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 :《赤壁赋》全解+测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84.65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1.通假字1)举酒属客(通,义:)2)冯虚御风(通,义:)3)山川相缪(通,义:)2.词类活用(归类,释义)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东望武昌3)顺流而东4)渔樵于江渚之上5)侣鱼虾而友麋鹿3.解释加线词1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5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6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9篇《赤壁赋》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赤壁赋》苏轼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
歌曰:“桂()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泣孤舟之()妇。
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
寄()蝣于天地,渺()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
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宁夏银川·三模】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夸张和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江面广阔的句子是“(),()”。
苏轼赤壁赋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赤壁赋》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2. 《赤壁赋》中,苏轼提到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汉朝D. 明朝答案:C3.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来比喻人生短暂的句子是什么?A. 人生如梦B. 人生若只如初见C. 人生自古谁无死D. 人生得意须尽欢答案:A4. 《赤壁赋》中,苏轼描述了哪种自然景象?A. 雪景B. 月夜C. 雨景D. 山景答案:B5.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喜悦B. 悲伤C. 愤怒D. 淡然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赤壁赋》中,苏轼用“ ”来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答案:逝者如斯夫2. 在《赤壁赋》中,苏轼提到的“ ”是指赤壁之战的地点。
答案:赤壁3. 《赤壁赋》中,苏轼用“ ”来形容月亮的明亮。
答案:皎皎空中孤月轮4. 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了“ ”,表达了对英雄的怀念。
答案:周郎5. 《赤壁赋》中,苏轼用“ ”来比喻人生如梦。
答案:人生如梦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赤壁赋》中苏轼对赤壁之战的描述。
答案: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述,展现了赤壁之战的壮烈场面,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感慨。
2. 苏轼在《赤壁赋》中是如何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的?答案: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述和对月亮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用“逝者如斯夫”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生如梦”来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注意事项:1. 请考生仔细审题,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 答题时请保持字迹清晰,避免涂改。
3. 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4. 请按照题目要求,不要遗漏任何题目。
5.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精选20题】《赤壁赋》高考理解性默写模拟题(附答案)1. 在《赤壁赋》中,作者描述了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答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赤壁赋》中,作者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诗,表达了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敬佩。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 在《赤壁赋》中,作者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展现了曹操军队的强大和孙刘联军的英勇。
答案:曹操军队强大,孙刘联军英勇。
4. 《赤壁赋》中,作者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从容不迫和智勇双全。
答案: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 在《赤壁赋》中,作者通过描写赤壁之战的胜负转折,展示了历史的偶然性和英雄的伟大。
答案:赤壁之战的胜负转折展示了历史的偶然性和英雄的伟大。
6. 《赤壁赋》中,作者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答案: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8. 《赤壁赋》中,作者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珍惜时光的思考。
答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 在《赤壁赋》中,作者通过描写赤壁之战的胜负转折,展示了历史的必然性和英雄的伟大。
答案:赤壁之战的胜负转折展示了历史的必然性和英雄的伟大。
10. 《赤壁赋》中,作者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色。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1. 在《赤壁赋》中,作者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答案: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12. 《赤壁赋》中,作者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珍惜时光的思考。
赤壁赋1、下列加粗的字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桂棹(zhào)枕藉(jí)流觞曲水(shāng)放浪形骸(hái)B.愀然(qiǎo)匏樽(páo)临文嗟悼(dào)孤舟嫠妇(lí)C.庐冢(cǒng)蜉蝣(fú)无物相之(xiàng)山川相缪(liáo)D.酾酒(shī)横槊(shù)舳舻千里(zhú)江渚之上(zh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扣舷而歌之侣鱼虾而友麋鹿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D.渺沧海之一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白露横江B.挟飞仙以遨游C.凌万顷之茫然D.望美人兮天一方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甩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的协查请求并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不免感慨系之:“他们没义务反馈,我们没权利去过问。
有些情况就不了了之,有些线索就浪费了。
”B.党员要做到勤俭节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
一是要把好思想关,谨防自腐蜕变;二是要把好情感关,谨防情随事迁;三是要把好小节关,谨防穴蚁毁堤。
C.同样的探索,不同的命运,多少反映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尴尬:用来看病,涉嫌违规;用来买房,沧海一粟。
D.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日益发达的互联网让这些声音时常响起,不绝如缕。
