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辅助自适应牵伸康复装置对脑卒中后前臂肌群功能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61.47 KB
- 文档页数:3
国家开放大学智慧树知到“形考”《老年康复训练照护》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有关糖尿病康复治疗原理,不正确的说法是()。
A.改善糖和脂肪代谢B.改善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功能C.控制饮食D.改善心理状态2.简述老年康复护理的要点。
3.请简述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
4.为预防跌倒,应如何注意扶手问题?5.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说法错误的是()。
A.腹肌训练是在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训练B.吹蜡烛是吸气训练C.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呼吸肌耐力,缓解呼吸困难症状D.吸气训练方法是采用口径可以调节的呼气管在患者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将吸气阻力增大,以增加吸气肌耐力6.请简述平衡功能的分类。
7.人的骨骼发育随年龄增长骨质含量将发生变化。
第三阶段衰退期的年龄应该是在()。
A.30至40岁之间B.20岁至30岁之间C.40岁之后D.60岁之后8.关节活动度的检查方法包括()。
A.通用量角器法B.以上三项都是C.距离法D.方盘量角器法9.大便失禁的照护要点。
10.反复静脉穿刺直接使血管壁受到损伤,其损伤性质属于()。
A.化学性损伤B.机械性损伤C.物理性损伤D.感染性损伤11.男性,65岁,从4楼坠落2小时,神志不清,生命体征平衡,自述胸背部疼痛,双下肢不能活动。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脊髓损伤B.肋骨骨折C.腹部损伤D.骨盆损伤12.患者不能自主咳痰,痰液堵塞呼吸道,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A.吸引器吸痰B.多次拍背C.体位的调整D.顺位引流13.请简述拍背排痰的照护要点。
14.压疮如何观察?15.下列关于脑卒中患者翻身训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向健侧翻身时,健腿可插入患腿下方B.尽早期开始C.协助翻身时护理人员主要帮助患者转动骨盆或肩胛D.翻身时,患者双手交叉,健侧拇指置于患侧拇指之上第2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属于三级预防范畴的是()。
A.限制烟酒B.提供假肢C.预防接种D.早发现2.某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65分,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
机械辅助技术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辅助技术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这项技术以机械设备为基础,结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知识,通过改善残疾人的功能和生活质量,为他们带来新的希望和机会。
本文将探讨几种机械辅助技术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包括康复机器人、义肢与假肢、助听器和助视器。
一、康复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协助残疾人进行运动康复的机械装置。
它可以通过感应器感知残疾人的动作,然后根据其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来说,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肌肉锻炼和关节活动,恢复或增加他们的运动能力。
此外,康复机器人还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场景,帮助康复者重新学习和训练失去的功能。
例如,康复机器人可以用于帮助中风患者恢复手部功能。
手部机械辅助设备可以通过电极传送信号刺激患者的神经,从而帮助其恢复手部的灵活度和精确性。
此外,康复机器人还可以帮助截肢患者恢复下肢功能,通过模拟步行动作,帮助他们学会使用义肢并逐步恢复行走能力。
二、义肢与假肢义肢与假肢是指通过机械装置替代残缺或缺失的肢体。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失去肢体功能的残疾人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能力。
义肢与假肢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可以根据残疾人的具体需求和肢体位置定制出个性化的产品。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的义肢与假肢不仅可以恢复失去的基本功能,还可以模拟自然肢体的外观和触感。
一些高级义肢甚至配备了神经传感器,可以接收大脑信号并实现精确的肢体控制。
这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好的康复和融入社会的机会。
三、助听器助听器是一种可以增强听力的电子设备。
它可以帮助聋哑人和有听力损失的残疾人恢复或改善听力功能,提高他们在交流和社交活动中的参与度。
助听器通过放大声音和滤除噪音,使残疾人能够更清晰地听到周围的声音。
助听器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这一设备越来越小巧轻便,几乎可以无感地嵌入耳朵中。
一些更高级的助听器甚至具备降噪和语音识别功能,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进行自动调节,提高听力体验。
康复沙龙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恢复影响张丽娜潘学娟周秀珍金晓琳王阿姣(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脑卒中作为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即使在得到及时救治后,仍易导致患者偏瘫㊂为了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率,研究提出康复沙龙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治疗方法,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了验证㊂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康复沙龙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治疗后,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㊁生活能力㊁神经功能障碍和心理弹性评分分别改善了约116%㊁150.3%㊁55.3%和40.1%,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康复训练㊂上述结果表明,康复沙龙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障碍㊁认知障碍和心理负面状态,尤其是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对脑卒中患者肢体障碍的改善效果卓越㊂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沙龙;神经肌肉电刺激仪T h e E f f e c t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S a l o n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N e u r o m u s c u l a r E l e c t r i c a l S t i m u l a t i o n T h e r a p yo n t h e R e c o v e r y o f L o w e r L i m b F u n c t i o n i n S t r o k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H e m i p l e g i aZ h a n g L i n a,P a n X u e j u a n,Z H o u X i u z h e n,J i n X i a o l i n,W a n g A j i a o(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r o s u r g e r y,T h e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X i n j i a n g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W u l u m u q i X i n j i a n g830000,C h i n a)ʌA b s t r a c tɔS t r o k e a s t h e s e c o n d d e a d l i e s t d i s e a s e g l o b a l l y,c a n s t i l l e a s i l y l e a d t o h e m i p l e g i a e v e n a f t e r t i m e l y t r e a t-m e n t.I n o r d e r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r a t e o f s t r o k e h e m i p l e g i c p a t i e n t s,a t r e a t m e n t m e t h o d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s a l o n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n e u r o m u s c u l a r e l e c t r i c a l s t i m u l a t o r w a s p r o p o s e d,a n d i t s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w a s v e r i f i e d.