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77.00 KB
- 文档页数:19
贵州的自然环境介绍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地理位置为东经105°05'至106°42',北纬24°33'至27°20'。
东接广西、广东,西连云南,南抵广西、贵州,北通四川。
东西长约580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16.3万平方千米。
贵州省由贵州高原和山地组成,山地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8%。
西部多山,中部、东部低平。
山地主要有云贵高原、武陵山脉和黔北丘陵三个部分。
其分布特点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温在11~25℃之间,
夏季平均温度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高3~5℃;冬季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低2~3℃。
年均降水量为1200~1600毫米,西南和西北部地区分别达1800~2000毫米和1900~2300毫米。
贵州年平均相对湿度75%~80%;年日照时数为1400~1670小时。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特点是:雨热同季、雨热同期、雨热同步。
—— 1 —1 —。
贵阳市地理环境
贵阳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
的城市。
贵阳市地理环境优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一、城市地理位置:贵阳市位
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二、地形地貌特点:贵阳市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不大,山地、丘陵和盆地交错分布。
三、水系湿地资源:贵阳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黔灵河、南明河等河流,湖泊
较多,是黔中盆地的主要水源涵养区。
四、生态环境保护:贵阳市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工作,建设了一批城市绿地和生态公园,为市民提供了
良好的休闲环境。
五、气候特点:贵阳市气候湿润,夏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春秋温和宜人。
六、地质资源分布:贵阳市地质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
有煤炭、铅锌、铜、铁、铝土等矿产资源。
七、旅游资源概况:贵阳市拥有丰富的旅
游资源,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各类景点众多,是一座宜居宜游的城市。
贵州地质情况贵州地质环境概况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103。
36,—109。
35,北纬:24。
37,—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贵州省贵阳市气候特征1、请问贵阳气候的特点(包括气温,降雨,辐射等)及形成原因?地理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北,东经106 ’ 27 ”〃〜107 03 ”〃,北纬26 ’ 11 ”〃〜26 ’ 55 ”〃之间,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
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
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最高为1762米,最低506米,市区平均海拔1071米。
东与龙里、瓮安县接壤,南靠惠水、长顺县,西接平坝、织金县,北邻黔西、金沙、遵义县。
贵阳市辖六区一市三县,市域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市区面积 2403平方千米。
城区东起龙洞堡,西至百花山脉、阿哈水库,南起桐木岭,东北至洛湾,西北至麦架,包括中心区和外围龙洞堡、二戈寨、小河、花溪、新添、白云、三桥、金阳八个片区,面积约495平方千米。
城市行政区划辖七区(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金阳新区、白云区、乌当区、花溪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
全市土地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4.56% 。
其中,云岩、南明、小河区为贵阳市城区,面积为220.3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97%;花溪、乌当、白云区为贵阳市郊区,面积为2194.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7.99%;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总面积5625.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70.04%。
气候贵阳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
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年平均气温在15.3℃左右。
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
宜人的气候为贵阳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之誉。
贵阳市被称为"森林之城",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现有林地面积275 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1.7%。
贵阳自然地理及气候信息来源:新贵阳2009-10-23【位置面积】贵阳市地处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6°55′之间。
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地区的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的黔西、金沙两县和遵义市的遵义县。
土地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4.56%。
贵阳市城区(云岩、南明、小河3个区)面积220.3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97%。
其中,云岩区在城区北部,面积67.5平方千米;南明区在城区南部,面积89.68平方千米;小河区在城区南部,面积63.13平方千米。
