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余丛话 清 杨恩寿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笠翁十种曲》的佳人形象研究综述作者:马瑞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一、《笠翁十种曲》研究现状《笠翁十种曲》是明末清初剧作家李渔的戏曲作品集。
此书自问世以来就饱受争议。
在清代,封建文人大多将李渔与其剧作混为一谈,主观色彩比较浓厚,对李渔的评价褒贬不一,连带着对其《笠翁十种曲》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少有公允。
有极力推崇《笠翁十种曲》者,如黄周星在《制枝曲语》中赞其“情文俱妙,允称当行”。
[1]也有不屑一顾者,如黄宗羲在《胡子藏院本序》中诋毁道:“李渔之蹇乏,全以关目转折,遮伧父之眼,不足数也。
”唯有杨恩寿在《词余丛话》中的评论还算公允:“《笠翁十种曲》,鄙俚无文,直拙可笑。
意在通俗,故命意遣词,力求浅显。
流布梨园者在此,贻笑大稚者亦在此。
究之位置脚色之工,开合排场之妙,科白打浑之宛转入神,不独时贤罕与颉颃,即元、明人亦所不及,宜其享重名也。
”[2]民国时期,戏曲大师吴梅给予了《笠翁十种曲》高度的肯定:“翁所撰述,虽涉俳谐,而排场生动,实为一朝之冠。
”[3]也肯定了李渔在戏曲艺术方面的成就:“科白之清脆,排场之变幻,人情世态,摹写无遗,此则翁独有千古耳。
”[4]这一时期对《笠翁十种曲》的关注焦点普遍集中在其艺术成就上,胡梦华的《文学批评家李笠翁》、朱东润的《李渔戏剧论综述》等论著均从戏曲理论方面深入研究《笠翁十种曲》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解放之后,李渔在剧作上的成就得到了学者们的肯定,《笠翁十种曲》的艺术成就地位也得以确立,但其思想的庸俗低下也几成定论,学界大多认定《笠翁十种曲》“思想成就和语言风格都很庸俗低下”[5],“实际上是替封建统治者,特别是清代初年的统治者来欺骗人民”[6]。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学者们研究视野的日益扩大,《笠翁十种曲》得到的评价也日益客观公允,除了对《笠翁十种曲》艺术成就进行系统的总结外,对其思想意义的客观看待也打破了以往一笔抹杀的偏见,如许金榜的《李渔剧作思想成就色议》认为“李渔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时代,李渔的剧作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新观点、新思想,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
《龙舟会》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龙舟会》原文及鉴赏【导语】:【越调斗鹌鹑】 (末) 渺渺芳洲,桃波微皱,碧草如油,红芽初透。
《词话丛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词话丛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词话丛编》是一部大型的词话丛书。
作者: 刘晓伟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50-50页
主题词: 中国戏曲;少数民族;女性角色;杨恩寿;胡应麟;周贻白;艺术结晶;宋杂剧;戏剧史;古代西域
摘要: <正> “旦”在戏曲中指女性角色,其义众说纷纭:明人徐渭认为,宋时妓女以乐器置篮中担之以出,日“花旦”,后因省担为旦(见《南词叙录》);胡应麟则认为戏曲角色之命名皆系反语,“妇宜夜而命以旦也”(见《少室山房笔丛》);清杨恩寿则有“所谓旦者,乃司乐之总名”“以优之少者假扮为女”之说(见《词余丛话》)。