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w i t h a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s a l o n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a n e u r o m u s c u l a r e l e c t r i-c a l s t i m u l a t o r,t h e p a t i e n t's l i m b m o v e m e n t a b i l i t y,l i f e a b i l i t y,n e u r o l o g i c a l d y s f u n c t i o n,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 e s i l i e n c e s c o r e i m p r o v e d b y a b o u t116%㊁150.3%㊁55.3%a n d40.1%,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 t h e d e g r e e o f i m p r o v e m e n t w a s b e t-t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t r a i n i n g.T h e a b o v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s a l o n s a n d n e u r o m u s c u l a r e l e c t r i c a l s t i m u l a t o r s c a n e f f e c t i v e l y i m p r o v e t h e l i m b d i s o r d e r s,c o g n i t i v e i m p a i r m e n t,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n e g a t i v e s t a t e s o f s t r o k e h e m i p l e g i c p a t i e n t s,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n e u r o m u s c u l a r e l e c t r i c a l s t i m u l a t o r h a s e x c e l l e n t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s o n l i m b d i s o r d e r s i n s t r o k e p a t i e n t s.ʌK e y w o r d sɔS t r o k e;H e m i p l e g i a;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S a l o n;N e u r o m u s c u l a r e l e c t r i c a l s t i m u l a t i o n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 D O I:10.11967/20242202161引言脑卒中的发病原因通常为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从而导致血液循环功能受损或脑组织损伤,通常为急性发病[1-2]㊂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故大多数患者均存在运动障碍㊁言语障碍㊁吞咽障碍或语言反应迟缓等问题,且上述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3]㊂同时,脑卒中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和易过度解读疾病带来的伤害,导致患者易产生极端想法,即过度医疗或自我放弃,因此,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4]㊂为了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研究提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康复沙龙和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希望通过该治疗方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增强其治疗信心㊂2康复沙龙及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对脑卒中偏瘫恢复的影响2.1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及康复沙龙脑卒中亦作者简介:张丽娜(1983-05)女,汉,辽宁沈阳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护理;毕业院校:国家开放大学;电子邮箱: 153031024@q q.c o m课题:康复沙龙对脑出血患者术后运动功能㊁心理弹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编号:X J D X1711-2208称中风,具有发病率㊁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尤其在脑出血术后,往往会遗留运动㊁平衡等躯体功能障碍,故需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以提高其预后效果及生活质量㊂神经肌肉电刺激仪作为一种恢复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的仪器,可通过产生的电流促使瘫痪或麻痹的肌肉产生收缩,有效缓解神经细胞去极化或固定期间的肌肉萎缩㊂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包括功能性电刺激和经皮神经电刺激,一般在功能性任务期间被用于激活肌肉,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5-6]㊂但由于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要求目标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必须完整,因此往往仅使用于脑卒中㊁脊髓损伤等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患者[7]㊂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电路组成如图1所示㊂图1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电路组成由图1可知,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电路由电源供给电路㊁调制脉冲电路㊁振荡电路㊁功放电路㊁控制电路和输出电路组成,分为单通道和双通道两种类型㊂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对肌肉的外周效应即提高肌肉的收缩力㊁抗疲劳能力㊁减少水肿,以增加肌肉质量;当肌肉收缩时,充血脉动反应就会增强,促使皮肤血管舒张,以达到防止肌肉萎缩的目的㊂术后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障碍和认知障碍等因素,往往会出现焦虑㊁抑郁等心理问题㊂因此,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实时干预,有助于调整其心态,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㊂康复沙龙作为一种集体培训指导干预手段,可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教育,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督促患者完成功能锻炼项目[8]㊂在康复沙龙中,每一个成员不仅是被辅导者和受益者,也是沙龙中的辅导者㊂通过康复患者的现身说法,让未康复患者看到完成治疗后病友的生活状态,增强其意志,坚定其治疗信心㊂2.2实验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中风患者㊂纳入标准:(1)确诊为脑卒中;(2)发病时间小于72h;(3)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㊂排除标准:(1)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2)有其他类型的活动性出血倾向;(3)并发颅内感染㊁颅内肿瘤及颅内出血;(4)有精神疾病㊁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5)听力障碍㊁语言障碍㊂按随机表数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㊂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本