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安史之乱1.背景(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 2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1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5.黄巢起义6.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9.评价(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 2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安史之乱1.下列选项中,属于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的是( A )①皇帝荒废朝政②节度使权力膨胀③军队战斗力薄弱④农民负担过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描述与下图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B )A.导致“开元盛世”的出现B.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C.灭亡唐朝,建立新政权D.安史之乱最终取得胜利3.藩镇名义上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令,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一、安史之乱。
1. 背景。
- 政治方面。
- 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还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李林甫把持朝政十九年,他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
杨国忠与安禄山争权夺利,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 经济方面。
-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贫富分化加剧。
- 军事方面。
- 府兵制遭到破坏后,唐朝实行募兵制。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他们不仅掌握大量军队,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势力逐渐扩大。
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掌握了大量的军队,势力强大。
2. 过程。
-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长安。
唐玄宗逃往蜀中,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贵妃被缢死,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 唐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平叛,后来,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又杀死安庆绪,继续叛乱,不久史思明也被儿子史朝义所杀,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3. 影响。
- 对唐朝。
- 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大量农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 对社会。
- 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锐减,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境,给边境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二、唐朝的衰亡。
1. 藩镇割据。
-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
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他们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经济上,控制着当地的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不听从中央的指挥。
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 宦官专权。
- 唐朝后期,宦官权力逐渐扩大。
他们不仅掌握禁军,还干预朝政。
宦官专权使得唐朝的政治更加黑暗腐朽,朝廷官员往往依附于宦官势力,政治日益混乱。
第5课“和同为一家”习题精选
例题:
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使吐蕃与唐结盟B.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D.加强唐对吐蕃的管辖
解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
从四个备选答案来看,与文成公主入藏不相关的是A、D。
特别是D 表述不正确,唐和吐蕃不能定义为管辖,只能是联系。
另外B也不准确,它应该出现在金成公主入藏之后。
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1.唐朝的吐蕃是今天()的祖先
A.回族B.藏族
C.朝鲜族D.维吾尔族
2.吐蕃政权的政治中心( )
A.长安B.开封
C.逻些D.龙泉府
3.唐朝与吐蕃的第一个友好使者是( )
A.怀人可汗B.尺带珠丹
C.骨力裴罗D.松赞干布
4.藏族的祖先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是( )
A.单于B.素丹
C.可汗D.赞普
5.维吾尔族的直线在唐朝时称( )
A.吐蕃B.回纥
C.突厥D.六诏
6.彝族的祖先在唐朝称( )
A.吐蕃B.回纥
C.突厥D.六诏
7.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皇帝是( )
A.唐太宗B.唐中宗
C.唐玄宗D.唐高宗
8.被我国北方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
A.唐太宗B.唐中宗
C.唐玄宗D.唐高宗
9.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 )
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③中原政权在边疆设立管辖机
构④汉族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和武则天在家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B.唐玄宗册封过回纥、南诏、粟末靺鞨的首领
C.“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上书中的话
D.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另一赞普
11.列举唐朝时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的名称和设立此机构的两个皇帝。
12.列举匈奴、突厥和吐蕃的首领的称谓。
13.阅读下列材料:
“外甥士先皇帝舅宿亲,又嫁给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善皆安乐。
”
请回答:
(1)材料反应了唐朝的什么历史特点?
(2)材料中记载了8世纪初期发生的什么事情?
(3)“舅宿亲”是什么意思?
(4)“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反应了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2)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此人因此被尊称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B 6.D 7.A 8.A 9.B 10.D
11.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12.单于、可汗、赞普。
13.(1)吐蕃与汉民族时代友好,关系日益密切,成为一家人了。
(2)赞普尺带珠丹与唐金城公主结婚。
(3)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成亲,唐朝的皇帝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4)汉与吐蕃百姓团结友好,生活安定繁荣,亲如一家。
14.(1)唐太宗。
(2)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3)被尊称为“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