6、下列对有关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赤壁赋》检测答案一、注音:(10分)壬戌..之章()()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之秋()()歌窈窕舳舻..千里()()酾.酒临江()举匏.樽以相属()壬戌rén xū窈窕yǎo tiǎo 舷xián 愀qiǎo 舳舻zhú lú酾shī匏páo 二、解释下列实词:(14分)七月既望..()举酒属.客()纵.一苇之所如.()倚.歌而和之()正襟危.坐()固.一世之雄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吾与子之所共食.()相与枕藉..乎舟中()山川相缪.()苟.非吾之所有()不知东方之既.白()而卒.莫消长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属(通“嘱”,指劝人饮酒)纵(任)如(往)倚(循,依)危(端正)固(本来)曾(竟)食(指享有)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缪(通“繚”,盘绕)苟(如果)既(已经)卒(最终)三、解释下列虚词:(16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倚歌而.和之(表修饰)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取独)不知东方之.既白(助词,取独)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四、词类活用:(6分)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向西,向东)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打鱼砍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作动,攻占)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进军)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侣,以……为友)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五、选择题(14分)1.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苟非吾之.所有B.倚歌而和之.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答案A 取独其余为代词2.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A.山川相缪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举匏尊以相属D.相与枕藉乎舟中答案D3.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而又何羡乎.D.郁乎.苍苍答案C 语气词表疑问,其余为形容词词尾4.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A.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渺渺兮予怀答案D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侣.鱼虾而友.麋鹿C.吾从而师.之D.孔子师.郯子、苌虹、师襄、老聃答案A 使动,其余为意动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赤壁赋》全解+测试题赤壁赋1苏轼壬戌2之秋,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4客,诵明月之诗5,歌窈窕之章。
少焉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7之间。
白露8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9,凌万顷之茫然10。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1,而不知其所止1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3。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14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15,击空明兮溯流光16。
渺渺兮予怀17,望美人兮天一方18。
”客19有吹洞箫20者,倚歌21而和之22。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2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4。
舞幽壑之潜蛟25,泣孤舟之嫠妇26。
苏子愀然27,正襟危坐28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9?”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30,东望武昌3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32,此33非孟德之困34于周郎35者乎?方36其破荆州37,下江陵38,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39,旌旗蔽空,酾酒临江40,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41,侣鱼虾而友麋鹿4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43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45,托遗响于悲风46。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47;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8。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4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51,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3。
”客喜而笑,洗盏更54酌。
肴核既尽55,杯盘狼籍56。
相与枕藉乎舟中57,不知东方之既白58。
1.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
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
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
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
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
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赤壁赋》练习题答案一·文学常识(0.5×4=2)苏轼与苏洵、苏澈合成“三苏”,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二·字音(0.5×27=13.5)1.壬.戌2.举酒属.客3.窈窕.. 4.斗.牛之间5.冯.虚御风6.扣舷.7.余音袅袅.8.倚.歌9.幽壑.10.嫠.妇11.愀.然12.相缪.13.舳舻..14.旌.旗15.酾.酒16.横槊.17.渔樵.18.江渚.19.麋.鹿20.匏.樽21.蜉.蝣22.一粟.23.须臾.24.肴.核25.枕藉.三·通假字(1×3=3)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四·虚词(1×19=19)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转折(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转折(3)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修饰(4)侣鱼虾而友麋鹿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修饰之(1)纵一苇之所如到(2)凌万顷之茫然的(3)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4)不知东方之既白主谓之间(5)苟非吾之所有的(6)耳得之而为声的(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8)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标志“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标志“从”(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标志(4)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标志“在”五·古今异义(1×4=4)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星宿名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思慕的人君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六·词类活用(1.5×9=13.5)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3.