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48
武昌九曲亭记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
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
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
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
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
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
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
姓名,年级:时间:14 武昌九曲亭记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赏析】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
“飘飘”“萧萧”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下阕情中带景。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归家后的温馨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也照应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在春愁之外又添了一层愁绪。
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心情,对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的慨叹。
1。
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错误!探寻背景《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通过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始末,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由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错误!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错误!作者轶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武昌九曲亭记[1] 宋苏辙【作者及题解】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本篇选自《栾城集》。
它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作者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显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
它的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更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
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
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
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
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
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
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
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也是他处世为人的态度,从而赞扬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
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
苏轼曾说苏辙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