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19.41 KB
- 文档页数:2
《长生殿》与《桃花扇》爱情意蕴异同论《长生殿》与《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语言成就卓著的“双璧”。
它们在问世之初就受到了时人的追捧,一时之间,大江南北人人争唱孔洪词。
这两部作品都产生于清朝初年,面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大致相同,都以爱情为主题而且都结合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两者关于爱情意蕴相同之间的不同。
一,都以爱情为主题,但爱情的出发点和归宿却不同。
《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围绕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来铺陈叙事的,《长生殿》围绕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帝妃之爱,生死不渝,《桃花扇》则是围绕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间的乱世情缘,看破红尘。
总体上说来,两部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围绕儿女情长铺叙,但是在爱情基础上也透露着不小的差异。
首先,出发点不同,洪昇在《长生殿,传概》中写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
昭白日,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可见,洪昇所要表达的思想只为“真情”二字,儿女情长,无处不在,即使是深宫之中,万千宠爱的天之骄子也一样难以摆脱爱情的枷锁,洪昇赞美的是爱情的真挚和永恒,这时他写《长生殿》的出发点。
《桃花扇》是孔尚任最著名的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我们可以看出孔尚任是在借儿女情长来写国家兴亡之由,他更侧重的国家的沉重基调而不是爱情的卿卿我我,是对历史的思考《1》。
所以说,两部作品的出发点不同,同样它们的归宿也不一样,我们以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来叙述,《长生殿》中杨妃的情感变化为: 受宠的春风得意→被冷落的凄凉伤感→献发重新获宠的欣喜欢畅→与梅妃争宠的暂时失意→马嵬坡被迫自缢的悲壮凄绝→最后月宫团圆的丝丝甜蜜,同样李隆基的情感也随着起伏,但是最终他们两个还是能够团圆,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长生殿》与《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代表之作,皆是以涵咏古情事来表达作者的历史观。
《长生殿》是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来表达“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主旨;《桃花扇》则是通过写晚明士子侯方域和“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爱情的“离合之情”来写国破家亡的“兴亡之感”。
(1)两剧对历史材料剪裁之比较①由于创作主旨不同,《长生殿》借“安史之乱”、“国倾而复平”来写李、杨生死不渝的“钗盒情缘”,因而“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
对生、旦都进行了“美化”。
而且,下本多属虚构,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采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借月宫足成之”。
②而《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故侯、李的活动多与政治斗争紧密相关。
同时,对生、旦都进行了“拔高”。
上下本都多属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稍加提炼,让生、旦相会栖霞山,双双断除花月缘而遁入空门。
两剧相同处写政多属实,写情多点染。
(2)两剧结构线索之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结构线索的特点都是双线结构,两线交错,形成对比,互为因果,有主有从。
但不同之处在于:①《长生殿》描写爱情戏一线重于反映政治戏一线;《桃花扇》反映政治戏一线重于描写爱情戏一线。
因此,两剧结构线索,谁主谁从,也就恰好相反。
②《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都应用了“钗盒”、“扇子”这种具有象征性的事物分别作为关合两条线索的枢纽。
但两者仍有区别,《长生殿》中的“钗盒”主要是李、杨爱情的象征和见证,而《桃花扇》中的那柄血染的“扇子”,不仅是侯、李坚贞爱情的象征,而且是南明王朝兴亡的见证。
③人物的设计安排上也各有差异。
《长生殿》生、旦两人贯穿全剧,忠奸仅是穿插其中,因而人物关系较为单纯。
而《桃花扇》贯穿全剧的人物除生、旦外,还有老赞礼、张瑶星等重要人物,因此,其人物关系较为复杂。
(3)两剧结构布局之比较就《长生殿》和《桃花扇》结构布局看,两剧都分上下两部,但结构布局艺术却有区别:①就《长生殿》整体结构布局看,上本布局严谨有致,下本布局松缓失度。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
