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篇证治述要
- 格式:ppt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31
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辨证论治(一)【关键词】厥阴篇;,,辨证论治;,,条文摘要:通过对厥阴篇条文反复研读、分析,以例举论中条文形式,从辨颜色、辨脉象、辨病位、辨寒热、辨虚实、辨预后等辨证角度以及论治中重视先后缓急、病位深浅、剂量剂型、煎服方法、体质强弱诸多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旨在使初学者反复体会,全面理解和掌握仲景的辨证论治精神和方法,为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关键词:厥阴篇;辨证论治;条文辨证论治是《伤寒论》中的精髓,在各篇中都有充分体现。
兹就厥阴篇中的辨证论治阐述如下。
1辨证1.1辨颜色《素问・举痛论》曰:“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见者也。
”339条〔1〕为厥阴病热证,初期病情较轻,可见“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亦当见口渴、小便不利、色黄赤等热证。
通过治疗“数日”,上述诸多热证先后消除,如何判断?仲景曰:“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言简意赅。
此处,通过观察小便颜色色白与否,是判断体内邪热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
此法直接有效,亦最简便易行。
又如366条,观下利物见有“清谷”,即完谷不化,以及泻下清冷水样物,说明阴寒内盛,阳虚火衰,不能腐熟谷物。
同时又见“其人面少赤”“微热”等见证,反映阴寒肆虐,逼虚阳外越、上浮。
通过观察下利物及面色等证,可推测其病机为阴盛格阳、戴阳证。
虽见“人面少赤”“微热”,阳气仍将有亡越之虞,必须积极救治,促使体内阳气来复,方可“郁冒汗出而解”。
1.2辨脉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349~351三条均见手足厥冷,但因脉象不同,故病机不一,治法方药亦异。
349条为“脉促”,即脉数而无力,病机为虚寒证,治以温阳散寒,可先行“灸法”,后予汤药。
350条为“脉滑”,即脉数而有力,病机为厥阴病热证,治以清法,方用白虎汤。
351条为“脉细欲绝”,即脉细至甚,就正气言,细主血虚;就邪气言,寒性凝敛,故见脉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第一节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最后一经,是患者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垂危阶段,古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它本身即是阴阳寒热具备的经脏,因而临床表现症状亦特别复杂而险恶。
症状虽繁,但其主要证型归纳起来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至于其主要脉象则随病机不同表现亦异。
二、病理机转:(一)“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病主症之一“上热下寒”乃是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调所致,其具体机转不外是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阴阳不相调节,形成本病主证“上热下寒”,如诸病源候论说:“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即扼要的阐明上热下寒的机转。
(二)“厥热胜复”:(阴阳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故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表现。
如正能胜邪阳气来复,则厥冷变为发热,如正气衰退不能胜邪,则发热可转为厥,故阳气来复如何乃是判断疾病向与愈的主要依据,反之阴盛阳衰则是垂危凶象。
第二节厥阴病主证与论治一、“上热下寒”已如上述“上热下寒”为厥阴病主证之一,正如厥阴篇提纲指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物,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一文。
所谓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即是上热之症。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是下寒之症。
故本证乃是典型上热下寒的证候。
其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证,麻黄升麻汤证,虽其具体表现症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均属“上热下寒”之范畴,故不赘述。
治疗原则:证象既是“上热下寒”,故其治则宜清上温下寒热互用。
因厥阴上热非请不可,其下寒又不可不温,但清上碍下,温下碍上,故欲得其平,必两者兼备,即清上温下寒热互用,才能免去格拒。
如乌梅丸即代表性方剂,方中药味寒热错杂,温凉并用,方以乌梅为主,佐蜀椒以杀虫止利,安胃止呕,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调补气血,连柏清热除烦,故为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
《伤寒悬解》厥阴病——阴寒厥证厥阴十七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病人手足厥冷如前,而言我不结胸,其心下不满,而小腹则满,按之觉痛者,此冷气结在膀胱关元之间也。
(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三阴之会也)。
此推广上章之义。
上章病在胸中,此章病在少腹。
1此是厥逆,厥阳不结胸,厥阴反结寒。
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此或是寒疝。
观《金匮》腹满寒疝篇。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2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厥阴十八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五六日,正传厥阴之时,不结胸,而腹亦濡而不满,此内无冷结也。
但脉虚而厥逆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