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批准㊂实验方法: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疗程为3个月㊂实验组除常规康复训练外,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仪㊂在康复训练结束后,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干预,实验组采用康复沙龙干预:每月分别组织一次由医生指导患者进行的康复训练㊁心理知识讲座;每月进行两次茶话会或座谈会形式的会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脑出血康复训练㊁脑出血病因㊁预防㊁治疗和康复的知识的科普㊂每周组织一次集中康复操,每次锻炼完毕后,对锻炼进度及效果进行评估㊂每周五下午14:00进行同伴支持教育,由5人或6人组成同伴支持互助小组㊂3实验结果为了研究康复沙龙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效果,设计了上述实验㊂在接受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能力㊁生活能力㊁认知功能和心理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应用范围及效果见表1㊂表1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应用范围及效果疾病类型例数治疗次数电极位置脉冲强度治愈率(%)脑梗死3015四肢强89.7面瘫1510相关穴位中97.6神经衰弱6010相关穴位弱92.4呼吸困难3520膈神经中71.8哮喘3030膈神经中80.6软组织损伤4015压痛点弱90.2骨质增生6030压痛点弱86.6肩周炎6530压痛点弱88.5高血压1515相关穴位弱49.3由表1可知,神经电刺激仪对脑梗死㊁面瘫㊁神经衰弱㊁呼吸困难㊁哮喘等疾病均有治疗效果,其中面瘫的治愈率最高,约为97.6%;高血压的治愈效果一般,治愈率仅为49.3%㊂可见,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治疗范围广㊁效果好㊂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诱发屈肘动作的结果见表2㊂表2 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诱发屈肘动作的角度(x ʃs ,ʎ)实验人员n M PwM Pn C Pw C P150.8ʃ2.550.7ʃ1.550.8ʃ2.150.1ʃ3.1249.8ʃ0.949.9ʃ2.850.4ʃ2.449.5ʃ2.7350.2ʃ2.848.1ʃ2.749.9ʃ3.148.6ʃ2.7449.8ʃ1.449.1ʃ1.350.3ʃ2.550.2ʃ2.5551.2ʃ3.850.3ʃ2.751.2ʃ2.750.5ʃ2.3648.3ʃ4.249.2ʃ2.748.8ʃ2.949.6ʃ3.1751.4ʃ5.750.9ʃ2.151.2ʃ1.851.3ʃ3.7 由表2可知,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可有效刺激肌肉收缩㊂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能力评分,见图2㊂ 由图2(a)可知,实验组治疗前运动能力得分最高分为27.6分,最低分为21.7分;治疗后运动能力得分最高分为56.7分,最低分为49.9分㊂由图2(b )可知,对照组治疗前运动得分最高分为26.3分,最低分为21.6分;治疗后运动能力得分最高分为46.5分,最低分为41.8分;实验组肢体运动能力得分高于传统康复方法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可见,康复沙龙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较传统康复方法对中风患者肢体恢复的效果更优秀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评分见图3㊂图2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能力图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由图3(a )可知,实验组治疗前的生活能力得分最高分为37.1分,最低分为30.7分;治疗后的生活能力得分最高分为90.4分,最低分为81.8分㊂由图3(b )可知,对照组治疗前的生活得分最高分为37.4分,最低分为32.6分;治疗后的生活能力得分最高分为79.7分,最低分为73.8分;实验组生活能力得分高于传统康复方法11.7%(P<0.05)㊂上述结果表明,康复沙龙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较传统康复方法对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效果更好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见图4㊂图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障碍评分由图4可知,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最高分为27.5,最低分为23.8;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最高分为18.4,最低分为15.8㊂实验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最高分为27.3,最低分为24.4;治疗后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最高分为13.1,最低分为10.3;相较于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的患者,实验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下降了33.7%(P<0.05)㊂可见,相较于常规康复训练,康复沙龙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治疗方法能更有效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㊂两组心理弹性情况见图5㊂图5 两组心理弹性情况由图5(a )㊁(b )可知,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坚强与乐观㊁毅力与控制㊁镇定与执着㊁精神力量五个维度的评分分别提高了约21.3%㊁11.0%㊁35.8%㊁27.4%和26.7%,心理弹性的总分提高了约22.0%㊂由图5(c )㊁(d)可知,实验组治疗前后五个心理维度的评分分别提高了41.8%㊁39.2%㊁54.1%㊁32.6%和44.4%左右,心理弹性总分提高了约40.1%㊂可知,康复沙龙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对中风患者的心理弹性的恢复效果明显,其心理弹性评分较传统方法提高了18.1%㊂4 结论脑卒中作为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患者发病后往往会产生肢体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㊂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提出了基于康复沙龙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治疗方法,并将其与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相比较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康复沙龙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实验中,实验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评分分别提高了116%和150.3%,均优于对照组㊂在对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的评价中,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改善了33.1%和13.8%,实验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改善了55.3%和26.4%㊂综上所述,康复沙龙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优秀,尤其对伴有肢体障碍患者的治愈率较高㊂参考文献[1]钱贞,卢同波,何俊,等.精准化运动处方对脑卒中患者心肺适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0):2468-2474.[2]陈春燕,袁华,惠楠,等.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侧忽略及视觉电生理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20,31(17):2187-2190.[3]王一.早期强化步行训练用于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临床效果[J ].中国伤残医学,2021,29(17):49-50.[4]赵雅娴,唐芷晴,孙新亭,等.不同强度穿戴式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29(5):497-503.[5]K a r a m a n E ,K a p l a n E ,K o l u s a r A.T h e e f f e c t o f n e u r o m u s -c u l a r e l e c t r i c a l s t i m u l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o n s t r e s s u r i n a r y in c o n t i -n e n c e r e c u r r e n c e :A r a n d o m i z e d p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J ].E a s t e r n J o u r n a l o f M e d i c i n e ,2020,25(4):506-512.