2020年4月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本文关键词:政治,爱情,桃花扇,长生殿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本文简介: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传奇从明末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开始,经过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的大批时政之作,直到清初一直保持着旺盛势头。
此时的戏曲创作艺术更加成熟,迎来了康熙朝的两大传奇力作———《长生殿》与《桃花扇》的
《长生殿》与《桃花扇》中“政治”与“爱情”的比较本文内容: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传奇从明末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开始,经过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的大批时政之作,直到清初一直保持着旺盛势头。
此时的戏曲创作艺术更加成熟,迎来了康熙朝的两大传奇力作———《长生殿》与《桃花扇》的问世。
初读两部剧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改编自历史真事,同时又加以艺术虚构,都是以政治和爱情这两条线索来贯穿始终,都是以爱情和政治的悲剧作为结局。
二人的作
1。
论《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理想摘要: 清代的爱情婚姻剧成就最高者首推洪界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 二剧分别表达了情重于责、为情弃责的爱情理想和责重于情、为责弃情的爱情理想。
为情弃责, 是对明中叶以来倡情之风的进一步高扬, 是时晚明以来情欲泛滥的世风的警示, 是对明末清初情理合一创作思想的反拨。
为责弃情是《桃花扇》所标举的爱情新特征。
为责弃情, 与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广为倡导有关, 又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产物。
关健词:爱情婚姻剧; 《长生殿》; 《桃花扇》; 为情弃责; 为责弃情清代的爱情婚姻剧最有新意、成就最高者当属洪异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对二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清人陈栋在《北径草堂诗话》中盛称:“国初人才蔚生, 即词曲名家, 亦林林焉指不胜屈, 必欲于与中求出类拔萃,则高莫若东塘,大莫若稗畦,靡族靡垒, 殊难为鼎足之人。
”洪异与孔尚任的天才创作在文坛引起了巨大轰动,一时大江南北, 人人争唱孔洪词。
两剧的共同特点是在爱情题材上突破了才子佳人的案臼,将爱情放到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中, 且将男女爱情与政治斗争、国家兴衰紧密联系起来。
二剧虽均写男女离合之情,历史兴亡之感, 但二剧的思想意蕴却并不相同: 《长生殿》以男女离情为主线,以历史兴亡为副线,表达了情重于责、为情弃责的思想; 《桃花扇》则以历史兴亡为主旨,以男女离情为依托, 表达了责重于情、为责弃情的思想。
一、为情弃责侧一攫长生殿》的爱情理想对于《长生殿》的创作思想,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有人从阶级的观点出发评价李杨爱情为统治阶级的虚假爱情, 二人一为色,一为权, 毫无真情可言。
有人则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 将李杨爱情看得纯洁无暇。
笔者认为,任何肆意贬损或拔高《长生殿》思想性的评论都是不科学的。
洪异的《长生殿》,既真实地描写了李杨二人的爱情缺陷, 又描写了李杨二人爱情的发展, 表达了作家的爱情理想。
1.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 长生殿)表达了崇高的爱情理想洪异笔下发生在帝王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 有其作为最高统治者这一独特的身份地位所无法克服的缺陷,李隆基以帝王的特权, 朝三暮四,一度对杨玉环用情不专; 后者在追求爱情时也有邀宠固宠的目的。
“情”与“臣忠子孝”———《长生殿》与《桃花扇》的思想意蕴比较摘要:在清初的剧坛上,《长生殿》和《桃花扇》堪称是两颗璀璨的“艺术之星”,一时大江南北,人人争唱洪和孔尚任的作品。
这两部戏曲作品均将“情”与“臣忠子孝”巧妙结合,但所要传达的思想意蕴却有不同。
《长生殿》中主要表现“至情”的悲剧性呼号,而《桃花扇》则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体现了“臣忠子孝”的重要性。
关键词:《长生殿》《桃花扇》情臣忠子孝在清初的剧作舞台上,洪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最高,这两部戏曲均突破了以往爱情传统题材中才子佳人的模式,创新性地将爱情放到现实社会背景之中。
洪的《长生殿》取材于人们非常熟知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作者借爱情之口,抒发了政治的兴衰之感。