戏剧史家周贻自认为,“旦”系“姐”字演变而来。
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宋杂剧有《老孤遣妲》、《双卖妲》、《槛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金元院本有《旦判孤》、《酸孤旦》,《老孤遣旦》)。
(见周贻白《中国戏曲论集》)。
笔者近来翻阅资料,却发现戏曲中的“旦”,乃渊自古代西域少数民族之艺术结晶,系古代胡语之译音。
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对戏曲艺术的借鉴宗雪梅【摘要】由《鸣机夜课图记》可以看出,蒋士铨自觉地把戏曲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手法融汇于古文创作之中,包括对戏曲舞台场景的营造、结构布局的借鉴以及本色当行语言的化用等.这使得其古文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艺术情韵,形成别具特色的古文艺术风格,展现出蒋士铨坚实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对其后古文创作具有深远影响.【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9)004【总页数】4页(P115-118)【关键词】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戏曲戏术【作者】宗雪梅【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2蒋士铨是雍正到乾隆时代的文学大家,他学识渊博,众体兼备,著作颇丰。
清高宗曾以“江右两名士”赐赏蒋士铨与彭元端两位江西才子。
众体之中,尤以诗与戏曲为长,清王昶评蒋士铨诗为“当代之首”,李调元论其曲为“近时第一”,他创作的戏曲在乾隆时期即已“流播艺苑,家艳其书”,有《藏园九种曲》传世。
其实,只要认真翻检《忠雅堂文集》便不难发现,蒋士铨的古文同样是成就不凡而卓然成家的。
廖炳奎在《忠雅堂古文跋》中就说过:“若行以劲气,出以深情,而又雅正有法,不能不为先生首屈一指。
”[1]118蒋士铨善于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横向贯通,并且相互渗透,从而使他的古文呈现出浓郁的艺术情韵,这是解读和评价其古文的一个重要角度。
蒋士铨有意将戏曲戏术应用于古文创作,而这在《鸣机夜客图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鸣机夜客图记》是蒋士铨的古文名篇,该记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
时蒋氏方25岁,专请画师为母写小像,画成后,蒋士铨作记历述蒋母待人接物的贤淑及含辛茹苦的美德。
文中对戏曲艺术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当场妙写传神笔——戏曲舞台场景的营造舞台性是戏曲的显著特征之一,传统戏曲舞台是一个三面向观众开放的狭小空间,没有西方戏剧或现代话剧所设置的大型舞美道具,也不采用分幕演出的结构,全部焦点皆集中在戏曲演员身上,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景随人移,人走景动”的舞台空间观。