[6]薛金伟,陈汉声,王华伟,等.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肘管综合征术后尺神经恢复的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21,25(3):351-353.[7]王敏星,陈威,肖桂花.中药渗透热疗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肩痛症效果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9):184-187.[8]罗芳,纪勤,王磊,等.康复沙龙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清理术预后的影响[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9(2):211-214.。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运动疗法期终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运动治疗技术属于哪一康复治疗畴〔〕A物理治疗B作业治疗C言语治疗D心理治疗E康复工程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实施治疗方法的原如此是〔〕A.因人而异B循序渐进C持之以恒D主动参与E全面锻炼3.运动的潜在危险不包括〔〕A运动损伤B诱发心脑血管事件C消耗体力D脏器功能过负荷E脏器功能衰竭4.运用各种促进技术控制异常运动并按照运动发育顺序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称为〔〕A.Bobath技术 B.Rood技术 C.Brunnstrom技术D本体感觉促进技术5.如下哪项运动方式不属于关节的生理运动〔〕6.关节松动术的摆动手法要求关节的活动围至少在正常的〔〕A.60%B.40%C.70%D.80%E.50%7.如下哪项松动手法可增加肩关节外展活动度〔〕8.关节松动术手法操作前的评估容是〔〕9.关节的辅助结构不包括〔〕10.以下哪一种方法不是肩关节的被动运动方法〔〕11.膝关节的屈伸围是〔〕°~130°°~150°°~180°°~130°°~150°12.上楼梯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形式是〔〕13.那种肌肉收缩形式产生的肌力最大〔〕14.以下哪项不是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15.如下不是肌肉牵伸适应症的是〔〕A.软组织痉挛、粘连和瘢痕形成B.肌肉、结缔组织和皮肤缩短C.预防肌肉骨骼损伤D.关节或关节周围组织炎症E.由于固定、制动、费用造成的肌力减弱和相应组织短缩等结构畸形16.牵伸的须知事项中,应该〔〕A.防止过度牵伸,防止过度牵伸肌力较弱的肌肉,让患者取任意体位B.防止过度牵伸,防止过度牵伸肌力较弱的肌肉,防止挤压关节C.防止牵伸水肿组织,防止挤压关节D. 防止过度牵伸,防止牵伸水肿组织,防止过度牵伸肌力较弱的肌肉,防止挤压关节,告知患者哦放松被牵伸关节E.防止过度牵伸肌力较弱的肌肉,让患者取任意体位,防止挤压关节17.有关徒手被动牵伸髋部肌肉,如下说确的是〔〕A.牵伸臀大肌,能增加伸髋时的功能B.患者体位:俯卧位,下肢稍伸髋屈膝C.牵伸臀大肌,能增加屈膝时的伸髋D.牵伸髂腰肌,能增加屈膝时的伸髋E.牵伸腘绳肌,能增加伸膝时的屈髋18.能作为颈椎机械牵引前尝试性牵引的是〔〕19.在颈椎牵引中椎间隙增大值最大节段通常为〔〕20.颈椎座位重锤牵引的牵引重量约相当于正常成年人体重的〔〕A.50%B.40%C.30%D.20%E.10%21.可以解决人工复位的腰椎牵引方法是〔〕22.以下哪个部位是调节平衡功能最重要的中枢〔〕23.以下哪种是小脑损伤后的步态〔〕24. .以下哪个部位是调节平功协调能最重要的中枢〔〕25.关于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以下表示错误的答案是〔〕C.协调训练侧重动作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D.平衡训练以粗大动作、整体动作训练为主E.协调训练以肢体远端关节的精细动作、多关节共同运动的控制为主26.下面哪类疾病不能做有氧运动〔〕27.有氧运动的治疗作用不包括〔〕28.冠心病患者在运动中出现气急、头晕症状时,应采取〔〕29.有氧运动的主要目的是〔〕30.关于呼吸训练的说法错误的答案是〔〕A.呼吸运动在一定程度可随意调节,因此可以进展主动训练B.呼吸运动中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因胸廓和弹性回缩被动完成的,因此只需要训练吸气肌C.通过呼吸运动可改善胸腹腔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肺部支气管炎症的吸收与肺组织的修复E.辅助呼吸肌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呼吸运动深度,但当使用不当时,作用可互相抵消,增加无效耗氧量,加重呼吸困难症状。
物理治疗(人卫)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物理因子治疗的主要治疗作用不包括A、提高耐力B、软化瘢痕C、消炎D、镇痛E、抗菌正确答案:A2、核心稳定性的作用不包括A、稳定脊柱并保证力量的有效传导B、直接提高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和绝对力量C、激发深层肌肉的本体感受性反射活动D、提升躯干稳定性E、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正确答案:B3、颈椎牵引的适应证A、椎动脉硬化、心肌梗死恢复期B、颈椎及邻近组织的肿瘤C、儿童的颈3、4自发性半脱位D、颈椎关节功能紊乱E、颈椎及邻近组织的结核正确答案:D4、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不包括A、肌肉的长度B、神经支配能力C、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比例D、肌肉收缩方式和收缩速度E、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的大小正确答案:A5、产热比较均匀的疗法是()A、蜡疗B、红外线C、热敷D、水疗E、超短波正确答案:E6、水疗通过水的喷雾、冲洗、摩擦、涡流等碰撞身体表面产生A、热敷效应B、机械效应C、化学效应D、温度刺激作用E、冷敷效应正确答案:B7、生物反馈仪是A、一种仪器B、一种单纯治疗仪C、一种学习和训练工具D、一种电子仪器E、一种工具正确答案:C8、冲击波疗法目前被应用于治疗的疾病是A、促进骨折愈合B、减轻骨质疏松C、减轻软组织疾病的疼痛D、减轻肢体痉挛E、以上全部都是正确答案:E9、关于疼痛肩的诱因,说法错误的是()A、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时用力外展时做外旋的训练B、肩关节长时间受压迫C、拉拽患者上肢去变换患者的体位D、软瘫臂因地心引力作用下垂E、盂肱关节处于完全不稳定状态正确答案:A10、通过重量牵引对患者患处进行持续牵引属于A、自我牵伸B、手法牵引C、间歇牵引D、持续牵引E、机械牵引正确答案:E11、水疗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不包括A、增加血液中的营养含量B、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含量C、减轻血液中的毒素含量D、长时间的冷敷动脉干,使其远端的动脉床扩张E、增加或减少器官或躯体局部,如肢端的血流量正确答案:D12、紫外线红斑反应的潜伏期是A、1~2小时B、2~4小时C、8~10小时D、6~8小时E、4~6小时正确答案:E13、患者,女性,26岁。
物理治疗学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机器人辅助跑台训练时,跑台速度一般不超过( )A、3.5km/hB、4.5km/hC、3.0km/hD、4.0km/hE、2.5km/h正确答案:A2、皮肤电生物反馈用来治疗哪种疾病( )A、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疾病B、调节情绪C、调节周围血管张力D、促进汗液分泌E、调节血压正确答案:A3、达到牵引治疗目的是()A、牵拉神经B、牵拉关节C、牵拉皮肤D、牵拉韧带E、牵拉肌肉正确答案:B4、红外线疗法照射局部皮肤,辐射器垂直于照射部位上方的最佳距离是( )A、60~90cmB、30~60cmC、10~30cmD、5~30cmE、90~100cm正确答案:B5、髋关节过分内收屈曲为( )A、痉挛性截瘫步态B、偏瘫步态C、膝过伸步态D、剪刀步态E、共济失调步态正确答案:D6、呼吸肌训练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描述是()A、选择放松体位B、训练时避免情绪紧张C、避免过分减慢呼吸频率D、每次训练般为10~25分钟E、每次训练一般为5~10分钟正确答案:D7、对严重屈肌痉挛的脑瘫患儿需避免的体位是()A、仰卧位B、侧卧位C、俯卧位D、站位E、w式坐位正确答案:E8、在石蜡具有的特性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导热系数小B、可塑性好C、粘滞性好D、热容量大E、储热性能能差正确答案:E9、下列不是肌肉牵伸禁忌证的是()A、新发生的骨折、肌肉和韧带损伤B、老年患者严重的骨质疏松症C、关节活动或肌肉被拉长时疼痛剧烈D、体育运动后产生的肌肉酸痛E、神经损伤或者神经吻合术后1个月正确答案:D10、临床常用超声波治疗剂量为()A、0.01~0.001W/cm2B、100~1000W/cm2C、1.2~5.0W/cm2D、0.1~2.5W/cm2E、20W/cm2正确答案:D11、位置较深的骨不连多采用( )式冲击波治疗机A、液压B、气压弹道C、压力D、发散E、聚焦正确答案:E12、关于肩部肌肉的牵伸,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在被动牵伸肩部