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岸山居”结构设计的回顾与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662.78 KB
- 文档页数:4
当201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余温未散之时,王澍的又一件作品已经悄然伫立在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
在保护自然传统、保留文化多样的课题上,永远孜孜不倦的王澍,此次将目光集中到了距今几千年的我国古老建筑材料——夯土上。
当全世界都在热衷挖掘新奇的建筑形式,寻求新型建筑材料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愿意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思考建筑的本源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需求。
建筑是一种载体,做有生命力的建筑,是解决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建筑师王澍曾说过:对于“活”的传统,不能轻言放弃。
留住材料上的时间,留住生命的痕迹,乡土建筑最玄妙的地方就在这里。
水岸山居位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是一处背山临水的建筑群,建筑主体全部采用生土建造,并加入了类似村落的设计,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夯土现代建筑群。
关于夯土建筑,根据历史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夯土技术,这种传统的建造方法是将生土经过加固处理,形成结构紧密,坚硬的夯土,进而层层夯实,用作建筑。
古代的宫殿,土楼等都是采用夯土技术,事实证明,福建著名的裕昌楼距今已经600多年了,却依旧坚固。
与混凝土住宅的保质期相比,夯土建筑如果保存得好可以存在千年,这样对环境的影响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从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的全貌:曲折的空间,蜿蜒的长廊,土黄色的夯土建筑墙体,以及以木结构支撑的灰黑色屋顶和竹条饰面的建筑立面……回转的空间和大尺度的建筑构件显得古朴而现代。
这样如诗如画的建筑群,谁又能想到它仅仅是用打地基时挖出的泥土建造而成呢。
同时,在整个建筑群中,还能看到许多旧材料的运用,包括当地一些拆迁老建筑时留下的废弃砖瓦,石块等。
它们被回收重新利用起来,以另一种形态重现在新的建筑当中。
虽然原来的房子不见了,但原来的记忆和痕迹却到处都是。
因此,在建筑师看来,这不仅仅是对老建筑的保护,而是让其以传统和文化载体的形式,继续有“生气”的活着。
专辑072AUG2014工程名称:水岸山居酒店坐落地点:浙江杭州竣工时间:2013摄影:张静01水岸山居全景02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的水岸山居073074AUG2014在水岸山居中,除了建筑之外,还有山有水,有鱼塘有桥梁……在这个亲近自然的大环境中,建筑已经不是主体,朴实谦逊的隐藏在自然之中,这合乎建筑师之前说过的,与西方建筑学截然不同,在中国传统人文建筑学说里,自然比房子重要得多的说法,这也正是建筑师对于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理解。
水岸帝景三期工程实习总结水岸帝景三期工程实习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所在的水岸帝景三期工程已接近尾声,自身的工作经验也是不断的累积丰富起来。
我对施工的流程有了清楚的认识,为我的造价师之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因为以前有过类似的实习经验,从工作环境的熟悉到适应是很轻松的。
因为公司的需要,项目部安排我负责资料的归档、发放、整理。
因为工作性质的不同,工作的地点、内容也不同。
收获是很巨大的,不但工作的环境要了解,人际环境也是很重要的。
慢慢的发现有交流问题才会被发现,被发现才会被解决,被解决才会被提高。
要说资料,有工作联系单:里面有变更、具体做法、通知等;会议记要:监理月报、工地例会、专题会议、项目监理机构内部会议等;工程承包给项目组施工,由于在现场实习要动手的地方还真不多。
主要还是以看为主,做为项目部就要认真的看哪个地方没弄好,然后叫项目组整改。
这也是我实习期间的主要工作,每天和现场负责人去工地每栋楼都得检查,主体还在施工的楼栋钢筋是否绑弯、箍筋分布筋间距、混凝土浇筑效果;主体结束的看装饰工程,涂料是否涂到位,门窗打密封胶,窗台、阴角部位渗水现象,外墙贴砖,和监理一起拿着激光测距仪测房间净高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进深开间是否也满足要求。
墙面有没有空鼓,有没有裂缝,特别是门洞和梁下部。
虽然只有大半年的时间,但我有幸了解了项目的整个过程,水岸帝景工地上有刚建的会所,看到了桩基工程;三期4#人防、91#楼和54#楼地下室柱和剪力墙的钢筋和模板工程;56#~59#楼的装饰工程;二期的室外绿化工程。
另外,这次还看到了使用平法标注的结构图,开始不知道多少,不过现场负责人介绍我买了几本平法制图的图集,图集里详细介绍了读图的方法,经过几天的努力,再看图时终于不再感觉难了。
可以拿着图纸去现场对钢筋了。
除了质量和进度以外,安全生产是必不可少的。
