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通过讲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衰落以及相关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对唐朝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及其对唐朝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唐朝的衰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认识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景象,进而引出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2.呈现(10分钟)讲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及其影响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唐玄宗像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本册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唐朝在经历这场大乱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史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的繁荣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和平稳定的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再现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以便于生动展示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2.教学素材:搜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如论文、书籍等,用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3.分组安排: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繁荣的景象,然后引出安史之乱,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1.原因:朝政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外重内轻2.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763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帮助下,唐朝平定叛乱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黄巢率众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2.实质和影响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1.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高峰时期,有许多诗词流传千古。
其中大诗人杜甫的诗被称为A.诗仙 B.诗史 C.诗圣 D.诗鬼2.2.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①使用景德镇瓷器②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③在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④与朋友一起踢足球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3.下列言论不属于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是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绝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教学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时间、结果、影响2.了解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3.掌握唐朝的灭亡4.了解五代十国的由来、影响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3自学指导:1.安史之乱的背景、时间、名称的由来、结果、影响2.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唐朝的灭亡时间3.五代十国的由来、影响、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二、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快速预习课本,完成自学指导(10分钟)四、抽生展示,完成自学指导(15分钟)1.抽生回答自学指导1背景:(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3)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时间:755—763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结果:唐朝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叛乱。
影响:(1.)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黄巢起义:原因结果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影响(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2.)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发展,。
教师点拨:评价: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五、当堂训练:(15分钟)背一背自学指导1.2六、当堂检测:(5分钟)题:1-5个。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全部内容。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
教 学 设 计 课题 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 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难点 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 学 过 程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明 确 目 标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复习检测: (1)想一想,唐朝对外交往为什么会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2)“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唐朝时一位高僧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那么这位高僧是谁? (3)玄奘回国后写了一部什么书?这部书有什么重要价值? 导入: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们齐读并理解。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 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 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 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 的局面。 3.755年, 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 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 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 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 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 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 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 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二、内容分析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几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影响,知道阶级斗争实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时空观念:知道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的时间,知道五代十国的位置及时代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识读文字史料、历史地图等材料,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等史事的基本情况。
历史解释: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家国情怀: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中,了解不断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从五代十国虽然分裂但统一始终客观存在中,理解统一的大势所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安史之乱。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二)讲授新课1.安史之乱(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学生活动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再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起义爆发的原因。
同时强调黄巢起义的影响,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并未使之灭亡。
唐朝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20多年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朱温所灭。
(2)学生活动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积极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追忆奠基】情景激趣】、什么是安史之乱,安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唐朝灭亡以后进.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上各种矛盾所促成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述不正确的是自己的答案,合作老师让回答问题的答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
”由此可见,隋文帝()A.崇尚节俭 B.重视农业 C.整顿吏治 D.生活奢侈2.《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
”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任用贤才③虚心纳谏④合并州县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3.“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4.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
《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
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A.秦隋宋 B.秦隋元C.秦元明 D.隋元明5.5.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
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
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④对外交通发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7.《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
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
1.原因:朝政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外重内轻
2.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763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帮助下,唐朝平定叛乱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黄巢率众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2.实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