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部位分类
- 格式:xls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与其他植物的分类
中药与其他植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1. 按植物的科属分类:
中药和其他植物可以根据它们所属的科属进行分类。
例如,中药中常见的黄芩属于马蹄草科,人参属于五加科,陈皮属于鼠李科等。
其他植物也可以根据科属进行分类,例如,玫瑰属于蔷薇科,铁观音属于锦葵科,薰衣草属于唇形科等。
2. 按植物的药用部位分类:
中药和其他植物还可以根据其药用部位进行分类。
中药一般使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树皮、树脂等不同植物部位的部分或全部。
例如,熟地黄是中药中的根部,甘草则主要使用根和根茎,柴胡主要使用地上部分的根茎和叶子等。
其他植物也可以根据其药用部位进行分类,例如,腺叶黄杨主要使用树皮和叶子,巴戟天主要使用果实等。
3. 按植物的功效分类:
中药和其他植物还可以根据其功效进行分类。
中药根据其功效,可以分为补品、清热泻火、化湿止痛、止咳化痰、解毒等不同类别。
其他植物也可以根据其功效进行分类,例如,有些植物具有解毒作用,有些植物具有抗菌作用,有些植物具有镇痛作用等。
总之,中药和其他植物的分类可以根据植物的科属、药用部位和功效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中药材药用部位类别分类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和保健中。
中药材的药用部位是指药材中具有药用价值的部分,不同的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对常见的中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介绍。
1. 根茎类根茎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根和茎,如黄芪的根,党参的根茎等。
根茎类中药材常用于补气养血、益气健脾等方面。
例如,黄芪的根被用来补益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党参的根茎则被用来益气健脾、增强体力。
2. 叶类叶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叶子,如菊花的花瓣、柴胡的叶子等。
叶类中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平肝和胃等方面。
例如,菊花的花瓣被用来清热解毒、降火明目;柴胡的叶子则被用来平肝和胃、解郁宽胸。
3. 茎类茎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茎,如藤黄的茎、地黄的茎等。
茎类中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
例如,藤黄的茎被用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地黄的茎则被用来活血化瘀、滋阴补肾。
4. 花类花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花朵,如金银花的花蕾、玫瑰花的花瓣等。
花类中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方面。
例如,金银花的花蕾被用来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玫瑰花的花瓣则被用来凉血止血、调经止痛。
5. 果实类果实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果实,如枸杞子的果实、山楂的果实等。
果实类中药材常用于益气养血、健脾消食等方面。
例如,枸杞子的果实被用来益气养血、明目养肝;山楂的果实则被用来健脾消食、消食导滞。
6. 根皮类根皮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根和皮,如白术的根和皮、陈皮的根皮等。
根皮类中药材常用于健脾消食、行气止痛等方面。
例如,白术的根和皮被用来健脾消食、固表止汗;陈皮的根皮则被用来行气止痛、理气消食。
7. 树皮类树皮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树皮,如桂皮的树皮、杜仲的树皮等。
树皮类中药材常用于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等方面。
例如,桂皮的树皮被用来温阳散寒、理气止痛;杜仲的树皮则被用来活血化瘀、强筋壮骨。
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分类中国药典是我国药物研究和制造的指导性参考。
根据药用部位的不同,药典将药材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皮、皮髓、根茎、叶茎、花茎、花蕾、花果和叶草等十四个不同的分类。
下面将逐一介绍每个分类。
首先是根(Rhizoma)。
根是指植物的根茎或根系中有特殊药用价值的部分。
根具有植物营养的生理功能,可以吸收水分和养料。
常见的根类药材有黄连、人参、茯苓等。