郊区(花溪、乌当、白云)面积2194.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7.99%。
其中,花溪区在市西南部,面积957.6平方千米,乌当区(包括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市东北部和西部,面积964.9平方千米,白云区在市西北部,面积272平方千米。
“一市三县”总面积5625.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70.04%。
其中,清镇市在贵阳市西部,面积1492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8.58%;修文县在市北部,面积107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3.33%;息烽县在市北部,面积1036.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2.91%;开阳县在市东北部,面积2026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5.22%。
【地势地貌】贵阳市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
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苗岭横延市境,岗阜起伏,剥蚀丘陵与盆地、谷地、洼地相间。
相对高差100—200米,最高峰在水田镇庙窝顶,海拔1659米;最低处在南明河出境处,海拔880米。
中部层状地貌明显,主要有贵阳——中曹司向斜盆地和白云——花溪——青岩构成的多级台地及溶丘洼地地貌。
峰丛与碟状洼地、漏斗、伏流、溶洞发育。
较平坦的坝子有花溪、孟关、乌当、金华、朱昌等处。
南明河自西南向东北纵贯市区,流域面积约占市区总面积的70%。
贵州土壤考察报告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
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
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一)、黄壤黄壤是贵州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面积为738.37万公顷。
在黔东和黔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400米的地带,而西部则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间。
在垂直带谱上,黄壤下接红壤,上接黄棕壤。
由黄壤开垦而来的黄泥土,占全省旱耕地面积的46.2%;由黄壤发育而成的黄泥田占全省稻田面积的46..3%。
黄壤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黄壤是贵州旱地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其旱粮产量占全省旱粮总产量的60%左右。
黄壤耕地也适于烟叶、油菜、花生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生长。
黄壤全氮量较高,但矿化率低,供氮能力不高;全磷量不高,统计结果平均为0.56克/千克,尤其有效磷十分缺乏,平均为141毫克/千克,黄壤多属缺磷土壤;黄壤的全钾量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变幅大,仍有约40%的土壤缺钾。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黔东海拔500~600米以下的地区,以及南部800米(东段)~1000米(西段)以下的地区;面积为114.5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7.2%,其中耕地面积为11.88万公顷,占10.4%,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6%。
全剖面呈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多在50%以下,但比黄壤稍高。
红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9.3克/千克,其中自然土为44.0克/千克,耕种土为26.6克/千克。
表土层全氮量平均为1.72克/千克,其中自然土为1.95克/千克,耕种土为1.35克/千克.。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4%,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
贵州土壤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即在相同纬度下发育了同一地带性土壤,但在不同的地势高度下,由于成土条件的差异,又形成不同的土壤带,因而在水平地带性的基础上,又表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此外,贵州土壤还受地区性母质和地形等条件变化的影响,产生一系列区域性的非地带性土壤。
贵州土壤类型繁多,分布错综。
有黄壤、红壤、赤红壤、红褐土、黄红壤、高原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等土类。
黄壤广泛分布于黔中、黔北、黔东海拔700~1400米和黔西南、黔西北海拔900~1900米的山原地区,发育于湿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环境。
赤红壤和红壤分布于红水河及南、北盘江流域海拔500~700米的河谷丘陵地区,红褐土则分布稍高,均形成于南亚热带河谷季雨林环境。
黄红壤为红壤与黄壤间的过渡类型,分布于东北部铜仁地区及东南部都柳江流域海拔500~700米的低山丘陵,发育于湿润性常绿阔叶林环境。
高原黄棕壤分布于黔西北海拔1900~2200米的高原山地和黔北、黔东海拔1300~1600米的部分山地,发育于冷凉湿润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环境。
山地草甸土仅在少数1900米以上的山顶和山脊分布,发育于山地灌丛、灌草丛及草甸环境。
石灰土为岩性土,省内凡有石灰岩出露的地方几乎都有发育,并常与黄壤、红壤等土类交错分布。
紫色土主要分布于黔北赤水、习水一带,省内其他地方有零星分布,主要发育在紫色砂页岩出露的环境。
水稻土是贵州主要的耕作土之一,其理化性质特殊,在全省各地皆有分布。
对农业生产来说,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根据土壤的地域差异,贵州土壤大致分为三个亚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黄红壤亚带,分布范围较广,包括本省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和黄红壤,下分六个土区;具北亚热带成分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高原黄棕壤、黄壤亚带,位于西部及西北部,以高原黄棕壤和黄壤为主,分为二个土区;南亚热带具热带成分季雨林赤红壤、红壤亚带,位于省的西南部,以赤红壤、红壤为主,仅一个土区。
贵阳年平均相对湿度
贵阳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贵州省的中部地区。