“风人之致”与“案头文章”——清代前中期戏剧雅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内涵李明军【摘要】与前代相比,清代戏剧的文人化色彩更为突出.清初剧作家借戏剧抒写胸中块垒,戏剧成为文人抒写情志的重要媒介.尤侗于剧作中所抒写的情志的变化,在清初文人群体中具有典型意义.至清中叶,剧本的案头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短篇杂剧成为作家抒情言志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书斋化的创作.清中叶的蒋士铨创作了一系列戏剧以表彰节烈,扶植人伦,以戏剧实践儒家诗教.杨潮观创作的《吟风阁杂剧》以戏剧表达风雅之怀,将戏剧的雅化和案头化推向了极致.【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8页(P45-52)【关键词】文人化;雅化;案头化;写心;儒家诗教【作者】李明军【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明清之际文人的人生困境和文化选择,顺康之际儒家诗教的复兴,康雍年间朝廷对雅正文风的倡导,如此等等,都对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代前中期戏剧的发展过程就是雅化的过程,戏剧的文人化进一步加强。
剧本案头化到了清中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故事性进一步淡化,特别是短篇杂剧成为剧作家抒写人生情怀的重要载体。
传奇的书面化色彩更为浓重,剧本离实际演出更远,成为一种书斋化的创作。
剧作家努力向正统文学靠拢,以提高戏剧的地位:一是加强道德训诫;二是把戏剧与史传联系在一起,羽翼正史被认为是对戏剧的最高评价,剧作的本事考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三是以文为曲,剧作家和评论家将古文律法作为戏剧创作的基本法则,“案头文章”常常被用来赞扬剧作,优伶俳语、市人之谈受到鄙视,雅正的风格、浓艳典丽而显豁明畅的语言被大力提倡。
这种文人化的传奇剧被有的研究者称为文人传奇[1]32。
在明代,在文人推动下,传奇迅速走向繁荣,因为传奇既可搬演,又可充分展示文人的诗文词曲才华,而与此同时,北杂剧则由于各种原因走向衰退。
词话丛编系列简目古人词话全集原文地址:词话丛编系列简目作者:哄堂(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唐老此编为增订本,其中所收词话颇精,为治词者必备必读书,自李复波先生《词话丛编索引》出,其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现在更有电子全文检索版,极为便利,省却翻检之劳,也废了读书之功。
唐编偶有校点不精处,无伤大雅。
(2)朱崇才编《词话丛编续编》、葛渭君《词话丛编补编》、屈兴国编《词话丛编二编》。
A、朱编所收有几部大书如《词苑丛谈》、《清词玉屑》、《词林纪事》,每部几占一册。
B、葛编名《补编》,于体例最讲究。
C、屈编至今未亲见,网络有售。
以上三种有不少重复,这是最遗憾的。
更遗憾的是,它们都没有索引。
(3)邓子勉编《宋金元词话全编》、《明词话全编》。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辑出与“词”有关的资料,非常人能办。
邓编名“全”,则前人如张惠民等《宋代词学资料汇编》、陈如江等《宋元词话》似皆可被取代。
然“全”与“精”难以兼顾,加上没有索引,用起来颇吃力。
(4)孙克强等编《唐宋人词话》、《金元明人词话》、《清人词话》。
孙编实是分人汇评体。
一种原料多种做法。
(5)张璋等编纂《历代词话》、《历代词话续编》。
前编二册,大象出版社2002年出版,后编二册,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张编的署名有意思,书名的封面题签出自江总之手。
(7)刘梦芙编校《近现代词话丛编》。
黄山书社2009年版,全一册,收录词话八种。
据封面介绍,中华诗词(BVI)研究院项目《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文论部》中还有《当代诗词丛话》、《词林趣话》、《近百年词论选编》、《近百年诗词序跋选》。
