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导论II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23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讲稿部分讲稿部分第四节输入与互动本节知识结构:一、自然情境下的输入与互动1、输入的外国式语言2、话语二、课堂情景的输入与互动1、教师语言2、话语分析三、输入和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1、提供套语以供记忆和分析2、建立垂直结构3、提供高频率的语法形式4、“i + 1”原则====================================语言习得发生的两个前提条件:(1)内在因素: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2)外在因素:语言习得的外在环境本章讨论的中心问题:语言输入和互动作为外在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
首先明确两个问题: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产生的背景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最初,语言输入问题尚未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但后来,学者们发现母语者与学习者的互动材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种双向信息,即学习者的语言产出和母语者提供的语言输入。
这一观察使“语言输入与互动”现象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
二、“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1)“语言输入”与“互动”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
这种语言信息构成了一种单向的语言输入环境。
只有有了足够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学习者才能实现后来的语言的输出,实现了有效地输出,学习者才算真正学回来第二语言。
“互动”(年龄越小的学生越讲究课堂上的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
如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构成了语言习得发生的互动环境。
(2)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
如:“儿语”(baby talk)“外国人话语”(foreigner talk)“教师语言”(teacher talk )这些特定的话语的特点: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
目的: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3)三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对于正常的儿童来说,语言习得是自然发生的。
然而,即使是正常儿童,没有语言输入,语言习得也不会发生。
第6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填空题1.人们把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称为______。
【答案】语内偏误【解析】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偏误和失误两种。
根据偏误的来源偏误可以分为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
语内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
语际偏误是指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2.元认知策略可以概括为计划、监控、______、调节等四个方面。
【答案】评估【解析】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能力特点、对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的认知,并通过认知活动中的体验,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成功。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评估和调节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3.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叫______。
【答案】歧义容忍度【解析】歧义容忍度是指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
歧义容忍度高的人,能接受与其理念和知识结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能接受互相矛盾的内容,能恰当地处理复杂、模糊的事物。
歧义容忍度低的人,会拒绝那些与他们不一致的观点,对事物的看法是非白即黑,没有中间色彩,不能忍受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事物,对之采取回避的态度。
4.塞林克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是将母语特征迁移到______系统中去。
【答案】目的语【解析】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言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
5.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有态度、性格和______。
【答案】动机【解析】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的西方学者(如斯特恩)就认为其作用甚至比认知因素还要重要,是启动后者的点火机。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母语: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是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学习是指正式的语言获得,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是指在下意识状态下获得的语言,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心理学者一般称前者为内隐学习,后者为外显学习。
习得是通过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学习则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所以,学者们通常用“picking up a language”来描述习得,就像儿童那样下意识的,毫不费力的获得一种语言。
而学习,学者们认为knowing about a language,即学习一种显性语言知识,而不是language learning,即获得一种语言。
SLA的发端:20世纪60年代末。
1、在《中介语》中首次提出SLA的研究对象: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
2、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为与其母语和目的语系统相对应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汉语作为SLA的研究起点:《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鲁健骥,1984。
乔姆斯基对“刺激——反应”模式的批判1、语言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移置型,行为主义无法表达这种特性。
2、句子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成分结构和表层结构的不吻合性。
3、合乎语法的句子不一定有意义。
4、行为主义无法合理解释语言习得。
行为主义对语言本质的看法:1、语言是一套习惯,语言习得是此习惯的养成。
2、揭示语言行为的模式是刺激反应理论。
3、人们的话语就是对其环境或他人的语言,行为所做的一系列反应。
4、把语言行为加以强化,便形成了语言习惯。
5、语言行为则是语言习惯的总和。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对比分析假说这是由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