盖血中温气,所以充经络而温肢节,营血虚寒,故肢冷脉虚也。
1此脉虚者,是弦细微涩欲绝之义,复厥者,脉虚热不复,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必死。
2本条脉虚复厥不可下,下之必死,对应厥阴三,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也然。
又对比厥阴四,厥应下之,能下则脉不虚也。
厥阴十九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
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 伤寒是外感,表阳伤则里阴盛,阴阳互厥也。
厥者,手足逆冷之证。
伤寒而发厥者,若不表实,即为里虚;厥而心下悸者,此为里湿,内有水气也。
盖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气阻滞而郁冲,故心下动悸。
宜与茯苓甘草汤,先治其水。
停水即去,再治其厥,不然水饮渍入胃脘,必作利也。
本条治厥,就是泻湿就可,预防病进。
2 表为阳,里为阴,阴阳交济,则不厥逆。
表阳一伤,则里阴即盛,阳伤阴盛,则发厥逆,脾陷胃逆,阴阳不交。
厥的主要表现,就是手足逆冷。
而手足逆冷,恰恰就是脾胃虚寒。
里阴盛而生水湿,水饮停留,经脉阻滞,木气郁冲,所以心下动悸。
宜先治水,与茯苓甘草,渗利水湿,水气渗泄,则脾升胃降,阴阳交济,厥能自愈。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导读厥阴病证,是指病至厥阴,机体阴阳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所表现出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临床证候。
为六经病证的较后阶段。
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阳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经,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人厥阴;三为转属;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
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厥阴病提纲证【原文】厥阴之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条文解析】厥阴属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参与脾胃运化机能。
若邪入厥阴,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伐脾而为下寒,形成上热下寒之证。
因气郁化火,灼伤津液,故而消渴;厥阴之脉挟胃,上贯膈,胃热循经上扰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胃热消谷,则嘈杂善饥;土被木伐,脾气虚寒,失于运化,则不欲饮食;脾虚肠寒,蛔虫上窜,故食则吐蛔。
本证属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法。
若医见上热而误用苦寒攻下,则更伤脾阳,使下寒更甚,而下利不止。
本条概括了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发病易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特点,故可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厥阴病本证一、寒热错杂证【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59)【条文解析】伤寒,泛指外感病。
本自寒下,是指平素本有脾胃虚寒下利证。
本虚寒下利而复感外邪,治当先里后表或表里兼顾,医者不察虚实,反用吐下之法,不仅使脾胃阳气更伤,下利更甚,且易引起表邪内陷,入里化热,邪热被下寒所格拒,形成了上热下寒证,上热则胃气不降,故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寒则脾气不升,故下利。
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肠胃,则寒热格拒得除,呕利自止。
【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黃升麻汤主之。
(357)【条文解析】伤寒六七日,有表证未解,而部分邪气入里成实的可能,此时当遵守表里先后原则进行治疗,表证未解者,当先解其表,表解后乃可攻里。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四)这次解释写一下阴虚型厥阴病,以及治疗思路。
说到阴虚,上篇文章已经做了定义:人体质分型,温度高,水多,湿热。
温度高,水少,燥热。
温度低,水多,湿寒,温度低,水少,燥寒。
厥阴病就是这些寒热虚实夹杂在一起,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寒热虚实出现通常也不是均匀的,前面所说的阳虚型厥阴病,是湿寒表现占大多数,阴虚型的就是燥热症占大头。
譬如厥阴,上热下寒,有的从头胸部以下全寒,上热症状很局限。
这是阳虚型厥阴病,治疗要有水先利水,然后再燃烧。
有的上热面积很大,偏寒怕冷的部位仅仅在腰腹部,或者是腿脚。
甚至只有腿脚困倦,畏寒怕冷并不明显。
症状描述以燥热为主。
先解释下阴虚的原因,阴,在中医中往往指的是物质,人也是物质组成的肉体,所以,阴虚的意思一般就是肉体不足,缺东西。
例如口腔溃疡,常常说上火。
火,分为虚火和实火,辩证也很简单,实火,红肿热痛,口腔或牙龈先肿起来一个包的,物质供应充足,这就是实。
虚火的溃疡常常是白色的,黏膜直接就烂掉一块,外观是平的,西医说是缺乏维生素。
缺东西,自然是虚。
局部细胞死亡,新的供应不上。
比方说,我们的鞋底时间长了被磨掉一个洞,道理一样,很好理解的。
又譬如,鼓鼓的钱包一会就瘪了,这也是虚。
真正的实火,中医清热解毒,西医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效果都不错。
至于虚火,哼哼呵呵,现在大多数人都是。
细胞因为缺乏营养死的太多了。
其实按照西医理论来讲,缺维生素啊,理论并不错,从局部来讲,确实是缺乏某种物质。
但是局部来讲我们家很穷,于是得出一个中国药丸的结论。
这就太扯了。
但是反过来大家想想,为什么会缺维生素之类,维生素从哪来的?这些营养物质的来源,其根本还是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从食物中获取的,那既然都是吃五谷杂粮,为啥人家就不缺维生素,不口腔溃疡?人家胃肠好,营养吸收充分。
所以我一直强调,西医的整体观念太差,太差。
也包括很多现在的中医生。
你去看局部,确实是缺一些营养,没错。
中医看局部,确实是有热,有阴虚。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
