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 第8讲 晶体管放大电路的三种接法
- 格式:ppt
- 大小:651.00 KB
- 文档页数:12
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接法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放大电路,先来介绍一些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1)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一个放大电路通常可以用图2-4所示的电路来等效,这样等效的依据是:在放大电路工作时,输入信号送到放大电路输入端,对于输入信号来说,放大电路就相当于一个负载电阻R i ,这个电阻R i 称为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放大电路对输入信号放大后,会输出信号送到负载R L 两端,因为放大电路有信号输出,所以对于负载R L 来说,放大电路就相当于一个具有内阻为R o 和电压为 U 2 的信号源,这里的内阻R o 称为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
图2-4 放大电路等效图图中的 U 1 为信号源电压,R 1 为信号源内阻,R L 为负载。
图中间点画线框内的部分是放大电路的等效图,U 2 是放大的信号电压,U i 为放大电路的输入电压,负载R L 两端的电压 U o 为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流入放大电路的电流 I i 称为输入电流,从放大电路流出的电流 I o 称为输出电流,R i 为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 o 为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
从减轻输入信号源负担和提高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来看,输入电阻R i 大一些好,因为在输入信号源内阻R 1 不变时,输入电阻R i 大一方面会使放大电路从信号源吸取的 I i 电流小,同时可以在放大电路输入端得到比较高的 U i 电压,这样放大电路放大后输出的电压很高。
如果需要提高放大电路的输出电流 I o ,输入电阻R i 小一些更好,因为输入电阻小时放大电路输入电流大,放大后输出的电流就比较大。
对于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R o ,要求是越小越好,因为输出电阻小时,在输出电阻上消耗的电压和电流都很小,负载R L 就可以获得比较大的功率,也就是说放大电路输出电阻小则该放大电路带负载能力强。
(2)放大倍数和增益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有以下3种。
① 电压放大倍数。
电压放大倍数是指输出电压 U o 与输入电压 Ui 的比值,用 A u 表示② 电流放大倍数。
晶体管是如何连接的原理晶体管是一种将电信号转化为放大信号的电子器件。
它通过将不同的电子控制层连接在一起来实现放大功能。
晶体管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主要由三个区域组成:发射区域(Emitter)、基区域(Base)和集电区域(Collector)。
晶体管的连接原理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常见的连接方式来说明:共射极连接(Common-Emitter)、共集电极连接(Common-Collector)和共基极连接(Common-Base)。
1. 共射极连接(Common-Emitter):在共射极连接中,发射极是输入端,基极是控制端,集电极是输出端。
输入的信号电流通过输入电路流过发射极和基极之间的结,然后控制晶体管的放大效果。
集电区域收集电流,输出信号从输出电路中引出。
这种连接方式具有较高的电压放大系数和较大的输出阻抗。
2. 共集电极连接(Common-Collector):在共集电极连接中,集电极是输入端,基极是控制端,发射极是输出端。
输入信号电流通过输入电路加在集电极和基极之间的结上,然后控制晶体管的放大效果。
发射区域引出放大后的信号,输出信号从发射极驱动负载电路。
这种连接方式具有较低的电压放大系数,但输出阻抗较小。
3. 共基极连接(Common-Base):在共基极连接中,基极是输入端,发射极是控制端,集电极是输出端。
