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大鼓结构
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
鼓的材料,鼓身∶初期有金(金属)、玉、木、石等种种制品。
一直到现代,则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马、猪皮等制造。
用金属制造的叫“钲鼓”,用石料制造的叫“石鼓”,兽皮制成的称为“皮鼓”。
鼓圈和鼓卡:多用铝合金制成。
鼓棰:短而粗的木棰,一端包以皮条、布料或绒毡,呈球状。
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其状多为矮桶式,大型鼓多半悬挂在鼓楼中,或大雄宝殿的檐角下。
中、小型的鼓,则配以吊钟,架放在鼓架上,以备赞诵唱念之用。
手鼓则于离位行进时执持敲用。
大鼓属于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可控制发音的强弱变化。
用鼓棰敲击发音,随用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其音色低沉响亮,雄壮有力,用于模仿雷声和炮声时恰如其分。
现代大鼓起源于古代土耳其,因此又称大军鼓,中世纪时传入欧洲。
是军乐队、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几乎不作独奏,而是参与合奏或衬托乐队和声的伴奏乐器,但大鼓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使乐队的低音声部更加充实、丰满,而且为整个乐队带来一种气势,增添了活力。
鼓的发声原理
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它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那么,鼓的发声原理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鼓的结构。
鼓主要由鼓头、鼓壳和鼓边组成。
鼓头是发出声音的部分,通常由动物皮革或者合成材料制成。
鼓壳则是支撑鼓头的部分,可以是木制、金属制或者塑料制。
鼓边则连接鼓头和鼓壳,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
当我们敲击鼓头时,鼓皮产生振动。
这种振动会传导到鼓壳和鼓边上,进而产生空气震荡。
最终,这些空气震荡会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我们就能听到鼓的声音了。
鼓的发声原理其实就是振动产生声音。
鼓头振动产生的声音受到鼓皮材质、鼓壳材质、鼓边设计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材质和设计的鼓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质。
除了敲击鼓头,有些鼓还可以通过摩擦或者拉扯鼓皮来产生声音。
比如,一些非洲鼓和印度鼓就是通过手指摩擦鼓皮来演奏的。
而一些民族鼓则是通过拉扯鼓皮的方式来调节音高和音色。
除了鼓头的振动,鼓身的共鸣也是产生声音的重要因素。
当鼓头振动时,鼓壳和鼓边也会共振,增强鼓的声音。
因此,鼓的发声原理不仅仅是鼓头的振动,还包括了鼓身的共鸣。
总的来说,鼓的发声原理是通过鼓头的振动和鼓身的共鸣来产生声音。
鼓的声音受到鼓头材质、鼓壳设计、鼓边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鼓会有不同的音色和音质。
了解鼓的发声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演奏鼓,也能让我们更加欣赏鼓的美妙声音。
敲大鼓入门基础知识敲大鼓,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乐器,历史悠久,受到广泛喜爱。
它是一种通过击打鼓面来发出声音的打击乐器,通常由鼓壳、鼓面、鼓边及鼓槌组成。
敲大鼓不仅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还能营造气氛,使人们产生共鸣。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敲大鼓入门的基础知识。
敲大鼓的历史敲大鼓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早在古代就有了。
在我国古代,大鼓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战争中、庆典等场合。
它的声音洪亮嘹亮,能够传达信息,拉开气氛。
而在西方,敲大鼓通常被用于交响乐队和管弦乐队中,为音乐增添力度和节奏感。
敲大鼓的分类敲大鼓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而言可以根据鼓的大小、形状、材质和音调来分类。
按音调区分,分为低音大鼓、次中音大鼓、低音大鼓等。
而按照用途分类,则有世界鼓、军鼓、超大鼓、马鞭鼓等。
敲大鼓的演奏技巧敲大鼓的演奏技巧至关重要。
要想演奏出优美的音乐,需要掌握正确的敲击力度、节奏感和鼓面的使用技巧。
常用的敲击方式有单敲、连敲、滚动、交叉滚动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用力均匀、节奏准确,才能演奏出好听的乐曲。
