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别是一家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6
词别是一家教材处理:一般而言,诗重在言志,词重在言情。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点让学生或诵读或抓意向揣摩探讨;这一组词作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情感表达,注意引导学生前后比较研习;注意在教学中背景的引入;由于理解难度不大,可以选择一到两首做示范,剩下的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评点法完成学习;四首词,前两首词境阔大深远,后两首感情细腻独到,注意引导生对此有所体会。
亦可考虑四首拉通比较中分析。
一、关于词词是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唐与五代时词被称为曲子词或曲词。
词最初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
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
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词按字数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词是按词牌规定的音韵和格律来填写的。
它的形式特点取决于词牌。
词牌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押韵及平仄,即所谓的“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所以说叫填词。
词的内容和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
《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就是明证。
二、关于作者: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
字重光,初名从嘉。
文学史上称李后主。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文学样式,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能拿诗的规律特点硬套它,这是词在成熟并在诗歌领域独树一帜是提出来的。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观点出自其《词论》一文。
《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关于论词的文章,其中追朔了词的发展,兴起直至对词坛宿将的批评,其中提出的“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在考查了数百年词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词之文体和题材及主题之规定性的一个鲜明判断,其中提出了词的见解和要求,包括词的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等特征。
李清照词论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
“别是一家”说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有得有失:首先,维护词学传统,严格诗词界限,有益于发扬词的本体精神与美学风格,但排斥晏、欧、苏词,因而表现出“尊体派”之片面于保守;其次,严守音律,维护了词的音乐特质,但要求“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等等,她是以此作为“别是一家”的佐证,但要求太苛,连她自己的几首名作亦难以遵从。
李清照别是一家名词解释
李清照别是一家是指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
审美价值,不同于其他唐代诗人或宋代词人。
李清照的诗词常常以清新脱俗、婉约柔美、含蓄深沉的风格展现出女性词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因此在宋代文学史上被誉为"女词人中之冠"。
李清照的诗词创作深受后人赞誉,被誉为宋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钗头凤·世情薄》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清照别是一家的概念,反映了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艺术价值,也表达了后人对李清照这位杰出女词人的崇敬之情。
《词论》文言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答案《词论》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必须有别于诗,较正统地反映了历代人们对于词的看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词论》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词论》宋朝: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典重。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赏析李清照作为南渡词人的代表,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并从本体论出发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概念。
就是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应有别于诗,词与诗源同而流异,不能混淆,二者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应有所区别。
在她的《词论》中,她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尚文雅、协音律、尚浑成、尚铺叙、主情致、尚典重与故实的要求。
其中最根本的应该是协音律,由此她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
由此可见她对理想的完美的艺术境界的追求。
她写下了许多蕴含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词作。
而纵观她一生的创作, 可以发现无论是写柔情蜜意,离愁别恨、流亡痛苦, 都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由于时代的巨变,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因此也就有了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我们可以从她的创作上看到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首先,在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是甜蜜而宁静的。
她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夫妇俩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生活舒心适意。
但随着赵明诚的出仕,两人的生活出现的暂时的别离,于是在李清照平静的心中掀起思夫心切的涟漪。
在她前期的词中,多见的是她寄托给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如她在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占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
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
衷肠难解,欲语还休,这种滋味沁入人心。
这是一首最纯洁真挚的爱情词,反映了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词作直抒相思愁情,虽说这种相思是“闲愁”,然而词人却不知如何排解,正如茧中抽丝,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而她的另一首《醉花阴》,更是以她委婉细腻的笔触及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再一次表现了离情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名词解释1 、词别是一家 “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提出的观点。