(8)施蛰存等编《词籍序跋萃编》、冯乾《清词序跋汇编》。
据说还有《清词话全编》、《全民国词话》在编中,林玫仪先生亦从事词话考校,最终成果未见。
《词话丛编》目录时贤本事曲子集,一卷,宋杨绘撰赵万里辑本古今词话,一卷,宋杨湜撰,赵万里辑本复雅歌词,一卷,宋鲖阳居士撰,赵万里辑本碧鸡漫志,五卷,宋王灼撰,知不足斋丛书能改斋词话,二卷,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卷十七乐府苕溪渔隐词话,二卷,宋胡仔撰,耘经楼刊本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后集卷三十九乐府拙轩词话,一卷,宋张侃撰,四库珍本拙轩集卷五魏庆之词话,一卷,宋魏庆之撰,日本宽永十六年刊本诗人玉屑卷二十一附中兴词话浩然斋词话,一卷,宋周密撰,聚珍版丛书浩然斋雅谈下卷乐府词源,二卷,宋张炎撰,蔡松筠校本附录杨守斋作词五要乐府指迷,一卷,宋沈义父撰,花草粹编校本吴礼部词话,一卷,元吴师道撰,知不足斋丛书吴礼部诗话词旨,一卷,元陆辅之撰,胡元仪原释百尺楼丛书渚山堂词话,三卷,明陈霆撰,明嘉靖刊本艺苑卮言,一卷明王世贞撰,弇州山人四部稿爰园词话,一卷明俞彦撰蕙风簃藏本词品,六卷,拾遗一卷,明杨慎撰,明嘉靖刊本窥词管见,一卷,清李渔撰,笠翁全集西河词话,二卷,清毛奇龄撰,西河全集古今词论,一卷,清王又华,撰词学全书七颂堂词绎,一卷,清刘体仁撰,别下齐丛书填词杂说,一卷,清沈谦撰,东江集钞远志斋词衷,一卷,清邹祗谟撰,赐砚堂丛书花草蒙拾,一卷,清王士祯撰,昭代丛书皱水轩词筌,一卷,清贺裳撰金粟词话,一卷,清彭孙遹撰,别下斋丛书古今词话,八卷,清沈雄撰历代词话,十卷,清王弈清等撰,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一至卷一百二十词洁辑评,清先著、程洪撰,胡念贻辑雨村词话,四卷,清李调元撰函海西圃词说,一卷,清田同之撰铜鼓书堂词话,一卷,清查礼撰铜鼓书堂遗稿雕菰楼词话,一卷,清焦循撰,易余籥录灵芬馆词话,二卷,清郭麐撰,灵芬馆全集词综偶评,一卷,清许昂霄撰戏鸥居词话,一卷,清毛大瀛撰,戊寅丛编张惠言论词,清张惠言撰,词选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清周济撰词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清周济撰,宋四家词选片玉山房词话,一卷,清孙兆溎撰,词苑萃编,二十四卷,清冯金伯撰,嘉庆刊本本事词,二卷,清叶申芗撰,天籁轩刊本莲子居词话,四卷,清吴衡照撰退补斋刊本乐府余论,一卷,清宋翔凤撰,附词集内填词浅说,一卷,清谢元淮撰,碎金词选双砚斋词话,一卷,清邓廷桢撰,双砚斋随笔问花楼词话,一卷,清陆蓥撰,笠泽词徵词迳,一卷,清孙麟趾撰,陈凝远校本听秋声馆词话,二十卷,清丁绍仪撰,同治刊本憩园词话,六卷,清杜文澜撰,潘钟瑞费念慈校钞本雨华庵词话,一卷,清钱斐仲撰,词学季刊本蓼园词评,清黄氏撰,蓼园词选左庵词话,二卷,清李佳撰,光绪刊本南亭词话,一卷,清李宝嘉撰,南亭四话词学集成,八卷,清江顺诒辑,宗山参订光绪刊本附郭麐词品杨夔生词品赌棋山庄词话,十二卷,续词话五卷,清谢章铤撰,光绪刊本蒿庵论词,一卷,清冯煦撰六十一家词选菌阁琐谈,一卷,清沈曾植撰,旧钞本芬陀利室词话,三卷,清蒋敦复撰,光绪刊本词概,一卷,清刘熙载撰,艺概词坛丛话,清陈廷焯撰,云韶集白雨斋词话,八卷,清陈廷焯,撰光绪刊本复堂词话,一卷,清谭献撰,心园丛刊岁寒居词话,一卷,清胡薇元撰,玉津阁丛书论词随笔,一卷,清沈祥龙撰词徵,六卷,清张德瀛撰袌碧斋词话,二卷,清陈锐撰,袌碧斋集词论,一卷,清张祥龄撰,半箧秋词近词丛话,一卷,徐珂撰,清稗类钞人间词话,二卷,王国维撰,王幼安辑本湘绮楼评词,王闿运评,湘绮楼词选饮冰室评词,梁启超评,艺蘅馆词选大鹤山人词话,郑文焯撰,龙沐勋辑,词学季刊近代词人轶事,张尔田辑,词