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5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条件:A、政治前提: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B、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理论基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D、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F、资本: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合作探究】1: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有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条件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集中(垄断的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由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要求有自由的身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者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的理念还是争取自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竞争的意识已经成为时尚。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
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
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
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学习目标】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知识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对生产力: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营模式。
3.对社会制度的影响:19末20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人们的公民意识增强。
4.对侵略方式的影响:殖民侵略进入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5.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被瓜分完毕。
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6.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大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衣行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7.对环境的影响:石油等能源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知识延伸】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
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程标准学法·素养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在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和主要成就的基础上,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创新能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念.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条件(1)欧美各国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2)19世纪中后期,科学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2.成就表现主要发明意义电的广泛使用(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2)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也制造出来(3)电灯、电车、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作为新能源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2)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研制成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表现主要发明意义化学工业的发展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传统工业的进步钢铁工业发展,人们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促进了重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1.条件(1)工业部门的变化: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2)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3)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由于工厂规模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增加,引起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2.目的:为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3.表现: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4.影响: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市场的发展1.条件(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3)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表现(1)世界贸易额增长: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2)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粮食和原料生产集中于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工业生产集中于欧美国家.3.影响: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1)途径: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瓜分世界.(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3)侵略方式:商品输出为辅,资本输出为主.【深度点拨】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在重大发明中起了主导作用,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做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准备.3.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了贸易、科技、资本、劳动力等诸多因素的交流,而这些都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也就是以武力方式形成的.因而在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上,西方国家与亚非拉国家是不平等的.【易错提醒】1.交通运输业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部门交通运输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是动力的更新换代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不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才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且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有些后起国家出现了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情况.3.垄断组织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倒退尽管垄断组织是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出现的,但这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对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标志,是历史的进步.【概念阐释】1.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关系(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指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体系(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体系)和殖民体系(指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保护国).【轻巧识记】1.第二次工业革命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一个时代:电气时代.两个中心:美国和德国.三个特点: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几个国家同时开始、部分国家交叉进行.