有日常的安全检查、项目每星期的安全生产会议,还要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并就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定人、定时间、定措施整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江南水乡的夜景和离别之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把握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析、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感悟诗文中所表达的细腻情感,运用品析、想象等方法深入领会诗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心境。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表情、动作,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跟读、朗读、背诵诗文,注意把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点评,纠正发音和朗读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反思第【1】篇〗在教学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书中和词语手册上的注释,自己弄懂诗句意思,然后比较三首古诗词,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在写法上让学生体会诗与词的不同,诗结构匀称,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有词牌名。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如《舟过按仁》中“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句话写的是吃饱饭的牧童休息时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教学时让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还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亮,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图中插图中河面上为什么起波浪?难道真的用伞作帆能前进?或许是顺风顺水罢了?学完本课后,让学生尝试着把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使诗中的人物更生活化。
通过改写,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帮学生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含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反思第【2】篇〗最近我在《山居秋暝》这首诗歌的时候,并没有运用到多媒体,让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时候,学生不能把王维诗歌中美丽的画面描写出来,我想语文课要多用多媒体。
活用多媒体,它可以带领学生、激发学生去解读课文,领略课文语言的妙处。
如展示山间月夜图,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学过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感情,对比__的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妙处。
展示山间月夜,让学生对比文本,找出能表现课文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无法表现,并让学生设想如何用媒体来表现诗歌手法的妙处。
文人视角下的“水岸山居”作者:尹志弘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1期摘要:全球化的发展淡化了中国建筑与本土文化的主体意识,并由此而引发了多数城市建筑在空间尺度和形式上的趋同,从而逐渐失去了建筑应有的本土文化特色,而对此我们已经置若罔闻。
然而,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本土文化的抵制,吸收和消化。
中国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下引入外来文化的同时,似乎已将自己的“体”所抛弃,盲目地吸收了所谓的西方建筑思想,将自身本土的建筑创作表现的毫无特色,缺失文化底蕴。
本文将以王澍的作品——“水岸山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索“水岸山居”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对“水岸山居”及其地域环境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以“水岸山居”的设计理念为基础,从传统村落,古典园林和古代山水画三个方面对“水岸山居”进行分析研究。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并对王澍的建筑设计进行认识与反思。