学季刊彊村老人评词,朱祖谋撰,龙沐勋辑,词学季刊蕙风词话,五卷续词话二卷,况周颐撰,木刻本及辑本玉栖述稚,况周颐撰,之江文学会刊词说,一卷,蒋兆兰撰,近刊本卧庐词话,一卷,周曾锦撰,周曾锦遗著小三吾亭词话,五卷,冒广生撰,国学萃编忍古楼词话,夏敬观撰词学季刊海绡翁说词稿,一卷,陈洵撰粤词雅,一卷,潘飞声撰,词学季刊柯亭词论,一卷,蔡嵩云撰,柯亭词附录声执,二卷,陈匪石撰屈兴国编《词话丛编二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一册《能改斋词话》一卷,宋吴曾撰《苕溪渔隐丛词话》二卷,宋胡仔撰《容斋词话》一卷,宋洪迈撰《浩然斋词话》一卷,宋周密撰《少室山房词话》一卷,明胡应麟撰《汲古阁词论》,一卷,明毛晋撰《兰皋明词汇选辑评》,清顾景芳、李葵生、胡应宸评《荫绿轩词证》,清徐喈凤撰《词论》一卷,清张星耀撰《柳塘词话》四卷,清沈雄撰《蓉渡词话》一卷,清董文友撰《南州草堂词话》三卷,清徐釚撰《百名家词钞词话》一卷,聂先《刻瑶华集述》一卷,蒋景祁撰《曝书亭词话》一卷,清朱彝尊撰《洗砚斋集》一卷,清楼俨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话》四卷,清永瑢等撰《西崦山人词话》,清王昶撰《小嫏嬛词话》三卷,清王初桐撰《倚晴楼词话》一卷,清黄燮清撰《绿雪轩论词》一卷,清张鸿卓撰《词轨》一卷,清杨希闵撰第三册《清词玉屑》十二卷,清郭则沄撰《适园论词》一卷,清春巢居士撰《忏庵词话》一卷,清沈泽棠撰《艺风堂词话》一卷,清缪荃孙撰《玉津阁词论》一卷,清胡薇元撰《赌棋山庄词话纪余》一卷,清谢章铤撰第四册《羞语》一卷,清钱振鍠撰《云薖词话》一卷,清杨寿楠撰《蕙风词话部编》四卷,清况周颐撰《织余琐述》一卷,清卜娱撰《然脂余韵》一卷,王蕴章撰《秋平云室词话》一卷,王蕴章撰《胡适说词》一卷,胡适撰《唐宋词选评语》一卷,汪东撰《栩庄漫记》一卷,李冰若撰《闺秀词话》四卷,雷瑨、雷瑊撰第五册《曼殊室词论》一卷,梁启煦撰《旧时月色斋词谭》一卷,陈匪石撰《竹雨绿窗词话》一卷,碧痕撰《花随人圣庵词话》一卷,黄濬撰《填词丛话》五卷,赵尊岳撰《丛碧词话》一卷,张伯驹撰《苦水词话》《东坡词说》《稼轩词说》《倦驼庵词说》,顾随撰《词谰》,宣雨苍撰《四库提要补正词话》,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词话》,胡玉缙撰,王欣夫辑朱崇才编《词话丛编续编》(繁体竖排版)(套装全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虽然男女主人翁历经艰辛,但最后总是以团圆为收场,这已是前代传奇的惯例。
《桃花扇》则不然。
当生旦尝遍分离相思之苦以后,结局却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双双出家入道去了。
这是孔尚任在传奇创作上的又一个突破。
正如《曲海扬波》(卷一)所评:“皆云亭创格,前此所未有,亦后人所不能也。
”《桃花扇》全剧四十四出,除《四出家门》、《余韵》之外,全剧结构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出《听稗》到第十二出《辞院》,主要写侯、李的结合及由合而离,同时联系复社文人对阮大铖的斗争,左良玉欲东下就粮,为马、阮迫害侯方域埋下伏线。
第二部分从第十三出《哭主》到第二十出《移防》,主要写侯方域的活动,同时联系拥立福王,马、阮当权,史可法被排挤,四镇内哄,朝政黑暗,展示了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的日益尖锐,为南明覆亡安下了伏笔。
第十七出《拒媒》插入李香君的拒嫁田仰,使情节有变化,同时成为后面戏剧矛盾激发的张本。
第三部分,从第二十一出《媚座》到第二十五出《选优》,主要写李香君的活动,通过马、阮对李的残酷迫害,从而揭示了南明统治集团腐朽的本质,以及李对爱情的坚贞,在政治斗争中的鲜明态度和疾恶如仇的优秀品质。
