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亲人》——【公共艺术说课比赛一等奖作品】
- 格式:pptx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
故乡的亲人-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感受乡音的韵味;3.学习了解乐曲的编曲形式和艺术表现。
教学重点学习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感受乡音的韵味。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故乡的亲人这首歌曲,学习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歌曲介绍《故乡的亲人》是一首根据云南省洱源县高寨乡基层音乐改编而成的歌曲。
此歌曲取材于乡土音乐,体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纯朴、感人的歌曲。
此歌曲在古诗词、文学作品、广告、电视剧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歌曲分析《故乡的亲人》是一首以锣鼓、大鼓、钹子、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歌曲。
歌曲起始部分以锣鼓为主,并逐渐加入其它乐器,营造出情景的感觉。
歌曲在第一段以男声为主唱,而在副歌部分则以女声为主,用声音区分副歌部分与主歌部分,更加清晰明了。
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教师先与学生们谈话,探讨学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期望和兴趣,为歌曲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步歌曲欣赏播放歌曲,并让学生自由聆听。
第三步歌曲分析教师与学生共同听歌,并分析歌曲的编曲特点和艺术表现。
第四步唱歌教师为学生安排乐器和唱歌角色,让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唱歌活动,并进行纠正,以帮助学生提高演唱质量。
第五步表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表演,并进行总评价。
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态度和表现,完成学生的学习评估。
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自己心中的感悟,写下一篇作文,并在下节课进行同学分享;2.歌词朗读;3.听录音。
总结点评本课通过歌曲欣赏,教学分析和唱歌表演等多个环节,帮助学生感受乡音的韵味。
同时,课程也让学生了解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家乡的亲人1教学目标1、《家乡的亲人》是有着一缕淡淡的乡愁、略带愁闷色调、乡村气息浓郁的歌曲。
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这种心情,同时通过学问的拓展,让学生懂得每一个离井背乡的游子对家乡对亲人都会有深深的眷念之情。
2、学生能唱熟此曲。
在学习电子琴中熬炼学生视察、自学的实力,培育学生的自信念,从中体会胜利的喜悦。
3、通过学唱歌曲《家乡的亲人》,理解、驾驭歌曲中延长记号和渐强记号以及力度记号在作品中的作用;了解作品基本结构;体会旋律创作手法中重复、对比所带来的美感。
2学情分析教材分析:1、作者介绍:《家乡的亲人》是美国词曲作家斯蒂芬、福斯特的作品,他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音乐教化,全靠自学成才。
他一生中创作了以《家乡的亲人》、《噢!苏珊娜》、《老黑奴》等为代表的二百多首歌曲。
他的歌曲汲取了黑人民歌和古老的英国民歌音调,多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黑人的凄惨命运的深切怜悯,感情真挚、纯朴、富有剧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歌曲结构简洁,音乐材料精练,音域不宽,通俗易唱。
因此,有人说:“福斯特的歌,你不用学,只要听上两遍就会唱了J2、歌曲分析:这首歌曲有四个乐句,是(aa'ba')曲式结构,有“重复”,有“对比”。
涉及到的音乐学问有延长记号、力度记号、渐强记号、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
3、学生分析:初一(4)班的学生是我校电子琴班的主要成员,我校的电子琴才成立3个月,他们只学习了十个课时的电子琴,主要相识了键盘,能弹奏简洁的歌曲如《小星星》、《上学歌》、《快乐颂》等。
由于我校学生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的课时量严峻不足,导致绝大多少学生不会视谱,乐理学问特别贫乏,音准较差等。
但他们普遍在唱歌方面表现出特别深厚的爱好。
初一第一学期共学了十五首歌曲,这些歌曲学生能在课堂上唱整齐,歌曲齐唱方面有确定的基础。
3重点难点1、在体会《家乡的亲人》情感的过程中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心情。
2、强调重复与对比的美,不仅在歌曲创作中,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溢着重更。
故乡的亲人教材分析:歌曲《故乡的亲人》在教材中要求为“听赏与跟唱”。
同时,本曲也是株洲市2019年度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三必”内容之一。
乐曲的作者以及其创作背景联系到了美国的历史文化。
旋律优美,结构简单,音域跨度适中,符合五年级学生听赏能力和吹奏水平的范围。
教学目标:1. 在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故乡的亲人》情感意境2.能够用竖笛演奏的方式来体验歌曲《故乡的亲人》3.在学习《故乡的亲人》的过程中认识美国作曲家福斯特教学设计意图(理念):将竖笛教学贯穿歌曲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从听赏、吹奏、身势律动等活动中感受音乐旋律优美的意境,同时认识曲作者。
