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236.10 KB
- 文档页数:8
三、语⾔学习与语⾔教学这⼀部分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 ⾮常重要。
⾸先有许多概念需要掌握, 如语⾔能⼒、语⾔交际能⼒、⾔语技能、⾔语交际技能、语⾔习得、语⾔学习等等;其次要弄清楚第⼀语⾔习得跟第⼆语⾔学习的异同;了解第⼀语⾔习得和第⼆语⾔学习的过程及相关理论;能结合⾃⼰的教学经验说明第⼀语⾔教学与第⼆语⾔教学的不同之处。
1. 基本概念母语是本族语 , 是从亲属关系的⾓度命名的 , 相对于外国语或外族语。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 , 是从国别的⾓度命名的 , 相对于本国语⾔。
多数⼈学习和使⽤的第⼆语⾔是外语。
第⼀语⾔是⼈们出⽣后⾸先习得的语⾔ , 是从学习的先后顺序的⾓度命名的。
多数⼈的第⼀语⾔是母语。
第⼆语⾔是在第⼀语⾔之后学习和使⽤的其他语⾔。
在习得第⼀语⾔以后学习和使⽤的本民族语⾔、本国其他民族的语⾔和外国语⾔都叫做第⼆语⾔。
⽬的语是被教授的语⾔。
2. 第⼀语⾔学习(1)语⾔习得和第⼆语⾔学习的定义( 第⼀ ) 语⾔ " 习得 " 通常指的是⼉童不⾃觉地⾃然地掌握 / 获得第⼀语⾔(通常是母语 ) 的过程和⽅法。
所谓不⾃觉地⾃然地 , 是指⼉童有⼀种内在的语⾔学习能⼒ , 他是在潜意识地、不知不觉地过程中获得⼀种语⾔ , 对语⾔规则的掌握是⽆意识的;他在⾃然的语⾔环境中 ( 不是在课堂⾥ ), 为了⽣存和发展的需要去学习并运⽤⼀种语⾔交际 , 他不注意语⾔形式 ( 不⾃觉地掌握 ), 只注重意义的沟通 : 获得语⾔的过程是由不⾃觉到⾃觉 ( ⽐如⼊学后 ) 。
第⼆语⾔ " 学习 "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 ( 即课堂 ) 中有意识地掌握第⼆语⾔的过程和⽅式 , ⽐如成⼈在学校学习第⼆语⾔。
所谓有意识地 , 是指为了某种⽬的 , ⾃觉地去学习第⼆语⾔ , 掌握第⼆语⾔的规则系统并加以运⽤ , 尤其注重语⾔形式的学习。
其过程是从⾃觉到不⾃觉 ( 指熟能⽣巧、⾃动化后 ) 。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指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母语与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外语是人们的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与外语♦近几年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势。
一些西方学者根据学习环境的不同来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
“第二语言”专指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外语”指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这种区分很有意义。
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常常与“第一语言”和“母语”相对。
往往指“第二语言”和“外语”。
本族语与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和“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
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教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海外的同行们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称之为“中文教学”、“中国语教学”、“华文(语)教学”等。
而我们则把海外的这种教学简称为“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语言学⏹这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或者说是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汉语语言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话语、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
这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的研究。
他和一般的汉语语言学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侧重点、研究的角度、研究的方法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简称T C F L(T e a c h i n g o f C h i n e s e a s a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这一术语强调其与对国内的汉语教学的不同性质,即把汉语当作外语来教,来学,也就是说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就像我们学习英语等外语一样。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1、语言四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 和文字。
2、言语技能:听、说、读、写和 译 。
3、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性和得体性 。
4、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 和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5、知觉的特性:组织性、整体性 和恒常性。
6、中介语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塞林克_。
7.功能法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_.。
8.目的在于妥善地将学习者按程度分班或编组的测试叫___分级测试____。
9.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深度的焦虑,这一阶段称为跨文化交际的_挫折_阶段。
10.文化的属性有民族性、社会性、_系统性_和阶段性。
1.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外语教学,又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练习时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记忆性(感知性、应用性)练习。
3.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
4.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5.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6.新中国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教科书》。
7.一般来说,在留学生课程中综合课是主干课程。
8.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声调是他们学习汉语语音时遇到的最大困难。
9.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大脑中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10.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是课堂。
1、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和长时记忆。
2、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 和成绩测试。
3、课程设计 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连接总结设计、教材编写的中心环节。
4、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 。
5、对外汉语教学中选词标准最重要的是常用和构词能力强的。
6、中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是《汉语教学与研究》。
7、“先天论”认为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8、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简答题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
举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交际性训练。
答:交际性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
组织好交际性练习的要点是:(1)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
适当的语境和话题是引导学生开口进行表达的基础。
(2)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
常用的方式有:问答式、陈述式、描写式、讨论式、辩论式。
(3)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
纠正错误的基本点是: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和带有普遍性的错误。
对话题练习中需要进行解释的部分,则应分主次和难易,做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解释。
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
”这样的句子。
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参考答案:(1)改为“她很漂亮。
”<(2)理由: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
如果没有强调程度高,此时的“很”,是成句的需要,要轻读。
(3)错误原因:受英语的结构影响“she is beautiful.”(4)教学策略:教形容词时,强化“很+形容词”的结构。
(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试分析“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运动”这个句子的偏误成因,并加以改正。
说明避免这类偏误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 、是由汉语动词重叠知识泛化造成的偏误.汉语动词重叠有单音节双音节之分.单音节动词重叠为AA式,如笑笑,说说等;双音节动词重叠为ABAB式,如考虑考虑研究研究。
外国学生把这个结构不适当的泛化就说成了“运运动”2、改正: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动运动。
【3、教学策略:比较法归纳法例子:双音节动词+ 动词ABAB研究研究掂量掂量打扫打扫运动运动单音节动词+ 宾语AA说说看散散步打打球看看电视外国学生常说“我见面了我的朋友”这样的句子。
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填空:2*51、汉语教科书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
2、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3、语言学的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历史比较语言学学派:琼斯;结构主义语言学学派:索绪尔;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乔姆斯基;功能主义语言学学派:韩礼德4、英●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5、17 世纪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建立教学论的开始。
6、习得理论代表人物及观点:刺激——反应论,斯金纳;先天论,乔姆斯基;认知论,皮亚杰;语言功能论,韩礼德;社会相互作用论,贝鲁姆。
7、教学目的是总体设计中的首要问题;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家之首。
名词解释:5*4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5、对外汉语教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道:“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方法和原则
1.语境导入法:通过给学生提供词汇的实际使用语境来引导学生理解
和记忆词汇。
例如,教师可使用图片、视频、文章等资源来呈现词汇的真
实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词汇。
3.个性化学习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兴
趣爱好等因素,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4.循序渐进法:将词汇分为易、难、超纲等级,按照难易程度逐步教学,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词汇。
例如,从基础的常用词汇开始,逐
步引入更高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5.多媒体教学法:结合多种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
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例如,教师可通过播放录音、展示图片等
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可理解性原则: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所学词汇的意义和用法,避免机
械记忆。
2.灵活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
策略,确保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词汇。
3.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4.系统性原则:将词汇纳入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中,使学生能够系
统地学习和掌握词汇。
5.循序渐进原则:将词汇分为易、难、超纲等级,逐步引入新的词汇,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词汇水平。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名词解释1、运用分析: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既包括偏误部分也包括正确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2、偏误分析: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3、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4、语构文化: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5、习得: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6、语言学能:第二语言习得需要一些特殊的素质,这种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7、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8、交际策略: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9、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制定课程,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二、简答1、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①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专门的学科是指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
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及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