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大口屯镇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27课斑羚飞渡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语文下册 27《斑羚飞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复述文章重点内容2 从斑羚飞渡中得到启示,探究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品质3 观照人性亮点的失落,探究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唤醒人性的良知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五、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男女生分别朗读,圈点重点词语,正音正字,熟悉课文内容(二)整体感悟: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文章所示的斑羚飞渡的四个过程——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深渊,复述文章内容。
(学生合作探究,一人主述,其他人补充)(同时展示多媒体直观画面的课件,加强形象感知)(指导:复述时要记住主要内容,把握重点,抓住主要动词来复述)(三)问题研究:(学生思考讨论发言,教师总结)1、从彩虹架起的虚幻的桥,到镰刀头羊“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彩虹”在课文中出现过多次。
“彩虹”有怎样的意义?彩虹是虚幻、美丽的。
虚幻而美丽的东西,可以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产生精神上的迷恋、依赖。
美丽的彩虹和残酷的现实成为鲜明的对比,镰刀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也是向往投身于美好的理想世界吧。
2、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
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3.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4、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斑羚形象特点。
)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当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走进彩虹的斑斓光带时,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同时告诉斑羚群,它已想出自救办法,并指挥迅速实施;第三次,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这表示为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
斑羚飞渡课题:斑羚飞渡科目:语文教学对象:课时:1课时提供者:单位:宝坻区大口屯镇初级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动物小说,生动又感人。
学生对小说特别是动物小说本身就比较感兴趣,因此阅读的积极性就不用担心。
课文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章的主题爱与生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理解也较容易。
通过文章的学习要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对生命的珍视,对爱的感恩。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复述斑羚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壮,领会文章爱与生命的主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是一堂校外公开课,借班上课,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力以及学生的成绩情况并不了解,因此课堂的氛围以及学生的参与课堂情况无法预知。
通过他们语文老师的简单介绍得知这班级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够积极,学生不是很活跃,因此我的准备是在最短的时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我的微笑与鼓励让学生信任我,以我的自信带动他们进入愉悦的课堂学习。
为这节课他们的主体展示创设条件。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教学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疏通字词。
在此基础上,仔细研读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师最后给以归纳总结。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引导深复述故事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美,让学生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
难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命去了就没有复生的时候。
生命只有一次,谁不珍爱生命。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精选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斑羚飞渡》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
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3、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难点: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藏羚羊故事导入,揭示课题故事梗概:一肥壮的藏羚羊被猎人发现后留下两行残泪,跪拜猎人,可惜猎人并不为之所动,开膛剥皮之后,才发现原来其腹中已有成形的小藏羚羊,我们不能不被这神圣的慈母的跪拜所震撼,在动物世界里也充满了浓浓的深情厚意。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再一次将这感人肺腑的一幕呈现在读者面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书。
(二)词语讲解(三)速读课文(四)复述故事注意:典型环境,典型事件1、一学生复述;2、一学生补充并点评;3、谈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1—4自然段,思考问题1、当时的斑羚羊身处一个怎样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2、找出描写斑羚羊的句子,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的斑羚此刻会是怎样呢?镰刀头羊表现如何?文章重点抓住哪些进行描写?明确:(1)斑羚羊陷于进退维谷的绝境,为后文作铺垫;(2)斑羚羊一片慌乱。
其中老斑羚羊用生命向大家作提示山涧是无法越过的。
镰刀头羊表现出从容,镇定,临危不乱,富有智慧的优秀品质,抓住了它外形,神态,动作,叫声等方面进行描写。
(六)阅读5—15自然段,思考问题这些充满灵性的斑羚群虽然身陷绝境但他们有没有绝望?有没有想出求生自救的办法?根据问题研读5—15自然段,从而更好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3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3篇Lesson 27 of seventh grade Chinese Volume II lesson 27 the les son plan of "flying across the gazelle"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2、篇章2:斑羚飞渡模板最新版3、篇章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教材分析《斑羚飞渡》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任何单一解读都是片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上却很容易走单一道路,有的引导学生把人类与斑羚作对比,揭示人性亮点的缺失,得出人类不如动物,要惩罚人类的结论;有的要求学生学习动物的伟大精神,就变成了单纯的思想教育;还有的脱离文本的解读,脱离学生的实际,肆意挖掘文章的深度。
语文的语言魅力是语文这门学科较其他学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语文的文学高度又再次给了语文学科一个亮点,所以,我把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再从斑羚面对困境表现出的行为动作中引申其意义: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遇到困境时都有求生的本能,而且,运用智慧采取脱离困境的方式,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从这个过程中往往又折射出了这些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平等与可敬。
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优秀8篇课《斑羚飞渡》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毛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
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灾殃了他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
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长面。
可引导学生长叹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知道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本文故事性强,扣人心弦,学生自然会有浓厚兴趣,可开门见山,直接如题。
二、学生读自读提示,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知道学生自读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同时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语的含义。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2、细读全文,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
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
教师注意引导。
3、熟读全文,结合复述的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故事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四部分。
四、品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是怎样说清楚的?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由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叔叔了。
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的清楚。