接下来是茎(Caulis)。
茎是植物中连接根和叶,支撑和传输养料的部分。
茎类药材常具有固骨生肌、活血化瘀等功效,如当归、川芎、甘草等。
第三类是叶(Folium)。
叶是植物中进行光合作用,负责转化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和养料的部分。
叶类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等功效,如银杏叶、菊花、绿茶等。
第四类是花(Flos)。
花是植物中的繁殖器官,负责产生花粉和卵子,进行受精和繁殖。
花类药材常用于理气、活血等功效,如金银花、郁金香、玫瑰花等。
第五类是果(Fructus)。
果是植物中的结实部分,成熟后含有种子。
果类药材常用于消食化湿、润肠通便等功效,如山楂、枸杞、柿子等。
第六类是实(Drupa)。
实是由果皮和果肉组成的坚果类果实。
实类药材常用于补肾壮阳、敛肺止咳等功效,如杏仁、核桃仁、银杏子等。
第七类是皮(Cortex)。
皮是植物干燥的外层组织,具有保护内部组织和调节水分的作用。
皮类药材常用于消炎、止痒等功效,如薄荷脑、橙皮、肉桂等。
第八类是皮髓(Cortex et Medulla)。
皮髓是植物中的外层皮和内部髓的组合。
皮髓类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滋润燥热等功效,如南金藤、麦冬、枸杞子等。
第九类是根茎(Rhizoma et Radix)。
根茎是植物中根和茎的过渡部分,具有根和茎的特征。
根茎类药材常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如天麻、延胡索、白芷等。
第十类是叶茎(Folium Stipula)。
叶茎是指植物中叶和茎的合并部分。
叶茎类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等功效,如蒲公英、笔筒草、大叶薯蓣等。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圆柱形类黄芪、红芪、苦参、甘草、麻黄根、银柴胡、党参、板蓝根、牛膝、川牛膝、山豆根、北豆根、北沙参、南沙参、白芍、赤芍、地榆、木香、川木香、青木香、防已、广防已、续断、丹参、山药、巴戟天、芦根、白茅根、白前、胡黄连、仙茅、远志、常山、白头翁、桔梗、高良姜、石菖蒲、玉竹、知母、骨碎补、羌活、苍术、重楼、虎杖、藕节、圆锥形与纺锥形类黄芩、防风、白芷、紫草、秦艽、柴胡、漏芦、三七、三棱、莪术、川乌、草乌、附子、京大戟、红大戟、玄参、明党参、百部、白蔹、郁金、天冬、麦冬、太子参、香附、类球形及块状类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川贝母、浙贝母、伊贝母、平贝母、山慈菇、延胡索、泽泻、天麻、薤白、白及、川芎、白术、射干、干姜、升麻、金果榄、马尾状及片状类白薇、紫菀、威灵仙、龙胆、当归、独活、茜草、商陆、粉萆蘚、绵萆薢、土茯苓片姜黄、百合、山柰、多种形状类人参、红参、西洋参、大黄、黄连、藁木、姜黄、黄精、地黄、熟地黄、前胡、甘遂、何首乌、乌药、狗脊、天花粉、葛根、绵马贯众、二、藤、木、树脂类中药藤类关木通、川木通、鸡血藤、大血藤、海风藤、青风藤、首乌藤、忍冬藤、络石藤、钩藤、茎木类桑枝、桂枝、桑寄生、槲寄生、皂角刺、竹茹、苏木、降香、沉香、檀香、灯心草、通草树脂类乳香、没药、血竭三、皮类中药茎皮类杜仲、黄柏、肉桂、厚朴、苦楝皮、合欢皮、秦皮根皮类牡丹皮、白鲜皮、五加皮、地骨皮、椿皮、桑白皮四、花叶类中药花类厚朴花、辛夷、金银花、月季花、玫瑰花、款冬花、丁香、密蒙花、旋覆花、红花、西红花、洋金花、合欢花、夏枯草、谷精草、蒲黄、芫花、槐花、菊花、野菊花、莲须、莲房叶类枇杷叶、桑叶、紫苏叶、蓼大青叶、艾叶、番泻叶、罗布麻叶、侧柏叶、棕榈、青黛五、果实种子类中药瓜萎、川楝子、草豆蔻、豆蔻、蔓荆子、王不留行、芥子、紫苏子、菟丝子、五味子、乌梅、吴茱萸、莱菔子、火麻仁长圆球形类马兜铃、草果、诃子、青果、使君子、胖大海、榧子、肉豆蔻、金樱子、栀子、白果、益智、枸杞子、巴豆、苍耳子、砂仁、莲子、红豆蔻、小茴香、鸦胆子、女贞了、薏苡仁、郁李仁、柏子仁、扁圆形与片块状形马钱子、桃仁、苦杏仁、酸枣仁、补骨脂、牛蒡子、南鹤虱、蛇床子、沙苑子、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枳壳、木瓜、山楂、陈皮、橘红、化橘红、佛手、山茱萸多种形类香橼、槟榔、大腹皮、枳实、青皮、芡实、连翘特殊形类荜茇、决明子、覆盆子、牵牛子、蒺藜、八角茴香、地肤子、桑椹六、草类中药方柱形直茎类泽兰、薄荷、半枝莲、马鞭草、荆芥、紫苏梗、益母草、广藿香、香薷、穿心莲圆柱形直茎类青蒿、佩兰、大蓟、小蓟、木贼、麻黄、伸筋草、广金钱草、萹蓄、瞿麦、淫羊藿、淡竹叶、肉苁蓉、棱柱形直茎类锁阳、稀莶草、仙鹤草、鱼腥草、石斛、墨旱莲多叶卷曲类卷柏、细辛、半边莲、车前草、蒲公英、茵陈、紫花地丁、金钱草、马齿苋七、藻类、真菌类及其他植物类中药藻类昆布、海澡真菌类茯苓、猪苓、雷丸、灵芝、马勃、冬虫夏草、其他类儿茶、芦荟、天竺黄、冰片、胆南星、海金沙、五倍子八、动物类中药全体类海马、海龙、水蛭、蜈蚣、僵蚕、全蝎、斑蝥、土鳖虫、皮、肉、脏器类蝉蜕、蛇蜕、阿胶、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地龙、蛤蚧、鸡内金、紫河车角、甲、贝壳类鹿茸、鹿角、羚羊角、龟甲、鳖甲、穿山甲、石决明、牡蛎、瓦愣子、珍珠母、海螵蛸生理病理产物类桑螵蛸、蜂蜜、蜂房、麝香、牛黄九、矿物类中药。
