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学生发散思维训练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 地球能养活多少人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1
课堂教案学生姓名授课教师日期授课题目:生活中的数据重点难点:(重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据,按要求取近似数,数据的获得整理与分析,能有效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难点)根据要求取数据的近似数;统计图的解读和制作。
课前回顾一、科学计数法:1.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只有一位整数数位的数,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10的n次幂,在1后面就有n个0)。
2.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分为两部分,如1.3×109,“×”前面一般为小数,“×”后为10的方幂,注意“×”前的小数应保持它的整数数位只有一位。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
二、统计表与统计图数据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①统计表;②折线统计图;③条形统计图;④扇形统计图(一)、统计表、条形统计图(1)统计表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用来反映实际情况,说明问题。
(2)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据,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是: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的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③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④按照数据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二)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数据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是: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②在水平射线上,确定适当的间隔;③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④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初一下册第三章复习(回忆)一、常见的几种单位换算1平方公里(km 2)=100公顷(ha )=106平方米(m 2)1立方米(m 3)=1000升(liter )=1000立方分米(dm 3)=106立方厘米(cm 3)1米(m )=103毫米(mm )=106微米(μm )=109纳米(nm )二、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个数与准确数相近(比准确数略多或者略少些),这一个数称之为近似数。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位数止,所有的数字(包括0,科学计数法不计10的N 次方)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具体地说,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够测量到的数字。
所谓能够测量到的是包括最后一位估计的,不确定的数字。
我们把通过直读获得的准确数字叫做可靠数字;把通过估读得到的那部分数字叫做存疑数字。
把测量结果中能够反映被测量大小的带有一位存疑数字的全部数字叫有效数字。
例如:① 0109.0,前面两个0不是有效数字,后面的109均为有效数字(注意,中间的0也算); ② 510109.3 中,3109均为有效数字,510不是有效数字;③ 5200000000,全部都是有效数字;④ 0230.0,前面的两个0不是有效数字,后面的230均为有效数字(后面的0也算); ⑤ 20.1有3个有效数字;⑥ 024.1100有7个有效数字。
三、近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一)加法和减法 和差的精确位判定法则:在通常情况下,近似数相加减,精确度最低的一个已知数精确到哪 一位,和或者差也至多只能精确到这一位。
近似数的加减一般法则:(1)确定计算结果能精确到哪一个数位。
(2)把已知数中超过这个数位的尾数“四舍五入”到这个数位的下一位。
(3)进行计算,并且把算得的数的末一位“四舍五入”。
例题:例1 求近似数2.37与5.4258的和。
先把5.4258“四舍五入”到千分位,得5.426,再做加法。
2.37+5.426=7.796把7.796“四舍五入”到百分位,得7.80。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课前自主梳理】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________。
2.环境人口容量(1)影响因素:________、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________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其中________是主要因素。
(2)估计:存在________、悲观者、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观点。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3)实质: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实现的保障措施(1)世界:________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__________,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________的平等权利。
(2)各国、各地区:尊重________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的________战略。
【研读探究思考】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不断升温,有人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平衡发展及充分开发国土,应大量向中西部移民。
【思考】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简要说明原因。
【重难点突破】一、地球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具体如下:[迁移应用]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B.科技水平C.人类的文化水平D.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具体的估计值,都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相对确定性这一基础上的。
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设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下表:观点着眼点(估计依据)主要论点悲观论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①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②依照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乐观论尚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①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②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中间论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间可通过下表分析: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概念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能量强调点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大小关系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共同点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相似,但每种因素的作用不尽相同。
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展开全文地球的历史大约为46亿年,在地球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生物,生命一路向前演化,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最终进化出了我们人类。
目前对于人类的起源,普遍认为大约源于数百万年前的东非高原,人类从非洲出发,走向了世界各大洲,也不断的壮大着自己的种群数量,到目前全世界的人口数量约为77.2亿人,很快地球总人口就将突破80亿人。