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2、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学生阅读回答后明确: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的写出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
老斑羚和半大斑羚的试跳情景写的特别详细,从时间上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细细叙述。
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斑羚飞渡》教案9-篇二教学目的1、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27斑羚飞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27斑羚飞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27斑羚飞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书《世界名著故事选》中的第27篇——《斑羚飞渡》。
本篇课文以自然界中斑羚横跨大河的故事为蓝本,描写了斑羚的生存与对抗自然界的本能。
非常适合给学生讲解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引导学生反思生命的可贵和珍爱自然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斑羚的基本情况。
(2)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和生命的珍贵。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能力目标:(1)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英语原版文章。
(2)表达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感觉。
(3)协作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完成任务。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的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I. 预习环节在学习本册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分享一段关于斑羚的视频,引导学生想一想斑羚的特点和生命力,开启学生的阅读思路。
II.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文字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斑羚的基本情况,并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斑羚飞跃大河的图画,引导学生思考斑羚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然后教师以情境化的方式,导入学生阅读文章《斑羚飞渡》。
III. 阅读教学1. 教师可以请学生对文章中生词或不理解的单词或短语进行解释和理解。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本的分析与讨论,学生可以讲述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进行小组再现、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可以将文章中的关键词汇提取出来,比如:across the river,alert,run fast.IV. 拓展环节1. 范文欣赏在本篇文章中,作者的描写技巧细腻而生动。
教师可以请学生找出文章中作者的描写方法和技巧,向学生展示文学的魅力和感官刺激,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爱好。
2. 情感教育教师可以请学生以此次学习的内容,探讨生命的可贵、自然的珍贵意义,引导学生展现生命的包容和尊重,以及爱护自然的态度。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7、斑羚飞渡》精品教案教材分析《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所选的一篇散文精品,这篇文章生动、细腻地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
故事非常惊险,可读性强,故事本身就是动物世界的奇观。
课文中展示的一幅幅凄美的图画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关注动物世界情感的极好的典范,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的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3、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过程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斑羚的精神。
教学难点1、如何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学到生存的经验。
2、对“爱”的再理解、再认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讲故事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
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
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
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
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一个同样令人悲壮感人的关于斑羚的故事。
(板书课题及作者)2、简介作者沈石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
1952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宁波慈溪。
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4)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本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猎取更大的信息量,明白得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4、学习斑羚镇定、冷静、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1、品味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本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1、如何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学到生存的体会。
2、对〝爱〞的再明白得、再认识。
教前预备:1、布置学生进图书馆或上网查找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比照阅读。
2、布置学生提早阅读文本,明白得并经历文本中显现的生字和词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感情。
2、猎取更大的信息量,明白得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3、通过片段赏析,学习斑羚镇定、冷静、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4、对〝爱〞的再明白得、再认识。
预备时期:〔课前两分钟〕〔大屏幕投出下面一段话,创设氛围〕有如此一种感情,她至清至纯,无私无畏;她只讲付出,不求回报;她经得起磨练,耐得住孤寂;她能够撼天动地,亦能够悄无声息,这种感情就叫做〝爱〞。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你们曾听过一个发生在西藏地区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正预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看见不远处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举枪瞄了起来。
惊奇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也从它的眼里流出来。
老猎人尽管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
老猎人的手颤抖了,当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藏羚羊的腹腔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先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差不多成型。
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人教版初一下)(6)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用感情去品味文字,从文字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过程与方法:体会言之有序的叙事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学习斑羚沉着平复、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故情况节不难明白得,故此以〝情〞贯穿全文,故事导入,创设一种吸引学生的氛围。
最后讨论主题及感受,升华感情。
中间环节熟悉赏析课文,步步深入,为后文的陈情作铺垫。
先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复述或概括课文内容,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品读课文,再质疑咨询难,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表达课堂的民主和平等,发挥其主体地位。
教学策略:情境式启发引导式讨论探究式教学过程: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白得文章生动的故情况节教学难点:通过圈划、朗读体会文章包蕴的强烈情感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查找关于斑羚的相关资料2、预习生字新词一、故事导入,以情入境在上课之前,老师想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这是一真实的故事。
1998年的夏天,洪水泛滥在中华大地,在洪峰中,一对夫妻抓住了一颗树,他们紧紧的抓住,后来水越来越猛,树慢慢地弯了下去,这时妻子安静地看了夫君一眼讲:〝小孩们还在等着你,多保重啊!〞还没等当校长的董方保明白过来,他的妻子已镇定地放开了紧紧抓住树干的双手,消逝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面对危险,妻子选择了牺牲自己,因为她认为她夫君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小孩的。
的确,在生与死的选择中,有谁不期望生呢?但是,她选择了松手。
这是人类的真情绝唱,那么在动物界中,也有出乎意料的壮举让人震动。
今天,我们同样要倾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一个关于斑羚的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及作者〕简介斑羚:它是羚羊的一种,斑羚体大如山羊,但无胡须。
因为喉部有一块白斑,因此叫斑羚,它是我国二级爱护动物,专门宝贵。
斑羚生性温顺. 专门讨人喜爱,且善于跳跃。
作者简介:作者沈石溪,上海人,生于1952年10月,原籍浙江慈溪,动物小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