药用部位分类一、茎木类中药1、藤茎入药的品种:木通、川木通、大血藤、鸡血藤2、心材入药的品种:苏木、降香3、木材入药的品种:沉香(含有树脂的木材)4、茎髓入药的品种:通草5、茎枝入药的品种:钩藤(带钩茎根)二、根类中药1、根入药的品种:何首乌(块根)、牛七、川牛七、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块根)、川乌(母根)、草乌(块根)、附子(侧根加工品)、白芍、赤芍、防己、板蓝根、地榆、苦参、葛根、黄黄、远志、白蔽(块根)、西洋参、白芷、当归、前湖、防风、柴胡、北沙参、秦亢、紫草、黄苓、玄参、地黄(块根)、巴戟天、续断、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川木香、百部(块根)、天冬(块根)、麦冬(块根)、郁金(块根)其中块根入药的有: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蔽、地黄、百部、天冬、麦冬、郁金2、根茎入药的品种:狗脊、绵马贯众(叶柄残基)、山豆根、升麻、黄连、延胡索(块茎)、川莒、胡黄连、白术、苍术、三棱(块茎)、泽泻(块茎)、香附、天南星(块茎)、半夏(块茎)、石菖蒲、川贝母(鳞茎)、浙贝母(鳞茎)、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天麻(块茎)、白及(块茎)其中以块茎入药的有:延胡索(唯一个双子叶植物来源的,块茎入药)、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及以鳞茎入药的有:川贝母、浙贝母3、根与根茎入药的品种:细辛、大黄、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龙胆、徐长卿、白薇、丹参、紫苑、茜草、红参4、根茎与根入药的品种:虎杖、南板蓝根、羌活、藁本、白前三、叶类中药1、叶入药的品种:石韦、淫羊蕾、巫山淫羊蕾、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小叶)、罗布麻叶、紫苏叶(或带嫩枝)、艾叶2、枝梢及叶入药的品种:侧柏叶四、皮类中药1、根皮入药的品种: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番加皮、地骨皮2、干皮、根皮、枝皮入药的品种:厚朴、秦皮(只有枝皮和干皮入药)3、树皮入药的品种:肉桂、杜仲、合欢皮、黄柏、关黄柏五、花类中药1、花蕾入药的品种:辛麦、丁香、金银花(或带初开的花)、山银花(或带初开的花)、款冬花2、花及花蕾入药的品种:槐花3、花入药的品种:洋金花、红花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1、果实入药的品种:地肤子、五味子、南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桅子、瓜篓、牛萼子、鹤虱、砂仁、草果、豆蔻、益智2、未成熟果实入药的品种:枳壳3、近成熟果实入药的品种:木瓜、乌梅、吴茱萸4、成熟种子入药的品种:拿苗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5、成熟果肉入药的品种:山茱萸6、种仁入药的品种:慧改仁七、全草类中药1、草质茎入药的品种:麻黄2、带叶茎枝入药的品种:榔寄生、桑寄生3、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的品种:鱼腥草4、全草入药的品种:紫花地丁、苦地丁、金钱草、半枝莲、车前草、蒲公英5、地上部分入药的品种:广金钱草、广蕾香、荆芥、益母草、薄荷、香葡、穿心莲、茵陈、青蒿、大蓟6、带鳞叶的肉质茎入药的品种:肉欢蓉7、茎叶入药的品种:淡竹叶8、茎入药的品种:石斛、铁皮石斛八、藻、菌、地衣类中药1、藻体入药的品种:海藻2、子实体入药的品种:灵芝3、菌核入药的品种:茯苓、猪苓4、地衣体入药的品种:松萝九、其他类中药1、成熟袍子入药的品种:海金沙2、一类由植物或某些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加工品的品种:青黛、儿茶、芦荟3、虫瘗入药的品种:五倍子、没食子十、矿物类中药1、天然矿物入药的:朱砂、石膏、炉甘石、赤者石、雄黄、自然铜、滑石2、矿物加工品入药的:轻粉、红粉、秋石、信石、芒5肖、硫黄3、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入药:龙骨、龙齿、石燕十一、动物类中药1、动物的干燥整体:水蛭、全蝎、娱蚣、斑螯、土鳖虫、虻虫、九香虫、海马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地龙、蛤蜗、乌梢蛇、断蛇、金钱白花蛇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①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②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③骨类:豹骨、狗骨、猴骨④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螺帽、蛤壳、瓦楞子⑤脏器类:蛤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海狗肾、冰獭肝、刺猬皮4、动物的生理产物:①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②排泄物:五灵脂、蚕沙、夜明砂③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卵峭、桑蝶峭5、动物的病理产物: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血余炭、水牛角浓缩粉。
