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明带来的绝望——厥阴病⼩议厥阴病,是伤寒关于疾病发展进程中最后⼀个类型,有着与其他类型疾病完全不同的复杂性,⽽且在《伤寒论》的撰写体例中,更是有着其独特性。
民国的陆渊雷先⽣,⼀⽣研究《伤寒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很有造诣,但讲到厥阴病篇的时候,却下了个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可研索”,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不但他搞不清楚,“千古疑案”就是说历代伤寒注家都没有搞清楚。
因为厥阴病篇的条⽂杂乱⽆章,理不出⼀个头绪来,因此他认为这是“杂凑成篇”的。
胡希恕先⽣在他的《伤寒论讲座》⼀书中也认为“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关厥阴病的条⽂只有四条,可能是由于错简的原因,把《⾦匮》“杂病”的很多内容混杂到了该篇。
历代治伤寒者,对其他五类疾病的研究认识都分歧不⼤,唯对厥阴篇的看法众说纷纭,令⼈莫衷⼀是。
从伤寒全⽂的内容来看,伤寒六经,其它五经,都有明显的疾病特点和治疗⽅法,基本上每⼀个病篇都以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这四个部分作为编写体例,泾渭分明,条理清晰,容易掌握和识别,到了厥阴病整个体例就变了,没有本证了,直接就是上热下寒证、下利证、呕哕证、厥逆证……换句话说,厥阴病篇56段条⽂(宋本),这么多的⽅证,究竟哪⼀条是本证?令⼈⼀头雾⽔。
所以有⼈说厥阴病最⼤的特⾊就是没有特⾊。
由于笔者学习的是桂林本的《伤寒论》,其中厥阴篇的内容(共76段条⽂)⽐宋本的更加“杂乱”,《⾦匮要略》的“呕哕下利”、“寒疝宿⾷”、“消渴⼩便不利”,甚⾄“转筋阴狐疝蛔⾍”等杂病的内容都掺杂到厥阴篇。
果真是由于古⼈错简导致本来应该⼲⼲净净四条的厥阴篇竟变得如此混杂,以⾄于竟成“千古疑案”?笔者于此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底什么是厥阴病?如果把厥阴病的疾病实质弄清楚了,那么,“千古疑案”可能也就⽔落⽯出了。
刘⼒红先⽣在其《思考中医》⼀书中对厥阴之“厥”作了很丰富的阐释,但学术、考据的味道太浓。
笔者尝试“狭隘”地从厥阴病的原⽂“所谓厥者,阴阳⽓不相顺接”的内涵以及临床经验的观察来作探讨,旨在揭⽰,厥阴病到底在⼈体是⼀种什么状态、特点的疾病?中国上古⽂化有⼀个很特⾊的表述⽅式,即⽤“取象类⽐“的⽅式来阐释、表达形⽽上的思想观点,这是作为中国⽂化、哲学的源头,群经之⾸的《易经》提出的思维⽅式,⽐如,太极、阴阳、五⾏的概念就是这种表达⽅式之⼀。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千古疑难厥阴病,坑了无数的经方大家,已故大家李阳波,在《伤寒论坛讲记》一书中提到,他的经验,寒证易治,热病难治。
但我想,他可能是遇到了厥阴病。
在这瞎扯之前,首先要声明,李阳波的水平可比我高太多了。
决定一个人水平的高低,是看他临证时候能不能开出正确的方子,而不是做我这种理论性的工作,而开方这件事情,练到一定程度是会有第六感帮忙的,例如已故的经方大师陈潮祖就到了这种境界,即便是用脏腑辨证也能开出正确的经方。
咱们这样粗浅的功力,还得从最基本的招式开始练。
结合现代西医学的认识,其实中医里一些说的比较玄的东西是可以具象化的。
由于确实没看到谁给初学者把厥阴讲明白了,所以想起来杜撰一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厥阴,而不是去讲那些玄而又玄的。
也许某天某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后辈看到了,就能把九阴真经第九重打通了。
先说说哪些证型不是厥阴病。
很多人都以为寒热错杂就是厥阴病,这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胃溃疡,胃部有炎症的时候,除了用一张经方,还需要加点黄连消炎,例如需要理中汤加黄连,又或者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但跟厥阴没半毛钱关系。
这种情况是同时得了伤寒和温病,需要一张伤寒的方子和一张温病的方子合方处理。
温病的药物,无异于西医的抗生素,但抗微生物谱更广,靶向性更好,像贯众、虎杖这类药还能同时抗病毒。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候是很有用的,有些人需要石膏,有些人则需要连柏、犀角,一旦用错了层次,不仅没效果,还会打伤人。
在慢病的领域,温病大多是伤寒的并发症,所以仍然离不开六经辨证。
比如皮肤病,如果用皮肤的温病合并整体的伤寒,这样的思路来处理,效果会很好。
无非就是一张伤寒的方子打底,加上控制皮肤炎症的治温病的药物,类似的方剂还有如黄连温胆汤。