词别是一家就是 : 词就是词 , 词与诗、与文都是不同的 ,词自有其本身的特点、属性或本质。
要求词必须讲究音乐美、形式美和形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必须有别于诗,显出词的“本色”来。
《词论》 “ 词别是一家 ” 观念的意义所在: ① “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立个性,从而尊体的目的。
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
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
② 词 “ 别是一家 ”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
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
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
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 尊体 ” 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
2 、小品文 指语言简洁,体制短小的散文,在题材范围和体裁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灵活运用序、跋、记、传、铭、赞、尺牍等文体。
风格轻灵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向的某种变化。
大多描写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风貌,真实细腻地表现他们新的生活情调,形成了个人化、生活化以及写实求真的创作特征。
代表作有公安三袁、张岱、王思任等,代表作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
3 、散曲: 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作为新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词别是一家第一,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体的目的。
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
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
第二,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
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
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
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
以上两点认识正是《词论》“尊体”观念的意义所在。
巾帼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而她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是因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李清照借鉴李之仪"自有一种风格"的看法,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探讨这一学术论题.思想内容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
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 艺术风格浑然天成式.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
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表现形式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她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
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
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要求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词“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
别是一家名词解释
别是一家,是指两个人或多个人在故意隐瞒或撒谎的情况下去解释某件事物时所使用的术语。
这种解释往往是为了达到欺骗或误导他人的目的。
别是一家常见于争论、争执或掩盖真相的情境下。
当两个人对一个事件或情况产生不同的观点或解释时,他们可能会采取别是一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解释都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往往选择不肯定或否认对方的解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别是一家的使用常带有一定的冲突和对立性。
当一个人采取别是一家的态度时,他们通常会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解释,并认为对方的解释是错误的。
这种情况下,争论的双方往往会将对方的解释视为不可靠、不真实或不符合事实。
别是一家也常出现在政治、社会和媒体等领域中。
在政治上,不同政党或政治派别往往会以别是一家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政策观点,试图改变公众的态度或意见。
而在社交媒体上,用户也可能会使用别是一家的方式来争辩或分析不同的话题,试图获取更多的支持或引发讨论。
然而,别是一家并不是一种理性和公正的解释方式。
它常常是出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考虑,而不是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别是一家的使用往往会破坏沟通和理解,增加误解和紧张。
因此,为了避免别是一家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对话、辩论和
理性思考。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试图理解不同的观点,并通过证据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只有确实了解并尊重不同的观点,才能促进合作、协商和和谐。
从温庭筠的创作看词别是一家【作者】田芳词别是一家。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写下了我国第一篇词学专论《词论》提出了这一著名的观点。
它一方面概述了词体的发展轨迹同时又对前人创作经验作出总结指出词不同于诗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与性质。
这一命题的提出是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词在发展过程中由附庸地位转变到自成一家的理论概括。
而在这一转变中温庭筠实在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一词体产生之初受诗体影响甚大抛开合乐的因素不论仅从文学上说除了形式上稍有区别外它的内容、风格与诗没有明显的不同诗词之间也不存在明确的分工词尚处于诗的附庸地位。
我们可分别从民间词与文人词的情形来考察。
民间词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与诗一样广泛。
著名的敦煌曲子词就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举凡时政大事、生民疾苦、战争动乱、贫富不均乃至日常生活、闺房调笑它都有所描绘、有所反映。
从生活环境看有边塞的风烟有京城的宫阙有五湖的碧波一句话它为我们展现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繁复画卷。
1其内容的广泛、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程度是不亚于诗的。
萌生于初唐后期的文人词则无论形式、内容、风格更受到唐诗体制的影响与束缚。
诗人在写诗之余出于对新鲜文体形式的雅好偶然兴到填词词作格式基本与近体诗的绝句、律诗相近平仄格律也合于诗。