敲大鼓的保养与调整为了确保敲大鼓的音质和性能,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养和调整。
首先要保持鼓面的清洁,避免灰尘和杂物影响音质。
其次,需要定期调整鼓边的紧度,使得整体音质均衡。
此外,还要注意存放位置避免日晒雨淋,以免损坏。
结语敲大鼓作为一种常见的民间乐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掌握敲大鼓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还可以带来更多的乐趣和享受。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敲大鼓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意愿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中国大鼓的基本打法中国大鼓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重要的音乐伴奏手段,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演奏技巧。
在戏曲演出中,大鼓不仅起到打击节奏的作用,还能够通过不同的打法和演奏技巧表达情绪和情感。
大鼓的基本结构中国大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通常由鼓面、鼓身和鼓框组成。
鼓面通常由水牛皮或马皮制成,鼓身为实心的木制结构,鼓框则是用木头或金属制成的环形支架,用来固定鼓面。
大鼓的演奏方法中国大鼓的演奏方法多样,常见的打法包括:基本击打基本击打是大鼓演奏中最基础的技巧,通常使用鼓槌击打鼓面。
击打时要注意力道和节奏的控制,确保音符的准确性和音量的均衡。
滚动打法滚动打法是指快速连续击打鼓面,产生连续音符的效果。
演奏者需要通过手腕和手臂的协调运动来控制击打的速度和力度,使音符连贯而不失节奏感。
手掌击打手掌击打是一种特殊的演奏技巧,演奏者使用手掌直接击打鼓面,产生浑厚而有力的音响效果。
这种演奏方式通常用于演绎戏曲中的激烈场面或高潮部分。
大鼓的演奏技巧除了基本的击打技巧外,中国大鼓的演奏还涉及以下技巧:踏拍踏拍是指演奏者在击打大鼓的同时,用脚踩地板或踏脚板,产生与音乐节奏统一的声响。
这种技巧可以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动感,使表演更加生动。
拨打拨打是一种利用鼓槌快速传动的演奏技巧,通过快速的手腕运动,使鼓槌在鼓面上快速摩擦、拨动,产生连续的击打声音。
这种技巧常用于表现音乐的起伏和激烈情感。
音量控制音量控制是指根据音乐的要求,调整击打的力度和速度,使音符的音量和强度能够与其他乐器和演员的表演相匹配。
演奏者需要通过细致的技巧训练,掌握音量控制的精准度。
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大鼓的演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演奏者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熟练掌握各种打法和技巧,才能够胜任戏曲演出中对大鼓的要求。
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技巧,演奏者可以在表演中展现出不同情感和氛围,为戏曲表演增添更多魅力和韵味。
大鼓和小鼓
大鼓和小鼓是两种常见的打击乐器,它们在各种音乐演奏和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鼓(Bass Drum)是一种体积较大、低音沉厚的乐器。
它通常由一个大号的鼓面和一个有脚架支撑的鼓框组成。
演奏时,鼓手使用一个长长的鼓槌或脚踏器击打鼓面,产生低沉有力的声音。
大鼓常用于交响乐、军乐、摇滚乐和爵士乐等音乐演奏中,用以加强节奏、突出重音和增加音乐的动感。
小鼓(Snare Drum),也称为军鼓或战鼓,是一种小巧的鼓乐器。
它通常由一个鼓面和一个带有络头(鼓弦)的鼓框组成。
演奏时,鼓手用鼓棒击打鼓面,并利用络头振动产生独特的宽音。
小鼓具有尖锐、明亮的音色,常用于军乐队、管弦乐队和各种乐队的演奏中,用于表现节奏、衬托乐曲的氛围和产生特殊的音效。
大鼓和小鼓在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上有所不同。
大鼓主要强调低音的冲击和持续的音色,而小鼓则突出了更加锐利和干脆的音色,通常伴随着节奏的变化和击打的技巧。
无论是大鼓还是小鼓,它们都是音乐中重要的打击乐器,能够为音乐增添节奏感和活力。
在不同类型的音乐演奏中,它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鼓手的技巧和节奏感为音乐赋予独特的韵律和魅力。
鼓的发声原理
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它的发声原理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声音。
鼓的结构通常由鼓面、鼓壳和鼓边组成。
鼓面是发声的主要部分,它由薄膜或者动物皮制成,能够产生振动。
鼓壳则是支撑鼓面的部分,它的形状和材质会影响到鼓的音色。
而鼓边则是鼓壳的边缘部分,它通常用来支撑鼓面和调节鼓的音色。
当鼓面被敲击时,会产生振动。
这种振动会传导到鼓壳和鼓边,进而传播到空气中,最终形成声音。
鼓的音色和音量取决于鼓面的材质、鼓壳的形状和材质,以及敲击的力度和位置。
除了振动产生声音外,鼓也可以通过共鸣膜来增强声音。
