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水岸山居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34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地点:浙江杭州基地面积 7500㎡建筑面积 6200㎡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夯土围护墙体,木结构主要材料: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瓦及缸爿,生土,松木总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隔岸望瓦山中段:隔岸望瓦山西尾:从瓦山顶上山道远望:从瓦山顶上山道回望象山:隔岸望瓦山腹内:瓦山中小憩处:瓦山北侧:瓦山北侧局部:瓦山西尾休憩处:瓦山中腹木拱洞:瓦山西尾木构架:从象山山腰俯瞰瓦山西尾:节点详图:屋顶木屋架结构平面:瓦山中腹跌水池:瓦山中腹院落回廊:瓦山西尾内部的洞:瓦山缝隙: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闲来读元黄公望“山水画论”,其中特别强调:论一张山水画的好坏,最要紧是这画要有一个能点题破题的名字。
初读时,我多少觉得不以为然。
一张好画的层层深意,岂是一个名字可以涵盖,况且画非文章,它首先是一个纯粹的直观对象,它的那种实存状态,甚至无法命名。
俯瞰瓦山屋顶“瓦山”来源有意思的是,如何给这个房子命名。
我做方案的时候,给的名字是“瓦山”,和陆文宇讨论方案,她也觉得这名字有意思。
我想凡是到过现场的,都立即能体会到这名字的直接用意。
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这房子的原址,学院曾利用一处旧仓库开过餐厅,菜的种类多而又价廉,临河有大院子,可以边吃边晒太阳,很受师生们喜欢,餐厅的名字就叫“水岸边”。
我其实很留恋这个旧名的。
房子快建成时,院长许江很有兴致为这个新房子取名,就定下个“水岸山居”的名,现在对内对外,学院都用这个名字称呼。
而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篇毕业论文,探讨浙江村落的水口,也谈到这个房子,文章的题目是“隔岸问村”,我觉得也很切中这个房子被隐含的一层内质:游过其内部的人可能都隐隐有体会,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一个村子。
设计家|王澍专辑:隔岸问山“对我来说,每一次的建筑的设计都是一个世界的建造。
”——王澍水岸山居,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
这座入口只有3米高,100万片青瓦连绵遮盖住整个屋面的建筑,承担着学校对外服务的窗口的作用。
王澍把水岸山居称作:瓦山。
“07年象山校园做完,校园有了,但是缺这么一个地方作为学校的一个活动的中心。
从07年一直做到10年,中间做了很多方案。
有一天早上我很早去工作室,坐那喝杯茶,突然就看见了那样一个东西,连续的那个屋顶,就很快画了一个草图出来,就把前面所有的设计全部推翻,所有东西立刻就变得清晰。
'王澍把这段耗费了几年光景打磨设计稿的过程,比喻为酿酒。
王澍钟爱山水,游走四方。
他的所见所闻所思,都成为了他后来的建筑灵感。
“80年代我去湘西旅行的时候,看过一个村子,我现在还记得它的名字叫洞庭西。
一个村子几百户人家覆盖在一个屋顶下面,它所有的屋顶全部是连起来。
连街道上都是屋顶,下雨的时候是所有地方都不淋雨的。
”室内的建筑结构错落有致、蜿蜒曲折,让人仿佛置身在山间游走,这是王澍打造“迷路”空间的基本要求。
“室内采用了暖黄色的夯土墙。
除了保持温度,同时为支撑、切割空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水岸山居另一个别致的设计,就是整个建筑体屋顶交错的木条。
“自然材料里头新的木结构,我称之为叫小料大构。
这个是环保的一个方向。
怎么样用现代的方法,重新把中国的木结构的一种哲学思想继承下来,这使我利用这个学校里这个机会大胆实验。
这么复杂的做法,一般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做的到的。
在中国这个条件下,其实都是一群农民工干的。
找到农民工擅长的工艺,完了之后鼓励他们,用他们擅长的做法做,他们很高兴我们跟他们讨论问题,特别激动。
”在前来拍摄水岸山居之前,我们一直听闻楼顶的屋瓦面上有一条“天梯”。
采访中向王澍老师询问,他像个老顽童似得开玩笑:一般都是不告诉人的,看你有没有缘分能上去啦。
兜兜转转在这座迷宫中拍摄数天,最后,在建筑的最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入口,天光折射,才意识到终于找到通往“天梯”的路。
瓦的妙用转载自:景观周(ID:Landscape-zhou)在中国瓦片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用于盖房子。
自西周时期沿用至今,由于中国各地文化、建筑形式差异,同样是瓦片营造的美感却各具特色,经过时光洗礼独具韵味。
 中国建筑大师对瓦的运用 瓦在我眼中它并不仅仅是种建筑材料,它代表了一种境界,也代表了我的建筑观,我认为我从来不是在设计一个房子,而是在建造一个世界。
——王澍王澍——瓦园威尼斯第十届国际建筑展双年展中国馆瓦园将以一种小心的建造方式轻放在那里,将用回收的江南旧瓦,支撑起一片巨大瓦面。
一半平铺,一半沿对角线起坡。
它既是场地,登临其上,又似屋面,它实际上是一种全新意识的园林,瓦园,一处沉思与反省之地。
用回收旧瓦建造,重启了中国传统上建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方式。