教学设计亮点:趣味的音乐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在简单的竖笛学习中熟悉歌曲,学生在歌曲意境铺垫的驱使下能够运用唱、奏等方式抒发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不同的音乐活动方式感受歌曲能够用竖笛演奏的方式来体验歌曲教学准备:钢琴、竖笛、口琴、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 谈话放松导入(集中注意力活动“拇指游戏”,伴奏《老黑奴》)2. 熟悉C调指法①考眼力:指音唱音(单音)指音吹音(单音、音组、音阶)②考听力:弹音唱音(单音)弹音吹音(音组)二、新课1.视力放松操①播放《故乡的亲人》(师配节奏)学生视力放松操②介绍曲名《故乡的亲人》、作者:史蒂芬*福斯特【美】2. 身势律动①原地挥手(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第一句点头第二句单手一拍一次……第三句举起双手……第四句单手一排一次……(和第二句动作一样)②走动(重复前面动作)③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及特点3.用竖笛为歌曲伴奏①学生吹奏每句的最后一小节(单独吹四拍→钢琴弹奏前面学生吹奏长音)②学生吹第一个音伴奏(每个音吹足四拍)4.教师口琴范奏全曲三、拓展1.学生用“Wu”哼唱歌曲旋律2.教师范奏与原曲合作加支声伴奏3.学生尝试与教师合作加支声伴奏四、小结拇指游戏《老黑奴》作者:斯蒂芬福斯特作品:《故乡的亲人》、《老黑奴》学生听《苏珊娜》出教室教学反思:现代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开阔的世界,学生成长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世界。
初中音乐粤教花城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歌曲《故乡的亲人》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名师授课教案】1学情分析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受音乐的轻松、自然、和谐之美。
学生步入七年级以后,课程量增加、难度加大,有时难免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到了上音乐课就想缓解压力,所以初中音乐课教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习知识,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音乐,感受到音乐课的兴趣。
2教材分析《故乡的亲人》是美国作曲家福斯特创作的一首思乡曲,歌曲为C大调,4/4拍,结构为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全曲由一个民族风格的主题和一段副歌组成,歌曲旋律朴实、优美抒情、结构简单,具有浓郁的黑人赞诗风格。
3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基本结构;体会旋律的重复、对比所带来的美感。
2、通过学唱本曲,引导学生在体验歌曲的情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现歌曲内容。
3、理解、掌握音乐记号在作品中的作用。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旋律的重复、对比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难点:八度大跳、切分节奏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创境导入——激发兴趣1、师:一首深情的《故乡情》揭开了我们这节课的序幕。
上新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沙画”视频,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这段视频表达什么情感?2、请学生唱唱自己熟悉的表达思乡的歌曲,激发兴趣。
2【讲授】二、新课教学——学唱歌曲1、初听歌曲,问题设计:(1)歌曲情绪是怎样的?(2)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作者简介(1)福斯特(1826—1864)美国歌曲作家,被称为“美国歌曲之王”。
生于匹斯堡,自幼酷爱音乐,自学成才。
福斯特一生创作了200多首歌曲,这些歌曲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多以欧洲赞美诗和。
《故乡的亲人》教学目标:1、《故乡的亲人》是有着一缕淡淡的乡愁、略带忧郁色彩、乡村气息浓郁的歌曲。
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这种情绪,同时通过知识的拓展,让学生懂得每一个离井背乡的游子对家乡对亲人都会有深深的眷念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故乡的亲人》,引导学生在体验歌曲的情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现歌曲内容;了解作品基本结构;体会旋律创作手法中重复、对比所带来的美感。
3、在学习中锻炼学生观察、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理解歌曲中的感情,在演唱中投入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有关思念家乡的歌曲,如《念故乡》、《可爱的家》,要求学生跟音乐轻唱.设问:同学们!你们刚才唱的歌曲名是什么?表达什么情感?(1)《念故乡》、《可爱的家》⑵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2、让学生唱唱自己熟悉的表达思想的歌曲,激发兴趣。
二、新课讲授1、欣赏歌曲《故乡的亲人》(第一遍)。
让学生谈谈感受,感知歌曲。
2、介绍《故乡的亲人》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福斯特。
《故乡的亲人》是一首由美国著名作曲家福斯特创作的歌曲。
作于1851年,当时福斯特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到了辛辛那提州一间批发所工作,感到远离亲人的孤独和惆怅,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曲,借以寄托思乡之情。
福斯特,美国作曲家。
生于美国的匹兹堡。