这个城市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是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贵阳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因此整年的湿度较高。
根据气象数据,贵阳的年平均相对湿度大约在75%左右。
在贵阳,春季的相对湿度较高,通常在80%以上。
由于此时气温逐渐回暖,加上湿润的气候条件,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也相对较高。
这使得春季的贵阳显得湿润而闷热,人们常常感到不舒服。
随着夏季的到来,贵阳的相对湿度进一步上升,通常能够达到85%以上。
夏季是贵阳的雨季,降水量较大,这也是湿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季节里,贵阳常常出现大雨和雷雨,雷雨过后的空气中充满了湿气,人们感到非常闷热和潮湿。
到了秋季,贵阳的相对湿度有所下降,大约在75%左右。
尽管如此,由于仍然保持着湿润的气候特点,贵阳的秋天仍然感觉比较潮湿。
尤其是在雨季结束之前,湿度仍然较高。
冬季是贵阳相对湿度较低的季节,通常在65%左右。
这是因为冬季贵阳的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相对较少。
尽管如此,相对湿度仍然比较高,人们会感到寒冷和潮湿。
总的来说,贵阳的年平均相对湿度大约在75%左右,整年都比较湿
润。
这种湿润的气候条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也为贵阳的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希望贵阳的气候条件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和愉快的生活体验。
贵阳简介概况介绍贵阳是中国贵州省的省会,位于贵州省的中部偏东部,东经106°07',南纬26°33',紧靠观山湖区,城市总面积为8,034.4平方千米。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贵阳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历史悠久。
贵阳市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而闻名。
贵阳市地处东经106°07'和北纬26°33'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山体地貌占全市总面积的96.9%,有2000多座大小山岳,使贵阳市成为一座拥有山水名城特色的地方。
贵阳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至18℃,降水充沛。
贵阳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贵阳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痕迹。
汉代时,此地为贵州郡和黔州的所在地。
唐朝时,贵阳为贵州省的治所,被赐封为"贵州"。
明代时,贵阳成为贵州经济、文化中心。
现今的贵阳市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如鸿福楼、花果园、青岩古镇、青岩古墓群等。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贵阳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便于内外地的联系和交流。
贵阳市是中国粮食、烟叶、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的集散地,同时也是煤炭、化工、冶金等重要产业的集中地。
贵阳市经济发展迅速,各类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涌现出来,成为贵州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之一。
贵阳市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贵阳市境内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和旅游景点,如花溪公园、青岩古街、观山湖、黔灵公园、黔灵山、龙洞堡等。
这些景点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此外,贵阳市举办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贵阳国际旅游文化节、贵阳国际购物节等,进一步推动了贵阳市旅游业的发展。
贵阳年度天气特征分析报告引言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盆地,贵阳的气候特征鲜明,一年四季温差较小,降水充沛。
本报告将对贵阳市的年度天气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状况。
1. 气温变化贵阳市的气温变化比较稳定,一年四季温差较小。
夏季气温在25摄氏度左右,冬季则稳定在10摄氏度左右。
平均气温在整个年份内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
这种气温的稳定使得贵阳成为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2. 降水情况贵阳市的降水量较为充沛,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夏季时,贵阳常常受到暴雨的袭击,降水量远超其他季节。
而秋季则是贵阳的旱季,降水量较少。
这种降水情况为贵阳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风向和风力贵阳市的主要风向是南风,占据全年风向的大部分。
夏季南风会带来湿润的气流,使得贵阳的气温相对较高。
西南风和北风在冬季时也有一定的影响,使得气温下降。
风力方面,贵阳市的风力较小,稳定在3级左右。
4. 雾霾情况由于贵阳市地势低洼,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尤其是冬季和春季,气温低、湿度高的条件下,雾霾天气较为常见。
这给城市的交通和空气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雾霾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5. 气候变化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贵阳市的气候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近年来,贵阳的气温开始有所升高,冬季的降温幅度减小,夏季的高温日数增加。
降水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夏季暴雨频率增加,而秋季干旱的情况越发明显。
这些变化对贵阳市的农业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政府需要适应气候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
