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学催化剂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高效是成功教学的催化剂———听刘教授高效课堂讲座有感听了刘金玉教授关于高效课堂的讲座后,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很深的认感悟。
通过学习,结合自己所教数学学科的实际情况,让我深切到高效课堂:要求老师的教学是高效的,也就是在课堂上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精准的教学内容并且使学生所接受和吸收,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主动、合作、和谐的探究,并且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进步。
为了达到自己数学课堂的高效,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更新观念,拉近师生距离,建立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
数学是理性很强的学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在教学中寻找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我课堂设计的重点。
这要求我必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真正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服务者,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让学生在教师这里获得尊重和认可,让学生在班级获得归属感,从而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
(二)、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
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
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合作探究和互相交流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三)、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要求我们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1. 引言1.1 介绍化学课堂教学中催化剂的重要性化学课堂教学中,催化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加速化学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所需能量、提高反应选择性和增加反应产物产量。
催化剂就像是化学反应的“加速器”,能够让反应更高效地进行。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催化剂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原理,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记忆。
催化剂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了解和掌握催化剂的重要性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为化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学术发展和素质提升。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催化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2. 正文2.1 定义催化剂及其作用原理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加速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而不被反应所消耗的物质。
催化剂通过提供一条更低能量的反应路径,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这种作用原理可以用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形成的临时化合物的稳定性来解释。
催化剂吸附在反应物分子上,形成一个活性中间体,使得反应物分子之间更容易结合并发生化学变化。
在反应结束后,催化剂会被释放出来重新参与下一轮反应,所以催化剂在反应中起着“催化剂不参与反应,反应不参与催化剂”的作用。
催化剂的作用原理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机制来解释,即表面吸附理论和过渡态理论。
表面吸附理论认为催化剂通过与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物理或化学吸附来降低反应的能量,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过渡态理论则认为催化剂在反应中形成过渡态,通过稳定反应的过渡态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这两种理论在不同的反应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都说明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2.2 常见的催化剂类型和应用常见的催化剂类型和应用包括均相催化剂和异相催化剂两大类。
均相催化剂是与反应物处于同一相态的催化剂,如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催化剂。
催化剂类论文关于化学催化剂论文让问题的动态生成成为化学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摘要:化学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之中,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动态生成性的问题,是一种鲜活的、生动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有效学习化学的催化剂。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问题有效学习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课堂民主,帮助学生确立“我是课堂主人”的意识,树立“敢问”的信心。
化学课堂教学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动态生成性问题,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或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不仅是创新思维与传统思维发生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的火花”,而且是一种鲜活的、生动的教学资源,体现学生是化学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愿学”、“想学”,从而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更有效,是学生有效学习化学的催化剂。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问题,人文气息的课堂是有效学习的主阵地。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重新“激活”课本,使之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
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共同探讨,辩论质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而且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反馈。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生成”的情景,使学生主动生成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应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当学生有了突如其来的问题时,要很好地抓住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充满生机。
形象手段——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石塘镇镇东小学作者:黄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深知,学生抱着不同的情态来认知,所获取知识的量和质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可能是天壤之别。
而不管学生以何种情态来认知,关键是促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那么调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便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只要学生的精力专注了,教师的教学则事半功倍。
反之,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沫星乱飞,而学生可能只是一副茫然或心不在焉的神情,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大挫,教学中难免掺杂个人情绪,教学思路受限,如此恶性循环,教和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本人在教学实际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通过长期的摸索,发现小学生在运用直观形象教学的课堂上表现特别踊跃。
后来,我又作了很多次实验,获得了一些较有实践性的感悟。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基于这门学科的特点,非常适宜我们运用形象手段来教学。
而且这样做,可以说是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符合人学习的思维逻辑,同时,形象直观性也更大程度上适应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形象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进行字词教学。
我们知道常用的造字法有六种,而真正实践运用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那我们在平时的生字词教学中适时讲一些字的构字方法,以提供他们一个形象的记忆,这比分析字的构成成份来识记更有实际性。
因为分析字的构造成份,必然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的产生:为什么这个字由这些部分组成,而不是由其它成份组构。
形象教学法,便可以解决这个疑难。
试举例:教学“泪”、“休”等字,如用分解法,可以说“泪”由三点水和“目”字组成,“休”由单人旁和“木”字构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在类似教学中,便这样教学:“泪”是一种从眼中流下的水,眼睛为目,水为“シ”,合成“泪”字;“休”是一个人靠在树木旁歇息。
学生由此便可以在头脑中有着抽象方块字的图画形象,何难识字?现代生活中的一些趣味字谜,也是构字特点的运用。
化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化学课堂教学,如同化学反应一般,需要适当的“催化剂”来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