肌肉时,必须固定肩胛骨B、牵伸方法包括徒手被动牵伸和自我牵伸C、参与肩关节各个方向运动的肌群只有少数附着在肩胛骨上D、固定肩胛骨是指保持肩胛骨在没有外展、外旋的位置上E、最容易引起紧张或挛缩的肌肉是限制肩关节全范围前屈、外展、旋转的肌群正确答案:C13、软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不可逆时,采用温热量超短波治疗可能达到怎样的结果( )A、化脓成熟B、炎症加重C、炎症消散D、炎症迁延E、炎症局限正确答案:A14、下列抗阻力运动,不包括()A、被动性抗阻力运动B、等速抗阻力运动C、等长性抗阻力运动D、离心性等张性抗阻力运动E、向心性等张性抗阻力运动正确答案:A15、给患者运动感觉输人的技术是A、节律性稳定B、节律性启动C、保持-放松D、动态反转E、反复收缩正确答案:B16、握力差,前臂力较弱者适合选用的助行器为()A、手杖B、三脚拐C、T型单足手杖D、四脚拐E、前臂拐正确答案:E17、下列不是腰椎牵引适应证的是()A、腰椎结核B、腰椎小关节紊乱C、腰椎退行性疾患D、腰椎管狭窄症E、腰椎间盘突出症正确答案:A18、对于主动-助力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有外力帮助,患者主动用力完成的运动或动作B、其目地主要是增加被动关节活动度C、助力可由治疗师、器械等提供,患者不能参与D、适用于肌力3级以上的患者E、是主动运动的形式正确答案:A19、对持续被动运动叙述不正确的是()A、英文缩写是CPMB、主要用于防治制动引起的关节李缩C、促进关节软骨和韧带、肌腱的修复D、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消除肿胀、疼痛等症状E、早期和后期应用此种运动形式其目的都是相同的正确答案:E20、下列具有改善腰椎屈伸活动的松动手法有()A、侧方推棘突B、垂直按压棘突C、垂直按压横突D、旋转摆动E、一般松动正确答案:B21、下列关于冷疗法的治疗作用,错误的是A、冷冻有破坏作用B、喷射法可用于头面部,不会造成眼、鼻、呼吸道的损伤C、临床上利用冷冻粘连作用D、冷冻损伤后,还产生冷冻免疫反应E、可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正确答案:A22、直流离子导入电疗法的适应证不包括()A、急性湿疹B、瘢痕增生C、慢性溃疡D、静脉血栓E、神经炎、神经痛正确答案:A23、超声波是以0.8~3.2MHz频率进行治疗,通常采用直接接触法。
目前,脑卒中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首要致残疾病,且致死率高,我国每年的新发脑卒中患者在250万例及以上,且大部分患者均会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卒中后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特别是步行障碍,是脑卒中致残的一种重要因素[1]。
目前主要通过传统神经促通技术为基础的康复疗法来进行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2]。
其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传统的训练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将会导致康复治疗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从而加重康复治疗师的负担;且恢复情况也主要依靠康复治疗师的主观判断,没有客观性的定量评估方法,因此会对患者的精准训练产生影响;治疗师的主观经验也会一定程度限制有效的康复效果评估。
近些年来,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A3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及评估系统)成为了一种新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其不仅可以降低康复治疗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增强康复治疗效果,促进功能恢复[3-4]。
因此,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研究,以期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罗玲华黄丽钦陈健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南昌330008[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结果两组治疗前BBS、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物理治疗学:是研究如何通过各种类型的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于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一种专门学科,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构成、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疗师特别是国内目前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物理治疗师:是指实施物理治疗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新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既不属于医生的范畴,也不属于护士的范畴。
它和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等同属于医学相关类的专业人才。
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器械力)的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的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要借助于外力的帮助来完成。
外力可以来自于机械(如滑轮、悬吊等),也可以来自于健侧肢体或他人的帮助。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部的阻力才能完成动作,又称为负重运动。
阻力可以来自于器械或手力,多用于肌肉的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
悬吊练习:利用挂钩,绳索和吊带组合将拟活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使其在去除肢体重力的前提下主动运动,类似于钟摆样运动。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
外力可以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治疗人员实施,也可以是自己完成的被动运动。
运动再学习疗法: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脑损伤后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为理论依据。
认为实现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活动,练习的越多功能重组就越有效,特别是早期练习相关的运动。
而缺少练习则可能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经突触。
MRP主张通过多种反馈(视、听、皮肤、体位、手的引导)来强化训练效果,充分利用反馈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屈伸运动:关节沿冠状轴运动,导致相关的两骨互相接近角度减少时为屈曲,反之为伸。
内收、外展运动:关节沿矢状轴运动导致骨向正中线移动为内收,相反方向则为外展。
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摘要:中风的特点是发病率、死亡率和残疾率很高。
据报告约85%的中风患者都具有上肢功能障碍。
中风病人的功能障碍包括上肢、手和手指的行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给病人、他们的家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临床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不理想。
特别是上肢和手臂的康复面临巨大挑战。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康复研究的深入,研发了一些新的康复技术,这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影响。
本文概述了功能性残疾上肢和下肢康复治疗中风患者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研究进展中风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急性脑损伤引起的神经疾病,一般分为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和出血性脑血管意外。
前者主要是脑梗塞所致,后者多由颅内出血引起。
中风是世界上第二大致人死亡的常见病,这也是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中国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中风患者的生存率明显的提高。
但是大多数病人都会存在轻微或严重的后遗症。
在积极治疗后有80%的病人仍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
将近三分之一的中风患者在六个月康复后仍有严重的上肢功能障碍,其中大多数表现为局部瘫痪、抽搐、协调不良、肩关节半脱位。
这严重影响了病人日常活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额外负担。