结论贵阳市的气候特征主要包括温差小、降水充沛、南风主导和雾霾多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贵阳成为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的趋势,贵阳的气候也在发生变化。
政府和居民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适应这些变化。
同时,也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能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以保护贵阳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贵州全境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隆起,分别向南、北两面倾斜,海拔在100~2800米之间,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6.1%。
全省年均温11.0~19.0℃,年降水1100~1300毫米。
总体而言是纬度低,海拔落差大,平均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距海较近,北部是辽阔的亚洲大陆,地面坡度大,山地特性显著。
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在全省大面积的分布,其出露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由于贵州所处纬度较低,海拔高差悬殊,地表崎岖,复杂多变,气候地域性差异大等特点,形成了从亚热带到中温带的5种气候类型。
省内大部分地区常年温暖湿润,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0~19.0℃之间;光能资源,常较同纬度的云贵高原其他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各省少,平均日照时数多为1200~1400小时,年日照率在25%~30%之间,太阳总辐射量年均91.05千卡/cm2·年;雨水充沛,80%以上的地区平均年总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全年5~10月降雨较多,6~8月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一半,但光照与雨量、温度变化基本同步,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发育与分布,其中红壤、黄壤、黄棕壤等为贵州省地带性土壤,其面积约占土壤面积的60.1%;受母岩特性制约的岩性土壤-石灰土占土壤面积的29.9%;人工土壤面积及其它约占10.0%。
贵阳市气候特点贵阳是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市中心位于东经106度27分,北纬26度44分附近,海拔高度为1100米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
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
贵阳市辣椒种植条件贵阳市位于贵州省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具有适宜的辣椒种植条件。
以下是贵阳市辣椒种植条件的详细介绍:一、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贵阳市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盆地地区,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盆地地理环境兼具山地和平原的特点,相对平坦的地势为辣椒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地基础。
贵阳市的土壤主要是黄壤和山地土壤,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保水保肥性好,适合辣椒的生长。
此外,盆地地区还有较多的水源和灌溉条件,为辣椒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有利于辣椒的生长和发挥产量潜力。
二、气候条件:贵阳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左右。
冬季相对较冷,但不会降到接近冰点的低温;夏季相对较热,但受高海拔和丰富的雨水影响,日平均气温通常不会超过35。
这样适宜的气候条件对辣椒的生长和结果非常有利。
辣椒是热带作物,在温暖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但太炎热的气候会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贵阳市的气候条件可为辣椒的种植提供合适的温度和雨量,有利于辣椒的生长、结果和高产。
三、水资源:贵阳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多条河流穿过城市,同时也有多个水库、水塘以及附属的水系。
这些水资源十分重要,对辣椒的生长和灌溉起到了关键作用。
辣椒的生长需要水分,尤其在播种到生育期间,需要进行适当的灌溉,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贵阳市的水资源能够满足辣椒种植的需求,有利于辣椒的生长和稳定产量。
四、生态环境:贵阳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湿度较大,这对辣椒的生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辣椒植株喜湿润的环境,较高的空气湿度有利于辣椒花粉的传播和果实的形成。
此外,贵阳市几乎无霜期,有利于辣椒的正常生长和结果。
辣椒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贵阳市阳光充足,并且具有适宜的温度,这对辣椒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五、种植技术:在贵阳市种植辣椒时,可以采用温室种植、露地种植和大棚种植等方式。
温室种植适合盛夏高温季节,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露地种植适合盆地地区,具有较优的光照条件和土壤资源;大棚种植则能够防止暴雨和低温对辣椒的不利影响。
贵阳云贵高原东斜坡种植优势
贵阳云贵高原东斜坡的种植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适宜:贵阳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上,属东部平原向西部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的特点,全年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各种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