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分类摘要:一、中国药典概述二、药用部位分类介绍三、各类药用部位的具体植物举例四、药典对药用部位的详细描述五、总结正文:一、中国药典概述《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和药用材料的权威指南,对药品的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对于药用部位,药典也有着严格的分类和标准。
二、药用部位分类介绍药用部位是指植物中被用于药用的部分,通常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在《中国药典》中,药用部位被分为以下几类:1.根和根茎类:如黄芪、人参、何首乌等;2.叶类:如银杏叶、侧柏叶等;3.花类:如金银花、菊花等;4.果实类:如当归、马齿苋等;5.种子类:如薏苡仁、枸杞子等;6.全草类:如甘草、金钱草等;7.树脂类:如乳香、没药等;8.动物类:如麝香、蜈蚣等。
三、各类药用部位的具体植物举例以下分别列举各类药用部位的具体植物举例:1.根和根茎类:- 黄芪: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 何首乌:薯蓣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根。
2.叶类:- 银杏叶: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叶。
- 侧柏叶: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叶。
3.花类:- 金银花:忍冬科植物金银花的干燥花蕾。
- 菊花:菊科植物菊花的干燥花头。
4.果实类:-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 马齿苋: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干燥地上部分。
5.种子类:- 薏苡仁:薏苡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子。
- 枸杞子: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
6.全草类:-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地上部分。
- 金钱草:报春花科植物金钱草的干燥全草。
7.树脂类:- 乳香:橄榄科植物乳香的干燥树脂。
- 没药:橄榄科植物没药的干燥树脂。
8.动物类:- 麝香:鹿科动物麝的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分泌物。
- 蜈蚣:蜈蚣科动物蜈蚣的干燥全体。
四、药典对药用部位的详细描述《中国药典》对药用部位的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以叶入药1.药材:石韦、大青叶、蓼大青叶、番泻叶、侧柏叶、枇杷叶、枸骨叶、罗布麻叶、艾叶2.石韦——叶面密布黑色圆形凹点;叶背密布红棕色或淡棕色星状毛,孢子囊棕色,圆点状。
3.大青叶——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全缘或微波状;上表面灰绿色,或见稍突起小点,易回潮变软。
4.蓼大青叶——托叶鞘状,白色,膜质,缘具稀疏长毛。
5.番泻叶——(狭叶番泻叶)披针形至狭长披针形;先端急尖有鋭刺;基部楔形,略不对称;上表面黄绿色,光滑;革质(尖叶番泻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或微凸;叶基不对称;上表面浅绿色,微有毛;薄革质,较脆。
6.侧柏叶(枝梢和叶入药)——叶细小呈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深绿色或黄绿色;叶先端钝圆;气清香。
7.枇杷叶——叶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具稀疏的锯齿,基部全缘;上表面具光泽;下表面密被黄色茸毛。
8.枸骨叶——矩圆状方形,边缘卷曲,先端有3个等大的硬尖刺,两侧有同样尖刺1-3枚。
9.罗布麻叶——叶先端有小芒尖,边缘具细锯齿,常反卷;叶脉于下表面突起。
10.艾叶——叶上表面具短绵毛及白色腺点;下表面密被灰白色丝状绒毛;气清香。
以花入药1.药材:丁香、洋金花、金银花、西红花、红花、辛夷、槐花、款冬花、菊花、野菊花、松花粉、蒲黄2.丁香(花蕾)——呈烟棒状;表面具颗粒状突起,刻划显油痕;花萼四裂,裂片肥厚三角形,呈十字分开;花瓣四片,膜质,呈履瓦状排列;入水萼管垂直下沉;香气浓郁,味辛辣,微麻舌。
3.洋金花(花)——花萼筒状,长为花冠的2/5,先端5裂;花冠喇叭状,表面微具毛茸,先端有短尖,尖下具纵脉纹3条;花丝1/2贴生于花冠筒;气特异。
4.金银花(蕾或带初开的花)——细长鼓槌状、棒状,上粗下细,密被短柔毛;开放者花冠筒状;气清香(蜜样香气)。
5.西红花(柱头)——线形,二叉或三叉;暗红色,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气特异。
