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13.03 KB
- 文档页数:2
《网络传播学概论》样卷一、名词解释(4个×6分=24分)①、Web2.0 ②、超级链接③、超文本④、URL(统一资源定位器)⑤、自媒体⑥、数字鸿沟⑦、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的四大定律之一)⑧、吉尔德定律参考答案:①、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
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②、超级链接是指向互联网上其他网页或位置的路径。
能让受众由一处跳往另一处,受众权力变大,但也戏剧性地使原本可能相互竞争的两个在线服务之间变得界线模糊,网际的传播因此变得似乎既充满相异性又趋于大同。
③、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
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
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
超文本是多媒介的一个子集,指它有能力使信号成为各种媒介符号属性的综合,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录像等。
超文本能力使互联网同时获得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图片及人际的媒介属性,这是网络内介质泛化的最可感的方面。
④、URL,英语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的缩写)也被称为网页地址,是因特网上标准的资源的地址。
例如http:///domain/HXWZ就是一个典型的URL地址。
它是一种易于理解的字符串,用来识别Internet资源的位置,并包括接受它的协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网址,给网际受众以主动性访问的快捷路径。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读后感化繁为简这本教材共十章,猛地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完全是十个独立的专题。
确实是,单独拎一章出来看并不妨碍阅读,每一章都可以当一个大专题来整理。
我们先看一下这十章内容的构成: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四章网络媒体与新闻媒体第六章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第七章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传播第八章社会化媒体应用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我们梳理一下,可以按照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问题”分为两大板块,目的在于可以帮你形成知识结构,快速实现知识定位,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消化。
“基本问题”版块主要讲述网络传播是从何而来、如何传播的。
“主要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传播学中的5W来整理,即网络传播关注的议题:从媒体、用户、内容、效果、其他五个维度来总结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于是,这本书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纳为:(图像)展开讲述1 基本问题:从何而来、如何传播(图像)①从何而来(第1章)网络传播从何而来?教材围绕技术基础和发展逻辑展开,也就是互联网的演进。
•发展基础网络技术是网络传播的基础,对于网络技术的探讨属于工科生的事儿,但是,我们要对社交媒体、自媒体,以及Web3.时代的数据化、智能、交互、个性化和高度虚拟化这种概念进行掌握。
•发展逻辑从发展逻辑来看,网络媒体的演进包括业务形态、分发平台以及传播模式三个维度,和传统媒体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业务形态和生产机制从独立走向了融合;第二,价值坐标的变化,包括新闻价值和质量标准;第三,思维由“内容”转变为“产品”;第四,传媒产业体制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在这一部分最后,作者论述了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和对传媒业的影响。
教材有大篇幅的论述,我们要把握两个核心名词:大数据、智能化媒体。
②如何传播(第2-3章)网络出现后?怎么进行传播?网络的属性和形态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二、教学学时分配每章节所需学时列表如下:章次内容理论实训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4学时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2学时2学时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2学时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2学时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4学时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2学时第八章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4学时第九章网络传播的受众4学时第十章网络传播的效果2学时第十一章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2学时总计34学时32学时2学时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简介网络的基本知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掌握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教学内容:讲述网络信息的制作技术与发布技术,以及网站的规划与网页的设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网页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和设计方法,主要熟练掌握制作网页的有效工具Dreamweave和Flash,以及信息发布技术。
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的特性以及具体的业务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与单元化编辑、专题化组织、多媒体整合以及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和网络编辑思想的传达。
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中互动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媒体的几种主要互动方式和网络媒体互动的缺点。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媒体互动中对网络论坛与个人博客的作用。
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教学内容:讲述网络营销、网络公关与网络广告的关系,网络公关的主要任务和方式及原则,网络广告的形式及制作和网络广告的具体执行方式。
读未来编号:学院教案2018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分院(系):教研室: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课程学分:授课专业班级:教师姓名:职称:使用教材:网络传播概论作者及出版社: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院教务处制说明:1、本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
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既然要学习网络传播概论这门课程,首先就应该知道什么是网络传播,为什么要学习网络传播,以及如何学习网络传播。
(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都接触过网络传播,那么同学们理解的网络传播是怎样的呢?第一节网络基本知识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2、网络的服务内容包括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2、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三、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时制定的相应规则。
四、网络互联技术1、网络互联的目的2、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第二节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互联网(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
可以说,它是一个网上网,即由大大小小的成千上万个网络连接而成。
一、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的一个实验性网络。
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两次飞跃1974年,文顿·瑟夫和鲍勃·坎提出了TCP协议和IP协议。
在TCP/IP 9协议提出10年之后的1983年,TCP/IP协议才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的网络采纳,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
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三、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一)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二)Web 2.0(三)三维技术四、媒介融合的趋势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它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网络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通过网络手段传播的信息,并对其产生的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在社会方面的生活,而且还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网络传播定义、网络传播特点、网络传播影响及其发展前景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网络传播学的内容。
网络传播是指人们通过网络手段传播信息,并对其产生的影响。
它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网络营销和社交媒体等。