四点成就: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五个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器制造业.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归纳为“一、二、三”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两重影响: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民族灾难的同时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欧美代议制的确立;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图解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网络小结术语精要1.电的广泛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的趋势,垄断组织出现.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史料①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②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①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②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自然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据史料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哪些.提示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史料①列宁曾将垄断称之为规模极大的技术生产单位,认为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②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恩格斯①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形式产生的重大改变.②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根据史料分析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企业规模扩大,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垄断组织使技术发明和改进过程社会化.垄断组织由于资金雄厚,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研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托拉斯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从中得到的启示(1)特点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主要的发明者是工匠技师,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美国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一些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如德国、日本,在这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更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分.(2)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②应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特点史料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画线部分说明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特点.提示 19世纪末,随着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史料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的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画线部分表明世界市场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据史料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什么作用.提示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扩大、相互依赖程度的加强,这一切都推动了整个世界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形成过程阶段推动因素主要资本主要途径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资本欧洲殖民侵略、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殖民扩张、争霸世界市场得到拓展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商品输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私人垄断资本瓜分世界、资本输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①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②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③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④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⑤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从经济结构来说,产生了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等,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2.从生产关系上来说,出现了垄断及垄断组织,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3.从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来看,国际垄断组织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侵略扩张的步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整个世界的经济成为一个整体.4.从世界关系格局来看,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世界力量对比的格局发生改变,帝国主义矛盾趋向尖锐.【对点演练】1.(2019·焦作高一期中)这一时期,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传统工业逐渐退出社会B.轻纺工业日趋减少生产C.重化工业日益占据主导D.工业发展渐趋依赖科技解析:选C.根据题意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结构的变化:由轻纺到重化,故选C项,排除A项.轻纺工业是重化工业的基础,B项错误;D项表述是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比较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1.相同点(1)原因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2)性质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3)影响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2.不同点(1)出现时间不同:前者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后者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2)生产手段不同:前者主要依靠机器生产;后者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3)规模不同:前者相对于手工工场来说规模扩大,工人集中;后者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或强强联合,规模空前扩大.(4)影响不同:前者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后者是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对点演练】2.(2019·盐城高一期末)据统计,美国1895-1904年间,在27个工业部门中,中小公司合并为一家大公司的合并公司数占整个部门公司总数75%以上的有20个部门,占50%-70%的有6个部门,占25%以下的只有一个部门.这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A.公司竞争日趋激烈B.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C.公司规模扩大D.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干预解析:选B.材料“中小公司合并为一家大公司的合并公司数占整个部门公司总数75%以上的有20个部门,占50%-70%的有6个部门,占25%以下的只有一个部门”体现了19世纪末垄断组织的出现,实质是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公司竞争日趋激烈、公司规模扩大和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干预只是表象,不是本质,故B 项符合题意.1.(2018·云南学考)李鸿章曾赞叹一种中国人称之为“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此发明是( )A.火车B.电话C.轮船D.电报解析:选B.根据“德律风”“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隔颜色而可亲声咳”可知,该发明是电话.2.