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2诗人们虽然试图用新文体来抒情写意但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言志抒情的传统方式来填词因此词的内容、风格仍带有唐诗意韵。
如张志和的《渔父》、白居易、刘禹锡的《忆江南》等或表现诗人热爱大自然、淡泊名利的情趣襟怀或忆旧游或感时序都是近体诗中常见的题材而其风情、格调则分别近于他们的近体诗。
由此可见早期词的内容、风格与诗混迹一团诗词之间没有专司一域的明显差异。
这主要是因为词的音乐形态虽已具备但还没有找到成熟的文学形态从严格意义上说词尚未自成一体。
二晚唐温庭筠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词人是第一个用大气力作词的文人堪称新趋势的发扬者。
名词解释李清照:词“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无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李清照在《论词》中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
易安体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
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
其艺术特点有:1.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又清新工巧,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且能“化俗为雅”。
2.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相融合,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格调凄婉悲怆。
3.倜傥有丈夫气,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不同于一般婉约词。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诚斋体”诗,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奇特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滑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风格,开创了新的诗风。
诚斋体的风格则主要体现在杨万里的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其风格特征为活泼自然、饶有情趣;诗人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主要以通俗明快的语言和丰富奇特的想象去描写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同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如杨万里的《小池》。
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近,而且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所以被视为同一诗派。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江湖诗派 1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成为江湖谒客。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观点出自其《词论》一文。
《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关于论词的文章,其中追朔了词的发展,兴起直至对词坛宿将的批评,其中提出的“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在考查了数百年词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词之文体和题材及主题之规定性的一个鲜明判断,其中提出了词的见解和要求,包括词的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等特征。
李清照词论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
“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继承了苏门论词“自是一家”说的菁华,在其所著《词论》提出新的词学观点。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词论》)据陈其美《李清照年谱》载,李清照的《词论》创作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是时,苏轼以诗为词引起了词坛的争论,人们开始对词的体性、功用、特性等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晁补之、张耒、李之仪、陈师道都对这些问题发表了看法,李清照把前人有关诗词之别的朦胧的经验感受和零星见解,上升为明确的理性认识和较为系统的本色理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内涵第一,形式的严声律李清照先将词体溯源到乐府声诗,以李八郎的故事来说明词跟歌唱的密切关系,后又肯定柳永的协音律,批评晏欧苏等人之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进而提出词应分五音,分五声,分六律,分清浊轻重。
可见李清照将协律视为诗词首要区别,将协律视为词的最基本的特色之一,而且对词应协律的要求,有着一整套严格具体或是细致入微的衡量标准。
第二,内容的主情致李清照没有阐述情致的内涵,但他标举秦观为主情致的代表。
秦词是“情韵兼胜”(《四库提要·淮海词提要》),“多婉约”(张刻《淮海词》),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周济《宋四家词选》),“他的词的情致,不但表现在直抒胸臆的抒情形态上,如‘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虞美人》),还表现在虽直抒胸膛而委婉曲折,刘熙载所谓‘寄直于曲’(《艺概·词概》)”,“少游纯以温婉和平之音,荡人心魄,与屯田,东坡之使气者又不同也。
”可以推知李清照所言情致,指柔情离怀、男女恋情的内容。
第三,风格的尚文雅李清照肯定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但“词语尘下”,格调低俗。
与文雅同属风格范畴的,还有要浑成,讲究意象的完整和全篇的整体美,李清照批评张先、宋祁等人的词“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还要尚故实,但用故实要妥当圆通,李清照指出秦观少故实,黄庭坚有故实,但多疵病。
还要用铺叙,叙事委婉。
综上所述,李清照“别是一家”论就是要求词形式上严守律,内容上主情致,风格上尚文雅,以达到严守诗词之别,维护词的本色的目的。
贡献李清照词论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功不可没。
苏轼“自是一家”论和豪放词的出现掀起了词坛论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苏轼打破声律是否可取,二是用词抒写豪情壮志的得失,三是词的风格是豪放壮美,还是婉约优美。
李清照投身到这场论争中,对这三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词是伴随燕乐的流行而形成的,作家按谱填词,歌伎依谱唱词,声律可谓词的第一生命。
李清照认为词应遵守声律,而苏轼认为不协音律的做法不对,无疑是基于时人对于词合乐、应歌的现实需要,而且李清照以“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的具体要求,把人们关于词应合乎音律的认识明确化、理论化,为在文体形式上分清词与诗的差异提供标准,以此来维护词的本色。
其次,燕乐的俗艳和歌妓在词的创作和传播中的作用使词宜于表达一种深隐幽微的情思,因而李清照的主情致符合词体的实际,苏轼用词抒写豪情壮志只是一种尝试,要非正体。
词有词的特色,不必非要向诗看齐,“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翻相得益彰,岂不更好。
第三,同样是燕乐的俗艳和歌妓在词的创作和传播中的作用使词形成了委婉曲折的婉约风格,李清照通过对北宋词坛名家的批评,明确的提出了词应“尚文雅”、“铺叙”、“典重”、“故实”等一系列审美标准,这对传统词风既是一种有力的维护,也是一种可行的指引。
严守声律是着眼于形式,主情致是着眼于内容,“尚文雅”、“铺叙”、“典重”、“故实”等是着眼于风格手法,李清照词论全面的论述了词的本色,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
