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台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导学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新闻二则》学案教师寄语: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毛泽东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来源:学#科#网]学习难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悍然..拒绝:锐不可当.:业已..:二、自主探究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4.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台阶》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神。
3、学习作者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
品味细节描写。
重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预习导引:1.注音凹( )凼( ) 门槛( ) 涎( )水揩( ) 嘎( ) 尴尬( )( ) 烦躁( ) 筹( )划黏( ) 撬( ) 2.释义尴尬:问题导学: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现在大家对故事情节大都有所了解,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一下呢?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望,与其说是对地位的渴望,还不如说是对尊重的渴望。
但他耗尽毕生精力铸就起了这凝聚着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时,却猛然发现月已缺,花已谢,人已老……下面就让我们透过细腻的描写,进一步地走近父亲,感受父亲的形象。
典题训练:1、师:这篇文章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动的细节描写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你最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小说就是通过造台阶的过程的描述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请以“父亲是一个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可以是概括叙述,也可以是文本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或最能表现父亲个性的细节)”为话题仿例填空当堂检测:①“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②“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3、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4、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展现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一下。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8台阶教案(新人教版)课型:新授课时:2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
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
(朗读文章。
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
无论人、事物。
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
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
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
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
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
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
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
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71页。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8 台阶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 收集,理解本课文的生字。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的情节,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四段六步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长辈、热爱父辈的美好情感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导入:请同学们深情朗诵小诗,《父亲》站在天真的微笑里父亲是慈祥的温柔清冽的日子总有淳朴的粮食喂养一种思想远走的那一刻,父亲用咳血的肺装进我的行囊邮寄的思念总在稻田边飘远如今我的花已结出果实而父亲仍用年迈的肩挑着夕阳父亲父亲我远望中的父亲是呀,父亲的身影隐约在远方,而我的心却永远与他紧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写父亲的小说《台阶》一、自主学习(一)、自学课文1 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2遍,各组组长检查,监督。
2 查阅工具书,完成下列练习(二)、导学练习1 加点字注音凹凼()揩()黏()尴尬()硌()烦躁()2 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揩: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二、合作探究1 教师检查点评导学练习2 导入课堂学习,教师:昨天我们感受了一位慈爱、体贴的父亲,今天将要认识另一个伟大的父亲,引入课文3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思考:“父亲为什么要造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后父亲怎样了?”然后抽取个别同学回答。
明确;提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被人认同、被人尊重。
“父亲老了”,身体跨了。
4 把握情节,学生阅读: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底,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志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开始吃苦耐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心愿得以实现,心中的喜悦真无法形容,父亲为此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4 学生自由读课文,或细读,或圈点,把自己最深刻的感悟写出来,(1)以“父亲是一个的农民”为话题仿例填空,在小组内交流完成,然后再全班交流例1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台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台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掌握基础知识:
读熟课文,划出词语,并识记下列字词:
凹( ) 凼( ) 门槛( ) 涎( )水揩( ) 嘎( )
筹( )划黏( )尴尬( )撬( )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四、探究人物形象:
提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谈谈“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五、细节探究:
1、文中那些地方描写老屋的三级台阶?每一处描写的作用是?
2、第五段中: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凹凼()尴尬()黏()性半晌()
2.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低眉顺眼: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若有所失:
3.这篇小说中,统领全篇的关键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孙赛芝。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编号:No 1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1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层次。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知识链接】1.课文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新闻知识: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由小组长检查。
)1、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2、新闻常识我知道:①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内容、报道、语言。
3、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北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课文,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2、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3、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生小组合作为主,教师点拨指导重点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学习重难点:重点:、读课文,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难点: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学法:1、探讨研究法2、朗读法3、语感品读法【学案引领自学】一、自学内容:1、教师指生多种方式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体会文意。
2、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自学质疑:三、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凹( ) 凼( ) 门槛( ) 涎( )水揩( ) 烦躁()筹( )划黏( ) 尴尬( ) 撬( ) 嘎(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释疑点拨】阅读课文,自主探究下面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3、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4、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
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
【训练提升】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台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我的问题:我的发现:二、课前预习1、分组比赛查字典并把自己所查到的结果写下来:涎()水揩()尴尬()凹凼()筹()划黏()性镶嵌()蹿()上掺()上胯()骨糟糕()撬()倔强()门槛()茬()硌()2、走近作者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3、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要求:朗读课文,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
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
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
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他却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建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建好了,父亲怎么样了?5、课文内容概括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要求简洁精炼。
6、分析人物形象父亲为了造台阶,为了有地位,受人尊重,辛苦大半辈子,那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父亲是一个__的人,从__可以看出来。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台阶导学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3.全力以赴,阳光展示,学会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学习重点
1.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艰苦创业“有志气”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刻意蕴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自学导航】
一、自主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凹凼.( ) 烦躁.( ) 涎.水( ) 门槛.( ) 啃.( )
黏.性( ) 蹿.( ) 撬.( ) 磕.( ) 揩.( ) 茬.( )
筹.划( ) 晌.午( ) 尴尬
..( ):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
二、合作探究
1.复述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本文围绕“__________”记叙了父亲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表达作者对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赞美。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四、品味形象 :
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的谈一谈,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
塑造了父亲怎样的形象?(体现父亲的什么特点)
五、拓展延伸:
比较一下,《台阶》与《背影》在命题立意上有何不同。
(A层同学必做)
学习反思和总结(提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烦燥(zào) B.尴尬(ɡān ɡà)阴凉(yīn)
C.卵石(luǎn)揩一把(kǎi) D.砌缝(qì)舀米(yǎo)
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自学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6题。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
我十岁那年,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儿吃。
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
那时冬天吃冰棍儿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到卖冰棍的人。
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距医院足足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
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儿,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
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服给穿上。
可当父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
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看电影却被拦在门外一般张惶而又绝望。
迎着爸妈投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呆在家里不出门。
父亲犹豫思忖了半刻,用极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
”父亲已经破译出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木讷、敦厚且瘦黑而苍老的父亲给我丢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才放心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
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体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爸却躲在操场的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我木然。
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
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
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羡慕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路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
父亲听了,一个劲儿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眼泪。
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别人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
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着父亲的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
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
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cc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的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
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
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经无能为力了。
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结合语境解释第一段中“爹疼满崽”的意思:
2.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知父亲躲在操场一隅注视颁奖大会后,“我”神情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此时的“我”可能产生怎样的心理活动?试加以想像,并以第一人称描述下来。
4.第三段中划线句“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的含义是:
5.文章最后说,“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请逐段概括本文主要写了哪四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试分析这五个层次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并思考:课文中父亲的需要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生长在新时代的你又有什么样的需要,你打算如何实现这种需要?。