2.土壤肥沃:云贵高原东斜坡的土壤主要以红壤和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肥力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多样性种植:由于地形的多样性,云贵高原东斜坡可以进行立体农业种植,如山地种植、梯田种植等,可以种植各种不同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4.资源丰富:云贵高原东斜坡资源丰富,除了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5.农业科技发达:近年来,贵阳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引进和推广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6.政策支持:贵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提供农业补贴、优惠贷款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总的来说,贵阳云贵高原东斜坡的种植优势主要体现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多样性种植、资源丰富、农业科技发达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贵阳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 贵阳地理概况贵阳是中国贵州省的省会,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地理坐标为东经106°07′-107°17′,北纬26°11′-27°22′。
贵阳地处云南-贵州高原的中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2. 贵阳的气候特点贵阳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
夏季相对湿润,气温较高,最高可达30摄氏度以上;冬季相对干燥,气温较低,最低可达零下5摄氏度左右。
由于贵阳地处于喀斯特地貌区,具有明显的夏季雨季和冬季旱季的特点,降水集中于5月至10月。
3. 贵阳的地形地貌贵阳地势较为平坦,地理特点主要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造成的,贵阳地下岩层主要由石灰岩和岩溶石构成。
喀斯特地貌在贵阳地区表现为山丘、峡谷、溶洞等景观,如花溪大峡谷、青岩溶洞等。
4. 贵阳的水资源贵阳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来自喀斯特地下水和湖泊、河流等。
喀斯特地下水是贵阳重要的水源,贵阳市有“千湖之城”的美誉,拥有荷花池、龙洞湖等多个湖泊。
此外,贵阳市还有黔灵江、清镇河等主要河流,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和灌溉水。
5. 贵阳的植被和动物资源贵阳地区的植被类型多样,以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该地区植被丰富,包括松树、柏树、毛竹等,其中贵阳市又以松树为标志。
此外,贵阳地区还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包括黑熊、野鸡、石龙子等。
6. 贵阳的资源开发和保护贵阳地区的资源开发主要包括能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
能源方面,贵阳地区拥有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已建成了多座火电厂和水电站。
矿产资源方面,贵阳地区主要有石灰石、铝土矿等。
贵阳地区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黔灵山、花溪景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然而,贵阳也面临资源保护的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贵阳地区的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包括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
贵阳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
7. 贵阳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贵阳地区的交通便利,已建成了完善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
贵阳中考地理生物等级划分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位于贵州省南部。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贵阳市的生物等级划分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贵阳市的地理生物等级划分中,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研究: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分布以及动物种类等方面。
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贵阳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温适宜,降水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为各类植物和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贵阳市的气候条件适宜于各类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在生物等级划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来划分生物的分布范围。
在贵阳市的土壤类型中,主要包括红壤、黄壤、山地土壤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生物的分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生物等级划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来划分生物的分布范围。
贵阳市的植被分布主要包括丘陵植被、山地植被和盆地植被等。
贵阳市的植被种类繁多,不同的植被类型在生物等级划分中也具有不同的作用。
丘陵植被主要包括草原、灌木林等,山地植被主要包括高山草甸、针叶林等,盆地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等。
这些不同的植被类型为贵阳市的生物等级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贵阳市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在贵阳市的生物等级划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动物种类来进行划分。
