认识更深入。
最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突触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并进行归纳和整理。
4.对于突触的结构,要区分各种膜与神经纤维膜的区别。
理解突触存在的意义是将神经纤维传递来的生物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5.对于突触传递的过程,要联系膜电位产生的机制,分析离子通透性发生的变化,特别注意衔接,例如神经递质通过扩散的方式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相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接着思考,改变了哪些离子的通透性?怎么改变?怎样产生动作电位的?参考资料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及具体实例神经递质按其与受体作用后对突触后神经元的效应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分别对突触后神经元起兴奋和抑制的作用。
兴奋性递质及其受体的作用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使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兴奋易于扩散,有促发惊厥的作用,如常见的Ach、5羟色胺(5HT)等;抑制性递质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膜更加稳定,减少发生惊厥的可能性。
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天冬氨酸等是主要的抑制性突触的递质。
在病理情况下,兴奋性递质过多或抑制性递质减少及缺失都可以产生更高的去极化,引起癫痫性放电。
高三生物反射知识点在生命科学中,反射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现象。
它是无意识的、自动进行的,能够帮助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及时的反应。
而高三生物中,对于反射的理解和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高三生物反射的知识点展开讨论,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该内容。
一、反射的定义和特点反射是生物体自发、无意识的对外界刺激的自动反应。
它具有以下特点:1. 快速:反射通常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响应速度非常快,对于生命体的生存至关重要。
2. 无意识:反射是通过经过大脑神经的传导而发生,但并不需要经过意识活动的参与。
3. 均质:反射所产生的反应是特定的,即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反应,这使得它们更具可靠性。
二、反射的基本要素1. 刺激:刺激是引起反射的外界条件,可以是光、声、压力等各种形式。
2. 感受器:感受器是检测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器官,例如眼睛、耳朵、皮肤等。
3. 反射弧:反射弧是感受器、神经元和效应器之间的传递途径。
一般包括感受器、传感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效应器。
4. 神经元:神经元是反射的基本单位,它能够接收、处理和传递神经信号。
在反射弧中,神经元负责传递信号的功能。
5. 效应器:效应器是接受神经元传递的信号并产生相应反应的器官或组织,包括肌肉和腺体等。
三、反射弧的分类反射弧可分为单级反射弧和多级反射弧:1. 单级反射弧:单级反射弧包括一个感受器、一个传感神经元和一个效应器。
例如,我们碰到热物体时,手会自动收回以避免烫伤。
2. 多级反射弧:多级反射弧包括一个或多个中间神经元,由感受器传递给中间神经元,再由中间神经元传递给效应器。
例如,当我们触碰到热物体时,除了手自动收回外,我们还会大声尖叫,并产生出汗等生理反应。
四、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和学习形成的,而无条件反射是生物体先天具备的。
1.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指在生物体未经过特定学习或训练的情况下,对特定刺激物所产生的反射行为。
例如,存在于婴儿出生时的吸吮反射和眨眼反射等。
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反射活动是光线遇到边界面上的一种现象,它是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过程。
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边界时,根据边界的性质和入射光线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射现象,包括反射和折射。
反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线遇到边界面后发生反向传播的现象。
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定律:1.第一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根据光线在边界面上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
入射角是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夹角。
根据实验和观察结果可以得出,入射光线与法线夹角越大,反射角也越大。
2.第二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在反射过程中,除了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即反射平面。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实验验证,例如将一面镜子竖直放置,观察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3.第三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有相同的垂直方向。
根据观察和实验证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角度关系有一个特殊的规律,即它们的垂直方向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它们都垂直于边界面。
这个规律可以用来确定反射光线的方向,特别是当反射光线的角度接近90度时,可以认为反射光线与边界面垂直。
根据这些基本原理,可以推导出反射现象的一些特性。
例如,在光线从一个介质向另一个介质传播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会发生全内反射,即所有的光线都被反射回来而没有折射出去。
这一现象在光纤通信中有广泛的应用。
另外,反射现象还可以用来构建反射镜、凹面镜、平面镜等光学工具。
总之,反射活动是光线遇到边界面时发生的一种现象,它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有相同的垂直方向等基本原理。
通过研究和应用反射现象,可以探索光的传播规律和构建各种光学器件。
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一、非标准1.下列关于兴奋传导方向及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神经纤维的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B.在神经纤维的膜内,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C.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是单向传递的D.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需要神经递质的参与解析:在神经纤维的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B2.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解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而突触是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构成的,所以选C,即一个神经元树突处的兴奋,传至细胞体或轴突,再通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答案:C3.下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示意图,有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②③构成突触B.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C.神经递质由①以外排的方式释放D.兴奋传递所需能量主要由④提供解析:据图可知,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后膜,它们共同构成突触。
神经递质只能由①以外排方式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决定兴奋只能由①传递到③,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答案:B4.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解析: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错误;神经细胞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答案:A5.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解析:②突触前膜、④突触后膜、⑤突触间隙共同组成突触结构;①突触小泡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因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③作用于④,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自我小测1.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化2.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屮枢。
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
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3.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II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II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4.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在a、c处分别放置电位计,b处给予适宜刺激。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骨骼肌收缩,发生反射活动B. 骨骼肌不收缩,无反射活动C. 骨骼肌收缩,并在a 、c 处均测到电位变化D. 骨,骼肌收缩,a 处测到电位变化,c 处未测到5•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击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示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AB 线段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位;C 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____________ ,此时Na + _______ (填“内”或“外”)流。