对于目前的全球人口增长,可以形容为“人口爆炸”,目前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大约为每10至11年,全球人口数量就增加10亿人。
当然,就地区而言,全球各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差异是极大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从大洲来看,非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
随着人口爆炸式的增长,我们必然会问,地球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呢?实际上地球能够养活最多的人口数量,就是“人口容量”,是由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每一个人的存活都需要消耗资源,包括食物、水、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等,一般来说粮食的产量是影响人口容量的基本因素,显然地球人口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因为地球总的耕地资源是有限的。
当然,同一块土地放在不同的科技条件下,其生产潜力是不同的,所以将来决定地球人口容量的决定性因素应该就是“科技水平”的发展了。
因此,以目前的地球科技水平,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如果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那么粮食产量就会大幅度增加。
比如,以色列就是利用科技在沙漠中创造了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供给本国食用,还可以大量出口。
当然,关于地球的人口容量,目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以目前地球总人口77亿人来推算,如果科技能够全球推广,那么地球养活150亿人是没有问题的,随着将来科技的发展,地球的人口容量还会增大。
不过,不同的地区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的地区有吃不光的粮食,而有的地区却有人吃不饱饭。
七年级下册数学地理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学期,数学和地理是两门重要科目,学习这两门科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认知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七年级下学期数学和地理课程的重要知识点。
一、数学知识点1.有理数的加减和乘除有理数可以分为正数、零和负数,其中正数和负数为相反数。
在学习加减和乘除有理数时,需要注意规则的熟练掌握和加减法的优先级。
2.代数式的计算代数式是由变量、常数、运算符号和括号构成的,计算代数式需要依靠有理数的加减和乘除进行。
同时,需要注意优先级的掌握以及代数式的因式分解。
3.二次根式的简化二次根式是指根式中含有一个含有二次幂的式子,可以通过化简得到最简形式。
化简二次根式需要分解质因数和开平方运算的熟练掌握。
4.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课程中将涉及多种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理解图形的定义以及掌握计算公式是关键。
二、地理知识点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其中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大块状深部物质,占地球内部大部分。
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等金属构成。
2.大洲和国家地球上有六个大洲,分别为亚洲、欧洲、非洲、南极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每个大洲包含多个国家。
七年级下学期主要学习亚洲、欧洲、非洲这三个大洲以及相关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
3.地球上不同的气候带地球的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气候带,例如热带、温带和寒带。
这些气候带与地球自转、倾斜度等因素有关。
掌握气候特征外,也需要了解在不同气候区域中生长什么样的植物和动物。
以上是七年级下学期数学和地理的重点知识点。
学生们需要认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的学习中加以应用和巩固,才能有所进步。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课前预习作业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概念: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1)影响因素:、以及对其影响最大,其中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估计:存在、悲观者、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三种观点。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2)概念:(3)实质:的人口数量。
2.实现的保障措施(1)世界: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的平等权利。
(2)各国、各地区:尊重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战略。
1.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适合养活多少人。
( )2.人口合理容量的实质是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
( ) 3.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
( )4.人口受教育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影响。
( )5.我国必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 ) 课堂对点训练知识点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关于环境承载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承载力主要是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来确定地球或某个地区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B.淡水、土地、矿产资源等都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C.环境承载力是无极限的,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D.环境承载力强调生存系统供养人口的自然基础,它表示的是一个警戒值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D.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3.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大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小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大小没有影响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
地球能养活多少人?
公元初,地球上有2亿5千万人。
公元1650年,人数翻了一番,有5亿左右人口。
1800年,人口数增长至10亿。
1930年,增长至20亿。
1960年,30亿。
1975年,40亿。
1987年,50亿。
目前每分钟增加150人,每天净增22万人,每年净增8000多万人——这相当于一个英国的人口!
究竟地球能养活多少人?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大问题。
有人认为地球供养潜力很大,供养极限是500亿,也就是说相当于现在全球人口的近10倍。
他们说到那时,人类照样会拥有“公园的树荫和圣诞节上的火鸡。
”对于这种乐观的论点,大多数学者是不赞成的。
他们算了一笔帐:
地球上的植物每年能生产1.65×1017克,也就是6.6×1017大卡的有机物质。
但实际上人类只能利用其1/10,即6.6×1016大卡。
每人每天消费2200大卡植物能量,每年就要消耗80万大卡。
所以,可养活的人口数是
1011
161025.88
106.6800000106.6⨯=⨯=⨯。
也就是说,只能养活80亿人口。
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课题组提供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土地最大承载能力为15~16亿人口。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12个省市的人口已经超载。
江苏省自建国以来,耕地减少1840万亩,人口却成倍增长。
1988年底人均占有耕地已由1952年的2.3亩下降为1.08亩。
一方面人口急剧增加,对资源与物产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而另一方面耕地又逐渐减少,这就可能使资源与物产随之减少,供需之间产生尖锐的矛盾。
由此可见,无论全世界或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是人类应该共同关心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