哺乳动物主要包括羚羊、獾、豪猪等,鸟类包括松鼠、鹰、鸽子等,爬行动物包括蛇、蜥蜴等。
这些不同的动物种类在生物等级划分中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贵阳市的地理生物等级划分主要可以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分布以及动物种类等方面进行。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了贵阳市不同地区的生物等级划分。
通过对贵阳市的地理生物等级划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贵阳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态环境,为保护和管理贵阳市的生物资源提供参考和依据。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贵州全境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隆起,分别向南、北两面倾斜,海拔在100~2800米之间,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6.1%。
全省年均温11.0~19.0℃,年降水1100~1300毫米。
总体而言是纬度低,海拔落差大,平均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距海较近,北部是辽阔的亚洲大陆,地面坡度大,山地特性显著。
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在全省大面积的分布,其出露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由于贵州所处纬度较低,海拔高差悬殊,地表崎岖,复杂多变,气候地域性差异大等特点,形成了从亚热带到中温带的5种气候类型。
省内大部分地区常年温暖湿润,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0~19.0℃之间;光能资源,常较同纬度的云贵高原其他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各省少,平均日照时数多为1200~1400小时,年日照率在25%~30%之间,太阳总辐射量年均91.05千卡/cm2·年;雨水充沛,80%以上的地区平均年总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全年5~10月降雨较多,6~8月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一半,但光照与雨量、温度变化基本同步,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发育与分布,其中红壤、黄壤、黄棕壤等为贵州省地带性土壤,其面积约占土壤面积的60.1%;受母岩特性制约的岩性土壤-石灰土占土壤面积的29.9%;人工土壤面积及其它约占10.0%。
贵阳市气候特点贵阳是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市中心位于东经106度27分,北纬26度44分附近,海拔高度为1100米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
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之美誉。
尤其在夏季,贵阳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25-28℃之间,最低温度平均在17-20℃之间。
最高温度高于30摄氏度的日数少,紫外线强度较弱。
即使出现30℃的温度,早晚也很凉爽,只要不在烈日下曝晒,室内通风状况良好,没有空调设备也绝无汗流浃背、夜不能寐的炎热。
在街头很少见人手持扇子,晚上还得盖薄被,而在高山上却有“一雨变成冬”之说,是“天然大空调”。
特别是与素有"火炉"之称的城市相比,贵阳不愧为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
在2006年“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评选中,贵阳以“具有夏季特别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舒适度的优势”荣登榜首。
在联合国亚太组织等七大机构的八大硬指标中,贵阳气候的舒适度占据了极大比重。
从2006年开始,每年的“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的评选中都摘得桂冠。
贵阳夏季雨水充沛,为500毫米左右,夜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干湿季不明显,贵阳市重工业基本远离市区,城市污染轻,全年出现轻度污染日数少,空气质量良好,无灰霾天气发生,空气清新,宜人舒适。
贵阳市年雷电日数平均为49.1天,雷电电解空气中的水汽,产生较多的负氧离子,同时贵阳市拥有植被完整的环城林带,素有“林城”之称,环城林带更提供了富足的负氧离子,在景区空气的负氧离子含量高,平均每立方厘米达2700个以上,超过正常值的几倍,居全国各著名景区的前列,可谓“天然氧吧”。
贵阳市地处贵州省中部,地处黔腹地,是贵州省省会城市。
地处东经106°07′~107°17′,北纬26°11′~27°22′,国土面积8034平方千米,海拔在800~1300米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润湿型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5.3℃,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4.6℃,极度端最高温39.5℃,极端最低温-9.5℃,≥0℃积温平均4723℃,≥10℃积温平均4050℃,年总积温5585℃。
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000—1200mm,春雨占27—29%,夏雨占41—45%,秋雨占21—24%,冬雨占5—6%,主要分布在夏季。
空气相对湿度平均85%左右,春旱与夏旱均较轻。
全年日照时数135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90.2千卡/厘米2。
四季中冬季105天,春季102天、夏季82天、秋季76天。
4—9月的热量、太阳辐射、降水量均占全年的70—80%,雨热同季,适宜大量植物资源的繁衍、生长。
乌当区:距贵阳城区12公里,海拔在1100—1400米,年均气温15—15.4℃,无霜期284天,年均日照时数1168.58小时,年降雨量1179.8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35.2%,土壤以黄壤、石灰土为主,PH值5.8—6.8。
距贵阳市区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邮电通讯十分发达,已建成现代通讯网络,实现乡镇村村通电话。
供电、供水条件良好。
白云区:位于贵阳市次中心区,距金阳新区仅3公里,距贵阳城区15公里。
海拔高度在1000—1350米之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6℃,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256天,年日照时间1420小时。
