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4.25 MB
- 文档页数:1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技术、社
会变革,它是由新型科学技术基础下发展形成的工业新结构、经济新格局和社会新局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末80年代初,在石油出现、旅游工业兴起以及机器和
金属成为流行原料基础等诸多要素的带动下,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进步催化剂,并不
断改变着社会的基本架构。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期,主要依靠新兴的科学技术,使得铁路、汽车、电影等成为可能,使城市经济有了更迅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大大提高,高效的交通运输和技
术进步等都对城市经济社会有着重大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新机器技术、自动化设备大量投入生产,同时,由国家法律保
障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普及,使工作更具有社会保障。
经济的社会化和货币化的拓展,让工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可能性,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此外,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实践还引发了其他诸多事件,例如,世界贸易惯例,国家
机构和技术文明的转变,世界石油供应以及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等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在工业生产、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
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也是现代文明的根本,为下一个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
了基础。
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电气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
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
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电的广泛应用。
1821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lO年后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为电机(电动机和发电机)及一切有线电器设备的创新奠定了科学基础。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电磁波的发现,则成为无线通信的科学基础。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7O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从此电力开始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强电能够提供绝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的能源,而弱电能够提供主要的通信手段(电报、电话等)。
其次,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1862年,法国人德罗夏提出了四冲程理论,成为内燃机发明的科学基础。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同时,科学家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推动了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
[编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l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引起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以及国际关系等各领域的变化:一、经济领域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2.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高考历史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1)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科学的繁荣,科学家不断进行科学探究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
(2)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
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
(1)电的广泛使用
①电的最早应用②发电机、电动机和发电厂的出现③电器产品(电灯、电车、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纷纷涌现,人类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化工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染料、化肥等多种化工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钢铁工业的进步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
②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全文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
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完成。
它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显著特点。
在电力的使用中,发电机和电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发电机原理的基础是1819年丹麦人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以及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自激式的直流发电机。
但这种发电机还不够完善,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发电机逐步得到改进,到70年代,终于可以投入实际运行。
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
另一方面,随着对电能需求的显著增加和用电区域的扩大,直流电机显示出成本昂贵、常出事故等问题,所以从19世纪80年代起,人们又投入了对交流电的研究,交流电具有通过变压器任意变化电压的长处。
1885年意大利科学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转磁场原理,对交流电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自然科学有了很大发展,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国家如德、日尚未完成或刚刚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他们的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经济上侵略加剧,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军事上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出现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发展较快,后来居上,赶超英法的原因:(1)美、德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
(2)在电力技术发展方面,美德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法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英法由于过分依赖殖民地和资本大量输出,以致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下来。
5、两次工业革命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6、1820——1850年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国家的原因:①英国较早地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②英国首先开始并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7、1870——1913年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国家的原因:①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阅读上述材料后,请回答问题:(1)“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是指什么?指英法等国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
(2)材料表明德国要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等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