花柱浸入水中,柱头扩大膨胀,开呈喇叭状,具特异香气;入水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水被染成黄色,花柱不褪色。
药用植物分类(1)药用植物分类药用植物是指具有医疗价值的植物,由于其来源广泛、价值实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药用植物,人们对其进行了分类。
一、按药用部位分类1.整株药:整株药是指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全部用于制药的药材。
比如:人参、巴戟天等。
2.根药:根药是指使用植物根部制作的药物,比如:当归、白术等。
3.茎药:茎药是指以植物茎部制作的药物,比如:防风、冬虫夏草等。
4.叶药:叶药是指以植物叶子为制药材料的药物,比如:甘草、茶叶等。
5.花药:花药是指以植物花为材料的药物,比如:菊花、桂花等。
6.果实药:果实药是指使用植物果实部分制作的药材,比如:枸杞、枣子等。
二、按药用成分分类1.挥发油药:挥发油药是指含有挥发油成分的药材,比如:薄荷、丁香等,具有调节肠胃功能、缓解头痛等功效。
2.生物碱药:生物碱药是指含有生物碱成分的药材,比如:鸦片、洋金花等,具有止痛、镇静、麻醉等功效。
3.多糖药:多糖药是指含有多糖成分的药材,比如:灵芝、芦荟等,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癌等功效。
4.甙类药:甙类药是指含有甙类成分的药材,比如:人参、黄芪等,可养血、补气、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5.黄酮类药:黄酮类药是指含有黄酮成分的药材,比如:五倍子、柿子等,可抗氧化、抗菌、降血压等功效。
三、按药用功效分类1.益气类药:如黄芪、西洋参、山药等,可调节人体内的气血,增加体力和抗疲劳能力。
2.健脾养胃类药:如白术、党参、山药等,可增加胃肠道的吸收能力,改善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3.清热解毒类药:如金银花、板蓝根、黄连等,可清除人体内的毒素,具有抗炎、解毒的功效。
4.活血化瘀类药:如当归、红花等,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液淤滞、血管痉挛等问题。
5.安神助眠类药:如枸杞、酸枣仁等,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可减轻压力和改善睡眠质量。
以上是药用植物按不同分类方式进行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方式有不同的参考价值,对于了解和使用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药用部位分类药用部位分类是指植物药或动物药所使用到的具体的植物或动物的哪一部位。
药用部位的分类主要是根据药用物质的富集程度和药效特点进行分类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药用部位分类。
一、根部分类:根部是植物的重要部位之一,一些地下植物的寿命和生长都与长而粗壮的根部有关。
根部是植物中富含药物成分的部位之一。
常见的根部药材有人参、白术、甘草、附子等。
这些根部药材多富含挥发油、无机盐、淀粉、糖类等成分,具有养血、活血、调经、止痛、抗炎等功效。
二、茎干分类:茎干是植物的主要支持部位,与植物的高度、粗壮程度密切相关,也是药物成分富集的部位之一。
茎干具有繁殖、传导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常见的茎干药材有蔓荆子、白薇、苦花、地黄等。
这些茎干药材含有丰富的黏液、黄酮、甾体、生物碱、多糖等成分,具有清热、消肿、滋阴、止血、止咳等功效。
三、叶部分类:叶片是植物体中负责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重要器官,是植物药材中含有丰富活性成分的部位之一。
常见的叶部药材有罗勒叶、薄荷叶、决明叶、菊花等。
这些叶部药材富含挥发油、黄酮、生物碱、多酚类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降血压、调节免疫等功效。
四、花部分类:花是植物繁殖的重要器官,也是植物药材中的重要部位之一。
花部药材通常具有芳香的气味,含有挥发油等成分。
常见的花部药材有桂花、玫瑰花、金银花、菊花等。
这些花部药材富含挥发油、黄酮、卷曲皂苷、黄酮甙等成分,具有镇静、退热、消炎、舒筋活血等功效。
五、果实分类:果实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成熟的果实往往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
常见的果实药材有枸杞、柚子、山楂、酸枣仁等。
这些果实药材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酸性物质、生物碱等成分,具有补益气血、增强免疫力、调节消化功能等功效。
六、种子分类: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和传承的重要部分,富含有丰富的养分和药用成分。
常见的种子药材有芡实、杏仁、荷花子、决明子等。
这些种子药材富含挥发油、脂肪油、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润肠通便、消炎止咳、护肤养颜等功效。