王澍——水岸山居波浪形的黑瓦屋顶,黄色的土墙,水岸山居宛如水乡的长廊,又如山地的村落,而它利落的线条和回转的空间,也充满现代美感。
王澍——宁波历史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的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因此这座建筑有着被人力切割的方正边界。
建筑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从远处看,这是一个方盒子,或者说,是在纪念性的大广场边的一堆杂砖。
建筑外墙用收集来的20多种旧砖瓦砌筑和包裹。
李兴刚——绩溪博物馆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环境、名称由来的考察和对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调查研究。
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的瓦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轮廓和肌理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系,是“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的“绩溪之形”的充分演绎和展现。
建筑屋顶上的瓦片瓦片在建筑立面上的运用。
 瓦在园林中的运用 在建筑师的手里瓦片除了出现在屋顶还可以利用在墙面甚至花园中,它与不同材质重新组合,斑驳错落,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瓦片在园林庭院中的点缀收边运用。
有机建筑的可持续性研究——以王澍“瓦山”为例发表时间:2018-09-11T11:18:33.18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3月上作者:董华琳[导读] 本文阐述了有机建筑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从有机建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环境共生,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进而引伸出我们应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省 475000)摘要:本文阐述了有机建筑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从有机建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环境共生,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进而引伸出我们应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
文章以王澍的水岸山居为例,系统剖析现代木结构建筑中有机建筑的设计理念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手法。
关键词:有机建筑;水岸山居;可持续性发展1 有机建筑思想首先,建筑是有生命意志的。
同时有机建筑还提倡“大自然通过结构和装饰显示自己的艺术美”建筑也应如此而不是依靠建筑师的理性思考来赋予某种格。
这种建筑的生命意志观和对自然的模拟是有机建筑思想的基础。
其次,装饰具有独立的表现性和生命力,这是有机建筑有机观的重要一点。
第三,关于功能与形式革命性的认识。
这也是有机观的重要一个方面。
沙利文在以《艺术的考虑高层办公楼》为题目的文章里,通过自然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命通过其表现形式得到承认,形式追随功能。
”这个结论是在折衷主义为主流的条件下,以重返自然这一本源来寻求建筑,形式,风格和功能的崭新关系,这一点美国有机建筑得以产生的基点,并寻找与现实的契合。
如图1 瓦山鸟瞰(来源网络)2 有机建筑思想在水岸山居设计中的体现2.1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设计理念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设计理念是一种生态观念的思想,也是有机建筑思想的一种延伸。
随着现代化建筑的迅速发展,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有机建筑的思想被得以推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指导下,运用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人文景观等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作为有机建筑的重要方面。
当201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余温未散之时,王澍的又一件作品已经悄然伫立在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
在保护自然传统、保留文化多样的课题上,永远孜孜不倦的王澍,此次将目光集中到了距今几千年的我国古老建筑材料——夯土上。
