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和差问题_北京版()
- 格式:doc
- 大小:88.51 KB
- 文档页数:4
《和差问题》教案【教学内容】和差问题【教学目的】a、通过直观演示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和差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b、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c、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知道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合作探究,掌握和差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具准备】两根长短不同的纸条、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储蓄罐)你们有存钱的习惯么?你攒的这些钱用来做什么呢?①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预设:两人一共存了多少钱?小明比小花多存多少钱?小花比小明少存多少钱?)②谁能帮他们解决。
二、合作探究,明确思路1.变式探索。
师:同学们很容易求出了他俩的和与差,现在老师把这个题改一改。
例1:小花和小明一共存了38元,小明的存钱数比小花多2元。
求小花和小明分别存了多少钱?(你还有办法解决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试一试:老师这里还带来了两根长短不同的纸条,如果这条短的纸条代表小花存的钱数,那这条长的纸条就代表?他们之间的长度差就是。
引导: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出两人钱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
小花:38元小明:2元小花:(38-2)÷2=18(元)小明:(38+2)÷2=20(元)2.引出课题。
现在我们来看这两个算式,38-2 就是要求的两个数的和减去两个数的差,剩下两个小花的钱数;38+2 就是要求的两个数的和加上两个数的差,剩下两个小明的钱数。
数学中像这种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差,分别求这两个数的题目,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和差问题。
3.观察发现。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能试着找出求和差问题中的两个数的方法吗?两个数中较大的数我们简称它为大数,较小的数简称为小数——大数= 小数=(大数= (和+差)÷2 小数= (和—差)÷2 )4.牛刀小试。
《和差问题》教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 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目标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会判断什么样的应用题属于和差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两个数的差,要分别求这两个数就属和差问题,并掌握和差问题的特性,为以后继续学习和倍、差倍问题做准备。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小学数学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八数学百花园《和差问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和差问题的特点,掌握解决和差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会独立思考,感受线段图的直观作用,体会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获得分析和解决和差问题的一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活动成功的学习体验。
2学情分析和差问题是北京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百花园当中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新版教材中新增加的。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和差问题的特点;感受线段图的直观作用,获得分析和解决和差问题的一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创新意识。
在低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图,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本节课中就再次借助直观、形象的线段图帮助学生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和差问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和差问题的特点,获得分析和解决和差问题的一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获得分析和解决和差问题的一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新设计一、复习导入1. 出示线段图问:下面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板书:男生比女生多3人。
)问: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怎样变化人数就一样多了?【设计意图:通过线段图与比差关系句、比差关系句的不同说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复习巩固表示比差关系的句子的含义,感受线段图的直观作用,为解决和差问题做准备。
】二、探索新知1. 初步感受和差问题的特点,尝试独立解答问:你能根据这幅线段图求出男女生的人数吗?。
和差问题-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差问题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2.掌握两个数的和、差与一个数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宽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差问题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2.掌握两个数的和、差与一个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掌握并应用不同形式的和差问题解题。
2.拓宽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几组数学题目,引起学生对加减运算的兴趣,同时导入和差问题。