孔尚任的《桃花扇》取材于南明王朝的历史,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之情,抒发了对南明的亡国之恨。
这两部作品表面上看来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剧目,但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政治寓意,我们从开场唱词中就可以看出:【南吕引子·满江红】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 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引自《长生殿》第一出《传概》【蝶恋花】古董先生谁似我? 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
剩魄残魂无伴伙,时人指笑何须躲。
旧恨填胸一笔抹,遇酒逢歌,随处留皆可。
子孝臣忠万事妥,休思更吃人参果。
———引自《桃花扇》试一出《先声》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两部戏曲的开场唱词中都提到了“臣忠子孝(子孝臣忠) ”的字眼,“臣忠子孝”是儒家道德和忠君思想的核心,这就明确地将男女爱情与政治斗争、国家兴衰紧密联系起来。
两部剧虽均涉及男女离合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但在“情”与“子孝臣忠”的轻重上各有不同,笔者将从悲剧意义、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和叙述方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 一、“爱情悲剧”与“政治悲剧”《长生殿》和《桃花扇》都被有幸选入了王季思先生组织编选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虽然都是古典悲剧,但二者的悲剧意义是不同的。
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名词解释中文文化中有一对经典的名词——“桃花扇”和“长生殿”,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戏曲的精髓。
桃花扇和长生殿这两个名词有着不同的涵义和出处,它们都寓意着人们对美好事物、长寿和永恒的追求。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个名词进行解释,探讨它们在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桃花扇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象征,源于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时中的作品《桃花扇》。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仙女下凡的故事,她手持一把桃花扇,给人们带去了幸福和快乐。
桃花扇作为李时中小说中的道具,成为了美好事物的象征,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扇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象征意义,它也在中国古代传统戏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京剧《桃花扇》中,桃花扇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具,有着视觉上的美感和象征着爱情的内涵。
主角红玉携带着桃花扇展现出激情和热情,这使得桃花扇成为了京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与桃花扇相比,长生殿是另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名词。
长生殿最早出现在元代文学家汤显祖的戏曲作品《长生殿》中。
《长生殿》是一部以死亡、爱情和道德为主题的悲剧,故事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长生殿在文学中的体现,代表了人类对于长寿和永生的渴望。
长生殿这个名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和艺术家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探讨长生殿的主题,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尽管《长生殿》这个戏曲以悲剧结局而闻名,但其对人生、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桃花扇和长生殿这两个名词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长寿永生的不懈追求。
桃花扇象征着美好生活和幸福,而长生殿则代表了对长寿和永恒的向往。
这些象征和寓意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戏曲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桃花扇和长生殿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名词,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长寿永恒的追求。