它是社会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互联网等新兴的技术工具实现传播的功能,因此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同时,网络传播也是一种文化形式,由于它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传播的信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网络传播具有诸多特点,如快速、高效、可见性强等。
一方面,网络传播的速度比传统的传播形式要快得多;另一方面,它的效率也比传统的传播形式高得多,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此外,由于它的可见性较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的获取到任何的信息。
网络传播同样也有很多的影响。
首先,它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们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获取任何信息;其次,它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使人们可以轻松地及时地进行沟通;第三,它使传统的传媒受到不断的冲击和变革;最后,它也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使人们可以更加轻松、高效地应对和利用社会资源。
网络传播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它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它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它的发展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传播作用,有助于建设网络体系,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并在新兴的技术支持下实现信息的更快传播。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以及它产生的影响。
它具有一定的特点,如快速、高效、可见性强等,并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它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网络传播学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课1.1998 年 5 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2.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 4 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 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 Web2.0 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3.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1958 年:雏形;1969 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1977—1979:TCP/IP 体系结构和协议;1986 年:Internet 名称正式开始使用;1988 年:互联网对外开放;1989 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1989 年:CERN 雏形 HTML;1991 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1995 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表现在 3 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1992 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1996 年以后:出现了 BBS、聊天室等;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1997 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1998 年:克林顿绯闻事件;2003 年以后:进入 Web2.0 时代;2003 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4.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 年左右;1995 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 3 个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 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 年至 2001 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1.大众传播传播特点: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大众传播:单向人际传播:双向)类型优势局限人际传播交互性实时性受众量小信息贫乏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受众广泛信息丰富具备两者优势缺乏信息反馈和交互性突破两者局限2. “新媒体”的界定(书 P10)四个角:1 度数字化、互动性(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进行,如楼宇媒体,车载电视缺乏互动性不属于新媒体);2 相对的概念(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之新);3 国际标准为依据(国人看来是新发达国家早就有了,不能成为新媒体);4 宽泛(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第三课1. 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 Web1.0;以聚合内容技术 Rss 和标签技术 Tag 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 Web2.0。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低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6、超文本7、互动性三、“新媒体”的界定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
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
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最初由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Richard Rogers于1997年提出并开始研究,它是以现代社会中媒体、传播技术和其他现代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科。
网络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涉及到网络、传播技术、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总体上说,它集合了一系列媒体学问和科学思维,主要研究如何用技术的手段,借助信息网络的特点和性能,来改变和影响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媒体来传播信息、活动和情感。
网络传播学包括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技术与行为研究,也包括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文化研究,目的是要深入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媒体技术、文化和社会间的互动关系。
网络传播学主要聚焦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形式,理解、解释和探讨用网络传播技术推动的新媒介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问题。
主要包括:网络传播系统的构成、结构和功能;网络传播技术的综合应用;网络传播技术下的文化和社会影响,以及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领导力研究。
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发展使得许多社会和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实现新的沟通和交流,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
因此,网络传播学对于现在的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企业从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中解放出来,整合社会媒体等新型媒体技术,以更高效的方式传递企业消息和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拓展市场,提高宣传效果,改善企业形象,加强企业品牌。
另外,网络传播学还可以帮助社会和个人学习社会新兴技术、新
产品和新服务,学习如何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综合应用多种媒介技术,传播信息和资源,实现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学在今天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中,研究人员需要了解网络的本质,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出来,利用网络的传播特性,通过网络技术传播信息、激发活动,引导社会变革。
此外,研究人员还要了解多种媒体技术,把握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把握文化、心理学变化等社会动态,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持续追踪社会的变化,以研究的成果来改善社会的发展。
总而言之,网络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网络、传播技术和社会环境影响网络传播技术发展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探索新媒介在现代传播过程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并帮助企业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实现新的沟通和交流。
研究人员研究网络传播学,要深入了解网络本质与社会新兴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关系,利用技术的手段,探索网络传播技术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问题,提高企业及社会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