第四部分,从第二十六出《赚将》到第四十出《入道》,通过马、阮倒行逆施,大捕复社文人,以及左兵东下声讨马、阮,史可法困守扬州,对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作了集中的反映,展示了明末广阔的社会图景。
南明亡后,使入狱入宫的侯、李得以重合,最后他们却割断儿女私情,双双入道修真。
纵观全剧结构,一根主线贯穿前后,戏剧冲突十分尖锐,但又细针密线,出与出之间有机地串连在一起,浑然一体,使剧情得到了合乎规律的发展,从而加强了舞台的艺术效果。
作者在布局结构的处理上,善于通过艺术的构思,使戏剧情节曲折而富于变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相互生发,彼此照应。
作者在《凡例》中说:“排场(布局)有起伏转折,俱独辟境界;突如而来,倏然而去,令观者不能预拟其局面,凡局面可拟者,即厌套也。
词话丛编.(四)《七颂堂词绎》清·刘体仁《花草蒙拾》清·王士祯《灵芬馆词话》清·郭麟《听秋声馆词话》清·丁绍仪《问花楼词话》清·陆蓥《西圃词说》清·田同之《雨村词话》清·李调元《远志斋词衷》清·邹祗谟《皱水轩词筌》清·贺裳《莲子居词话》清·吴衡照《词说》蒋兆兰《海绡说词》陈洵《柯亭词论》蔡嵩云《声执》陈匪石《人间词话》王国维....................【七颂堂词绎】词忌复词欲婉转而忌复,不独”不恨古人吾不见”与”我见青山多妩媚”,为岳亦斋所诮。
即白石之工,如”陆湿铜铺”与”候馆吟秋”,总是一法。
词字字有眼词字字有眼,一字轻下不得。
如咏美人足,前云”微褪细跟”,下云”不觉微尘点拍频”,二微字殊草草。
词起结最难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盖不欲转入别调也。
”呼翠袖、为君舞”、”倩盈盈翠袖,揾英雄泪”,正是一法。
然又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乃得。
美成元宵云”人舞休歌罢”,则何以称焉。
词忌直说晏叔原熨帖悦人,如”为少年湿了,鲛绡帕上,都是相思泪”,便一直说去,了无风味,此词家最忌。
中调长调须一气呵成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黏,如画家开阖之法,须一气而成,则神味自足。
以有意求之不得也。
重字不易重字良不易,错错错与忡忡忡之类也。
然须另出,不是上句意,乃妙。
词宜有警句惟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词有警句,则全首俱动。
若贺方回非不楚楚,总拾人牙慧,何足比数。
长调最难工长调最难工,芜累与凝重同忌,衬字不可少,又忌浅熟。
词中对句难词中对句,正是难处,莫认作衬句。
至五言对句、七言对句,使观者不作对疑,尤妙。
词咏物比诗难咏物至词,更难于诗,即”昭君不惯风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亦费解。
放翁”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全首比兴,乃更遒逸。
陡然一惊为词中妙境文长论诗: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应是为庸言借貌一流人说法。
词余丛话清杨恩寿词余丛话清杨恩寿著词余丛话提要《词余丛话》三卷,清杨恩寿着。
杨恩寿,字鹤俦,号蓬海,又号朋海,别署蓬道人。
湖南长沙人。
生于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注],一八五八年(咸丰戊午)优贡生,一八七〇(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初授盐运使衔,陞候补知府,历年生活,实际多是在云南、贵州各地作幕客。
生平著述,自己编爲《坦园丛书》;诗、文、词、赋之外,关于戏曲的有《词余丛话》及传奇《姽嫿封》、《桂枝香》、《麻滩驿》、《再来人》、《桃花源》、《理灵坡》等六种,又曾作有《鸳鸯带》传奇,未刻。