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分类
中国药典对药用部位有着明确的分类。
根据药典记载,中药的药用部位主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树脂、动物的全体、矿物等。
每种药材的药用部位不同,其功效和用途也不尽相同。
例如,有些药材的根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等作用,如黄连、甘草等;有些药材的茎叶可以入药,具有疏风散热、解毒等作用,如麻黄、蒲公英等;有些药材的果实和种子可以入药,具有健脾消食、润肠通便等作用,如山楂、大枣等;有些药材的树脂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等作用,如乳香、没药等;有些药材的动物全体可以入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湿等作用,如蜈蚣、全蝎等;有些药材的矿物可以入药,具有镇惊安神、收敛止血等作用,如石膏、滑石等。
通过对药用部位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药材的性质和用途,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加准确和科学的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使用中药材,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圆柱形类黄芪、红芪、苦参、甘草、麻黄根、银柴胡、党参、板蓝根、牛膝、川牛膝、山豆根、北豆根、北沙参、南沙参、白芍、赤芍、地榆、木香、川木香、青木香、防已、广防已、续断、丹参、山药、巴戟天、芦根、白茅根、白前、胡黄连、仙茅、远志、常山、白头翁、桔梗、高良姜、石菖蒲、玉竹、知母、骨碎补、羌活、苍术、重楼、虎杖、藕节、圆锥形与纺锥形类黄芩、防风、白芷、紫草、秦艽、柴胡、漏芦、三七、三棱、莪术、川乌、草乌、附子、京大戟、红大戟、玄参、明党参、百部、白蔹、郁金、天冬、麦冬、太子参、香附、类球形及块状类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川贝母、浙贝母、伊贝母、平贝母、山慈菇、延胡索、泽泻、天麻、薤白、白及、川芎、白术、射干、干姜、升麻、金果榄、马尾状及片状类白薇、紫菀、威灵仙、龙胆、当归、独活、茜草、商陆、粉萆蘚、绵萆薢、土茯苓片姜黄、百合、山柰、多种形状类人参、红参、西洋参、大黄、黄连、藁木、姜黄、黄精、地黄、熟地黄、前胡、甘遂、何首乌、乌药、狗脊、天花粉、葛根、绵马贯众、二、藤、木、树脂类中药藤类关木通、川木通、鸡血藤、大血藤、海风藤、青风藤、首乌藤、忍冬藤、络石藤、钩藤、茎木类桑枝、桂枝、桑寄生、槲寄生、皂角刺、竹茹、苏木、降香、沉香、檀香、灯心草、通草树脂类乳香、没药、血竭三、皮类中药茎皮类杜仲、黄柏、肉桂、厚朴、苦楝皮、合欢皮、秦皮根皮类牡丹皮、白鲜皮、五加皮、地骨皮、椿皮、桑白皮四、花叶类中药花类厚朴花、辛夷、金银花、月季花、玫瑰花、款冬花、丁香、密蒙花、旋覆花、红花、西红花、洋金花、合欢花、夏枯草、谷精草、蒲黄、芫花、槐花、菊花、野菊花、莲须、莲房叶类枇杷叶、桑叶、紫苏叶、蓼大青叶、艾叶、番泻叶、罗布麻叶、侧柏叶、棕榈、青黛五、果实种子类中药瓜萎、川楝子、草豆蔻、豆蔻、蔓荆子、王不留行、芥子、紫苏子、菟丝子、五味子、乌梅、吴茱萸、莱菔子、火麻仁长圆球形类马兜铃、草果、诃子、青果、使君子、胖大海、榧子、肉豆蔻、金樱子、栀子、白果、益智、枸杞子、巴豆、苍耳子、砂仁、莲子、红豆蔻、小茴香、鸦胆子、女贞了、薏苡仁、郁李仁、柏子仁、扁圆形与片块状形马钱子、桃仁、苦杏仁、酸枣仁、补骨脂、牛蒡子、南鹤虱、蛇床子、沙苑子、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枳壳、木瓜、山楂、陈皮、橘红、化橘红、佛手、山茱萸多种形类香橼、槟榔、大腹皮、枳实、青皮、芡实、连翘特殊形类荜茇、决明子、覆盆子、牵牛子、蒺藜、八角茴香、地肤子、桑椹六、草类中药方柱形直茎类泽兰、薄荷、半枝莲、马鞭草、荆芥、紫苏梗、益母草、广藿香、香薷、穿心莲圆柱形直茎类青蒿、佩兰、大蓟、小蓟、木贼、麻黄、伸筋草、广金钱草、萹蓄、瞿麦、淫羊藿、淡竹叶、肉苁蓉、棱柱形直茎类锁阳、稀莶草、仙鹤草、鱼腥草、石斛、墨旱莲多叶卷曲类卷柏、细辛、半边莲、车前草、蒲公英、茵陈、紫花地丁、金钱草、马齿苋七、藻类、真菌类及其他植物类中药藻类昆布、海澡真菌类茯苓、猪苓、雷丸、灵芝、马勃、冬虫夏草、其他类儿茶、芦荟、天竺黄、冰片、胆南星、海金沙、五倍子八、动物类中药全体类海马、海龙、水蛭、蜈蚣、僵蚕、全蝎、斑蝥、土鳖虫、皮、肉、脏器类蝉蜕、蛇蜕、阿胶、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地龙、蛤蚧、鸡内金、紫河车角、甲、贝壳类鹿茸、鹿角、羚羊角、龟甲、鳖甲、穿山甲、石决明、牡蛎、瓦愣子、珍珠母、海螵蛸生理病理产物类桑螵蛸、蜂蜜、蜂房、麝香、牛黄九、矿物类中药朱砂、自然铜、磁石、赭石、石膏、芒硝玄明粉、白矾、炉甘石、滑石。
中药材分类根茎类草类
根茎类和草类是中药材中常见的两大分类,它们都是中医药中
重要的药材来源。
根茎类中药多以植物的根、茎或者地下部分为药
用部位,而草类中药则以植物的地上部分为药用部位。
这两类中药