输入信号电流通过输入电路加在发射极和基极之间的结上,然后控制晶体管的放大效果。
集电区域引出放大后的信号,输出信号从集电极驱动负载电路。
这种连接方式具有较低的电流放大系数和较小的输入阻抗。
总之,晶体管的连接原理是通过选择不同的基区域连接方式,使输入的信号电流能够在发射区域和集电区域之间控制电流的放大效果,从而实现信号的放大。
不同的连接方式具有不同的放大性能和应用范围,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
然而,要了解晶体管的连接原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半导体物理和电子器件的原理。
晶体管单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接法通过对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分析和计算,使得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更明确和具体了.放大的关键是发挥晶体管的控制作用.在共射电路中,晶体管的b-e为输入端,c-e为输出端,利用iB对iC的控制作用,实现了电流放大和电压放大.有没有其他的控制关系呢?比如,能不能用iB去控制iE?用iE去控制iC?用iC去控制iE?在实现这些控制的过程中,电路能不能得到功率的放大?我们先把这几种电流控制关系的示意图表示在下图中,以便分析和比较.图a是iB对iC的控制,是以e极为公共端,这就是前面介绍过的共射接法;图b是iB对iE的控制,以c极为公共端,称为共集接法;图c和图d是共基接法.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后两种接法组成的放大电路.一、共集放大电路1.电路的组成如前所述,电路要能放大,晶体管应工作在放大区,即UBE>0,UBC<0,所以电源和电阻的设置要满足这些条件.其基本电路如图所示.VBB和Rb及Re相配合,给晶体管设置合适的基极电流;VCC提供了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和输出电流.交流信号ui从基极输入,产生变化的基极电流iB,再通过晶体管得到了放大了的iE,而变化的iE流过电阻Re得到了变化的电压,从发射极输出.对于交流信号来说,集电极是公共端,所以是共集放大电路.1.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我们介绍用等效电路的方法来计算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我们先画出原电路的直流通路,如图所示,然后再将晶体管用简化直流模型代替,得到如图所示的等效电路.根据图可以列出方程求解.输入回路VBB=IBQ*Rb+Uon+IEQ*Re=IBQ*Rb+Uon+(1+贝塔)*IBQ*ReIBQ=(VBB-Uon)/(Rb+(1+贝塔)*Re)输出回路 ICQ=贝塔*IBQUCEQ=VCC-IEQ*Re约=VCC-ICQ*Re这样就很方便地求出静态工作点的数值.1. 交流性能的计算如图为原电路的交流通路,图b是将图a的样子变了一下,使之成为共集的形式.图c是将图b中的晶体管用如图所示的简化h参数模型代替后的等效电路.根据如图所示的等效电路可算出AuAu=Uo/Ui=(Ie*Re)/(Ib*(Rb+rbe)+Ie*Re)=(1+贝塔)*Ib*Re/(Ib*(Rb+rbe)+(1+贝塔)*Ib*Re)=(1+贝塔)*Re/(Rb+rbe+(1+贝塔)*Re)我们发现:(1)Au是正值.这说明Uo和Ui是同相的;(2)Au是小于1的,但在(1+贝塔)*Re比(Rb+rbe)大得多的情况下,Au将接近于1.虽然Au略小于1,但它的输出电流Ie比输入电流Ib要大很多,因此这个电路仍有功率放大作用由于它的Uo近似等于Ui,二者同相,又因为是从发射极输出,所以也被称为射极输出电路,或称为射极跟随器.它的电压传输特性读者可自行画出.电路的输入电阻Ri是Ri=Ui/Ii=Ui/Ib=(Ib*(Rb+rbe)+(1+贝塔)*Ib*Re)/IbRi=Rb+rbe+(1+贝塔)*Re可见共集电路的输入电阻与共射基本电路的输入电阻相比要大得多.输出电阻Ro的计算方法同共射放大电路.我们令Ui=0,在输出端加电压Uo,通过Io来求Ro.此时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输出电阻Ro可以看成是Re和Ro'的并联.其中Ro'是从Re左边向左看进去的等效电阻.Ro'=Uo/(-Ie)=Uo/(-(1+贝塔)*Ib)由于Uo是接在e-c之间的,Rb+rbe也是接在e-c之间,且流过的电流是Ib,按所设正方向Uo=-(Rb+rbe)*Ib,故Ro'=(1/(1+贝塔))*(Uo/-Ib)=(1/(1+贝塔))*(Rb+rbe)因此Ro=Re//(Rb+rbe)/(1+贝塔)从上式可以看出,由于发射极和基极之间有联系,Ro不是等于Re而是Re和(Rb+rbe)/(1+贝塔)的并联.