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速率,降低活化能,使反应更加高效。
同样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催化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教学更加高效。
本文将从提供激励、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探讨化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提供激励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之一。
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足够的兴趣时,他们的学习动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探究化学知识的乐趣。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开设化学实验展示或者引导学生参加化学知识竞赛等方式来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锻炼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对化学科学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之一。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吸收。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
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诱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学生主动性的推动下,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更加顺畅,学生容易接受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提供实验教学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之一。
实验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化学知识的魅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比较直观、具体的展示化学现象的方式。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观察化学现象,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严格掌握实验的安全性,引导学生科学化地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
实践——成功的催化剂_950字知识与实践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先实践,再总结知识,再继续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知识源于实践,实践是成功的催化剂。
只有在掌握知识后躬行实践,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凸现人生的价值。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间。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纵然现在他身价千亿,但仍然致力于田亩。
若没有这种躬行实践的精神,作为农民,他怎能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又怎能实现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的毕生梦想?由此可见,实践能历练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实践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实践,才会有更多的新发现,改善人们的生活,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雷雨中作风筝实验,研制出了避雷针,被誉为电学之父;“只有鹦鹉才喋喋不休,而它永远也飞不高”,莱特兄弟正事用这种实干勇于实践的精神坚持不懈的研究飞机,才让人们拥有了一种更方便更快捷的交通工具;李四光在无数次的地质考察中发现了第四季冰川,创立了地质力学,他的名字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
理论是灰色的,但生活之树长青。
只有在生活中多实践,才能发现真理,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是实践,让历史的车轮滚滚先前,永不停滞。
陇海线两岸,数十万大军卷起两股狂潮,呼拉拉的南北呼应,昼夜兼程,席卷而去,强悍的黄伯韬兵团顷刻间灰飞烟灭……节日的礼花,五彩缤纷,阅兵式上炮车辚辚,飞机呼啸,坦克纵队隆隆碾过,观礼台上,无数颗金色的将星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大风卷海,波澜纵横,硝烟战火,百战搏杀,共产党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顽强拼搏的精神,靠的是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
如果空。
知识生长点与结合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多种层次结构的系统,包括教材中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
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学习和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的教学结构则是促进教学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中介和动力,只有当三种结构的形成协调统一、和谐一致的关系时,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才能实现知识、认知和教学和谐一致呢?笔者认为,只有找到课堂教学中三者的结合点,作为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的生长点,才能达到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分析知识生长点,建立知识生长树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
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时候,教师已经引导学生熟知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但是随知识内容的增多,高中阶段若仅仅从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关系去认识,他们就感到知识又多又乱,如一团乱麻,所以有必要根据高中知识深广度的特点,分析学生认识化学的知识生长点,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物质的结构知识可从原子结构(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分子结构(分子空间结构及成键方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和晶体结构(结构中粒子及相互作用、晶体空间结构)入手作为知识生长点。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从类别通性、氧化还原性及特殊性质入手作为知识生长点。
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包括三方面:其一,具有酸性氧化物的一般通性如与水、碱、碱性氧化物进行反应,类似于二氧化碳,其二,从价态讲,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以还原性为主,如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褪色。
其三,特殊性,如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
再如,化学计算教学中应以物质的量为知识生长点形成知识网(如下图)。
教学中如果以这样的知识结构进行引导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工,进而形成内化的知识结构。
二、找准知识生长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找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引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催化剂的作用可以被理解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
催化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速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促进学生的学术成长。
本文将从化学催化剂的概念出发,探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催化剂”的作用,以及如何将这种作用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一、化学催化剂的概念催化剂是指一种可以加速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不参与反应的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通过提供一个低能垒的途径,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减少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
催化剂能够在反应结束时保持不变,可以被循环使用。
在实际的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常常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率。
1. 提高学习效率“催化剂”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在化学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演示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帮助学生更快地消化和吸收知识。
2. 促进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催化剂”可以加速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在化学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机地呈现知识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老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讨论、破解难题等形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学术成长“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术成长。
在化学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老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化学科研活动、参与化学竞赛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拓展学术视野,促进学术成长。