桃花扇在李时中的作品中象征着幸福和快乐,在京剧中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桃花扇》和《长生殿》的比较《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孔尚任,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
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长生殿》昆曲经典剧目,后亦为京剧传统剧目,是清初剧作家洪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相同点: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几乎是同时出现在清代康熙剧坛上的两朵粲然夺目的奇葩。
它们的出现成就了剧作者“南洪北孔”的美誉,同时,也代表了传奇戏文发展的最后的辉煌成绩。
《长生殿》和《桃花扇》创作的年代背景大致是相同的,两部戏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在剧情的组织安排上也的很多类似的地方,皆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它们都是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展开的,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十分广阔,但就其中心主题而言,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爱情与政治”。
《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结构线索的特点都是双线结构。
两线交错,形成对比,互为因果,有主有从。
比如《桃花扇》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其中“离合之情”是为“兴亡之感”服务的,前者是从,后者是主。
侯、李的结合是因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的斗争促成,而李的离别也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内讧引起。
当时,左兵东下,朝中无策,侯生修书,敬亭投辕,本有抚兵之大功,却反遭阮、马之流诬陷,侯生被迫“辞院”。
“情”与“臣忠子孝”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思想意蕴比较摘要:在清初的剧坛上, 《长生殿》和《桃花扇》堪称是两颗璀璨的“艺术之星” ,一时大江南北, 人人争唱洪和孔尚任的作品。
这两部戏曲作品均将“情”与“臣忠子孝”巧妙结合, 但所要传达的思想意蕴却有不同。
《长生殿》中主要表现“至情”的悲剧性呼号, 而《桃花扇》则是“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 , 体现了“臣忠子孝”的重要性。
关键词: 《长生殿》《桃花扇》情臣忠子孝在清初的剧作舞台上 , 洪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最高 , 这两部戏曲均突破了以往爱情传统题材中才子佳人的模式 , 创新性地将爱情放到现实社会背景之中。
洪的《长生殿》取材于人们非常熟知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 , 作者借爱情之口 , 抒发了政治的兴衰之感。
孔尚任的《桃花扇》取材于南明王朝的历史 , 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之情 , 抒发了对南明的亡国之恨。
这两部作品表面上看来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剧目 , 但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政治寓意 , 我们从开场唱词中就可以看出 :【南吕引子•满江红】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悭 ,无情耳。
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 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引自《长生殿》第一出《传概》【蝶恋花】古董先生谁似我 ? 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
剩魄残魂无伴伙,时人指笑何须躲。
旧恨填胸一笔抹,遇酒逢歌,随处留皆可。
子孝臣忠万事妥,休思更吃人参果。
———引自《桃花扇》试一出《先声》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两部戏曲的开场唱词中都提到了“臣忠子孝(子孝臣忠)”的字眼,“臣忠子孝”是儒家道德和忠君思想的核心,这就明确地将男女爱情与政治斗争、国家兴衰紧密联系起来。