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根茎类中药常见的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
这些中药多
具有补益气血、益精强志、健脾胃等功效。
比如人参被誉为“补五脏,安精神”的上品补药,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
而黄芪则以其益气固表、补中益气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草类中药常见的有黄芩、柴胡、当归、川芎等。
这些中药多具
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功效。
比如黄芩被用于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而柴胡则
以其疏肝解郁、和中理气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总的来说,根茎类和草类中药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都有
着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应用丰富多样,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
的作用。
在今后的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根茎类和草类中药将
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用动物学概论药用动物学是运用动物学以及中药学的知识和手段,来研究有药用价值的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分类鉴定、以及本草考证、活性成分、临床应用、训话养殖等方面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用动物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和野外考察法。
药用动物学入药部位的形成全体入药:蜈蚣、全蝎、海马、白花蛇等部分组织器官入药:鹿茸、鸡内金、蛇胆、蛤蟆油、分泌物入药:麝香、蟾酥、蜂皇浆、虫白蜡排泄物入药:蚕沙、五灵脂、望月砂生理病理产物入药:蝉蜕、蛇蜕、牛黄、马宝、紫河车动物制品入药:阿胶、鹿角胶、血余炭名词解释紫梢花:为淡水海绵科动物脆针海绵的干燥群体海螵蛸:本品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
收集乌贼鱼的骨状内壳。
瓦楞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
淡菜:淡菜是贻贝科动物的贝肉。
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贝壳。
桑螵蛸: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或华北刀螂的干燥卵鞘。
斑蝥:本品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大斑芫青)或黄黑小斑蝥(眼斑芫青)的干燥体。
望月砂:为兔科动物野兔的干燥粪便草灵芝:杜鹃花科岩须属植物岩须.,以全株入药。
秋季采集,阴干。
五灵脂:是哺乳纲、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寒号鸟)、飞鼠或其它近缘动物的粪便。
夜明砂:生药为蝙蝠类动物的干燥粪便。
腽肭脐:海狗阴茎睾丸马宝:为马科动物马的胃肠中的结石。
猕猴枣:猴枣为猴科动物猕猴等内脏的结石。
犀角: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
麝香:麝(shè)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鹿茸: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带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
羚羊角:为高鼻羚羊的角真核细胞的核由核膜、核仁、核基质和染色质组成细胞分裂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胚胎发育:受惊和受精卵、卵裂、囊胚的形成、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和器官的形成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肠腔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界>门>纲>科>属>种亚种: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如短尾蝮蛇与蝮蛇品种:经过人工选择,物种内部所产生的具有特定经济性状或形态并且能稳定遗传的群体,如家鸭分为肉用型、卵用型和肉卵兼用型海绵动物门=侧身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是一类体表多孔、营水仲固着生活、体呈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具有2层细胞组成的提笔和水沟系、没有消化腔和神经系统的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动物进化上的一个侧枝肠腔动物门:出现真正的内外胚层的分化、细胞外消化肠腔动物出现了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或神经网海蜇:以口腕部、伞部入药。