4. 激发学习兴趣三、如何将化学课堂教学中“催化剂”的作用应用到课堂教学中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2. 提供精彩的教学内容化学课堂中的“催化剂”可以通过提供精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给本真课堂加点“催化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笔者理解,其基本理念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关键就是要利用情、意、趣、美等因素,给本真课堂教学加点“催化剂”,促进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就利用情境构建和谐课堂做一探讨。
一、构建问题情境“催化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如何恰当地设置一些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催化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设置问题情境必须把握的三个关键:一要切合学生生活与实际,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要能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说、想说;三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起伏,促进所有学生的思考,达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中有关环形跑道问题”时,笔者说:“今天老师将与某学生到操场上进行1500米长跑比赛,我们将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当然他比我跑得快。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什么情况下我们首次相遇,这时学生比老师多跑了多少?如果我们反方向跑,会怎样?如果不是同地出发呢?又会怎样?”学生都处于心通而不解的状态,急于想知道答案。
此时笔者顺水推舟,导出本课课题:环形跑道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相关内容,兴趣浓厚,探究主动,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又如,教学苏科版七年级第一节“生活·数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一段学生参观市民广场的录像,最后将画面定格在雕塑群前。
学生们议论纷纷:“这不是入学军训时我们到市民广场参观的录像吗?”教师接着说:”同学们,谁能说说这张画面中有哪些数学图形?”学生发言热烈:“雕塑的整体是一个长方形。
”“上面还有一个圆形的太阳。
”这一过程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催化剂”的效果出现了,学生兴趣达到高潮,求知欲望空前高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图形与生活密切相关。
成功教学的催化剂
一、引言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指出它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求教师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渗透情感教学,也就是要求我们要和谐课堂教学,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后批改学生的作业,有时还会把学生叫来面批。
因此在教师的整个教学任务中,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
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树立好形象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随着社会的讯猛发展,传统的道德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些行为准则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师生关系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素质、修养。
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1: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做到无私奉献人们把教师比作是蜡烛、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也应该象蜡烛一样给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园丁一样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注全部的爱。
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是对学生未来的深切关注,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是公平的,不能只给学习好的同学,而对“后进生”冷若冰霜。
因为教师的歧视和偏心,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自尊心,从而导致他们拒绝教师的一切要求,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觉得前途渺茫,最终就会弃学。
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就必须主动的接近学生,了解学情,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个学生。
真诚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本人有了错也应该学会说“i’m sorry.”并注意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待之心人们之间的相互期待,一定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巨大的影响,期待事实上就意味着一种信任,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人格的肯定和评价。
学生成绩的好坏有一部分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
期待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切难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期待本身也是社会的一种要求,它可以使人们懂得怎么样去做
一个受人疼爱的人,怎么样去尊敬别人。
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满怀希望、充满期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德、智、体等诸方面会逐步得到完善。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希望,学生一旦得到了这种满足,他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相反,就会失去一切信心,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不降。
3.教师的语言要生动风趣,能够吸引学生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
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性、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要有感召力,尤其是英语教师应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要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来帮助对语言进行渲染,使其能更加强烈地吸引学生。
有些演员在表演时,什么道具都没有,却能把观众的心紧紧抓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教师更要做到语言形象、生动和直观,而且运用的描述或比喻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
例如我在教字母o和q时说:“o的脑袋后长了一条小辫子,就变成了q”;在教基数词变序数词时我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一、二、三全变,八去t,九去e,f代ve,去y 加ie,再加th .”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记忆的难点,我分类给学生编了许多口角,如:初中范围内i-a-u变化的单词:“开始(begin)游泳(swim)下沉(sink)喝(drink)响(ring)了唱(sing)(肚子咕咕叫).”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相同且结尾是ought或aught:
“想(think)买(buy)战斗(fight)教(teach)抓住(catch)了带来(bring)(插一句‘世界需要和平’)”等等。
这些顺口溜既让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些变化,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语言的民族和另一种语言的
思维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说话”。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融会贯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把握教材的精髓,要选一些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使学生在话题中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这样既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又复习巩固、创造性地应用了新旧知识,能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启发式教学,话题提出来,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什么都讲完,应留有余地,也不一定有问必答,给学生一些启示,激励他们课堂外的自学。
5.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现代教育提出教师是教学这个共同体中的首席,这就是说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再不是以前的教师高高在上,而是要能够轻松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在创设的语境中参与自由交流,要向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们,在课堂上教师既是良好的引导者,又是一个热心的、耐心的听众,还应该是一个谈得来的朋友。
四、结束语
多年来,在教学中我不断增加自身的情感投入,对学生多一份
爱心、关心,对工作多一点热情、激情。
在平时,我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关爱的气氛,用“情”用“心”用“爱”来教育学生。
因此每学期我所教的学生英语成绩都是处于领先地位。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因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尊重个性,用爱去包容他们,激励他们主动成长,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