例子:小明有5个苹果,他给小李1个苹果,还剩下多少个?2.讲授2.1和差问题概念和差问题指的是通过两个数的加减运算求出一个数的问题。
这个数有时候给出,需要求出两个或多个数的和或差;有时候给出两个或多个数,需要求出它们的和或差。
2.2差等于和减当两个数的和已知,其中一个数已知,就可以用和减去已知数,求出另一个数。
例如:12 - 5 = ?解析:假设有两个数分别为a,b,它们的和c=a+b,则b=c-a。
这个公式可以用在从12中减去5的情况,即:12 - 5 = 7。
这个公式很容易理解,只需要想象我们在算加法时,如果两个数中其中一个数已知,我们可以把这个数留下来,求出另一个数就行。
2.3和等于差加当两个数的差已知,且其中一个数已知,就可以用差加上已知数,求出另一个数。
例如:7 + 5 = ?解析:以7和12为例,我们知道它们的差为5,即12-7=5,那么把其中一个数保持不变(这里是7),将差(这里是5)加上其中一个数(这里也是7),就能得出另一个数(这里是12)。
3.探究通过老师提供的题目进行独立思考,并通过集体讨论,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和差问题解题方法。
例子1:小华今天总共买了10块糖,第一次买了5块,第二次买了几块?例子2:有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减去十位数字的差是5,这个两位数是多少?例子3:你有15元,买了一部电视机花了7元,还剩下几元?4.练习通过几个小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的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和差问题(1) 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掌握加减运算的概念及其特点。
2.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解决相应的问题。
3.能够初步理解和掌握加数、被加数、和数、减数、被减数、差数的含义和关系。
二、教学重点1.加减法运算的概念和特点。
2.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概念及特点1.加减法的定义:加法是指将两个或更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而减法则是将一个数从另一个数中减去,得到一个新的数。
2.加减法的特点:–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减法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基本概念1.加法中,加数和被加数的位置不同,但和数是相同的。
–例如:2 + 3 = 3 + 2 = 52.减法中,减数和被减数的位置也不同,但差数是相同的。
–例如:5 - 2 = 3,但是 2 - 5 = -33.和数可以等于其中一个加数加上另一个加数。
–例如:2 + 3 = 5,其中 5 就是和数。
4.差数可以等于被减数减去减数。
–例如:5 - 2 = 3,其中 3 就是差数。
3、实际应用1.加法应用:–一项业务每天进货10个,7天后,这项业务共进了多少个货物?–答: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70,共进了70个货物。
2.减法应用:–相同的心形糖果,张三有36个,李四有23个,张三比李四多几个心形糖果?–答:张三比李四多的心形糖果数 = 张三手中的心形糖果数 - 李四手中的心形糖果数 = 36 - 23 = 13。
四、课后习题1、计算下列算式。
(1)13 + 8 =(2)23 + 35 =(3)14 + 9 + 7 =(4)96 + 4 + 100 =2、以下文艺表演欣赏团体分布图,回答问题。
团体A B C D E F G人数110685492764337(1)组合 A 和 B 两个团体,总人数是多少?(2)组合 C、D、E 三个团体,总人数是多少?(3)将 F、G 两个团体组合起来,总人数是多少?(4)将所有团体组合起来,总人数是多少?五、教学反思此次教学,通过概念讲解和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和差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一、主题:和差问题北京版 (3)1.1 知识点和差问题是许多数学问题的基础,包括加减乘除等运算。
本导学案以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为基础,针对和差问题进行探究。
1.2 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差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和差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差问题;•培养适当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导学过程2.1 导入•通过简单的口算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思维状态;•在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同时,给出关于加法和减法的表达式和符号,并让学生对其进行简单的解释。
2.2 探究•通过向学生拓展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要求运用和差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指导解决问题,并根据实例总结出解题方法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检查所得结果是否符合要求,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3 实践•针对所学知识点,通过有趣的游戏、小组竞赛等形式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并注意注意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建议•教师要注意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差异化教育;•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得到知识的补充,又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的纠正和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反思和差问题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之一,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