共鸣膜是安装在鼓壳底部的薄膜,它能够增加鼓的共鸣,使声音更加丰富和持久。
鼓的发声原理也与鼓面的调节有关。
通过调节鼓面的张紧程度和使用不同的鼓面材质,可以改变鼓的音调和音色。
张紧鼓面会使得鼓的音调更高,而松弛的鼓面则会产生低沉的音调。
不同的鼓面材质也会带来不同的音色,比如动物皮制成的鼓面会有更加自然的音色,而塑料薄膜则会产生更加清晰的音色。
总的来说,鼓的发声原理是通过鼓面的振动和共鸣膜的共鸣来产生声音。
鼓壳的结构和材质、鼓面的调节和材质,以及敲击的力度和位置都会影响到鼓的音色和音量。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鼓成为一种多样丰富的乐器,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音乐表演和演出中。
大鼓和小鼓简介大鼓和小鼓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打击乐器。
它们常常成对出现,并作为民间戏曲、舞蹈和宗教仪式等活动的重要伴奏乐器。
大鼓和小鼓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鼓历史大鼓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中最重要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大鼓的形制包括鼓身、鼓皮、鼓框和鼓面四个部分。
鼓身一般由木材制成,鼓皮是用牛皮或羊皮制成的,鼓框则是将鼓皮牢牢固定在鼓身上的架构。
大鼓的鼓面通常由多层皮革编织而成,使得其声音更加饱满。
演奏技巧大鼓可以用手、鼓棒或者绳索等工具进行演奏。
演奏者常常坐在鼓前,用手掌或者鼓棒敲击鼓面,发出有力的鼓声。
演奏者还可以用绳索调整鼓的声音,使其符合不同演出需求。
音色与表现力大鼓的声音浑厚有力,能够产生较大的音量和独特的韵律感。
它在民间戏曲和舞蹈中常常用来表现战斗、奔跑、节奏感强烈的场景。
大鼓的音色富有变化,可以通过演奏技巧和力度的调节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小鼓历史小鼓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中的另一种重要代表。
它与大鼓通常成对出现,互相呼应,为节奏和韵律的交互提供支持。
小鼓的形制相对简单,由鼓身、鼓皮、鼓框和鼓面组成。
演奏技巧小鼓的演奏方式主要是打击,演奏者通常用鼓棒等击打鼓面。
演奏者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演奏的力度和速度,来创造出不同的音效。
此外,小鼓也可以用手掌或者指尖轻拍鼓面,产生特殊的效果。
音色与表现力小鼓的音色尖锐,声音短促有爆发力。
它在音乐演奏、戏曲表演和舞蹈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鼓的音色鲜明,能够产生明快、轻快的音效,用来表现欢快、活泼的场景效果特别突出。
大鼓和小鼓的合奏大鼓和小鼓常常成对出现,并通过合奏的方式实现相互配合。
它们可以在节拍上互相呼应,营造出浑然一体的韵律感。
大鼓侧重于强调整个乐曲的节奏和力度,而小鼓则负责补充一些细节的音效,增加乐曲的层次感。
大鼓和小鼓的合奏经常出现在民间戏曲、舞蹈、仪式和庆典等场合。
它们的合奏不仅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情感。
基诺大鼓名词解释
基诺大鼓名词解释如下:
基诺大鼓是基诺族木质皮鼓,鼓面直径55厘米,高88厘米,长约130厘米,20世纪八十年代征集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基诺乡。
鼓身为木质,呈圆柱形,两端对称。
鼓有两面,用牛皮蒙制。
两端鼓面边缘各环绕嵌有花纹的上方下锥形的木棍(一侧17根,另一侧为20根),木棍长15厘米。
鼓身两侧有方形孔,为鼓的音孔,上部有两个把手,用于系绳悬挂木鼓。
因鼓面两端边沿嵌有数十根鼓钉,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也称为“太阳鼓”。
少先队大鼓的打法教学介绍少先队大鼓作为中国少年儿童普及的一种传统乐器,少先队大鼓在各级少年儿童组织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作为少先队员们一同参与的重要活动之一,掌握少先队大鼓的打法和技巧,对于培养少先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音乐表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鼓的构造和基本知识1.大鼓的构造–鼓身由鼓皮、鼓壳和鼓桶三部分组成。
–鼓皮一般由水牛皮或牛皮制成,有的也使用塑料皮。
–鼓壳是用木材制成的圆柱形结构,鼓桶用来支撑鼓壳。
2.大鼓的基本知识–打面:靠近鼓边的一面为打面。
–响面:鼓的另一面为响面,响面的振动会使整个鼓身发出声音。
大鼓的正确打法大鼓的正确打法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姿势和持鼓棍的方法1.站立姿势–少先队员应该站立直视前方,双脚自然分开与鼓同宽。
–身体重心放在双腿之间,保持平衡。
2.持鼓棍的方法–少先队员应该将鼓棍握在手中,握持要稳定而轻松。
–握持时鼓棍应该被放置在指尖附近,而不是掌心。
打鼓的力度和节奏1.打鼓的力度–少先队员在敲打鼓面时应该保持力度均匀,不要过于用力或者太轻。
–鼓棍要垂直敲打鼓面,而不是斜着。