(2) 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细胞体传向 ________________ o(3) 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附:考点分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02上海(9、30)、‘03上海、‘04广东、‘04广西、‘04上海、‘05上海神经调节与行为‘02上海、‘03辽宁可南、‘04上海06年重庆卷第5题、天津卷第6题、江苏卷第8题都考查了反射弧的结构、反射的类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不难看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仍将是命题的趋势。
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所进行的调节,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一. 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指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二.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在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所经过的传导途径,叫做反射弧。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一个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如图:例1. 以下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是()。
A.中枢B.突触C.效应器D.外周神经E.感应器题解: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包括五个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而突触不是它的一个部分,因此选B。
答案:B例2. 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活动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解析: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而反射弧则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二者的性质不同。
反射必须依靠反射弧来完成,但并不是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就能完成反射活动,因为反射必须有外界刺激作用于反射弧才能完成。
答案:B三. 反射的形成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此进行的: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过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感受器(接受刺激)→ 传入神经(把感受器的冲动传入到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对刺激进行分析综合)→ 传出神经(把神经中枢的冲动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产生反应)。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第三章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第一、二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
1.(20XX·徐州模拟)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①感受器和传入神经②感受器和效应器③感受器④传入神经和效应器⑤传入
神经和传出神经
A.②或④或⑤ B. ②或③或④
C.②或③或⑤D.①或②或⑤
解析:根据表格中在破坏前刺激此脊蛙的左或右后肢,左、右后肢都要收缩,说明左、右后肢都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且左或右后肢的反射弧间能交叉连接。
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收缩,说明破坏部位可能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而右后肢收缩,说明破坏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综合两个实验可知,破坏部位可能是感受器和传出神经或感受器和效应器或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或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答案:A
2.(20XX·宁夏高考)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特点。
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通
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所以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不一定)双向传导。
答案:C
3.(20XX·山东高考)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解析:神经元细胞膜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所以a可以表示正常电位变化;静息电位由图可知是相同的,均为“外正内负”。
答案:C
4.(新题快递)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处和c处的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
B.从图可看出c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a处引起兴奋
C.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D. 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前后是不同步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D
5.(20XX·江苏名校联考)如图表示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时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B.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兴奋逐渐增强
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
D.在S5~S8期间,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刺激强度在S1~S4时,不产生兴奋,而S5之后出现兴奋,此时细胞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说明刺激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A选项正确,而D选项错误。
S5~S8期间,虽然刺激强度在增加,但兴奋不变,说明B选项错误。
在S1~S4期间,离子进出达到平衡,不改变膜电位,则C选项错误。
答案:A
6.(新题快递)世界顶级杂志《自然神经科学》刊登文章指出,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
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
请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A.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B.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
C.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D.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解析: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只能暂时减缓瘙痒感,说明这类药物不能阻止也不能激活瘙痒信号;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不可能使瘙痒部位产生痛觉和触觉,因此不可能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
答案:C
7.(20XX·宁夏理综、辽宁理综)如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
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
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
请回答:
(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
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______进入________,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
合,导致神经元②兴奋。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能)
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在突触间的传递的特点。
(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后,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导致神经元②兴奋。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因此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1)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特异性受体(2)不能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3)能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