胡老一派认为少阳病是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这种分类也不能说它错了,只是这样的分类就导致了把柴胡桂枝干姜汤也归入厥阴病的方证,那么是不是既治太阴少阴,又治阳经的方子就是厥阴病的方子呢?那么茵陈术附汤,肝胆湿热+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是不是厥阴病呢?这个观点恐怕还是有点问题的。
伤寒厥阴病经验方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四逆散厥阴病是伤寒发展过程中出现阴阳消长、寒热错杂的复杂病变,为六经病的最后阶段,多由传经而来,或病邪直中,或治疗不当,邪气内陷所致。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医70余年,善用经方,现将其临床运用《伤寒论》厥阴病四方经验整理如下。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辨证要点:手足厥寒,麻木,甚至青紫,脉细欲绝。
证属血虚寒厥。
药用: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9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
上七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次。
方解:本方以当归、甘草甘辛苦温为主药,合桂枝、细辛、通草辛通而散经络寒邪之凝滞,则厥寒、疼痛、麻木等可解。
桂枝与芍药、甘草、大枣合用,调和营卫,可内可外,其间虽有芍药酸苦,仍不失辛甘发散为阳,在表以祛寒邪,在里以解凝涩。
而当归与芍药合用,则更有养血活血之妙,共成温经散寒、养血通络之功。
当归四逆汤为桂枝汤类方,主要用于血虚寒凝、阳虚脏寒、经脉不利之证,其辨证要点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临床中只要掌握这一内涵,灵活变通,效果明显。
刘启廷曾治疗一男性患者,李某某,75岁,1992年10月15日就诊,主诉全身怕冷,手足发凉,腹痛呕吐,关节疼痛。
患者素体虚弱,稍受风寒则全身发凉,关节冷痛,近期外出受风,上症加重,伴见脘腹冷痛,吐痰涎清稀,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刻诊见患者精神萎靡,形体消瘦,活动欠灵活,面色青暗,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无力。
证属寒盛血虚,经脉痹阻。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经。
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药用当归20g,桂枝15g,白芍20g,细辛5g,通草5g,甘草10g,吴茱萸15g,大枣25枚,生姜3片。
水酒(黄酒)各半煎服,每日1剂,分4次温服。
服药5剂后,家人来述,患者自觉身体渐有温暖感,关节疼略减,精神改善,食欲增加;原方再服10剂后,肢冷减轻,腹痛呕吐消失,稍能活动;连续服用50余剂后,患者体质明显改善,活动自如,疼痛消失,食欲增加,但仍不耐寒,停药后嘱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以助阳暖身。
中医厥阴病的概念
中医厥阴病是一种复杂的病变,属于六经病之一。
它主要是由于心情郁结、气血不足、身体虚寒、寒热交错等因素引起的。
厥阴病的主要症状包括上热下寒、厥热往来和手足厥逆。
上热下寒表现为饮水多而小便少,感觉心胸胃脘部有气上冲,或胃热疼感,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勉强进食会呕吐。
厥热往来是指手足厥冷和发热交替出现。
手足厥逆则是指四肢能冷到肘部、膝盖部以上,这是阴阳之气不能相顺接导致的。
在中医中,厥阴还指穴位的名称,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
这些穴位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相表里,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病变,多由传经而来,或病邪直中,或治疗不当,邪气内陷所致。
病邪侵犯厥阴,肝与心包都会受到影响。
治疗厥阴病的方法以调和阴阳为主,如使用黄连、黄芩、龙胆等清热解毒药物,柴胡、枳实、香附等疏肝理气药物,以及茵陈、草果、山楂等化湿利胆药物。
同时,患者也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时间过度劳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厥阴病小结厥阴病是中医学上的疾病范畴,是一种外感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热、寒战、头痛、身痛、咳嗽、气促等症状。