(2017·四川学考)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 621座,总装机容量121.2万千瓦;1907年德国已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使用电动机.这预示人类进入到( )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C.信息时代D.智能时代解析:选B.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3.(2018·江苏学考)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其做法反映了( )A.手工工场的消失B.工厂制度的出现C.垄断组织的发展D.跨国公司的衰落解析:选 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企业兼并,出现了垄断组织,因此“摩根现象”反映了垄断组织的发展,故选C.4.(2019·南通高一期中)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A.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需要D.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解析:选C.工厂制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以商品输出为主,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D两项错误,均排除;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B项错误;工厂制和垄断组织所代表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都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需要,故选C项.5.(2019·广州高一检测)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 490 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出现兴建铁路热潮的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B.巩固国防的需要C.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D.开发边疆的需求解析:选C.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地的商品需要大量的远程运输,推动了铁路这种动力大、费用低的运输方式的发展,故选C项.6.(2019·济南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小部分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已成为为数众多的、兴旺的美洲耕种者的制造者,也是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度上的制造者.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重商主义盛行B.世界市场形成C.殖民体系建立D.自由贸易盛行解析:选B.由“欧洲的商业城镇”“也是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度上的制造者”可知,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与亚非拉落后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故选B项.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思之窗(教材P37)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提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德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这段话反映了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二、本课测评(教材P37)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提示参见本单元单元优化提升[主题知识·整合归纳]二.三、学习延伸(教材P37)请你结合图文,发表自己的感想.提示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构复杂的机器取代了简单的手工工具,蒸汽、煤炭取代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成为最主要的动力能源,钢铁及各种人工合成材料取代了石块、木头等自然原材料;火车、汽船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自然环境也被污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2019·宿迁高一期末)“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这场“新的革命”( ) A.源自实践经验积累B.促使现代工厂诞生C.体现科学技术结合D.宣告信息时代到来解析:选C.题干中“另外一个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取代“蒸汽大王”,表明这场新的革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实现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故选C项.2.(2019·温州九校高一联考)历史发展表明,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进步叙述正确的是( )A.富尔顿发明汽船B.爱迪生发明电话C.福特制造出第一辆汽车D.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解析:选D.1866年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的表现,故选D项.富尔顿发明汽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A项错误;爱迪生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B项错误;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造出最早的汽车,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C项错误.3.(2019·黄冈高一期末)下图是法、美、英三国在不同时期煤产量(单位:百万吨)情况.对表中数据合理解释的是( )A.煤炭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B.英法工业化程度高于美国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轻工业相对发达D.电力的应用在美国更广泛解析:选D.材料信息主要说明从1871年到1891年,英法两国煤炭产量增加,而美国煤炭产量反而减少,这是因为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材料中美国煤产量的减少,恰恰说明电力逐步代替了以煤炭为原料的蒸汽动力,故选D.4.(2019·扬州高一期末)恩格斯曾经指出:历来受人称赞的竞争自由已经日暮途穷……在每个国家里,一定部门的大工业家会联合成卡特尔,以便调节生产.与此相关的生产组织形式( ) A.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B.推动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C.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D.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解析:选C.卡特尔等垄断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卡特尔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包含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有歧义,A项错误;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B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在这一时期还未展开,D项错误.5.(2019·蚌埠二中高一期中)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 132项,1900年达到8 784 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专利数目剧增,这与德国政府重视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6.(2019·龙岩高一期末)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A.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B.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C.国际生产、贸易的分工明显D.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解析:选C.从材料中亚非拉国家与工业国的关系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国际生产、贸易的分工更为明显,故选C项.7.(2019·东北三校高一联考)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这表明( )A.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B.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C.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D.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解析:选C.从欧洲人在印度、中东、非洲、拉丁美洲都地位超然可知,欧洲凭借强大实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体系主导世界,故选C项.8.(2019·济南高一期末)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工业生产发展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a时期美德工业优势越来越大B.b时期的发展得益于国际局势的稳定C.a、b两时期的发展都得益于科技进步D.该图体现了全球各地联系越来越强解析:选C.a时期的发展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b时期的发展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选C.a时期英国工业优势明显,A项错误;b时期的发展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B项错误;全球联系加强图片未体现,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2019·衡阳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材料二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是高中历史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次工业革命必考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开始的标志)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知识点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核心内容及相关领域的变化。
