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四章 三角形 4.1 认识三角形(第3课时)教学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22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第3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学习如何根据三边长度判断三角形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如何根据三边长度判断三角形的种类。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综合多个条件判断三角形的种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了上节课所学的正方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并强调它们都是四边形,只不过具有一些特殊性质。
2.引导学生思考: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之处?他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三角形。
2. 认识三角形1.老师给出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2.老师让学生找出教室或生活中的三角形,并与学生一起观察、讨论,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的基本特点。
3.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判断三角形的种类1.老师让学生观察下面的三角形,并分别让他们用直观的方法,即比较三边长度的大小,来判断它们的种类。
△ABC,AB=5cm,AC=7cm,BC=6cm△DEF,DE=4cm,DF=4cm,EF=5cm△GHI,GH=3cm,GI=8cm,HI=7cm2.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用笔在各个三角形的下方标出种类,比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普通三角形等。
3.老师让学生核对答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并进行讨论。
4. 小结1.老师给出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
2.老师强调:学生要牢记三角形的定义和三个性质,细心观察三角形的特点,正确、快速地判断三角形的种类。
五、作业1.完成课本上关于三角形的基础练习题;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找出更多的三角形,并用刚学到的方法来判断它们的种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并从中引导学生领悟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这是学生在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的学习内容。
通过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能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为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几何图形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实例,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三角形的高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
3.准备课堂练习题和作业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三角形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能总结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吗?”让学生回顾和复习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讲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几何画板或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和计算三角形的高。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特性,以及三角形的三个角的特性。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的层面,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几何图形的理解还需要借助具体的操作和实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特性和三个角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特性和三个角的特性。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到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套几何图形模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角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对三角形的好奇心。
然后简要介绍三角形的历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图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他们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并解释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特性和三个角的特性。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练习题,让学生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符合特定条件的三角形。
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3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的第1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较大,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够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教学法:提供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3.差异化教学法: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建筑结构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3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这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
在这一节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只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能够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
2.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判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直观地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2.采用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3.采用讲解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
4.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实物,如三角板、三角形的图片等。
2.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认识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三角形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提问: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3认识三角形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3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基本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够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教学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三角形分类的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总结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3.讲解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性质,讲解三角形的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
4.实践应用: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