两部剧虽均涉及男女离合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但在“情”与“子孝臣忠”的轻重上各有不同,笔者将从悲剧意义、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和叙述方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一、“爱情悲剧”与“政治悲剧”《长生殿》和《桃花扇》都被有幸选入了王季思先生组织编选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虽然都是古典悲剧,但二者的悲剧意义是不同的。
《长生殿》与《桃花扇》之比较(一)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反抗激烈,同时经历了一场社会大变动之后,知识分子痛定思痛,他们要探索明亡的原因,吸取历史教训,正是在这样时代背景、思想背景上,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就成为这一时期戏曲创作的主导倾向。
在这一创作中,历史剧一马当先,作者借历史剧抒发亡国之痛,寄予故国之思,描写动乱带给人民的不幸。
总之,作家是借历史剧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民族的意识。
在这些戏曲作品中,《长生殿》、《桃花扇》的影响最大。
《长生殿》作者洪升,他的文学修养非常深,对现实多有不满。
他的戏曲作品除《长生殿》外,还有《四婵娟》,是由四个单折短剧组成,分别写谢道韫、卫茂漪、李清照、管仲姬四位才女的故事。
《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直接受白居易的《长恨歌》、白朴的《梧桐雨》的影响。
剧本以表现爱情为主,同时也以天宝由盛而衰的历史“垂诫来世”。
因此我们说《长生殿》有双主题,即爱情主题、政治主题。
在政治主题方面,作品描写了皇帝的昏庸、政治腐败、不理国事、重用权奸,因此酿成了内乱。
剧本中还描写了皇帝贵族非常奢侈,荒淫无耻。
作者借批评唐朝来总结明亡的教训,达到“垂诫来世的目的。
剧本也表达了爱国的思想和民族的意识,斥骂了投降派。
总之,剧本的政治主题是很明确的。
在剧本的双主题中,是以表现爱情主题为主的。
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是全剧的中心线索和主要的内容。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有一个由浅而深的发展过程,中间曾经克服了各种缺陷,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最后达到成熟,表现了他们的爱情忠贞不逾。
但我们说这种纯洁、高尚的爱情,是不可能产生在历史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这不符合统治阶级的爱情特点,只是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理想。
按照作者的设计,《长生殿》着重表现爱情主题,政治主题起配合、陪衬作用。
但我们看到了剧本中男女主人公,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因此两方面的内容不够谐调,两个主题结合的不好。
《长生殿》的曲词与音律俱佳,文情和声情并茂。
《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摘要:《桃花扇》与《长生殿》是清初戏剧里的两部力作,两部戏剧同中有异,都是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感。
但同写爱情又有所区别,《长生殿》是净化与升华,而《桃花扇》是维护与捍卫;两者表达思想感情内涵都有思明辅清的思想,但也所不同,《长生殿》是垂戒来世之情,而《桃花扇》是易代兴亡之感。
关键字:桃花扇长生殿主题比较《桃花扇》和《长生殿》是清初剧坛的双璧,两部戏一经问世,出现了“两家乐府盛康熙,勾栏争唱孔洪词”的盛况,在这样的盛况下,当时也出现了“南洪北孔”的说法。
两部戏虽给作者带来盛名,也带来不幸,洪昇国子监被革,而孔尚任也因戏而罢官。
同时两部戏都写“儿女之情”,来抒写“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并且两剧都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意识。
《长生殿》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将前半部历史剧的规模,为后来《桃花扇》开拓了一条新路。
可见两戏有千丝万缕的相似,又有所不同。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一、《桃花扇》与《长生殿》中的爱情之比较《桃花扇》和《长生殿》中贯穿爱情这一线索,但对爱情的定位不同。
在《长生殿》中首先对李、杨爱情进行定位。
作为帝王的唐明皇,已不是盛世明君的形象,在剧中却是“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的风流情种,同时在自序中删去了史家及野史中杨玉环与寿王婚事、禄山秽事,重新界定她为一个纯情女主人公形象。
处在社会最高层李、杨不顾身份而追求至真至纯的爱情。
在《桃花扇》中,侯、李之爱的定位。
侯方域是个风流倜傥,“书剑飘零”、客居金陵,却也是“春情难按”,物色名姝的文人;而作为“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李香君则是借名士梳拢品题,以抬高身价的歌妓,却因为李香君的不畏强权,而使爱变得惊心动魄。
第三章《长生殿》与《桃花扇》第一节《长生殿》康熙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两剧的作者都以其剧作肇祸,一个革除了监生资格,一个罢了官,而当时许多人还是对这两部剧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很高的赞赏。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今杭州市)人。