时间:19世纪70年代核心内容:电机发明和运用。
相关领域的变化: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建立。
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形成的垄断资本,竞争更加激烈,扩大了社会两极分化,最终由于无序竞争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的动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步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 )A.蒸汽机的改良B.计算机的诞生C.相对论的提出D.电力的广泛应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1页共2页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随着20XX年高考落幕,准高三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高三一轮复习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一个巩固,学科网特为准高三生准备了20XX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希望对于准高三生的20XX年高考历史复习有所帮助!以下复习资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中后期2.电的广泛使用,进入“电气时代”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70年代,实际可用发电机问世出现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变电技术日益完善,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纷纷出现3.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火车、轮船、汽车、飞机4.化学工业的发展:染料、塑料、药品、炸药、人造纤维5.钢铁工业的进步:钢产量大幅度提高二.垄断组织的出现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2.工业生产结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3.垄断组织出现目的: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高利润手段: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三.世界市场的发展1.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迅猛、更广泛2.新型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轮船)和通讯手段(电报、电话)的出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亚非拉落后国家成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地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工业制成品市场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非拉基本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输出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艰难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前言: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
总结:1.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势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1.背景:都是在资产阶级政权稳定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都有充足的自由劳动力,都有必要的科技积累都有广阔的市场,市场的需求对科技提出新的要求2.内容:都有许多科技发明创造3.本质:都是生产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变革4.影响: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相应的调整 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使资本主义发展到自由资本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和垄断制,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都推动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世界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都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显著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发明者技师和工人科学家,工程师部门从棉纺织业开始以重工业为主科技含量科学与技术未真正结合科学指导,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源国家英国,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快生产组织资本主义现代工厂制建立垄断组织、公司制产生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社会结构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终形成谈谈对世界市场作用的认识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亚非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进步,但世界市场形成以后,一旦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工业革命的基本技术成就工业革命的四项基本技术成就是:第一,用机器取代了工具。
与赤手空拳相比,这两者都可以使人更为灵巧地进行某些特定的操作。
其主要区别在于,工具是依靠人的体力,而机器则是依靠某种天然力。
这里机器这个词是按其18世纪的意义使用的,因为在当时和其后的很长时间里,原动机和其他机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从1875年勒洛给出的定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机器是一些人为制造的固体零件的组合,借助于机器能够使自然力产生某些明确的运动”。
第二,引入新的原动力。
新机器需要新的原动力,因为一些比较旧的原动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风是很廉价,但不大可靠;水则受当地条件的限制。
但蒸汽就不会受这两项缺点的制约,它不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
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
第三,普遍适用的原动力。
凡是需要的地方,都可以产生蒸汽机动力。
这种机动性是机器时代最具特征的优点,使得许多没有丰富水力资源的国家有可能实现工业化。
此外,蒸汽机已经证明能够比早先的原动力产生多得多的动力,因此迟早能把能量输出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
第四,工厂成为生产组织的一种新形式。
工厂在蒸汽机出现之前就早已有之。
早期的纺织厂和钢铁厂都是这种类型的工厂,而不是具有中世纪和较早技术特征的作坊。
可是在18世纪,工厂这个词并不是按照现在的意义来使用的。
那时的工厂只不过是一个店铺、一个货栈或一座库房,只是到18世纪末这个词才被用于表示磨坊或机械工厂。
磨坊这个词更为通用,因为在那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机器往往是巨大的水车。
16世纪的英格兰,不仅面粉厂而且连使用榔头和风箱的钢铁厂和锻造厂,都是依靠水车工作的,首家棉织厂也不例外。
在1844年颁布的《纺织工厂法案》中,首次在法律上使用了工厂这个词。
到1800年,由蒸汽机驱动的密集的机器已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特征,但这肯定不是唯一的方式;许多制造活动仍然在作坊里进行着,工业革命中部分工厂曾经受到过很大压力。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解读】这份材料选自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四卷的第5章中部分内容。
这份材料说明,英国科学史家归纳工业革命的四项基本技术成就是:第一,用机器取代了工具。
第二,引入新的原动力。
第三,普遍适用的原动力。
第四,工厂成为生产组织的一种新形式。