当全世界都在热衷挖掘新奇的建筑形式,寻求新型建筑材料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愿意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思考建筑的本源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需求。
建筑是一种载体,做有生命力的建筑,是解决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建筑师王澍曾说过:对于“活”的传统,不能轻言放弃。
留住材料上的时间,留住生命的痕迹,乡土建筑最玄妙的地方就在这里。
水岸山居位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是一处背山临水的建筑群,建筑主体全部采用生土建造,并加入了类似村落的设计,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夯土现代建筑群。
关于夯土建筑,根据历史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夯土技术,这种传统的建造方法是将生土经过加固处理,形成结构紧密,坚硬的夯土,进而层层夯实,用作建筑。
古代的宫殿,土楼等都是采用夯土技术,事实证明,福建著名的裕昌楼距今已经600多年了,却依旧坚固。
与混凝土住宅的保质期相比,夯土建筑如果保存得好可以存在千年,这样对环境的影响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从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的全貌:曲折的空间,蜿蜒的长廊,土黄色的夯土建筑墙体,以及以木结构支撑的灰黑色屋顶和竹条饰面的建筑立面……回转的空间和大尺度的建筑构件显得古朴而现代。
这样如诗如画的建筑群,谁又能想到它仅仅是用打地基时挖出的泥土建造而成呢。
同时,在整个建筑群中,还能看到许多旧材料的运用,包括当地一些拆迁老建筑时留下的废弃砖瓦,石块等。
它们被回收重新利用起来,以另一种形态重现在新的建筑当中。
虽然原来的房子不见了,但原来的记忆和痕迹却到处都是。
因此,在建筑师看来,这不仅仅是对老建筑的保护,而是让其以传统和文化载体的形式,继续有“生气”的活着。
专辑072AUG2014工程名称:水岸山居酒店坐落地点:浙江杭州竣工时间:2013摄影:张静01水岸山居全景02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的水岸山居073074AUG2014在水岸山居中,除了建筑之外,还有山有水,有鱼塘有桥梁……在这个亲近自然的大环境中,建筑已经不是主体,朴实谦逊的隐藏在自然之中,这合乎建筑师之前说过的,与西方建筑学截然不同,在中国传统人文建筑学说里,自然比房子重要得多的说法,这也正是建筑师对于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理解。
│2020 · 12 经验交流 85│王澍于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国际建筑大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获奖之前,几乎没人能预料到名不见经传的他会获此殊荣;在获奖之后,王澍却继续主持其“业余建筑工作室”,没有借机打品牌、扩规模、上项目。
在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竟还有人如此云淡风轻地躬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得不引人研究。
王澍主张建筑师要从情趣、从心性出发开启设计之途,明确将把他的设计哲学思想表述为“重返自然的道路”。
在王澍看来,造房子就是造世界,换言之,设计师就是第二造物主,而这个人工的“小世界”应当是自然、源自心性和富于文人情趣的。
“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人”王澍的设计之道■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梁刚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之趣可以说,情趣是王澍设计之道的一个关键词,但关于情趣,王澍却从未下过符合形式逻辑规范的定义,这大概是出于他对文人情趣“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特性的洞悉。
他只是强调与建造技术相比,情趣要重要得多。
受前辈学者童寯的影响,王澍钟爱和激赏以小见大、由内观外、曲折尽致的江南园林。
回眸中国固有传统,造园之曲折尽“致”与绘画之临泉高“致”本别无二“致”,都是情趣之义。
现在的问题是,在建筑现代性视野中,这种古典文人情趣是否还有活化的可能?在王澍看来,可以通过合适的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使得情趣与关于情趣的叙事䜣和无间。
王澍说自己首先是个文人,只是碰巧会做建筑。
他的建│86 经验交流2020 · 12│筑作品呈现独特的风格徽章,与其设计诗学趣味高度匹配。
这种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暗示性。
王澍主张作为建筑师应注意克制自身过强的表现欲,要求在建筑哲学领域驱逐僵硬的必然性范畴。
强调暗示,在建筑领域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破设计的固化功能性而更多呈现过程性、事件性和开放性。
循此思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竟有多达五六种不同的进入方式,有的具有仪式性、有的具有日常性,但归根到底是追求差异性,王澍把美术馆内部空间形容为“巨大的如植物根茎的迷宫”,他强调,“建筑师只是提供一种暗示着多种可能性的场所,但并未决定它。