他作有《四蝉娟》杂剧,四折分别写晋代谢道韫、卫夫人、宋代李清照、元代管仲姬四才女的故事,寄托着他婚姻美满的情怀。
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生殿》三易稿而成,京城盛演,次年八月,与赵执信,查慎行等人宴饮观剧,因其时佟皇后丧服未除,被人告发,赵执信被罢官,洪昇被革除国子监籍。
这就是有名的“演《长生殿》之祸”。
《长生殿》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妇的历史故事,习称天宝遗事。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离合生死之情是与安史之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其深邃的历史内蕴,自发生之时便有诗人咏叹。
洪昇重新演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基本上是继承了白居易诗和白朴剧的内容和意蕴,而有所改变。
他深为两篇作品所感动,又不满意作品写得过于感伤。
他作《长生殿》,是写唐明皇杨贵妃之情事,而命意在于显示“乐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
就这一点说,与白居易诗、白朴剧的意蕴是一致的,但他要改变故事的悲剧结局,让唐明皇杨贵妃“败而能悔”,“死生仙鬼都经遍,直做天宫幷蒂莲”。
这种创作思想,也就决定了《长生殿》上下两卷作法和风格的不尽一致。
洪昇作《长生殿》融合进唐以来叙述、咏叹天宝遗事的文史、传说等许多材料,剧中出现的许多人物、情节大都是有根据的。
上半部表现出尊史重真的精神。
他“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剧作重在唐明皇杨贵妃的“钗合情缘”,但却做了如实的描写,写出了封建宫廷中帝王与妃子的真实关系、真实情况。
皇帝有无上权力,也拥有众多的嫔妃。
唐明皇钟情于杨贵妃,也就意味着许多女人的被冷落。
唐明皇可以随心所欲召幸别的嫔妃,乃至密召杨贵妃的姐姐幽会。
杨贵妃本能地表现点妒意,便被谪出宫,只好自悔骄纵,借献发传情感动君心。
《长生殿》和《桃花扇》中的爱情与政治摘要: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戏剧作品。
由于相同的主题和相同的写作背景,两剧有了很强的可比性。
本文就两剧的爱情和政治描写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生活背景对于作品中爱情与政治的影响;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作者对于主题材料的处理。
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
关键词:长生殿桃花扇爱情兴亡政治《长生殿》是洪升的代表作,其创作直接受白居易《长恨歌》、白仁甫《梧桐雨》的影响,并吸收了这两部作品的情节,意境和词语。
在作品中,作者有意歌颂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的同时,也有用开元、天宝由盛而衰的历史“垂戒来世”的意思。
孔尚任的《桃花扇》完成于康熙三十八年(1684)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
两剧都把个人情感和历史兴衰结合起来,并融入自己对末世的感慨。
他们在同一时代写出了同样主题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强的对照性,其中一个对比点就是关于政治和爱情的描写。
在这一点上两句都很出色。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一、作者身世背景对于创作的影响《长生殿》和《桃花扇》属于同一时代的作品,明末清初这个动乱的时代是这两部剧作产生的背景,改朝换代的历史巨变对作家们的影响很大,因此他们的作品中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两部作品中都成功的运用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寓政治于爱情的创作方法,使爱情的描写和政治的揭露相得的益彰,不露揉合的痕迹。
这两部戏首先是政治悲剧。
开创了“开元盛世”鼎盛局面唐玄宗老年昏庸不问世事,沉湎后宫,任用奸臣,酿成大乱导致唐朝国运的急转直下,这是很令人痛心的。
而南明王朝以百万雄兵依黄河、长江之险,竟然在一年内败给了只有十几万军队的清兵,两个作者选择了这样的题材来表达自己,促成选材的主因有两点:民族情结和官场失意。
首先是民族情结。
异族入主、国破家亡的现实使知识分子感到悲凉和屈辱,这时心理往往会出现极强的民族情结。
顾炎武、王夫之等名士为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分分做出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
《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
摘要:《桃花扇》与《长生殿》是清初戏剧里的两部力作,两部戏剧同中有异,都是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感。