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5.扣舷而歌.之唱歌6.顺流而东.也东进七·重点实词(1×23=23)1.七月既望过了2.纵一苇之所如任;小船3.凌万顷之茫然越过4.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空明;逆流而上;江面浮动的月光5.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6.余音袅袅声音婉转悠长7.舞幽壑之潜蛟深谷8.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9.正襟危坐端坐10.方其破荆州当11.下江陵攻占12舳舻千里首尾相连的船只13.寄蜉蝣于天地人生短促14.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得到15.托遗响于悲风余音16.卒莫消长到底;消减和增长17.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18.杯盘狼藉凌乱19.相与枕藉枕着垫着八·特殊句式(1×9=9)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4.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5.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6.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7.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9.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九·翻译(13)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的语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赤壁赋的语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赤壁赋的语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高一语文赤壁赋的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参阅! 赤壁赋的语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1.指出下列文句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提示: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把握,难度不大。
答案:(1)互文见义(2)对偶(3)比喻2.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一字和仲,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他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提示:文学常识靠记忆。
答案: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3.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提示:①③④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②⑦⑧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⑤助词,舒缓语气,不译。
答案:C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七月既望( ) (2)击空明兮泝流光( ) (3)渺渺兮予怀( ) (4)斗牛之间( ) (5)倚歌而和( ) (6)山川相缪( ) (7)酾酒临江( ) (8)正襟危坐( ) 提示:本题帮助积累实词的意义。
答案:(1)阴历每月十五日(2)逆流而上(3)悠远的样子(4)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5)同声相应,唱和(6)缭,盘绕(7)斟酒(8)身体斜着坐5.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赤壁赋》含答案(2023春·湖南·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节选)〔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波不兴.兴:起B.举酒属.客属:劝酒C.正襟危.坐危:端正D.顺流而东.也东:向东(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扣舷而.歌之拔剑切而.啖之C.其.声呜呜然吾其.还也D.渺沧海之.一粟行李之.往来(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游图。
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
歌词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C.文章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赤壁赋》同步训练一、积累与运用。
第一组1.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组是()A.举酒属.(zhǔ)客斗宿.(xiù)冯.(píng)虚御风相互枕藉.(jiè)B.幽壑.(hè)嫠.(lí)妇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C.扁.(piān)舟匏.(páo)樽蜉蝣..(zhǘ lǘ)..(fú yóu)舳舻D.酾.(shī)酒横槊.(shuò)更.(gēng)酌窈.窕.(yǎo tiǎo)【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
C项,舳舻(zhǘ lǘ),读音错误,应读zhúlú。
舳舻:1.船头和船尾的合称。
2.泛指船只。
3.指首尾衔接的船只。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窈窕之章横槊赋诗苍海一粟孤苦伶仃B.洗盏更酌不绝如缕凄侧动人形单影只C.乐观旷达余音袅袅感人肺腑抑扬顿挫D.潜移墨化肝胆照人月明星稀如泣如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对于字形类题目,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形,特别是形近字,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
A项,“苍”应为“沧”;B项,“侧”应为“恻”;D项,“墨”应为“默”。
故选C项。
3.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B.①凌万顷之茫然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C.①哀吾生之须臾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D.①驾一叶之扁舟②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等。
B项,“茫然”,古义:江面上迷茫一片;今义: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4.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驾一叶之扁舟B.倚歌而和之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yjbys小编整理了《赤壁赋》知识点归纳,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完《赤壁赋》的时候及时的自我检测和查缺补漏,提高对诗的理解能力!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rén xū)举酒属客(shǔ)窈窕(yǎo tiāo) 旌旗蔽空(jīnɡ)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解析】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答案】 B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匏樽(葫芦)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下江陵(攻占)D.盈虚(满) 嫠妇(寡妇)危坐(端正)【解析】肴核:菜肴和果品。
【答案】 B3.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击空明兮溯流光③倚歌而和之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A.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靠着④细丝B.①越过②顺水而下③靠着④一条C.①越过②逆流而上③循④细丝D.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循④一条【解析】“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