因此,促进中风病人的功能康复已成为临床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总结中风患者上下肢体功能障碍的一般康复治疗,并为临床康复护理和后续研究提供指导。
1运动想象疗法(MIT)MIT是指一个由心理医生指导的患者大脑中犹如电影场景的精神模拟。
但是事实上没有明显的体育活动。
根据诱导想象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视觉运动的想象。
当病人想象自己代表第三视角时,观察自己或他人完成某一目标动作。
另一种动作是想象病人从第一视角表达自己,从而执行指定的身体动作。
这两种动作都是由不同的神经系统驱动所引起的。
相关研究人员指出,视觉运动主要是激活枕骨区域和顶上小叶的活动,而动态运动则更多地与运动相关结构产生更多的活动相关。
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刘燕平;罗佳;杨京辉;马启寿;符卫卫【摘要】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
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佩戴足下垂助行仪。
30 min/次,1次/d,5 d/周,共6周。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L)、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足印分析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步态。
结果治疗前,两组FMA-LL评分、FAC分级、步态参数(步速、步宽、两侧步长差)均无显著性差异(t<0.765, Z=0, P>0.05)。
治疗后,两组FMA评分、FAC分级和步速均有提高,两侧步长差与步宽均减小(t>2.190, Z>3.630, P<0.05);观察组FMA评分、FAC分级、步速及两侧步长差均优于对照组(t>2.030, Z=-2.560, P<0.05),但两组间步宽无显著性差异(t=0.570, P>0.05)。
结论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同步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okomat robotic-assisted gait training combined with drop foot stimulator on gait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Thirty-six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18) and observation group (n=18).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control group accepted Lokomat robotic-assisted gait train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orn drop foot stimulator in addition. The training intensity was 30 minutes every day, five days perweek for 6 weeks. Fugl-Meyer Assessment-Lower Limb (FMA-LL),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FAC) and footprint analysi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motor ability of lower limbs, walking ability and gait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FMA-LL, FAC and gait parameters (walking speed, stride width, stride length difference) before training (t<0.765, Z=0, P>0.05). The scores of FMA-LL, FAC and walking speed improved, and the stride width and stride length difference decreased after training (t>2.190, Z>3.630, P<0.05). After training, the scores of FMA-LL, FAC, walking speed and stride length difference were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2.030, Z=-2.560, P<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ride width between two groups (t=0.570, P>0.05). Conclusion Lokomat robotic-assisted gait training combined with foot drop stimulator could improve the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gait 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he effect might be better than using Lokomat robotic-assisted gait training only.【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6(022)008【总页数】6页(P921-926)【关键词】脑卒中;下肢康复机器人;足下垂助行仪;步行功能【作者】刘燕平;罗佳;杨京辉;马启寿;符卫卫【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福州市350003; 福建省康复产业研究院,福建福州市35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福州市350000;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市310000;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福州市35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福州市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本文著录格式]刘燕平,罗佳,杨京辉,等.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8):921-926.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住院,并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6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情况赵婷【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强刺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3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1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2h/d,每周训练5d,连续6周;强制组和改良组采用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CIMT 6h/d,每周训练5d,连续3周;mCIMT在治疗环境中进行,1h/d,每周3次,其他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不少于2h/d,连续10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第6周、第10周后,3组患者同时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测定上肢的运动模式、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测定上肢的运动速度、Barther指数测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3项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FMA治疗前的评分为(45.3±5.0)(F=1.105,P=0.381),BI评分为(63.1±10.2)(F=0.930,P=0.400),STEF评分为(63.2±8.7)(F=1.842,P=0.167).2周后,CIMT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3.6±5.1)(F=11.663,P=0.000)、BI评分为(77.3±9.5)(F=4.138,P=0.020)、STEF评分为(78.8±4.7)(F=13.892,p=0.000),优于mCIMT组和Bobath组;6周后,Bobath组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6.1±3.8)(F=123.760,P=0.000),STEF 评分为(86.3±5.6)(F=8.371,P=0.001),BI评分为(85.6±6.5)(F=4.372,P=0.016),优于mCIMT组.到10周时,mCIMT和CIMT组FMA评分为(60.0±3.3)和(59.6±4.0)(F=64.286,P=0.000),STEF评分为(89.6±4.6)和(88.6±5.0)(F=63.640,P=0.000),优于Bobath组.10周时,mCIMT组的BI评分为(91.7±3.5)(F=46.772,P=0.000),优于Bobath组和CIMT组.结论与Bobath组技术相比,mCIMr和CIMT有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同时,与其他两种疗法相比,mCIMT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1(009)013【总页数】2页(P120-121)【关键词】卒中;偏瘫;运动疗法;日常生活活动;治疗结果【作者】赵婷【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郑州,4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与传统的神经发育疗法比较(Bobath技术)比较,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1-3]。