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产生以来,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
这次技术革命是以工作机的出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
这种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是牛顿力学的科学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的结果。
不过,这次工业革命,基础理论与生产技术的结合,还不如以后那样紧密,蒸汽机的发明主要是工人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果,只是在研究提高蒸汽机效率的基础上才创立了热力学的理论。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电力能源和内燃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
同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也可以说电气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电力工业的出现使科学技术进入了现代时期。
现代科学技术不同于19世纪以前的近代科学技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学技术到了这个时期已经比较复杂,分科很细很多,靠一个行业已经解决不了生产发展所提出的任务,必须许多行业和科研分科在一起工作;研究和生产设备也需要多种专门力量。
而以前,科技工作多采用个体劳动方式,并没有社会化。
1881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个人投资,在门罗公园建立了第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所,其是美国许多巨大的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原型。
在这里,科研工作从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科学知识同工业技术的结合比以前更加密切、更加直接了。
垄断组织的出现2.垄断组织的出现“美孚石油公司”──石油托拉斯①──的臭名远扬的历史,可使读者了解自由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在组织托拉斯时敢于干出什么勾当……美国人所说的石油时代,大约开始于1860年。
开掘石油成为美国资产阶级的理想。
成千上万的资本家涌往石油区域。
宾西法尼亚人开始钻井,汲出并提炼这种高价的液体。
美元倾注如雨。
事业十分顺利。
1872年,正在这项投机狂热的最高峰时,晴天一声霹雳,这个石油王国土崩瓦解了。
调查结果揭露,一系列企业的破产是由于“南方开发公司”造成的。
该公司在普遍破产声中牺牲别人而繁荣起来,是由约翰·洛克菲勒所领导的十二个冒险家所创立的。
这批石油工业家一生一世也没有开掘过一公斤石油,并且只是因点灯才知道煤油;其中有一个新闻记者、几个律师、银行职员、棉花商人、糖厂老板等等。
1870年,该公司资本额估计为500万法郎。
这批资产阶级海盗,“虽然其中没有一个人住在石油区,没有一个领有一个石油泉,或一块油田”,却支配着石油的开掘与提炼。
他们不但对消费者霸占出售的专利权,而且对生产者有规定售价权利。
生产者不得不受他们意志支配,因为洛克菲勒公司和宾西法尼亚铁路局签订了合同,依此合同,铁路局对于不愿出售给南方开发公司的石油生产者,必须加倍征收运费,而且为该公司的利益,铁路局又必须进行必要的运费率上的变更,监视该公司的竞争者的一切运输。
因为这买卖既已成为他们从生产方面取得贡物的法术,洛克菲勒公司就显出很多商业的技巧。
他们掌握了供输油用的铁路、运河航线;因此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地对生产课税……南方开发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的前身──这些冒险家,对独立生产者进行凶恶的斗争。
在这一方面,他们不择任何手段:武装袭击、炸毁工场和工厂、放火焚烧油井,无所不用。
结果查明,宾西法尼亚铁路局用特惠的运费帮助该公司。
独立生产者则须付加倍的石油运费;而这超额运费的50%又归入石油公司的腰包……不仅如此,铁路局对独立生产者不给予油罐车,所以他们不得不把石油装入桶内;但还是没有办法,因为铁路局拒绝拨发给装油桶的普通车辆……在敷设了输送石油到油车或油船的地下油管后,类似的行径更变本加厉。
这种输油管落在石油托拉斯手里;独立石油生产者组成辛迪加②来敷设新油管。
这时南方开发公司组织一帮流氓,发给手枪和机枪来对付那些铺管的挖土工人,并把钩子发给这些流氓来掘出埋在地下的管道。
甚至使用大炮……在把石油生产抢到手后,石油托拉斯赶快又把枷锁加在零售商头上。
为了迫使零售商只卖美孚石油公司的石油,公司压低油价,把油售给他们的竞争者;假如还达不到目的,公司就在这批顽固商人的店旁开设支店,把所有货都按低价出售,直到把对方弄到完全破产为止。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解读】这份材料选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系列中,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
这份材料是拉法格所著《美国的托拉斯》(1904年)一书部分内容,其生动地描绘了洛克菲勒及宾西法尼亚石油工业的“美孚石油”托拉斯,采用强盗手段吞并其他中小石油生产者,最后形成垄断石油公司的历史。
洛克菲勒家族领导的“美孚石油”公司,不仅是美国最大垄断组织,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垄断组织,是最典型的国际垄断组织。
【注释】①托拉斯:是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商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的,参加的企业在生产、商业及法律上都失去独立性,由托拉斯的理事会统一管理一切,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红利。
②辛迪加: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关于共同销售商品和统一采购原料的协定,参加的企业虽然保留生产上的独立性,但销售和采购则由总办事处统一处理。
3.卡特尔的基本特征〔材料一〕“法本化学工业公司”康采恩①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同整个德意志历史平行发展的。
它创办时也就是德意志开始统一的时候。
1863年,在霍赫斯特城创立的化学企业总共只有5个工人,1865年,在路德维希港创立企业有30个工人。
这些小型化学工厂后来成为整个工业帝国──“法本化学工业公司”──的中心……在路德维希港的企业,名为“巴登笨胺和苏打厂”,在1875年拥有工人885人、资本1 650万马克;到1900年在该厂工作的有6 700工人,1914年达到11 000人,工厂占地面积达200公顷,沿莱茵河岸,在注入该河的内卡河口处,延长到两公里半。
霍赫斯特染料厂也以同样速度发展起来。
1880年在该厂工作的有1 900工人,而到1912年达到7 700人,其中包括380名熟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
内部的竞争和日益加剧的工业集中导致了卡特尔②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着一般的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证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定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某种提高。
向这个目标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始于1904年,那时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集团,或称卡特尔……这两个卡特尔所订的卡特尔协定的原则是相同的……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采用“共利”这个名称,用来标志德国的染料卡特尔。
上文说过,“共利”即“共同利益”之意;这是标志卡特尔的方法之一。
当然,同时在德国还有其他的大卡特尔。
但是这个染料卡特尔获得了它这一部门的全世界统治地位。
它具有卡特尔的最完备样式。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材料二〕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
因为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趋势。
──《列宁选集》第二卷【解读】材料一选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系列中,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
这份材料描写了一个最大的德国垄断公司的形成,从其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卡特尔的基本特征及德国化学工业内各式各样的竞争方式。
材料二选自列宁撰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
在19世纪末,科学技术及资本主义工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创造了物质前提。
资本主义经济的激烈竞争,导致频繁地出现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促使竞争加剧,从而大大促进了资本的集中。
在危机中大批中小企业破产,而拥有巨额资本的大企业,有能力采用最新技术装备,加紧排挤吞并中小企业,进一步扩展自己企业规模。
于是出现大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了垄断组织。
从19世纪70年代起,首先在重工业和运输部门中,产生了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托拉斯等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
虽然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和生产集中程度不同以及其他具体历史经济条件的不同,各国垄断组织生产的时间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走上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注释】①康采恩:是由不同的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
它包括工业、贸易、银行、运输和保险公司等企业。
目的在于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