父亲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喜欢音乐,业余拉小提琴。
他是第五个儿子,大家都疼爱地叫他“小史蒂芬”。
他非常爱好音乐,6岁时,在帽子上插根羽毛, 打着鼓,吹着《友谊地久天长》)的口哨,模仿军乐队队员在路上走。
他一生他写了近200多首美丽动人的歌曲,其中有160余首己出版,而且几乎全是自己创作歌词。
如:《噢苏珊娜》、《尼德叔叔》、《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德基故乡》、《老黑奴》等o 1864年1月13日病逝于纽约,年仅37岁。
3、欣赏歌曲《故乡的亲人》(第二遍),体会歌曲的特点:这首歌是D大调,4/4拍的。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表现乡情的歌曲,引导学生在音乐得探索、感悟、联想的过程中,体会艺术作品中浓浓的乡情,懂得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手段。
2、通过学唱歌曲《故乡的亲人》,引导学生在体验歌曲的情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现歌曲内容;了解作品基本结构;体会旋律创作手法中重复、对比所带来的美感。
3、在学习中锻炼学生观察、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在体会思乡情感的过程中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诵自己熟悉的表达思乡的诗歌,诗词。
1、欣赏梦之旅组合演唱的《故乡的亲人》。
让学生谈谈感受。
感知歌曲。
让学生介绍《故乡的亲人》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福斯特,老师补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设问:上节课老师叫你们课后搜集有关《故乡的亲人》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福斯特的简介,请问哪位同学能回答我?)《故乡的亲人》是一首由美国著名作曲家福斯特创作的歌曲。
作于1851年,当时福斯特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到了辛辛那提州一间批发所工作,感到远离亲人的孤独和惆怅,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曲,借以寄托思乡之情。
福斯特,美国作曲家。
生于美国的匹兹堡。
父亲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喜欢音乐,业余拉小提琴。
他是第五个儿子,大家都疼爱地叫他“小史蒂芬”。
他非常爱好音乐,6岁时,在帽子上插根羽毛,打着鼓,吹着《友谊地久天长》)的口哨,模仿军乐队队员在路上走。
他一生他写了近200多首美丽动人的歌曲,其中有160余首已出版,而且几乎全是自己创作歌词。
如:《噢苏珊娜》、《尼德叔叔》、《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德基故乡》、《老黑奴》等。
1864年1月13日病逝于纽约,年仅37岁。
2、欣赏《故乡的亲人》旋律。
加深旋律印象,引导学生分析曲式结构。
学生通过欣赏对作品结构已有了解,学生分组讨论完成:aàb à四个乐段。
每个组排个代表上黑板写出结构图:A Ba àb à学生跟伴奏哼唱旋律。
《故乡的亲人》教学案例作者:周光芬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0期一、教材分析1.课选自《课标》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2.本单元教学主要是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让学生从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思乡情感,并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及创造能力。
3.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故乡的亲人》,熟悉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的第一主题;能感受作品所蕴涵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能拓展、迁移、创新,学会自主欣赏、感受音乐的美。
4.教学重点:情感的体验(思乡情)。
二、教学思路1.初一的学生经过了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愿意“随便”接受“任何人”(包括父母、老师等)的安排、建议,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被别人理解,被别人承认,因此,“一言堂”老师说了算的教学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
2.我认为要很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关键是应该抓住“体验”、“实践”两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让学生有“发言权”“选择权”“决定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求,这样的感受才是真切的,也是不容易遗忘的。
只有认真实践,才能有情感的体验、心灵的震撼。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3.音乐课是学生们喜爱的学科之一,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我认为应该将音乐课安排得丰富多彩,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歌曲《故乡的亲人》的教唱,同时又选择了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的欣赏,最后,安排了实践创新活动,有唱,有听,有看,有活动,始终不会让学生产生单一枯燥的感觉。
4.情感的培养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有关音乐的一些基本技能-譬如说识谱的能力也是应该掌握的。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便巧妙地安排了这项能力的训练。