关键词:原型;本土营造;传统村落;古典园林;山水画“水岸山居”及其地域环境首先,讲述“水岸山居”这一名字的来源,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水岸”、“山居”,“水岸”是作为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代表着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居”是建筑目的,如居山林,身临其境,寄情自然。
其次,“水岸山居”坐落于杭州,杭州是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和浙江省北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很好的诠释了江南地区的自然地域文化特色。
位于杭州市中心的西湖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自古以来,它吸收了江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之道”的见解,营建出画意般的山水城市。
最后,就城市格局而言,杭州是以“一半山水一半城”的传统格局建造的,自然景观和城市建筑各占一半,体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水岸山居”设计理念重返“自然之道”设计理念如何在这个以象山为中心的理想场地环境中实现建筑与山水的融合,体现“自然之道”,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
当然,自然所展现的要优于人类所创造的,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再造自己的家园,那么人类在面对自然时,须持尊重与敬仰的态度,以自然为主,不能脱离自然,独立存在,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水岸山居”空间原型与王澍建筑哲学目录1绪论 (1)1.1课题来源 (1)1.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2.1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2课题研究的意义 (2)1.3研究内容、研究现状 (3)1.3.1研究内容 (3)1.3.2研究现状 (6)1.4研究方法 (9)1.5研究框架 (10)2 “水岸山居”概况 (11)2.1初感“水岸山居” (12)2.2所处宏观地域环境——杭州 (15)2.3场地分析 (16)2.3.1背山面水的场地 (16)2.3.2周边环境分析 (17)2.3.3场地特征 (22)2.4 “水岸山居”创作历程 (23)2.5建筑师本人 (24)2.5.1 多重身份 (24)2.5.2 传统文化的回归—蛰伏十年 (28)2.5.3 西方理论的影响—现象学、类型学 (29)2.5.4 建筑实践 (31)2.6“水岸山居”设计理念 (32)2.6.1 重返“自然之道”设计理念 (32)2.6.2 基于原型的本土营造的设计理念 (33)2.7本章小结 (33)3“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35)3.1 两个村子 (35)3.1.1宁波慈溪古镇 (35)I3.1.2湘西洞庭溪村 (36)3.2建筑布局—重返自然之道 (37)3.3村落场所空间营造 (38)3.3.1场所与场所精神 (38)3.3.2村落结构营造 (39)3.3.3生活场所的重建 (43)3.4村落形态:类型的提取丰富差异的细节 (45) 3.4.1合院类型提取 (45)3.4.2巷道类型 (49)3.4.3丰富差异的细节 (51)3.5总结 (52)4 “水岸山居”园林意境营造 (55)4.1 疏密得宜——位置经营 (56)4.1.1 “水岸山居”布局的疏密 (57)4.1.2“水岸山居”空间的疏密 (58)4.1.3“水岸山居”时空的疏密—“25处景” (62) 4.2曲折尽致——空间叙事 (65)4.2.1多种路径选择 (65)4.2.2迂回曲折 (67)4.2.3层层院落 (71)4.2.4出人意外 (72)4.3 眼前有景——借景、框景 (73)4.4园林类型提取 (76)4.4.1太湖石 (76)4.4.2门洞 (77)4.4.3廊道 (78)5 “水岸山居”画意营造 (81)5.1 游观的设计 (82)5.2 “水岸山居“如画观法 (83)5.2.1 四种视线 (83)II5.2.2两种剖面视野 (84)5.2.3 三远 (87)5.3 两种移动视点 (90)5.3.1 垂直方向移动——一副山水立轴 (90) 5.3.2 水平方向移动——一副山水长卷 (91) 5.4 模山范水 (91)5.5 总结 (92)6 “水岸山居”建造技艺 (95)6.1 民间建造智慧 (95)6.1.1瓦爿墙 (95)6.1.2夯土墙 (96)6.1.3竹编混凝土墙 (99)6.1.4 斩假石 (99)6.2 屋顶营造 (99)6.3 自然材料的运用 (101)6.4 总结 (101)7 关于王澍建筑哲学 (103)7.1 文人与匠人 (103)7.2 自然与建筑 (105)7.3 全球化与本土化 (105)7.4 传统与现代 (107)7.5 乡村与城市 (109)7.6 建筑文本与建筑实践 (109)7.7 建筑实验与建筑实践 (109)8 结论 (111)8.1“水岸山居”是王澍的代表作 (111)8.2“水岸山居”空间原型 (113)8.3对王澍建筑哲学的思考 (114)参考文献 (117)图表目录 (123)III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29)致谢 (131)IV1绪论1.1课题来源本课题属于王军老师省级科研项目中的一个小分支,其次在2014-2015学期本人在导师王军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对“水岸山居”这个建筑作品进行两次的参观于调研,通过与王军老师的实地调研认为本作品在空间、形式、建筑营造、建筑细节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