本文将对厥阴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厥阴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风寒、饮食不洁、情志不遂等因素。
外感风寒是最常见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人体抵抗力降低,寒气进入体内导致。
饮食不洁主要指食用变质食物或者是吃了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引起。
情志不遂主要是因为情绪不稳定,长时间的不顺心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引发厥阴病。
厥阴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热、寒战、头痛、身痛、咳嗽、气促等症状。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摄氏度,寒战则是由于体内寒气对抗热气引起的,患者会出现寒冷、发抖等现象。
头痛和身痛是由于体内湿气、寒气郁滞引起的,患者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咳嗽和气促则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患者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厥阴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种方式。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的药性作用调和体内气血,消散寒湿,疏通经络,恢复身体的正常机能。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芩、黄连、藿香等,这些中药具有祛寒、解郁、解毒的作用。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针灸的刺激作用调和体内气血,疏通经络,改善体内血液循环,激发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总结起来,厥阴病是一种外感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热、寒战、头痛、身痛、咳嗽、气促等症状。
其病因主要有外感风寒、饮食不洁、情志不遂等因素。
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种方式。
中药治疗通过药性作用调和体内气血,消散寒湿,疏通经络,恢复身体的正常机能。
针灸治疗则通过针灸的刺激作用调和体内气血,疏通经络,改善体内血液循环。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第三四〇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校勘:玉函经:“食则”上有“甚者”两字,“利不止”作“不肯止”,“饥”字下无“而”字。
脉经,千金翼方并同,
“则吐蚘”上无“食”字。
词解:“消渴”指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见第72条解)。
“蚘”
音蚰,即蛐虫。
(见第93条解)
语释:厥阴的病状,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以厥阴属肝木,主风气,因邪气容于经,
木火炽甚,津液被灼则消渴,肝气横逆则气上撞心,肝
火上逆于心则心中灼热而疼痛,肝木侮土,脾胃受病,
则饥而不欲食,胃中空虚,蚘闻食臭,窜扰于上,故食
则吐蚘,若误用苦寒攻下,损伤中阳,以致下焦虚寒
更甚,则发生下利不止的变证。
体会:具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的症状,叫做厥阴病,本条又为厥阴病的提纲。
其文
中的消渴,与消渴病有所不同,彼则饮一溲一,,此则
饮水多而渴不解,特此申述。
其症候寒热错杂,可以用
鸟枚丸治疗。
本条虽为厥阴病的提纲,只能说明寒热错
杂的症状。
并不能概括全篇的寒厥热厥。
因此必须分清
寒热而施治。
且厥阴病为六经传变得最后隋段,也就是
生死存亡的关头,如身体强壮,治疗得法,则病机转愈,
如身体衰弱,治疗不当,则病机转危,当须识此。
原文
第三四一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脉”字上有“其”字。
语释:患厥阴中风病,脉象微浮,为阳气未复,阴渐消退,为病欲愈。
若脉象不现微浮,为阴邪尚盛。
阳气未复,为
病未愈。
体会:本条从脉象诊断疾病愈否,是以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来推断的。
在实践工作中,还有一定价值。
但从脉象来分析,不够全面,必须脉正参合,方为完善。
原文
第三四二条:厥阴病,欲解肘,从寅至卯上。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