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存在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
●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促进、积极作用)和负迁移(阻碍,也叫干扰)之分。
●拉多认为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南端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取强化手段突出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干扰建立新习惯。
这一理论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理论为基础,成为听说法、视听法和句型替换操练的理论基础。
缺点: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是行为主义理论根本的缺陷。
不能全面解释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
2、中介语假说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此前,科德与1971年提出“个人特异方言”和后来的“学习者的语言”。
美国语言学家奈姆瑟于1971年提出“近似系统”等。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特点:A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B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呈现一定阶段性。
C塞林克把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讲稿部分
讲稿部分
第四节输入与互动
本节知识结构:
一、自然情境下的输入与互动
1、输入的外国式语言
2、话语
二、课堂情景的输入与互动
1、教师语言
2、话语分析
三、输入和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1、提供套语以供记忆和分析
2、建立垂直结构
3、提供高频率的语法形式
4、“i + 1”原则
====================================
语言习得发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1)内在因素: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
(2)外在因素:语言习得的外在环境
本章讨论的中心问题:
语言输入和互动作为外在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
首先明确两个问题:
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产生的背景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最初,语言输入问题尚未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但后来,学者们发现母语者与学习者的互动材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种双向信息,即学习者的语言产出和母语
者提供的语言输入。
这一观察使“语言输入与互动”现象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
二、“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
(1)“语言输入”与“互动”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
这种语言信息构成了一种单向的语言输入环境。
只有有了足够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学习者才能实现后来的语言的输出,实现了有效地输出,学习者才算真正学回来第二语言。
“互动”(年龄越小的学生越讲究课堂上的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
如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构成了语言习得发生的互动环境。
(2)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
如:
“儿语”(baby talk)
“外国人话语”(foreigner talk)
“教师语言”(teacher talk )
这些特定的话语的特点:
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
目的: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3)三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
对于正常的儿童来说,语言习得是自然发生的。
然而,即使是正常儿童,没有语言输入,语言习得也不会发生。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语言输入也是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不同学派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一、自然情境下的输入与互动
1、输入的外国式语言
外国式语言是某种语言的母语者对非母语者说的话。
按照Ferguson(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请注意简化,简化是为了听得懂;不简化就常常听不懂。
输入的外国式语言有两个特点:(1)符合语法的简化(语法规则范围内的简化)。
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2)不符合语法的简化。
如,跟刚学汉语的外国人说话时,我们会说“昨天你买[ ]一本书吗?”不说句中的“了”,因为外国人根本不懂。
为了理解和被理解,沐浴着常常要进行多种类型的互动调节:
检查确认、重复、补充和纠正,以及:
补充和纠正
学生:我在北京学习了一个年汉语。
教师:啊,你在北京学习了一年汉语。
学生:对,一年汉语。
简化:
比如省略某些功能词。
系统词、冠词、连接词以及屈折语等。
“Mary (is)doctor”,“this (is)car”
------昨天我买了十苹果。
-------噢,昨天你买了十个苹果啊。
繁化:
“繁化”的目的也是为了使非母语者易于理解母语者的语言输入,但由于采取迂回或
附加的方法使语言输入中增加了过多的冗余成分。
比如,为了解释“茶根儿”这个词,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释义。
“‘茶根’就是,你那个,喝茶水……剩下的,你明白吧,那个茶水底儿。
”
语言形式的调整:
语言形式的调整有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
例如:
语言形式调整:
(1)那个孩子的名字叫什么?
(2)那个孩子,他叫什么名字?
话语结构调整:
(3)母语者:那个孩子的名字叫什么?
二语者:嗯?
母语者:那个孩子,他叫什么名字?
2、话语
话语研究主要考察学习者和母语者共同参与的语篇。
因为学习者接受的输入不仅由母语者决定,还收学习者的影响。
学习者的反馈影响了母语者后来的输出。
在母语者的话语中,修正策略使用普遍;
意义澄清策略和手法同样使用普遍。
二、课堂情景的输入与互动
1、教师语言
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速度慢一点,停顿长一点,重复多一点。
2、话语分析
课堂话语分析常常会关注一个特殊形式-----三段话语:即教师引发(initiate)、学生反应(responds)、教师反馈(feedback)组成的交流,可以缩写为IRF。
见课本248页。
IRF互动特别适合初学者。
三、输入和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1、提供套语以供记忆和分析
套语是被零起点的学生学习和记忆的,一开始学习者并不一定明白每一个词的额意思和此与此组合的结构特点。
但是随着水平的提高,学习者会慢慢把套语按结构分开,并进行替换。
结合英语学习的经历:
-----How are you ?
-----I am fine,thank you .And you?
------I am fine,too .
----------- How are our children ?/ How is he ?
2、建立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zhi指在语流中,学习者从前面话语中借用一些语块构成的话语。
-----Let’s go .
-----不-Let’s go .
课本P249页靠下的例子。
3、提供高频率的语法形式
4、“i + 1”原则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