【城市建筑研究】一、多元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中国的建筑文化非常悠久,中国的传统建筑见证了城市文明发展的特有精神内涵与地域文化,犹如一本凝聚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史书,把中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伦理、哲学、科学技术囊括其中。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建筑深蕴着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着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
同时西方文化思想的强烈冲击也使得很多建筑开始脱离原有的环境的限制,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和欧式风情的建筑不断涌现。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2012年,王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
这是中国当代本土建筑师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也是中国本土建筑重返大众视野的里程碑。
二、承载记忆建筑的灵感来源要想读懂王澍的作品首先得了解他的身份。
有人说王澍是个建筑师,是个文人,是个艺术家,这都是他但也不只是他,也许正是多重身份的结合带给了他看待建筑的多重视角。
王澍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设计的起点,积极向传统文化寻求答案,将他独有的文人情怀回归到建筑空间本身营造本土建筑学。
在对自然的追求下,王澍从传统村落、江南古典园林、古代山水画中寻找创造灵感。
(一)传统村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城市一直处于你追我赶的状态,似乎都在一窝蜂地推进城市化,高铁、高速公路已经密如蛛网。
乡村现在变化得特别快,传统的乡村被破坏的速度也特别快,中国承载“城市记忆”的传统建筑快速消失。
面对城市本土文化的支离破碎,2014年王澍向国家申请乡村建设保护计划并获得了批准。
这个新农村项目试点选在了浙江文村。
由于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在这些村落里,富裕起来的家庭都盖起了现代楼房,传统的古民居所剩无几,文村人正在失去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按照中国人的住宅观念,房屋的朝向最佳为坐北朝南,而文村的房屋的住房却恰恰相反。
在浙江有句话叫七山二水一分田,在用地这么紧张的地方,人口如此之多,土地如此之少,他们为了保留耕地宁可做出全村坐南朝北倒着做风水的选择,这种文化是有价值且值得保留的。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探究----以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Marxist Art Theory in Environmental Design---Take Wang Shu's work on the Xiangshan campus of China Academ yof Art as an example刘琼春杜娟Liu Qiongchun.Du Juan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Hainan University,Haikou Hainan 570228摘要: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传入中国以来,对艺术层面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眼光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空间的联系,以及自然与空间的联系。
文章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探讨马克 思主义视域下对环艺设计的重要作用。
A b stra ct: Since the M arxist a rt theor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its influence on the artistic level cannot be ignored.Interpreting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 arxist art theory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human and space,as well a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space.Taking the Xiangshan Campus o f China Academy of A rt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 portant role o f Marxism in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环境艺术设计;唯物主义;辩证法Keywords: Marxist art theory,Environmental art design,Materialism,dialectics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和引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 走向独立自主,直至繁荣富强的重要思想理论,而马克思主 义对于艺术层面的论述也同样指引着一代代艺术家的艺术创 造。