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阳证见矣;若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肤冷,藏厥,下利,除中等阴证见矣。
所以少阳不解,传变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阴阳消长,大伏危机。
兹以阴阳从化,厥热胜复之微旨,详发于篇中,俾临证者,诊治有要道焉。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此条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
厥阴者,为阴尽阳生之藏,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乃厥阴热化而耗水也。
厥阴之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
其注肺热邪,循经上逆膈中,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
饥而不欲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则动蛔而吐,故虽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也。
夫消渴多饮,饥不能食,则胃中所有者,但水与热耳!若更以厥阴热气,挟蛔撞疼,误认为转属阳明之实痛而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不止矣。
【集注】成无己曰: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至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则成消渴者,以势甚能消水故也。
又张卿子云;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能救,盖厥阴消渴,皆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可比也。
魏荔彤曰:此申解厥阴传经热邪为患,历举其证,以禁误下也。
伤寒之邪,传入少阴,为里中之里,乃自少阴传厥阴,又为三阴之极尽处矣。
阴尽处受邪,无所复传,却同少阳为升降之出路。
少阳无下法。
厥阴阴邪亦无下法,下之为误可知矣。
首标「消渴」二字,凡热必渴,而寒湿隔阻正气,亦有渴者,然其渴虽欲饮水,必不能多,未有渴而饮,饮而仍渴,随饮随消随渴。
若是者消渴为传经之热邪,传入厥阴无疑也。
厥阴病小结厥阴病是中医学上的疾病范畴,是一种外感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热、寒战、头痛、身痛、咳嗽、气促等症状。
本文将对厥阴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厥阴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风寒、饮食不洁、情志不遂等因素。
外感风寒是最常见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人体抵抗力降低,寒气进入体内导致。
饮食不洁主要指食用变质食物或者是吃了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引起。
情志不遂主要是因为情绪不稳定,长时间的不顺心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引发厥阴病。
厥阴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热、寒战、头痛、身痛、咳嗽、气促等症状。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摄氏度,寒战则是由于体内寒气对抗热气引起的,患者会出现寒冷、发抖等现象。
头痛和身痛是由于体内湿气、寒气郁滞引起的,患者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咳嗽和气促则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患者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厥阴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种方式。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的药性作用调和体内气血,消散寒湿,疏通经络,恢复身体的正常机能。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芩、黄连、藿香等,这些中药具有祛寒、解郁、解毒的作用。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针灸的刺激作用调和体内气血,疏通经络,改善体内血液循环,激发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总结起来,厥阴病是一种外感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热、寒战、头痛、身痛、咳嗽、气促等症状。
其病因主要有外感风寒、饮食不洁、情志不遂等因素。
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种方式。
中药治疗通过药性作用调和体内气血,消散寒湿,疏通经络,恢复身体的正常机能。
针灸治疗则通过针灸的刺激作用调和体内气血,疏通经络,改善体内血液循环。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这是网络上的粗略估计。
本文目录:一、厥阴病提纲二、厥阴病本证(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三、厥阴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四、厥阴热证(白头翁汤证)好了,下面直奔主题一、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发病机制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
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治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二、厥阴病本证1、乌梅丸证(如果想了解更多乌梅丸,具体可参阅上篇“世人苦“上热下寒”久矣,为此仲圣创“乌梅丸”以济世”)《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檗六两方解方中蜀椒、干姜、人参,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功能回阳救逆;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芩连参姜附,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