当Rb,rbe都比较小而贝塔比较大时,Ro'将要比Re小得多.例2-6 如图所示电路中,VBB=7.2v,VCC=12v,Rb=22k,Re=5k,晶体管的rbb'=100,贝塔=50.试计算Q点及Au,Ri和Ro.解:由前式可得 IBQ=(7.2-0.7)/(22+(50+1)*5)约=0.024mAICQ=1.2mA,UCEQ=VCC-IEQ*Re约=6vrbe=rbb'+(1+贝塔)*UT/IEQ约=1.2kAu=(1+贝塔)*Re/(Rb+rbe+(1+贝塔)*Re)=0.92Ri=Rb+rbe+(1+贝塔)*Re=278.2kRo=Re||(Rb+rbe)/(1+贝塔)=410.由于共集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大,输出电阻小,所以常用来实现阻抗的转换.输入电阻大,可使流过信号的电流减小;输出电阻小,即带负载能力强;故常用于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级和输出级.二、共基放大电路以共基接法组成的放大电路称为共基放大电路.电路组成原则如前,分析计算方法也如前,故在这里只做简单的介绍.基本放大电路如图所示.VEE,VCC的极性保证晶体管处于放大状态,Re是信号回路的电阻.静态工作点可利用直流模型及直流等效电路来计算,这里不再说明,主要介绍交流性能的计算.交流通路和h参数等效电路如图所示.根据图可得Au=Uo/Ui=-贝塔*Ib*Rc/-(Ib*rbe+Io*Re)=贝塔*Re/(rbe+(1+贝塔)*Re)Ri=Ui/Ii=Ui/-Ie=(-Ie*Re-Ib*rbe)/-Ie=Re+rbe/(1+贝塔)Ro=Rc||Ro' ,而Ro'=Uo/贝塔*Ib |Ui=0 = 无穷大. 因此Ro=Rc例2-7 电路如图所示.设Re=1k,Rc=5k,晶体管的贝塔=50,rbe=1.2k.试计算Au,Ri和Ro的值.解: 利用前式可求出Au=贝塔*Rc/(rbe+(1+贝塔)*Re)=4.8Ri=Re+rbe/(1+贝塔)=1kRo=Rc=5k根据上面的计算,共基电路有这几个特点:(1)当Re=0时,电压放大倍数和共射放大电路Rb=0时相同(绝对值均为贝塔*Rc/rbe),而且是正值,表明输出与输入信号同相.(2)输入电阻比共射电路的小.(3)输出电阻与共射电路一样.共基电路还有一个优点,它的频率响应好,在要求频率特性高的场合多采用共基电路.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若与前图相比较,可见发射极和集电极是对调了.除了极个别的晶体管具有发射结和集电结对称的特点,因此可以实现正常的放大作用外,一般的晶体管在这种情况下,它的贝塔值很小,故放大作用很小甚至不能放大.至于另外以基极作为信号输出端的接法,由于得不到电流放大所以不被采用.三、三种接法的比较利用晶体管的三种接法可以组成三种基本的放大电路.它们的主要特点及应用大致归纳如下:1. 共射电路具有较大的电压放大倍数和电流放大倍数,同时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适中.所以,在一般对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频率响应没有特殊要求的地方,常被采用.例如低频电压放大电路的输入级,中间级或输出级.2. 共集电路的特点是:输入电阻在三种基本电路中最大;输出电阻则最小;电压放大倍数是接近于1而小于1的正数,具有电压跟随的性质.由于具有这些特点,故应用很广泛.常用于放大电路的输入级,也常用于电路的功率输出级.3. 共基电路的主要特点是输入电阻小,放大倍数和共射电路差不多,频率特性好.常用于宽频放大器.。
晶体管放大电路的三种接法晶体管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电路中。
其中,晶体管放大电路是晶体管应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晶体管放大电路可以将输入信号放大后输出,起到放大作用。
晶体管放大电路有三种常见的接法,分别是共射极放大电路、共基极放大电路和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一、共射极放大电路共射极放大电路是晶体管放大电路中最常见的一种接法。
在共射极放大电路中,输入信号通过输入电容C1耦合到晶体管的基极,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而负载电阻RL则连接在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电源之间。