在本次导学案中,我们通过实际问题的拓展和解决,帮助学生巩固了加减混合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算法,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态度,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完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质量。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题目名称:和差问题一、知识目标1.掌握如何使用数轴表示和差问题;2.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3.能够熟练地解决简单的和差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数轴解决和差问题;2.教学难点:能够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问题引入假设今天早上你从家出发,走了3个路口,然后向左拐走了2个路口,那么你现在距离家有多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2.引导讨论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假设离家的位置是0,问题可以表示为:3+(-2)=?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3.演示解法可以使用数轴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张数轴:3 2 1 0 1 2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在这个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位置0,也就是离家的位置,然后从0开始,向右走3个路口到达位置3,然后从位置3向左走2个路口,到达位置1,那么距离家的距离就是1。
请同学们仿照这个例子在数轴上解决以下问题:•2 + 1 =•4 - 3 =•5 + (-2) =•1 - (-3) =4.练习巩固请同学们讨论如何表示以下问题,并使用数轴解决:•2 + (-5) =•1 - 3 =•4 + 1 + (-2)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解法并相互检查答案。
四、教学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我们在下一节课上进一步强化。
但是,学生在使用数轴解决和差问题方面表现不错,他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良好,这是我们教学成功的重要体现。
《和差问题》教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目标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会判断什么样的应用题属于和差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两个数的差,要分别求这两个数就属和差问题,并掌握和差问题的特性,为以后继续学习和倍、差倍问题做准备。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2、总结归纳出解决和差问题的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基本概念[
已知几个数的和与差,求这几个数的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基本思路
通常采用假设的方法,就是假设那个较小的数和较大的数相等或者假设那个较大的数和那个较小的数相等,这样就会引起总数(和)的变化(增加或减少),求出新的和,平均分就可得其中的一个数。
为了解答这种应用题,首先要弄清两个数相差多少的不同叙述方式。
有些题目明确给了两个数的差,而有些应用题把两个数的差“暗藏”起来,我们管暗藏的差叫“暗差”。
重点难点
求出同一条件下的和与差。
基本公式
①(和-差)÷2=较小数较小数+差=较大数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较大数-差=较小数和-较大数=较小数
教学设计
和差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例1:两筐水果共重150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少10千克,两筐水果各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3、想一想假设两筐的水果一样重好求吗?(总重量÷2)
4、假设把第二筐多的10千克减掉,看成两个第一筐的重量来计算,总重量要变成多少?怎么计算?
列式:第一筐:(150-10)÷2=70(千克)
第二筐:70+10=80(千克)
5、假设把第一筐少的10千克补上,看成两个第二筐的重量来计算,总重量要变成多少?怎么计算?
列式:第二筐:(150+10)÷2=70(千克)
第一筐:80-10=70(千克)
6、小结:知道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差,要求这两个数,解决和差问题需要我们画线段图来分析,方法如下:
方法一:(和+差)÷2=大数和-大数=小数
方法二:(和-差)÷2=小数和-小数=大数
巩固练习:(1)甲、乙两人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打字,2分钟共打了240个字,已知甲每分钟比乙多打10个字。
问甲、乙两人每分钟各打多少个?
问: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条件?
问:“已知甲每分钟比乙多打10个字”这个条件告诉我们甲、
乙两人每分钟打字的什么?
问:根据“2分钟共打了240个字”可以求出什么?
(甲、乙两人一分钟就打了240÷2=120(个))
师:这实际上就知道了甲、乙两人每分钟打字的和,这样就转换成典型和差问题了。
方法一:甲:(240÷2+10)÷2=65(个)
乙:65-10=55(个)
方法二:乙:(240÷2-10)÷2=55(个)
甲:55+10=65(个)
在研究完这两种方法以后,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来总结和差问题的解决方法。
解答和差问题的应用题,可以先画出线段图,从线段图上找到大数和小数,并找到解决方法。
(两数的和-两数的差)÷2=较小的数较小的数+两数的差=较大的数
(两数的和+两数的差)÷2=较大的数较大的数-两数的差=较小的数
(2)果园共260棵桃树和梨树,其中桃树的棵数比梨树多20棵。
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方法一:桃树:(260+20)÷2=140(棵)梨树:140-20=120(棵)
方法二:梨树:(260-20)÷2=120(棵)桃树:120+20=140(棵)
(3)有一根钢管长12米,要锯成两段,使第一段比第二段短2米。
每段各长多少米?
第一段:(12-2)÷2=5(米)第二段:12-5=7 (米)
(4)陈红和李玲平均身高为130厘米,陈红比李玲高8厘米,陈红和李玲身高各是多少厘
米?
陈红和李玲平均身高为130厘米,她们身高的和为:(厘米)
方法一:陈红:(260+8)÷2=134(厘米)李玲:134-8=126(厘米)
方法二:李玲:(260-8)÷2=126(厘米)陈红:126+8=134(厘米)课后总结
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