中药前处理知识中药知识1、中药概念中药:以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药物。
(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草药)2、中药分类1.药用部位分类:※根及根茎类※全草类※皮类※花叶类※果实种子类※茎木树脂类※菌藻类※动物类※矿石类※其它类2.功能分类:※解表※清热※泻下3.植物科属分类:4.有效成分分类:3、中药产地道地药材: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山于地理条件、生态环境适于某种药材的生长需要,因此分布集中、产量大、品质高、疗效好,这种特定区域内生产的品种。
4、中药贮藏:中药保管中常发生变质现象:※虫蛀:害虫的来源⑴采收过程中受到污染⑵贮藏容器污染⑶贮藏过程受到污染一般害虫的生长繁殖条件⑴温度:16〜35°C ⑵湿度70%以上(3)含水量13% 以上※霉变:霉菌的生长条件:⑴温度:25°C⑵湿度8概以上(3)含水量15%以上※走油:※变色:5、中药保管和变质防治1.仓库的管理:定期检査、保证仓库干燥,通风注意温湿度变化,及时有效采取措施调节温湿度,入库前应严格检查。
2.害虫的防治:※对抗贮藏:花椒防鹿茸生虫※利用温度贮藏:⑴低温8〜15°C不活动 -4〜8 °C冬眠 -4°C以下致死⑵高温40〜45°C不活动48〜52°C致死※化学药剂处理:挥发性、有强渗透性、效力强、作用迅速、不残留、对人无毒和与药材质量无影响:氧化苦、磷化铝、二氧化硫(熏蒸)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一、净制1.净选:(1)清除杂质:釆用挑选、筛选、风选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
(2)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去根或茎,去皮壳,去毛,去心,去芦,去核,去瓢,去枝梗,去头尾足翅,去残肉、角塞,2.清洗:用流动水洗去药材的灰尘、泥砂等,二.切制:(1)切制前水处理:浸润要做到药透水尽。
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分类摘要:I.简介- 引入中国药典- 介绍药用部位分类的意义II.药用部位分类- 根及根茎类- 叶类- 花类- 果实类- 种子类- 全草类- 动物类- 矿物类III.各类药用部位的具体用途和举例- 根及根茎类- 叶类- 花类- 果实类- 种子类- 全草类- 动物类- 矿物类IV.药用部位分类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药用部位分类对中医药的重要性- 药用部位分类在中药制备中的作用V.结论- 总结药用部位分类的意义和应用- 强调中国药典在药用部位分类中的权威性正文:中国药典是一部全面阐述中药药用部位分类的专业著作,它对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药用部位分类是中国药典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中药的药用部位分为九类,包括根及根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全草类、动物类、矿物类等。
这些分类不仅反映了中药的来源和生长环境,也揭示了中药的药用价值和用途。
根及根茎类药用部位是中药中最常见的一类,它们通常具有滋养、收敛、止泻等作用,如人参、黄芪、甘草等。
叶类药用部位包括叶子、茎叶和花叶等,它们通常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等作用,如桑叶、枇杷叶等。
花类药用部位具有开放、宣散的作用,如菊花、玫瑰等。
果实类药用部位通常具有收敛、滋养、润燥等作用,如枸杞子、红枣等。
种子类药用部位具有生长、发育、滋补等作用,如核桃仁、薏苡仁等。
全草类药用部位包括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如蒲公英、鱼腥草等。
动物类药用部位包括动物的器官、组织、分泌物等,如鹿茸、珍珠等。
矿物类药用部位包括天然的矿物、岩石等,如砒石、雄黄等。
药用部位分类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药用部位分类为中药的制备提供了依据。
在制备中药时,需要根据药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用部位,以保证药效的发挥。
其次,药用部位分类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也有重要意义。
中医师在开处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用部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分类对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