【答案】 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②始适还家门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举匏樽以相属C.①扣舷而歌之②倚歌而和之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解析】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
《赤壁赋》背诵与练习[背原文——谨防易错字]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明文意——定位检索区间]①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②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③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④段:写作者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⑤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与作者一起开怀畅饮。
[押题练——全练命题角度]1.填一句(1)《赤壁赋》中,苏轼主张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他用“”一句表达了自己从变化的角度看待世间万物的观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有名的文赋。
B. 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达观看法。
C. 文中主要描绘了作者泛舟江上的自由快乐之感。
D. 文中反映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2. 下列关于《赤壁》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B. 诗中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 诗中用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D. 诗中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
3.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写作背景,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虽免一死,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B. 苏轼在政治失意,思想苦闷的情况下,寄情诗酒,放浪山水,曾两次泛游赤壁。
C. 《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D.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有名的文赋,与《赤壁》并无关联。
4.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作者感情由乐到悲,再由悲到乐的变化为线索。
B. 第一段为第一个层次,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产生的自由快乐之感。
C. 第二段、第三段为第二个层次,写作者因客人所吹洞箫的呜咽之声而引出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
D. 第四段、第五段为第三个层次,是对前一种态度的否定,引入庄子齐物的思想。
5.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在文中设了主客问答,反映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B. 客人的观点,表现了内心对人生无常的悲观态度。
C. 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达观看法。
D. 文中反映了作者对受残酷打击的愤懑、痛苦。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 《赤壁赋》中,作者在江上泛舟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_______之章。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赤壁赋》全解+测试题赤壁赋1苏轼壬戌2之秋,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4客,诵明月之诗5,歌窈窕之章。
少焉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7之间。
白露8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9,凌万顷之茫然10。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1,而不知其所止1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3。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14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15,击空明兮溯流光16。
渺渺兮予怀17,望美人兮天一方18。
”客19有吹洞箫20者,倚歌21而和之22。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2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4。
舞幽壑之潜蛟25,泣孤舟之嫠妇26。
苏子愀然27,正襟危坐28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9?”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30,东望武昌3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32,此33非孟德之困34于周郎35者乎?方36其破荆州37,下江陵38,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39,旌旗蔽空,酾酒临江40,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41,侣鱼虾而友麋鹿4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43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45,托遗响于悲风46。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47;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8。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4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51,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3。
”客喜而笑,洗盏更54酌。
肴核既尽55,杯盘狼籍56。
相与枕藉乎舟中57,不知东方之既白58。
1.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著有《东坡乐府》等。
苏轼同年写过一篇《后赤壁赋》,因此人们常把此篇称为《前赤壁赋》。
此赤壁为黄冈赤鼻矶,并非赤壁之战的赤壁(今湖北赤壁)。
2.壬(rén)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干、支按顺序配合,六十年为一个甲子。
3.既望:“望日”后一天,一般是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4.属(zhǔ):劝请。
5.明月之诗:与后文的“窈窕之章”均指《诗经·陈风·月出》一诗。
这首诗写月下怀人的感情。
第一章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极言体态柔美的样子。
6.少焉:不久,一会儿。
7.斗(dǒu)牛:星宿名,指斗宿和牛宿。
8.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9.纵一苇之所如:意思是听凭小船所往,而不加拘束。
一苇,一束芦苇。
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
”这里代指小船。
10.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浩渺无垠的江面。
凌,越过。
茫然,浩渺无垠的样子。
11.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乘风遨游。
冯,同“凭”,乘。
虚,指太空。
御,驾。
12.不知其所止:不知道(船)将要漂向何方。
13.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尘世,独立于长空,飞升而成为神仙。