三、过程设计1.教学媒体:多媒体2.教学方法:欣赏、探究、实践3.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播放音乐(《故乡的亲人》)、画面[Powerpoint]将学生带入神圣的音乐殿堂,为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做好铺垫。
初中音乐第五周《故乡的亲人》教学目标:1、学唱《故乡的亲人》2、了解福斯特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3、探讨一首音乐作品是如何产生及使听者产生共鸣的原因。
重点:学唱《故乡的亲人》。
难点:探讨一首音乐作品是如何产生及使听者产生共鸣的原因。
教学方法:传统的传授法、练习法等。
教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欣赏北极星组合所唱的《噢!苏珊娜》提问:有没有听过这首歌曲?你能猜出这是一首来自哪里的歌曲吗?(美国)这首歌曲是美国作曲家福斯特的一首广为流传的作品。
介绍福斯特(幻灯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福斯特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故乡的亲人》一、全曲完整欣赏。
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回答略)老师介绍创作起因:在福斯特十九岁那年,他发起组织了“方桌骑士”男生五人合唱团,并不断为这个合唱团写歌,不少歌曲受到人们的欢迎。
其中的《噢,苏珊娜!》等很快风行全国。
但是,福斯特的父亲认为音乐只能作为业余爱好,不主张儿子以此作为一生中的主要职业。
所以,在福斯特中学毕业之后,他遵从父亲的旨意,只好到辛辛那提去帮哥哥经商。
福斯特到了辛辛那提之后,仍热衷于音乐活动和创作,对音乐的兴趣有增无减。
在这同时,他也感到远离故乡和亲人的孤独和惆怅。
于是他创作了《故乡的亲人》这首歌,借以抒发思乡之情。
这首歌词也是他写的。
为了选用一个既符合歌曲要求,又适合演唱的南方河流的名字,他推敲了很久。
后来,他在地图上找到了,这就是斯瓦尼河。
它是从弗罗里达州流向墨西哥湾的一条小河。
福斯特把这条小河的名字用在歌曲的第一句。
二、作品赏析。
老师补充:当时美国的报纸曾经这样报道过:“《故乡的亲人》是迄今为止我国歌曲中最成功的一首。
所有的人。
不管是女士、绅士、歌星,还是潇洒的青年、勤劳的船夫和家庭女佣,都在哼唱着它。
钢琴、吉他不分昼夜地弹奏着它。
那些黑人,更是不分男女老幼,边唱着它,边跳舞......”可见福斯特的这首《故乡的亲人》当时是多么深入人心了。
故乡的亲人说课稿《故乡的亲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的亲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乡的亲人》是一首具有浓郁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歌词深情,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
歌曲的音乐素材简洁,易于学唱,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情感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能力,但在音乐感知和情感表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故乡的亲人》,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了解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仿、演唱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演唱歌曲《故乡的亲人》,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风格。
2、教学难点歌曲中弱起节奏、附点音符和切分节奏的准确把握;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演唱表达出歌曲中深厚的情感。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歌曲的情感。
(2)示范法:教师通过范唱、范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
故乡的亲人教材分析:歌曲《故乡的亲人》在教材中要求为“听赏与跟唱”。
同时,本曲也是株洲市2021年度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三必”内容之一。
乐曲的作者以及其创作背景联系到了美国的历史文化。
旋律优美,结构简单,音域跨度适中,符合五年级学生听赏能力和吹奏水平的范围。
教学目标:1. 在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故乡的亲人》情感意境2.能够用竖笛演奏的方式来体验歌曲《故乡的亲人》3.在学习《故乡的亲人》的过程中认识美国作曲家福斯特教学设计意图(理念):将竖笛教学贯穿歌曲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从听赏、吹奏、身势律动等活动中感受音乐旋律优美的意境,同时认识曲作者。
教学设计亮点:趣味的音乐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在简单的竖笛学习中熟悉歌曲,学生在歌曲意境铺垫的驱使下能够运用唱、奏等方式抒发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不同的音乐活动方式感受歌曲能够用竖笛演奏的方式来体验歌曲教学准备:钢琴、竖笛、口琴、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 谈话放松导入(集中注意力活动“拇指游戏”,伴奏《老黑奴》)2. 熟悉C调指法①考眼力:指音唱音(单音)指音吹音(单音、音组、音阶)②考听力:弹音唱音(单音)弹音吹音(音组)二、新课1.视力放松操①播放《故乡的亲人》(师配节奏)学生视力放松操②介绍曲名《故乡的亲人》、作者:史蒂芬*福斯特【美】2. 身势律动①原地挥手(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第一句点头第二句单手一拍一次……第三句举起双手……第四句单手一排一次……(和第二句动作一样)②走动(重复前面动作)③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及特点3.用竖笛为歌曲伴奏①学生吹奏每句的最后一小节(单独吹四拍→钢琴弹奏前面学生吹奏长音)②学生吹第一个音伴奏(每个音吹足四拍)4.教师口琴范奏全曲三、拓展1.学生用“Wu”哼唱歌曲旋律2.教师范奏与原曲合作加支声伴奏3.学生尝试与教师合作加支声伴奏四、小结拇指游戏《老黑奴》作者:斯蒂芬福斯特作品:《故乡的亲人》、《老黑奴》学生听《苏珊娜》出教室教学反思:现代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开阔的世界,学生成长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世界。