土地总面积25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34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7亩,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6万余亩。
属于乌江水系,生态资源丰富。
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四通八达,乡村公路与210国道、贵遵高速路相连,有川黔铁路穿越,区内已实现了“半小时经济圈”。
境内国家小一、二型水库3座,设施完善的水利排灌沟渠110公里,地表水资源较丰富。
南明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水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但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变化较大,垂直气候差异明显,适应各种作物生长,四季常有蔬菜种植。
年均温在14.6℃左右,≥10℃有效积温为4401.3℃,年平均降水量1179.8毫米、下半年相对较多,年太阳总辐射为3776.49兆焦耳/米2,年均日照时数为1161.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26%。
最高太阳辐射能为77-88千卡/cm2,年日照1161.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84天。
小河区:小河区位于贵阳市中心南隅,地处东经106°42′和北纬26°31′,区境涵盖小河、中曹司、滥泥沟等主要工业园区和生态园区,全区东西长11.5公里,南北宽12.15公里,总面积63.13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为1000~1200米,属于丘盆地和谷地。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270—29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40—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均日照数1278小时左右。
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云寡照,降雨多、热量足花溪区:距贵阳城区19公里,地处贵州高原中部,苗岭山脉中段,属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地貌以低中山丘陵为主,海拔999--1655.9米。
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冬春半干燥,夏季湿润,四季分明,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9℃,雨量充沛,水热同季。
积温4484.6℃,年平均无霜期285天,年平均降雨量1187.1毫米,水资源丰富,土壤以山地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和潮土、水稻土为主。
背靠省会城市交通十分方便,公路、铁路、航运交通四通八达,贵惠路、湘黔公路、磊花公路、花孟公路四大公路干线,贵昆铁路、湘黔铁路、环城滇路三大动脉,穿城而过,十多条支线公路连接各乡、各行政村和大部分村组,构成了出区跨省,通江达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已建成花溪乡、花溪镇两座35千伏农用电站,总装机容量15350千伏安,建成35千伏送电线路45.2公里,6-10千伏配电线路128公里,低压线路256公里。
村村通电话、通邮,电迅和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电视拥有率达95%以上。
修文县:距贵阳城区49公里,海拔高度在725—1570米,年平均温度13.6℃,年均降雨量1171.5毫米,无霜期259天,年日照时数1360小时,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富,水热同季。
土壤以黄壤、石灰土为主,PH值5.2—6.8。
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四通八达,乡村公路与210国道、贵遵、贵毕高速路相连,有川黔铁路穿越、乌江河流串连。
境内地表水资源较丰富。
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覆盖整个项目区,境内3.5万伏、10万伏、20万伏变电站各一座,水、电供应充足。
息烽县:息烽县地处贵州省城贵阳市北郊,与历史名城遵义接壤,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山川秀美,历史积淀深厚,人文风情浓郁,集现代工业、城郊型农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风景名胜、休闲疗养胜地于一体。
现有人口25.48万,下辖4镇6乡,161个行政村,9个居民委员会。
息烽县地处贵州省中部,省城贵阳市北郊,贵州第一大河乌江之南岸。
地理座标为东经106 27 29至106 53 43,北纬26 57 42至27 19 45。
东临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金沙两县相望。
县城所在地南距贵阳市中心66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85公里,是黔北及重庆、四川两省市南下出海的必由通道,也是贵阳市北上黔北及重庆、四川的“桥头堡”。
息烽县南高北低,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
年平均气温14.5C,年均降雨量1111毫米,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期在270天以上。
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高差大,气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适宜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多种农林作物生长。
息烽县总面积1036.5平方公里,境内峰丛山地与丘陵、小盆地相间,海拔最高1749.6米,最低609.2米,相对高差1140.4米,南望山、西望山两大山脉东西排列,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
全县土地面积10万公顷,其中有耕地3.3万公顷、林地4万公顷、园林0.03公顷、草地1万公顷,水域0.17万公顷。
开阳县:开阳地处黔中,位于贵州省中部。
地理座标为东径106º45´~107º17´,北纬26º48´~27º22´,南北长64.5公里,东西宽53公里,总面积2026平方公里,总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15%。
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分水岭地带向北面乌江河谷和东面清水清河谷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