李清照所提出的这些审美标准,不论是对后人认识、掌握传统词风的艺术特征,还是进行填词的艺术创造实践,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4评价“别是一家”说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有得有失:首先,维护词学传统,严格诗词界限,有益于发扬词的本体精神与美学风格,但排斥晏、欧、苏词,因而表现出“尊体派”之片面于保守;其次,严守音律,维护了词的音乐特质,但要求“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等等,她是以此作为“别是一家”的佐证,但要求太苛,连她自己的几首名作亦难以遵从。
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以史带论的词学论文。
它在研究了北宋词的形式与特点,评析了词坛名家创作倾向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此论一出,立即受到广泛注意,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毁誉褒贬,意见难以统一。
近年来,对这篇文章的研究仍在继续,或辨其真伪,或考其本事,或评其理论得失,或析其观点正误,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这些探索都是十分有益的,不仅加深了对《词论》本身的理解,也促进了对整个词学理论的探讨。
但是应该看到,这篇文章在词学史上的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它所体现的主题观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意义。
本文将从这个方面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对于《词论》所体现的主体观念,前人已略有提及。
夏承焘先生认为: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要求保持它的传统风格—这就是前人所谓‘尊体’”。
(《评李清照<词论>—读史札记之一》)应该说,“尊体”确是《词论》作者所体现的主体观念,词“别是一家”就是这个观念的产物。
联系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把它放在北宋词坛的具体背景上进行考察,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词到李清照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词从内容到形式,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从词体方面看已由唐五代的小令发展到长调慢词;从词的表现手法看,也由单薄的抒情发展到以铺叙展衍为能事的叙事、状物、抒情的结合;词的内容也从多倚红偎翠,开始发展为表现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
可以说李清照所处的词坛,已开一代之盛,新声竞繁,众体大备,名家辈出,出现了多种艺术风格纷呈的局面;有的以铺叙明白见长;有的以抒怀旷达取胜;有的以婉约清丽为主;有的因富丽精工见称。
李清照所面对的词苑,就是这样一片奇花异葩的艺术现实。
对于这种局面,应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每一个词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创作主张及审美要求,从理论上作出反应。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正是从推崇词体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词学理论发展的结果。
理论与实践如影随形,词的创作实践必然产生词学理论。
尽管李清照以前的词坛,对词学理论的系统论述尚不多见,但只要把有关词集的序跋,词人的通信,以及散见于词人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稍加梳理,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到李清照时,人们对词体的认识正在由卑渐尊,对词体的要求正在由俗趋雅。
我国文学的传统样式是文人的诗文。
以民歌为主体的“诗三百”,经儒家阐释和推崇之后,才被尊为经典。
而晚出的词,则被视为“小道”、“末造”、“旁行”。
词被视为卑体,这是李清照以前词坛的传统观点。
这固然与词起源于“胡夷里巷”流行于青楼酒馆有关,也与在理学影响下宋代文人崇古重道的时代背景相关联。
词在当时备受轻视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它表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反映在对词的称谓上。
有的称词为“曲子”,如王灼谓:“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渐兴”(《碧鸡漫志》);又如柳永驳晏殊的责难时说:“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宋·张舜民《画墁录》),从侧面反映了曲子不登大雅之堂。
“曲子”之称,始于五代,宋人仍沿旧说,说明他们对这一观念的承袭。
有的称词为“小词”,如王安石读晏殊词,笑曰:“为宰相而做小词可乎?”(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五)有的称词为“诗余”,而且名于书,宋人词集有不少以“诗余”为称。
这表示了以词为诗之余的看法。
其次,在词的创作上也大都不及写诗作文认真。
对于填词的目的,多认为是娱宾遣兴,自愉娱人。
如欧阳修《采桑子》(西湖念语)小序说:“因翻旧阙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技,聊佐清欢。
”晏几道序《小山词》曰:“试读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
这种佐欢娱人的传统是与《花间集》一脉相承的,“花间”词人多是以婉丽绮迷的笔触,作词以佐酒宴歌席之欢。
《花间集·序》云:“则有绮筵工资,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芊芊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北宋词坛。
可以说,词在北宋文坛是作为与载道之文、言志之诗鼎足而三的抒情手段存在的,而这时所抒之情又多是男欢女爱、佐欢闲适的情。
直到苏轼、辛弃疾,词的抒情才更侧重于家国之愤、经济之怀。
再次,在题材上,由于对词的轻视,所以用以入词的题材也多是风月之事,男女之情,遂形成词为“艳科”的传统看法。
文人在诗文中不敢写、不屑写的东西便全部涌入到词的这块阵地上。
那些写起诗来板着面孔、一本正经的人,写起词来也尽塞进些花前月下的私情喁语。
如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写文是“正人君子”,作诗是“迁客骚人”,填词则是个“多情种子”。
他把在诗文中不能写的夫妻绣房的戏言、闺中调笑写入词中,以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南歌子》)就总体来看,宋人多是严肃为诗文,戏谑作小词的。
如胡寅《题酒边词》描写作者写词,往往是是即兴而作,“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
”正因为这种创作态度,就使词的内容变得软媚侧艳,甚至黄色下流。
这又引起了连锁反应,增长了人们对词体的轻视,甚至认为正经文人是不能作词的,柳永就因好写“淫冶讴歌之曲”,而被仁宗黜退。
钱惟演“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欲阅小词。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词只能在厕所中读,可见当时人们轻贱词体之一斑。
略览李清照以前的词学理论,因词为“艳科”而蔑视词体的看法是相当普遍和顽固的。
但是,文学理论来源于创作实践,文学创作发展了,文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
随着宋代词作的繁荣,词逐渐成为一代之盛,艺术风格多彩缤纷,词作内容的含量也在增大,它不但被用来写艳情,也广泛地被用来抒豪情,在某种意义上,词也兼有正统诗文言志的功能。
特别是苏轼作为一代词人之雄登上词坛后,词在他的笔下发出了奇光异彩,遂成了“一代之文学”,人们对词体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词体有了渐尊的趋势。
这种推崇词体的趋势在理论上的表现最早见于苏轼及其门人的词序词评中。
他们提出要打通诗词的界限,移词就诗,承认词与正统的诗应占有同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