《故乡的亲人》教学设计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一五中学龚超刚课题《故乡的亲人》教具钢琴、竖笛、吉他课型综合型唱歌课对象初一学生(一)认知目标:1了解福斯特歌曲的特点。
2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二)能力目标:1通过听、看、唱、想、议、奏等活动体验歌曲,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创编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能力。
(三)情感培养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生活。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1. 3 2 2 、ⅰ. 6 、 2 . 2 。
亲爱的乡的老的2、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境导入1、播放以学过的有关思念家乡的歌曲,如《念故乡》、要求学生跟音乐轻唱.2、同学们!你们刚才唱的歌曲名是什么?表达什么情感的?3、老师请同学谈谈自己家乡的人闻趣事.1、学生随录音回忆所学歌曲,并轻声唱(大部分学生正处变声期)。
2、学生回答:⑴《念故乡》⑵思念家乡3学生谈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感受(三至五位同学简单介绍即可)或出示自己家人的合影照片与同学一起分享幸福.二、欣赏歌曲1介绍歌曲作者福斯特及歌曲特点.(要求学生自行完成,老师抽查) 2复习认识音乐记号:力度记号f(强) 、mf(中强)、渐强、·任意延长记号。
3放录音(完整欣赏一次)1学生自学了解作者福斯特及作品(学生介绍)。
2学生自学了解歌曲特点:结构简单、旋律优美、歌词简洁、通俗易唱。
3学习识记音乐记号并感受音乐记号在歌曲中的运用(以备歌唱时用)。
4学生通过阅读已了解歌曲的情感,欣赏时再次体验歌曲情感。
三、歌曲演唱1简单练声,规范学生唱歌姿势和正确发声。
2视唱乐谱,朗诵歌词3难点解决3教师范唱4钢琴伴奏(将第三四句设计成简单二部进行)1学生用a、o、u母音作哼鸣练习(以便打开头部共鸣腔获得甜美圆润的声音)2学唱曲谱,带节奏朗诵歌词3学生练习3感受歌曲情感4学生将以上学到的知识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5学生感受二部合唱四、曲式结构分析1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唱了歌曲,你们感觉歌曲结构怎样?2教师归纳,歌曲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共四个乐段.1学生通过欣赏和练唱对作品结构已有了解,学生分组讨论完成:a à b à四个乐段2学生上黑板写出结构图:a ba àb à。
《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案例《《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案例【设计意图】《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
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
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
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
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
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
《亲人》课文教案一等奖《《亲人》课文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亲人》课文教案一等奖《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
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
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
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
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
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
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
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
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
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
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
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
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3.图上画的有谁?(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朗便懂(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
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