羽化,指飞升成为神仙。
14.扣舷而歌: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扣舷,指敲船舷打节拍。
15.桂棹兮兰桨:桂木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
16.击空明兮溯流光: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逆流而上。
空明,指月光下澄明的江水。
流光,是江面上浮动的月光。
17.渺渺兮予怀:即“予怀渺渺”,意思是“我的思绪十分悠远”。
渺渺,悠远的样子。
18.望美人兮天一方:遥望美人,(她)在天的一方。
美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19.客:指和苏轼同游的人。
一说为苏轼虚拟的一个人物。
20.洞箫:吹孔气鸣乐器,管乐器的一种。
21.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倚,循、依。
22.和(hè)之:(用洞箫)随歌声伴奏。
和,应和。
23.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怨恨,像思慕,像抽泣,像倾诉。
2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余音(尾声)婉转悠长,如同细丝绵延不绝。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
幽壑,深谷。
26.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孤舟上的寡妇落泪。
泣,这里指“使……泪下”。
嫠妇,寡妇。
27.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指忧愁凄苦的模样。
28.正襟危坐:整了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正襟,整理衣服。
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30.夏口:古镇名,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31.武昌:今湖北鄂州。
32.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山水相互环绕,一片苍翠茂盛。
缪,同“缭”,盘绕、围绕。
33.此:这个地方。
34.困:受困。
指曹操被周瑜围困败于赤壁一事。
35.周郎:指周瑜。
36.方:当。
37.破荆州: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向南进攻荆州,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其子刘琮(cóng)降曹。
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38.下江陵:刘琮投降后,曹操又在当阳击败刘备,进军江陵。
下,攻占。
江陵,荆州首府。
39.舳(zhú)舻(lú)千里:战船千里相连。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指首尾相连的船。
40.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他)面对着长江斟酒(畅饮),横握长矛吟诵诗歌(所吟即《短歌行》)。
酾酒,斟酒。
槊,长矛。
41.渔樵于江渚之上:在江边捕鱼砍柴,或“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
江渚,江中小洲,亦指江边。
42.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43.匏(páo)樽:葫芦制作的酒器。
匏,葫芦的一种。
44.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将如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大海中的一粒小米。
蜉蝣,小虫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据说朝生夕死。
45.知不可乎骤得:(我)明知这种想法不可能轻易实现。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46.托遗响于悲风:只好把这种无奈寄托于箫声,在悲凉的秋风中演奏出来。
4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实际并没有流去。
未尝往,江水奔流,前去后来,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
4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最终没有消减和增长的变化。
盈,满。
虚,缺。
卒,最终。
消长,消减和增长。
4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
将,这里表示假设。
50.曾(zēng)不能以一瞬: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曾,竟。
瞬,眨眼。
51.物与我皆无尽也: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5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造物者,原本指“天”,即现在所说的“自然”。
5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适,享受、享有。
54.更:另、再。
55.肴核既尽: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
肴核,指菜肴和果品。
56.狼籍:凌乱的意思。
也写作“狼藉”。
57.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中。
藉,垫、衬。
58.既白:天明。
白,明亮,指天亮。
集评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
潇洒神奇,出尘绝俗,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视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挂之齿牙,亦不足入其灵台丹府也。
又云:余尝中秋夜泛舟大江,月色水光与天宇合而为一,始知此赋之妙。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
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
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后赤壁赋》)闲闲叙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约某客。
“乐”字伏后。
仍用“风”“月”二字,乃长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
前篇纯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
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说悲,则公自言矣。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简赏因乌台诗案,苏轼身陷文字狱,被关押在御史台四个月,其间“诟辱通宵不忍闻”。
后经多方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面对如此厄运,该如何劝慰自己?个中私情又如何表达?苏轼选择了主客问答的赋体形式,借客之口言困惑,以“我”之口解千结,一问一答,渐入人生堂奥,似主客畅谈,又如自问自答、左右互搏。
更为奇妙之处在于苏轼独特的穿插勾连技巧。
文章起于主客泛舟,清风、明月、东山、白露、水光,还有优美清越的歌声、飘逸潇洒的人,恍若仙境;结尾入情见性,自然酣畅。
开篇逐渐将主客引入悲凉、困惑之境,结尾则令人豁然开朗,一切疑云都随着天光放亮而烟消云散。
令原本单调的问答形式,在情境的营造中变得生动自然,且诗意盎然。
精思1.明代钟惺评论说:“《赤壁》二赋,皆赋之变也。
此又变中之至理奇趣,故取此可以赅彼。
”结合《赤壁赋》具体内容想一想,这里的“至理奇趣”是指什么?2.苏轼《寒食帖(诗)》和《赤壁赋》都作于1082年,即被贬至黄州的第3年。
《寒食帖(诗)》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两首诗如下:■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书法作品《赤壁赋》后有一段写给好友傅钦之的书简:■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
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
联系这两则材料,重新阅读《赤壁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轶事朋友遍天涯苏轼从没有一天没有客人,若是没人去看他,他会出去看邻居。
像以前在黄州一样,他与身份高身份低的各色人,读书人、农夫等相交往。
闲谈时,他常是席地而坐。
他只是以闲谈为乐。
但是他也愿听别人说话。
他带着一条海南种的大狗“乌嘴”,随意到处游逛。
和村民在槟榔树下一坐,就畅谈起来。
那些无知的穷庄稼汉,能对他说什么呢?庄稼汉震于他的学识渊博,只能说:“我们不知道说什么。
”苏东坡说:“那就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