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4讲 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57
必修1第1章第4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右图中GH⊥PQ,据此完成1~3题。
1.若PQ为地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图中MN所示平面上,则角②的度数是A.23°26′B.46°52′C.66°34′D.不能确定2.若PQ为地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图中GH所示平面上,下列变化可信的是A.全球极夜范围扩大B.全球极昼范围扩大C.春节时北京均温升高D.里约热内卢气温的年际变化增大3.若GP弧表示夜弧,则H点的日出时间为A.21时B.4时C.9时D.3时根据我国日历反映的信息,回答4~5题。
4.日历中立秋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约为A.59°15′EB.44°45′WC.59°45′ED.128°15′W5.关于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B.在赤道以南并向南移动C.在赤道以北并向南移动D.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杭州(120.2°E,30.3°N)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
据图回答6~8题。
6.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吸热效果,应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A.23°26′B.30.3°C.66°34′D.59.7°7.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A.海口B.重庆C.拉萨D.吐鲁番8.当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调节到最大值时A.南太平洋漂浮的冰山较多B.松花江正值一年中的第一次汛期C.黄土高原上流水的侵蚀作用最为强烈D.澳大利亚农田中的小麦开始返青右图为经纬网图。
图中A点位于南纬68度,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
据题设条件回答9~10题。
9.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A.圣保罗B.华盛顿C.开普敦D.莫斯科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该日,大约在7月中旬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右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
第四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1.(1)侧视:自西向东。
(2)俯视⎩⎪⎨⎪⎧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如下面图甲所示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如下面图乙所示2.周期3.(1)分布规律:(2)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特别提醒](1)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可以比较纬度高低;在海拔相同的情况下,自转线速度越大,纬度就越低;速度越小,纬度就越高。
(2)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表面对应点速度比较: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同步卫星大于地球表面的对应点。
题组练通(2013·天津高考)如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完成下题。
1.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A.1个多小时B.3个多小时C.5个多小时D.7个多小时解析:选B恒星视运动的实质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地球每小时自转15°,当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时,连续拍摄需要3个多小时。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纬线L1在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是1 300 km/h,纬线L2在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是1 320 km/h。
读图回答2~3题。
2.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3.图中a、b两点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差异和原因为()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纬度高,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平坦,自转线速度大解析:2.A 3.A第2题,地球自转线速度公式为v≈111×15×cos φ(φ为所在纬度)km/h。
该地的自转线速度为1 300~1 400 km/h,而中纬度地区的自转线速度为837~1 447 km/h,故图示地区位于中纬度。
又因为图上越往北自转线速度越小,根据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的规律可知,越往北纬度应越高,所以图示区域在北半球中纬度。
2021-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中图版必修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章的第四节,由前面宇宙环境的知识可知,地球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自转和公转。
本节先谈地球的自转运动,只要掌握了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就能为以后学习公转运动和地理环境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球的自转,就地表来说是在作圆周运动,所以可从方向、周期、速度三个方面来了解它的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其中最显著的是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地转偏向和地球形状变扁等现象。
本节课的重点是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转偏向问题;难点是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并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学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一些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领会。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以新兴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直观教学,变宏观为微观(如以地球仪代替地球)、变静态(如课本插图)为动态(如动画)、变抽象为形象;再通过低起点、高坡度式的层层设问,创造协作学习与会话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逐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演示法。
利用地球仪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一些难以观测、难以想象的地理过程模拟式地展现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
二是情境法。
通过切合实际地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案例式使每个知识点能自然地导入引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与老师协同学习,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水到渠成地实现意义的建构。
第4讲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2年11月,有甲、乙、丙、丁四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沿所在纬线自西向东飞行(如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四架飞机运动角速度最慢的是()。
A.甲B.乙C.丙D.丁2.在乙飞机上空俯视地球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
解析第1题,由于丙飞机所处纬度最低,在飞行相同距离后跨越的弧度最小,因而运动的角速度最慢。
第2题,B图为从赤道上空看到的侧视图,C、D分别为从北极点和南极点上空看到的俯视图。
答案 1.C 2.A(2013·上海浦东期末)北京时间2012年6月16日18点37分,载有我国3名宇航员(含1名女宇航员)的“神舟九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0°N,99°E)升空。
6月18日14时许,在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程序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紧紧相牵,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取得成功。
据此回答3~4题。
3.发射地点选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原因是()。
①海运交通便利,利于大吨位飞行器的运输②地处低纬地区,可提高飞行器的发射质量③多晴朗的天气,透明度较高④原有基础条件好,发射成功率高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4.当“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时,纽约(40°N,74°W)的区时是()。
A.6月19日1点B.6月18日1点C.6月18日3点D.6月19日3点答案 3.D 4.B读图,回答5~6题。
5.与②地相比,⑤地()。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C.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小D.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6.当③地日出时,北京时间是()。
A.5时B.6时C.17时D.23时解析第5题,⑤地纬度比②地高,所以线速度小于②地,角速度与②地相同。
第6题,③地位于赤道,日出为6时,③地经度为135°W,位于西九区,它与东八区相差17个时区,相差17个小时,“东八区在西九区东边”,要加上17个小时,故北京时间为23时。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自转周期。
2.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周期及影响。
3.学会地方时、区时的计算与日期更替的方法。
4.应用地转偏向力解释大气及水体运动现象。
1.综合思维:运用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释与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相关的时间计算和日期判断;观察昼夜交替现象;观察北极星周围天体运动轨迹及运动方向。
3.人地协调观:认识地球自转规律,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一、地球的自转1.读图填写出自转的方向。
甲乙(1)看侧视图:自西向东。
(2)看俯视图:甲图为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乙图为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2.地球自转的两个周期分别是什么?时间旋转角度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交替周期3.(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其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周期是24小时。
昼夜分界线为晨昏线。
[特别提醒](1)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其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2)晨昏线在球面上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移动速度约为15°/h。
(3)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不同。
昼夜现象的形成是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而围绕太阳转动的球体。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其特点是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区时: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分为东、西各12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易误点拨] 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区时”的表述,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第4讲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考向一晨昏线判读及应用1.(2013·浙江文综,11)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A.同时出现日落B.经过太阳直射点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解析晨昏圈上12时的点位于晨昏圈与太阳直射经线的交点上,可以标示为右图中的P点,P点与其他四点MNKG平均分布在晨昏圈上,将晨昏圈平均分割为五段弧线。
所求的不相邻两点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即示意图中晨昏圈上任意两段相邻的弧。
弧PK上的点同时日落,A项正确;示意图中O点为太阳直射点,不在晨昏圈上,B项错误;晨昏圈上各点纬度不同,不在同一纬线上,C项错误;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0时所在的经线,另一条为国际日界线(180°经线)。
此时晨昏圈与经线不重合,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不与经线重合(最短连线为晨昏圈的劣弧段),D项错误。
答案 A(2011·山东文综,5)下图为某区域海上航线示意图。
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
读图完成第2题。
2.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解析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可判断出,①处当日日出时刻是当地时间7时,在晨线上,其所在半球应是昼短夜长,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故选C项。
答案 C考向二时间计算及日期变更3.(2013·上海地理,4)2012年11月18日,我国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于2013年4月5日成功返回,创造了新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
12月下旬,“青岛号”在海上过了两次圣诞节。
这说明“青岛号”()。
A.自东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B.自西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C.自东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D.自西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运动意义、日界线时期换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