2.打鼓的节奏–打鼓的节奏应该与音乐保持一致。
–少先队员需要训练将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协调性,以确保节奏的准确性。
组织少先队大鼓表演少先队大鼓表演需要进行一些组织和培训,以确保表演的效果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建议:组织练习时间和地点1.练习时间–可以根据少先队员们的学习和活动安排,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练习。
–练习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队员们的练习情况和进展进行调整。
2.练习地点–练习地点应该是一个安静、宽敞的空间,以确保队员们能够舒适地练习和表演。
分工和排练1.分工–可以根据队员们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工,例如让某些队员担任鼓手,某些队员担任演唱或舞蹈等。
2.排练–排练时应该注重整体的配合与协调,队员们需要熟悉自己的部分和整个表演的节奏。
表演筹备和公开演出1.表演筹备–在进行公开演出之前,可以进行一些小范围的筹备演出,以检验表演效果并进行改进。
名词解释:京韵大鼓:属于鼓曲类曲种。
又名“京音大鼓”,是北方鼓词类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用北京语音演唱,流行北方。
最初由河北河间一带农村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起来,后流入天津、北京等城市,因当时艺人说唱带有方言土音,被城里人贬为“怯大鼓”,后大鼓艺人刘宝全把语音改为北京方言演唱,正式定名为京韵大鼓。
如《剑阁闻铃》。
它的唱腔属主曲体,有二板六腔。
用三弦、四胡做伴奏乐器,演唱者自司板、鼓,边说边唱。
刘宝全:清代末叶最为突出的大鼓艺人,他把怯大鼓的语音改为北京方言演唱,正式定名为京韵大鼓,形成“刘派”,高亢挺拔,刚柔并济,代表作《丑末寅初》。
岔曲:是单弦牌子曲的主要唱腔之一。
传说为乾隆年间宝莜槎根据当地流行的高腔脆白发展而成。
因创始人是筱槎,故由谐音为岔曲。
传统的岔曲为6句体结构,唱腔之间用过门隔开,分句明显,各自独立。
它的内容一般以抒情写景为主,歌词多咏赞体,如《风雨归舟》。
后来岔曲中加入的垛句被称为“大岔曲”,岔曲中间加入一个曲牌的称为“枣核儿”,加入5个曲牌的称“腰截”。
山东琴书:是琴书类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流行山东。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最早是“玩局”,多为男性艺人,后入城说书,吸收女艺人。
1934年著名艺人邓久如在天津定名为“山东琴书”。
它有南路、北路、中路三种流派。
音乐属于主插体,唱腔包括“凤阳歌”、“垛子板”、丰富多彩的民间小曲。
如《梁祝下山》。
靠山调:是天津时调的主要唱腔,特点是一板三眼,眼起板落,基本曲调4句,在其中通常插入一个叙述性较强、节奏较自由的数唱,形成“起、平、落”结构形式。
如《秋景》。
河南坠子:是道情类曲艺的曲种之一,流行河南等地,以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
其音乐原为民间的“三弦书”。
它形成了中路、东路、北路三种流派。
它属于主曲体曲种,唱腔由上下乐句变化组成,常见的有开唱段、平腔、含韵、快礼板。
如《凤仪亭》。
苏州评弹:是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的合称,属弹词类曲艺的曲种。
主要流行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大鼓结构
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
鼓的材料,鼓身∶初期有金(金属)、玉、木、石等种种制品。
一直到现代,则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马、猪皮等制造。
用金属制造的叫“钲鼓”,用石料制造的叫“石鼓”,兽皮制成的称为“皮鼓”。
鼓圈和鼓卡:多用铝合金制成。
鼓棰:短而粗的木棰,一端包以皮条、布料或绒毡,呈球状。
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其状多为矮桶式,大型鼓多半悬挂在鼓楼中,或大雄宝殿的檐角下。
中、小型的鼓,则配以吊钟,架放在鼓架上,以备赞诵唱念之用。
手鼓则于离位行进时执持敲用。
大鼓属于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可控制发音的强弱变化。
用鼓棰敲击发音,随用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其音色低沉响亮,雄壮有力,用于模仿雷声和炮声时恰如其分。
现代大鼓起源于古代土耳其,因此又称大军鼓,中世纪时传入欧洲。
是军乐队、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几乎不作独奏,而是参与合奏或衬托乐队和声的伴奏乐器,但大鼓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使乐队的低音声部更加充实、丰满,而且为整个乐队带来一种气势,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