[注]据《坦园诗录》,在光绪戊子年所作的诗中,自称年五十有五,由此上推,他的生年当是在道光十四年。
又据《眼福编》自序写于光绪十一年,则他的卒年,当还在此以后。
《词余丛话》,分爲《原律》、《原文》、《原事》,各一卷。
《原律》,多谈的是律吕、宫调、曲谱、声韵之类;《原文》,专是谈词藻、文章;《原事》,则考证或记述一些戏曲故事。
《丛话》的体制,和其它称爲“曲话”的著作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因爲作者时代较晚,其中较多清代中叶以来的材料。
《词余丛话》共有如下所列各种版本:(一)《坦园丛书》本《坦园丛书》有清光绪间长沙杨氏自刻本。
(二)《重订曲苑》本据《坦园丛书》本景印。
*(三)《增补曲苑》本据《重订曲苑》本排印。
*词余丛话序古者入学习乐,弟子职也。
少者可学,必非难事。
自高视阔论者执孔子“乐云乐云,钟鼓乎哉”之说,穷极精微,屡牍连篇,究莫得善美之蕴。
不知孔子所论,乃指作乐而云然,谓必有盛德大业方可作一代之乐,非谓舍钟鼓而别有所谓乐也。
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
”古有乐,今亦有乐。
古乐云亡,舍今奚从?而今日之乐,大而清庙、明堂、燕享、祭祀,小而樵歌、牧笛,妇孺讴吟,凡有声者,皆可谓乐。
以此爲乐,则弟子可学矣。
文禩奉使入觐大朝,得遇湖北护贡官杨都转,晨夕晤对,一月有余,无日不有倡和。
湖光山色,助我诗情。
旣读其诗集、词集矣,汉阳旅次,又以院本数种见赠。
文禩受而读之,第觉其词旨圆美,齿颊生香,而于制曲之源流瞢如也。
一再叩其底蕴,都转略示梗概,并出是卷读之。
卷分三类:一曰《原律》,辩论宫商,审明清浊;一曰《原文》,凡曲之高下优劣,经都转论定者,悉着于篇;一曰《原事》,诙谐杂出,耳目一新;制曲之道,思过半矣。
较之《随园诗话》、《制艺丛谈》、《楹联丛话》,更足啓发心思,昭示来学,不得以曲子相公爲名臣累也。
下邦有白毫子——明命王之十子,今王之叔父也——尝以宫中应制第有鱼龙漫衍之戏爲陋,*访得故黎承值乐工善吹笛者,出新意,制曲凡数十套,按节而歌,应声而舞。
四十年来,内庭赐宴,小臣得与闻焉。
在下邦以创始爲奇,未尝不咨嗟叹赏。
以爲古之乐,则吾不知;若今之乐,亦观止而不敢复请。
惜白毫子薨已十有二年,不获赌是篇而考证之,亦憾事也。
付梓后愿以百本见寄。
海邦童子,尚多颖秀之资,倘循是以求其精微,不独今之乐可学,卽古乐之善美者,不亦可测其涯涘耶?丁丑秋九月,越南国贡部正使珠江裴文禩殷年甫拜序于汉阳鹦鹉洲舟次。
词余丛话卷一原律乾隆六年开律吕正义馆,庄亲王董其事。
王撰《分配十二月令宫调论》,最爲精核。
因备录之:“《宋史?燕乐志》:‘以夹钟收四声;曰宫,曰商,曰羽,曰闰。
闰爲角,其正角声、变征声、征声皆不收,而独用夹钟爲律本。
宫声七调,曰正宫、高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商声七调,曰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商调、越调。
羽声七调,曰般涉调、高般涉调、中吕调、平调、南吕调、仙吕调、黄钟调。
角声七调,曰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商角、越角。
’此其四声二十八调之略也。
顾世传曲谱,北曲宫调凡十有七,南曲宫调凡十有三,其名大抵祖二十八调之旧,而其义多不可考。
又其所谓宫调者,非如雅乐之某律起宫、某声起调,往往一曲可以数宫,一宫可以数调。
其宫调名义旣不可泥,且燕乐以夹钟爲黄钟、变征爲宫、变宫爲闰,其宫调声字亦未可据。
按骚隐居士曰:‘宫调当首黄钟,而今谱乃首仙吕。
且旣曰黄*钟爲宫矣,何以又有正宫?旣曰夹钟、姑洗、无射、应钟爲羽矣,何以又有羽调?旣曰夷则爲商矣,何以又有商调?且宫、商、羽各有调矣,而角、征独无之。
此皆不可晓者。
或疑仙吕之“仙”,乃“仲”字之譌;大石之“石”,乃“吕”字之譌,亦寻声揣影之论耳。