“活着”的建筑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
小麦
【期刊名称】《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卷),期】2014(000)008
【总页数】8页(P72-79)
【作者】小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水墨画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列举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和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J], 呂思训
2.尊重本土营造r——以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为例 [J], 万骁骁
3.自然视角下的建筑传统文化回归——解读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J], 麻响箭
4.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J], 刘彤
5.现代建筑空间的整体性与断裂——论中国美院象山南校区建筑群的空间类型 [J], 季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岸山居”空间原型与王澍建筑哲学目录1绪论 (1)1.1课题来源 (1)1.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2.1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2课题研究的意义 (2)1.3研究内容、研究现状 (3)1.3.1研究内容 (3)1.3.2研究现状 (6)1.4研究方法 (9)1.5研究框架 (10)2 “水岸山居”概况 (11)2.1初感“水岸山居” (12)2.2所处宏观地域环境——杭州 (15)2.3场地分析 (16)2.3.1背山面水的场地 (16)2.3.2周边环境分析 (17)2.3.3场地特征 (22)2.4 “水岸山居”创作历程 (23)2.5建筑师本人 (24)2.5.1 多重身份 (24)2.5.2 传统文化的回归—蛰伏十年 (28)2.5.3 西方理论的影响—现象学、类型学 (29)2.5.4 建筑实践 (31)2.6“水岸山居”设计理念 (32)2.6.1 重返“自然之道”设计理念 (32)2.6.2 基于原型的本土营造的设计理念 (33)2.7本章小结 (33)3“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35)3.1 两个村子 (35)3.1.1宁波慈溪古镇 (35)I3.1.2湘西洞庭溪村 (36)3.2建筑布局—重返自然之道 (37)3.3村落场所空间营造 (38)3.3.1场所与场所精神 (38)3.3.2村落结构营造 (39)3.3.3生活场所的重建 (43)3.4村落形态:类型的提取丰富差异的细节 (45) 3.4.1合院类型提取 (45)3.4.2巷道类型 (49)3.4.3丰富差异的细节 (51)3.5总结 (52)4 “水岸山居”园林意境营造 (55)4.1 疏密得宜——位置经营 (56)4.1.1 “水岸山居”布局的疏密 (57)4.1.2“水岸山居”空间的疏密 (58)4.1.3“水岸山居”时空的疏密—“25处景” (62) 4.2曲折尽致——空间叙事 (65)4.2.1多种路径选择 (65)4.2.2迂回曲折 (67)4.2.3层层院落 (71)4.2.4出人意外 (72)4.3 眼前有景——借景、框景 (73)4.4园林类型提取 (76)4.4.1太湖石 (76)4.4.2门洞 (77)4.4.3廊道 (78)5 “水岸山居”画意营造 (81)5.1 游观的设计 (82)5.2 “水岸山居“如画观法 (83)5.2.1 四种视线 (83)II5.2.2两种剖面视野 (84)5.2.3 三远 (87)5.3 两种移动视点 (90)5.3.1 垂直方向移动——一副山水立轴 (90) 5.3.2 水平方向移动——一副山水长卷 (91) 5.4 模山范水 (91)5.5 总结 (92)6 “水岸山居”建造技艺 (95)6.1 民间建造智慧 (95)6.1.1瓦爿墙 (95)6.1.2夯土墙 (96)6.1.3竹编混凝土墙 (99)6.1.4 斩假石 (99)6.2 屋顶营造 (99)6.3 自然材料的运用 (101)6.4 总结 (101)7 关于王澍建筑哲学 (103)7.1 文人与匠人 (103)7.2 自然与建筑 (105)7.3 全球化与本土化 (105)7.4 传统与现代 (107)7.5 乡村与城市 (109)7.6 建筑文本与建筑实践 (109)7.7 建筑实验与建筑实践 (109)8 结论 (111)8.1“水岸山居”是王澍的代表作 (111)8.2“水岸山居”空间原型 (113)8.3对王澍建筑哲学的思考 (114)参考文献 (117)图表目录 (123)III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29)致谢 (131)IV1绪论1.1课题来源本课题属于王军老师省级科研项目中的一个小分支,其次在2014-2015学期本人在导师王军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对“水岸山居”这个建筑作品进行两次的参观于调研,通过与王军老师的实地调研认为本作品在空间、形式、建筑营造、建筑细节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导师王澍:“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地点:浙江杭州基地面积7500㎡建筑面积6200㎡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夯土围护墙体,木结构主要材料: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瓦及缸爿,生土,松木总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隔岸望瓦山中段:隔岸望瓦山西尾:从瓦山顶上山道远望:从瓦山顶上山道回望象山:隔岸望瓦山腹内:瓦山中小憩处:瓦山北侧:瓦山北侧局部:瓦山西尾休憩处:瓦山中腹木拱洞:瓦山西尾木构架:从象山山腰俯瞰瓦山西尾:节点详图:屋顶木屋架结构平面:瓦山中腹跌水池:瓦山中腹院落回廊:瓦山西尾内部的洞:瓦山缝隙: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闲来读元黄公望“山水画论”,其中特别强调:论一张山水画的好坏,最要紧是这画要有一个能点题破题的名字。
初读时,我多少觉得不以为然。
一张好画的层层深意,岂是一个名字可以涵盖,况且画非文章,它首先是一个纯粹的直观对象,它的那种实存状态,甚至无法命名。
俯瞰瓦山屋顶“瓦山”来源有意思的是,如何给这个房子命名。
我做方案的时候,给的名字是“瓦山”,和陆文宇讨论方案,她也觉得这名字有意思。
我想凡是到过现场的,都立即能体会到这名字的直接用意。
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这房子的原址,学院曾利用一处旧仓库开过餐厅,菜的种类多而又价廉,临河有大院子,可以边吃边晒太阳,很受师生们喜欢,餐厅的名字就叫“水岸边”。
我其实很留恋这个旧名的。
房子快建成时,院长许江很有兴致为这个新房子取名,就定下个“水岸山居”的名,现在对内对外,学院都用这个名字称呼。
而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篇毕业论文,探讨浙江村落的水口,也谈到这个房子,文章的题目是“隔岸问村”,我觉得也很切中这个房子被隐含的一层内质:游过其内部的人可能都隐隐有体会,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一个村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作者:暂无来源:《财富生活》 2018年第12期2007 年投入使用所在地:中国主要荣誉:2005 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建筑设计师:王澍(2012 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下简称“象山校园”)之所以声名在外,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设计者?王澍。
作为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象山校园无疑是极具其个人风格的代表作品。
象山校园坐落在杭州南部。
不仅在体量和建造规模惊人,其空间的复杂性和类型的丰富性也令人震撼。
而最重要的是,许多建筑类型是王澍独创的,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
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著名建筑评论家方振宁先生这样评价王澍的象山校园设计:“曾几何时,中国的建筑师在对建筑的类型学,或者对建筑语言的创造方面几乎就是空白,而象山校园既有类似于柯布西耶的那种独立的、很纯粹的建筑语言,同时它也有上世纪70 年代在美国流行的那种极少主义这种东西。
”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水岸山居”,是教授王澍为学校设计的专家楼,也是他获得普利兹克奖后的第一件作品,建筑内设茶室、餐厅、客房。
当时王澍最新的课题是如何将传统的夯土建筑应用到现代。
水岸山居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
波浪形的黑瓦屋顶,黄色的土墙,水岸山居宛如水乡的长廊,又如山地的村落,而它利落的线条和回转的空间,也充满现代美感。
在水岸山居这样一个实验性的建筑中,王澍既探索了生土材料,也尝试在一栋建筑中解决一个村落的设计,“它还是用建筑的方式,演绎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和进入式结构。
如果把这个建筑立起来,它就像一个山水立轴。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王澍的建筑。
当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王澍的朋友许江邀其为象山校园项目做设计,但这座充满了王澍特色的建筑在一期工程竣工时还是被一小部分人认为“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