基于CPM康复理论的手肘运动康复训练器械设计说明书设计者:谢群,张万军,李建清指导教师:潘慧龙,周伦(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都610031)[摘要]:本产品涉及一种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肘部手术,长期卧床病患进行康复训练的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针对前肢肘关节,腕关节功能康复训练,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CPM康复机器。
该产品突出解决康复器械机械传动和使用单片机和简化传感装置实现系统自动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可移植性,用以提高康复器械的可靠性,实用性,易用性,实现康复机械的智能化。
[关键字]:肘关节;CPM机;单片机控制●技术领域本产品涉及一种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肘部手术,长期卧床病患进行康复训练的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针对前肢肘关节,腕关节功能康复训练,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CPM康复机器。
该产品突出解决康复器械机械传动和使用单片机和简化传感装置实现系统自动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可移植性,用以提高康复器械的可靠性,实用性,易用性,便携性,实现康复机械的智能化。
●研究背景目前,我国每年有120-150万人患中风,其中多半残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多数不可能在医院长期接受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自主锻炼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对于中风病人,对其偏瘫部位进行康复训练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医疗手段,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大大减少残疾的可能性。
[1]另一方面,由于事故,运动意外伤害等引起的肢体受伤病人的临床症状也需要及时的康复训练。
运动康复训练是通过运动刺激,提高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患部运动功能的一个主要康复手段。
目前上述病人的康复训练或康复治疗,主要是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恢复情况,亲自操纵康复训练装置,对病人的肢体施加一定大小的作用力,引导病人进行往复的肢体运动锻炼。
在偏瘫上肢训练中引入机器人技术,其优点在于,机器人不存在疲倦问题,能够满足不同患者对训练强度的要求;实现自动控制,可以客观的记录训练过程中患者患肢的各种运动参数,供医生分析,以评价治疗效果;使用机器人技术,使得远程治疗和集中治疗(一名医生同时为多名患者提供指导)成为可能。
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多种疾病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其中中风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大部分中风患者出现手臂功能障碍。
手臂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自我照顾能力,导致患者陷入长期的失能状态。
因此,手臂功能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目前,手臂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物理治疗和机器人辅助康复治疗两种。
与传统物理治疗相比,机器人辅助康复治疗具有主动干预、重复性强、精确性高等优点,能够为患者提供更系统、更有效的康复训练。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系统控制方案的优化。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建模与仿真:使用系统辨识方法建立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的动态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
2. 固控系统设计:应用反馈控制理论,设计合适的控制器,对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进行控制。
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机器人系统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和分析。
三、研究意义通过优化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的系统控制方案,实现机器人对患者康复训练的有针对性干预、以及细致丰富的数据反馈,可以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质量,这对中风患者的精准干预、康复速度的提升以及康复效果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进行建模与控制器设计,然后进行仿真验证,最后进行实验验证。
五、研究计划1. 第一年(1)研究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的动态模型;(2)设计固控系统,完成控制器设计;(3)完成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2. 第二年(1)进行系统的仿真验证,并对系统进行优化;(2)进行实验验证;(3)完善人机交互界面。
3. 第三年(1)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2)总结研究成果,完成论文撰写。
六、预期成果经过本研究的实验验证,我们将获得一个优化的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控制方案,该方案可以帮助中风患者实现更加精准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和质量。
基金项目:全军保健专项课题(13BJZ01);全军保健专项课题(CWS14BJ44);全军后勤科研计划项目(CSY12J016);全军后勤科研计划项目(CWH17J015)文章编号:1005-619X (2019)04-0341-03DOI 编码:10.13517/j .cnki .ccm.2019.04.002作者单位:11601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倪彦君,唐迪,雄鹰,王天义,张德安,吴昊,崔向红);116024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朱林剑,包海涛)通信作者:唐迪机械辅助自适应牵伸康复装置对脑卒中后前臂肌群功能的影响倪彦君唐迪雄鹰王天义朱林剑张德安包海涛吴昊崔向红【摘要】目的观察机械辅助自适应牵伸装置对脑卒中后前臂旋前肌群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前臂旋前功能障碍、促进手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A 组)、机械辅助被动牵伸组(B 组)、机械辅助自适应牵伸组(C 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在此基础上,B 组给予机械辅助被动牵伸装置治疗,C 组给予机械辅助自适应牵伸装置治疗。