当输入信号施加在基极上时,晶体管的发射极电流发生变化,导致集电极电流的变化,从而在负载电阻上产生放大后的输出信号。
共射极放大电路具有电压放大和功率放大的特点,适用于输出阻抗较高的场合。
二、共基极放大电路共基极放大电路是另一种常见的晶体管放大电路接法。
在共基极放大电路中,输入信号通过输入电容C1耦合到晶体管的发射极,晶体管的基极接地,而负载电阻RL则连接在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电源之间。
与共射极放大电路相比,共基极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相反,即输入电流增加时,输出电流减小。
共基极放大电路具有电流放大和高频放大的特点,适用于低输入阻抗和高频放大的场合。
三、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又称为电压跟随器或者阻容耦合放大电路。
在共集电极放大电路中,输入信号通过输入电容C1耦合到晶体管的基极,晶体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相连,而负载电阻RL则连接在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电源之间。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具有电压放大和阻抗转换的特点,输入输出阻抗较低,适用于信号源阻抗较高的场合。
三种晶体管放大电路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
共射极放大电路适用于需要电压放大和功率放大的场合;共基极放大电路适用于低输入阻抗和高频放大的场合;共集电极放大电路适用于信号源阻抗较高的场合。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电路特性选择合适的晶体管放大电路接法,可以有效地实现信号的放大和处理。
晶体管放大电路的三种接法晶体管放大电路分析及计算一、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一)电路的组成:电源VCC通过RB1、RB2、RC、RE使晶体三极管获得合适的偏置,为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提供必要的条件,RB1、RB2称为基极偏置电阻,RE称为发射极电阻,RC称为集电极负载电阻,利用RC的降压作用,将三极管集电极电流的变化转换成集电极电压的变化,从而实现信号的电压放大。
与RE并联的电容CE,称为发射极旁路电容,用以短路交流,使RE对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不产生影响,故要求它对信号频率的容抗越小越好,因此,在低频放大电路中CE通常也采用电解电容器。
V cc(直流电源): 使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向负载和各元件提供功率C1、C2(耦合电容): 隔直流、通交流;R B1、R B2(基极偏置电阻):提供合适的基极电流R C(集极负载电阻):将 D IC ® D UC,使电流放大 ® 电压放大R E(发射极电阻):稳定静态工作点“Q ”C E(发射极旁路电容):短路交流,消除R E对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二)直流分析:开放大电路中的所有电容,即得到直流通路,如下图所示,此电路又称为分压偏置式工作点稳定直电流通路。
电路工作要求:I1 ³(5~10)IBQ,UBQ³ (5 ~ 10)UBEQ求静态工作点Q:方法1.估算工作点Q不稳定的主要原因:Vcc波动,三极管老化,温度变化稳定Q点的原理:方法2.利用戴维宁定理求 IBQ(三)性能指标分析将放大电路中的C1、C2、CE短路,电源Vcc短路,得到交流通路,然后将三极管用H参数小信号电路模型代入,便得到放大电路小信号电路模型如下图所示。
1.电压放大倍数2.输入电阻计算3.输出电阻R o = R C没有旁路电容CE时:1.电压放大倍数源电压放大倍数2.输入电阻3.输出电阻R o = R C二、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射极输出器、射极跟随器)(一)电路组成与静态工作点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如下图(a)所示,图(b)、(c)分别是它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