’《续通考》谓:‘大石本外国名。
般涉卽般瞻,译言般瞻,华言曲也。
’夫南北风气固殊,曲律亦异,然宫调则皆以五声旋转于十二律之中。
廖道南曰:‘五音者,天地自然之声也。
在天爲五星之精,在地爲五行之气,在人爲五藏之声。
’由是言之,南北之音节虽有不同,而其本之天地之自然者,不可易也。
且如春月盛德在木,其气疏达,故其声宜嘽缓而骀宕,始足以象发舒之理,若仙吕之【醉扶归】、【桂枝香】,中吕之【石榴花】、【渔家傲】,大石之【长寿仙】、【芙蓉花】、【人月圆】等曲是也。
夏月盛德在火,其气恢台,其声宜洪亮震动,始足以肖茂对之怀,若越调之【小桃红】、【亭前柳】,正宫之【锦缠道】、【玉芙蓉】、【普天乐】等曲是也。
秋之气飒爽而清越,若南吕之【一江风】、【浣溪沙】,商调之【山坡羊】、【集贤宾】等曲是也。
冬之气严凝而静正,若双调之【朝元令】、【柳摇金】,黄钟之【绛都春】、【画眉序】,羽调之【四季花】、【胜如花】等曲是也。
以盖声气之自然,本于血气心知之性而适当于喜怒哀乐之节,有非人之智力所能与者。
我圣祖仁皇帝考定元音,审度制器,黄钟正而十二律皆正,则五音皆中声、八风皆元气也。
今合南北曲所存燕乐二十三宫调诸牌名,审其声音,以配十有二月:正月用仙吕宫、仙吕调,二月用中吕宫、中吕调,三月用大石调、大石角,四月用越调、越角,五月用正宫、高宫,六月用小石调、小石角,*七月用高大石调、高大石角,八月用南吕宫、南吕调,九月用商调、商角,十月用双调、双角,十一月用黄钟宫、黄钟调,十二月用羽调、平调。
如此,则不必拘拘于宫调之名,而声音意象,自与四序相合。
羽调卽黄钟调,盖调阙其一,故两用之;而子当夜半,介乎两日之间,于义亦宜也。
闰月,则用仙吕入双角;仙吕卽正月所用,双角卽十月所用,合而用之,‘履端于始,归余于终’之义也。
”曲中重句爲叠,始于《江沱》之“不我与也”。
其称爲格者,三百篇中或用“之”,或用“兮”,或用“止”,或用“只”,《楚辞》则用“些”,其鼻祖也。
如【水红花】“也囉”二字,韵在其上,“也囉”爲语助,皆此类耳。
至若一字旣不叶韵,又无其义,如【驻云飞】之“嗏”字,则古诗“妃呼豨”之属也。
句字长短,古无定限。
如二字爲句,则“祁父”、“肇禋”之类是也;三字爲句,则“思无邪”、“于绎思”之类是也;四、五、六、七字,六代以来所常用,不具论;若八字,则“我不敢效我友自逸”之类是也;九字“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十字“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皆其类也。
十一字以上,荀卿《成相》辞备有之。
至少至一字,则虽“都”、“俞”、“吁”、“咨”载在二《典》,而于歌辞,不少概见[1],惟宋词《十六字令》第一句,乃一字一韵也。
《汉》曲“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以十七字爲句,千古罕偶。
*[1]“不少概见”,似应作“则少概见”。
元人周德清评《西厢》云:“六字中三用韵,如‘玉宇无麈’内‘忽听一声猛惊’、‘玉骢娇马’内‘自古相女配夫’,此皆三韵。
”沈景倩谓:“‘女’、‘古’仄声,‘夫’字平声,不若‘云歛晴空’内‘本宫始终不同’俱平声,乃佳耳。
究之此类,元人多能之,不独《西厢》爲然。
如春景时曲云‘柳绵满天舞旋’,冬景云‘臂中紧封守宫’,又云‘醉烘玉容微红’,重会时曲云‘女郎两相对当’,私情时曲云‘玉娘粉妆生香’‘不妨莫慌我当’,《两世姻缘》云‘怎么性大偏杀’,《歌舞丽春堂》云‘四方八荒万邦’,俱六字三韵,稳贴圆美。
他尚未易枚举。
词曲佳处自有,此特剩技耳。
”今按乐者必先学笛。
如五、凡、工、尺、上、一之属,世以爲俗工俚习,不知其来旧矣。
宋《乐书》云:“黄钟用合字,大吕、太簇用四字,夹钟、姑洗用一字,夷则、南吕用工字,无射、应钟用凡字,中吕用上字,蕤宾用钩[2]字,林钟用尺字,黄钟清用六字,大吕、夹钟清用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