于治疗前(M0)、治疗1个月(M1)、治疗3个月(M3)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AS)、上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分对三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在M0、M1时三组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在M3时C 组在MAS 、FMA 评分与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MB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三项评分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三项评分与A 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机械辅助自适应牵伸装置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前臂旋前功能障碍,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关键词】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机械辅助被动牵伸;机械辅助自适应牵伸【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mechanically assisted adaptive control drafting on forearm prona-tor spasticity and to explore its improvement on forearm pronator functional dysfunction and recovery of hand func-tion.Methods 120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dysfunction of upper limb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the control group),B (mechanically assisted passive drafting group)and C (mechanically assisted adaptive control drafting group).All the patients in three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ained by the device of mechanically assisted passive drafting while the ones in the group C were trained bymechanically assisted adaptive control drafting.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limb(FMA)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were used to assess the curative effect at their admission at the hospital(M0),one month after admission(M1)and three months after admission(M3).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hree groups at three scores (P >0.05)at M0and M1.At M3,the scores of MAS ,FMA in group C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group B(P <0.05)while the scores of MBI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C and group A(P <0.05)and between group B and group A at three scores (P <0.05).Conclusion The device of mechanically assisted adaptive control drafting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functional dysfunction of forearm pronator after stroke and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of upper limbs.【Key words 】Forearm pronator dysfunction ;Mechanically assisted passive drafting ;Mechanically assisted adap-tive control目前,我国脑卒中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医疗水平的提高虽然使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减低,但绝大多数幸存患者均遗留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
研究表明,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存在肢体痉挛,是病情恢复和功能康复过程中的主要问题[2]。
前臂旋前肌群痉挛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前臂旋转及手部功能恢复[2]。
缓解前臂旋前肌群痉挛,降低肌肉张力,是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键[3]。
我中心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共同研发机械辅助被动牵伸装置(专利号ZL 201310074498.1),用于患侧前臂旋前肌群被动牵伸,降低肌张力,已取得良好效果[4]。
我们对牵伸装置的控制系统进一步升级,设计制造“自适应控制”系统(专利号ZL 201610556080.8)。
该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患者肌力、肌张力等情况,即时自动调整参数,牵伸患者。
本研究拟通过该装置,探讨其改善脑卒中患者前臂旋前肌群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促进前臂及手功能康复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所有患者纳入标准为:①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出血、脑梗死诊断标准[5],同时有影像学资料。
②年龄20~70岁。
③为初次脑卒中发病,或者既往有发作,但无功能障碍,可维持坐位30min 或支撑下维持坐位30min 。
④前臂旋前肌群根据改良Ashworth 分级评估为1+级或以上。
排除标准为:①患者生命体征尚不稳定,或住院时出现病情恶化。
②有较严重出血倾向,或者合并较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病、糖尿病等。
③服用巴氯芬或乙哌立松等肌肉松弛药物。
共入选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A 组)、机械辅助被动牵伸组40例(B 组)、机械辅助自适应牵伸组40例(C 组)。
三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
表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n,(x±s)]组别例数年龄/岁性别诊断偏瘫侧男女脑梗死脑出血左右A组4056.07±13.85251522181525 B组4056.70±13.67231727131921 C组4056.43±13.912614251520201.2研究方法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高压氧、中医理疗、药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日常活动训练等。
B组在上述康复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我们研发的机械辅助被动牵伸装置(专利号ZL201310074498.1),治疗前臂旋前肌群痉挛,治疗参数、方法与我们上一实验相同[4]。
C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我们研发的机械辅助自适应牵伸装置(专利号ZL201610556080.8),降低前臂旋前肌群张力。
该装置通过扭矩传感器检测手掌托板得到的驱动力矩,当患者力量不足,小于阈值时,此时启动电机,给予助力,使患手恰好在阈值速度下运动。
该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并即时调整,达到自适应要求。
牵伸治疗时,患者取坐位,面朝装置,患者手掌、手指固定于装置分指扳上,肘关节伸直,肩关节取适合体位。
患者主动旋转前臂,如不能完成,由装置助力完成。
牵伸20min/次,2次/d,共治疗3个月。
1.3评定标准于治疗前(M0)、治疗1个月(M1)、治疗3个月(M3)分别进行前臂旋前肌群张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
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a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 AS),结果为0、1、1+、2、3、4,分别计0、1、2、3、4、5分[6]。
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共33项,满分66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满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以(x±s)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三组患者前臂旋前肌群张力评分情况比较M0时三组患者前臂旋前肌群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1时B组、C组MAS评分虽较A组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3时B组M AS评分较A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提示M3时B组较A组可以更有效降低肌肉张力;C组MAS评分较B组(P=0.042)、A组(P<0.001)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3时C组在降低肌肉痉挛方面较B 组、A组效果更好(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