但同写爱情又有所区别,《长生殿》是净化与升华,而《桃花扇》是维护与捍卫;两者表达思想感情内涵都有思明辅清的思想,但也所不同,《长生殿》是垂戒来世之情,而《桃花扇》是易代兴亡之感。
关键字:桃花扇长生殿主题比较
《桃花扇》和《长生殿》是清初剧坛的双璧,两部戏一经问世,出现了“两家乐府盛康熙,勾栏争唱孔洪词”的盛况,在这样的盛况下,当时也出现了“南洪北孔”的说法。
两部戏虽给作者带来盛名,也带来不幸,洪昇国子监被革,而孔尚任也因戏而罢官。
同时两部戏都写“儿女之情”,来抒写“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并且两剧都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意识。
《长生殿》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将前半部历史剧的规模,为后来《桃花扇》开拓了一条新路。
可见两戏有千丝万缕的相似,又有所不同。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一、《桃花扇》与《长生殿》中的爱情之比较
《桃花扇》和《长生殿》中贯穿爱情这一线索,但对爱情的定位不同。
在《长生殿》中首先对李、杨爱情进行定位。
作为帝王的唐明皇,已不是盛世明君的形象,在剧中却是“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的风流情种,同时在自序中删去了史家及野史中杨玉环与寿王婚事、禄山秽事,重新界定她为一个纯情女主人公形象。
处在社会最高层李、杨不顾身份而追求至真至纯的爱情。
在《桃花扇》中,侯、李之爱的定位。
侯方域是个风流倜傥,“书剑飘零”、客居金陵,却也是“春情难按”,物色名姝的文人;而作为“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李香君则是借名士梳拢品题,以抬高身价的歌妓,却因为李香君的不畏强权,而使爱变得惊心动魄。
两部戏表现的爱情表现的形式是不同。
在《长生殿》中爱情是一个净化,逐渐升华的过程,而《桃花扇》中爱情是遭遇强权,不断维护与捍卫的过程。
具体说,如在《定情》、《闻乐》《舞盘》等充分描摹了杨妃的天生丽质和聪明才智,并以此为爱的基础和条件,达到“后宫佳丽三千人,几千宠爱在一身”的程度。
而在《傍讶》、《幸恩》、《夜怨》等出中恃宠娇妒的行为,也是易为理解了“情深妒亦深”,几乎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直到《密誓》里,李、杨七夕长生殿立下“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分离”。
两部戏爱情的结局一部是月宫相会,一部是双双入道。
可以说都是爱情的挽歌,但爱情之星的陨落的原因是不同。
在《长生殿》中主要由于行乐、受宠到爱情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又导致朝纲废弛,社会动乱之因。
因此才有马嵬坡之变,使他们爱情终结。
而在《桃花扇》里正像张瑶星道士在栖霞山白云观里对重逢的侯、李二人的一声断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危巢之下,岂有完卵?国亡家破,又何来爱情美满?而外部原因,即社会原因才致使实际上是侯、李爱情幻灭。
二、《桃花扇》与《长生殿》思想内涵之比较
在《长生殿》的前言说:“明清之际的易代之感,如同宋元之际一样,不同于一家一姓的改朝换代,但它又是统一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生的阵痛。
”确实如此,这两部戏剧受时代的影响,都有深刻的思想性,即“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
在《长生殿》里借爱情之舟,抒发了作者兴衰之感,达到作者“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的目的。
同样孔尚任的《桃花扇》取材于南明王朝的历史,作者孔尚任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之情,抒写了“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的亡国之痛,同时寄托了作者“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的思想。
可以看到,《长生殿》和《桃花扇》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想寓意。
但在“兴亡”思想感情中,所作者所表达的内心真实感情是不同。
如洪昇、孔尚任却有着既思明又辅清的矛盾思想。
而《长生殿》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己的“情”,是封建皇帝的“情”;《桃花扇》借南明兴亡,既是桃花扇的“兴亡”,也是封建土朝易代的“兴亡”。
它们所歌颂的“情”,所感叹的“兴亡”,情调都是低沉的。
它能使读者慷慨与歌哭并俱。
无怪乎梁启超说“《桃花扇》系一部哭声泪痕之书”,“余每一读之,辄觉酸泪盈盈承睫而欲下”(《论桃花扇》)。
纵观两剧,笼罩着极其浓厚的悲剧气氛。
洪昇处在封建社会的末世,他运用历史题材垂诫却看不到封建社会还有于什么出路,因而流露出一种空幻、寂灭之感,《长生殿》就是洪昇复杂的捅苦心情的写照。
而“沉浸在整个《桃花扇》剧本中的是一种极为浓厚的国家兴亡。
总之,《桃花扇》和《长生殿》两部剧作,虽都描写爱情,抒发兴亡之感,并且也结构上是双线结构,但同中也有异,一种爱情是净化与升华的过程,而另一种爱情却是维护和捍卫。
参考文献:[1]《桃花扇》孔尚任
[2]《长生殿》洪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